「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三國志這樣記載道,足以見得關羽在三國時期那個風雲動亂時局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而作為撰寫《三國演義》這本名著的作者羅貫中,在書中描述的故事裡,對於關羽、關二爺的描述也是非常之精彩,可後來的人卻說關羽並不是那麼完美,何出此言,跟著刀掌門不妨一探究竟。
關羽的英勇形象,後世譽為「關公」
溫酒斬華雄是《三國演義》中關羽封神的第一戰,一戰成名。
關羽當時還只是公孫瓚手下區區一個馬弓手,名不見經傳。所以眾人聽說關羽要出戰,袁術等人都是不屑一顧。最後,只有曹操賜熱酒一杯以壯行,戲劇的結果是酒還尚溫,關羽那時就已經斬下了華雄的人頭來到眾人面前報捷。可謂是真勇般的實力,不得不佩服。
誅顏良斬文丑,一諾千金。
關羽一諾千金,言出必踐的人格通過關羽「誅顏良斬文丑」得到了特好的展現。也正是因於此,曹操也對關羽施出招攬之心,可關二爺哪裡還有這門心思,二話不說想都不用想,就選擇定要找尋大哥劉備。哪怕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也在所不辭。
千裡走單騎,報恩後尋舊主。
在千裡尋兄的路上,過五關斬六將,一氣呵成,關羽的勇者無懼氣魄體現的淋漓盡致,義無反顧的決心。現在看來,都實屬不易。其中,雖有曹操的幫助,路途艱辛還是難上加難。
「明褒暗貶」中的貶,因何而起
官渡之戰,誅顏良斬文丑引眾人議。
少數人可能在這兒,就想用筆墨與之較量一下了。萬軍之中刺顏良是真,武勇是真,送了個文丑真的是無關痛癢,且是偷襲制敵。對於此番說法,你怎麼看?
《三國志》曾記載:」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公從之。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裡,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
看到《三國志》的記載之後,很多人便說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一書中」美化了關羽「,小人是也。那麼,可以建議您去讀讀孫子兵法,要知道這可是戰場,春秋三國,戰火紛飛,每時每刻都需要兵家的技巧運用其中,才能活命。生逢盛世,便不知戰場險惡。其中智慧,都在刀光血影,頃刻之間。
大意失荊州,歸罪於關二爺。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寫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實則褒「關羽知恩圖報、義重如山的人格;也有讀者解讀作者」實貶「關羽優柔寡斷,可這些都並非史實記載。
而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和諸葛亮就沒有責任嗎?大意失荊州,現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有粗心大意、驕傲輕敵的意思。
三國人物的美化或醜化,都不應成為」笑柄「
說到褒貶,其實在《三國演義》當中,多處都已出現。羅貫中先生在書中進行美化和醜化的人都不在少數,不為誇張的說,幾乎沒有一個聖人,大家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但這鍋不應該都由羅貫中背,畢竟羅貫中寫演義不光是要參考史料,還得借鑑民間傳說。
小說所反饋出來的現實意義或理想狀態,才顯得更加栩栩如生,耐人尋味。
而對於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來說,無論褒貶都好像成為了一個談笑風生的」笑柄「。這些人不去查閱相關史料,只憑几句他人的妄自菲薄,就對一部著作,一個歷史人物發表評價。殊不知,沒有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和自我否定的過程,說出來的話都輕飄飄,沒有一絲重量,極其乏味。
至此,希望更多的人能夠用心閱讀優秀的歷史作品,知根知底去找尋最接近真實的文化底蘊,接近生活本質的哪些瞬間。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對於三國有過這樣一句點評:「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或詳細或簡單,或正面或側面地多角度將關羽的形象躍然紙上。
更足以見得,關羽義勇之氣,凜然天神的威武精神;「義不負心,忠不顧死」的君子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