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明褒暗貶」,大意失荊州,歸罪於關二爺?

2020-12-11 騰訊網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三國志這樣記載道,足以見得關羽在三國時期那個風雲動亂時局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而作為撰寫《三國演義》這本名著的作者羅貫中,在書中描述的故事裡,對於關羽、關二爺的描述也是非常之精彩,可後來的人卻說關羽並不是那麼完美,何出此言,跟著刀掌門不妨一探究竟。

關羽的英勇形象,後世譽為「關公」

溫酒斬華雄是《三國演義》中關羽封神的第一戰,一戰成名。

關羽當時還只是公孫瓚手下區區一個馬弓手,名不見經傳。所以眾人聽說關羽要出戰,袁術等人都是不屑一顧。最後,只有曹操賜熱酒一杯以壯行,戲劇的結果是酒還尚溫,關羽那時就已經斬下了華雄的人頭來到眾人面前報捷。可謂是真勇般的實力,不得不佩服。

誅顏良斬文丑,一諾千金。

關羽一諾千金,言出必踐的人格通過關羽「誅顏良斬文丑」得到了特好的展現。也正是因於此,曹操也對關羽施出招攬之心,可關二爺哪裡還有這門心思,二話不說想都不用想,就選擇定要找尋大哥劉備。哪怕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也在所不辭。

千裡走單騎,報恩後尋舊主。

在千裡尋兄的路上,過五關斬六將,一氣呵成,關羽的勇者無懼氣魄體現的淋漓盡致,義無反顧的決心。現在看來,都實屬不易。其中,雖有曹操的幫助,路途艱辛還是難上加難。

「明褒暗貶」中的貶,因何而起

官渡之戰,誅顏良斬文丑引眾人議。

少數人可能在這兒,就想用筆墨與之較量一下了。萬軍之中刺顏良是真,武勇是真,送了個文丑真的是無關痛癢,且是偷襲制敵。對於此番說法,你怎麼看?

《三國志》曾記載:」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公從之。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裡,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

看到《三國志》的記載之後,很多人便說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一書中」美化了關羽「,小人是也。那麼,可以建議您去讀讀孫子兵法,要知道這可是戰場,春秋三國,戰火紛飛,每時每刻都需要兵家的技巧運用其中,才能活命。生逢盛世,便不知戰場險惡。其中智慧,都在刀光血影,頃刻之間。

大意失荊州,歸罪於關二爺。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寫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實則褒「關羽知恩圖報、義重如山的人格;也有讀者解讀作者」實貶「關羽優柔寡斷,可這些都並非史實記載。

而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和諸葛亮就沒有責任嗎?大意失荊州,現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有粗心大意、驕傲輕敵的意思。

三國人物的美化或醜化,都不應成為」笑柄「

說到褒貶,其實在《三國演義》當中,多處都已出現。羅貫中先生在書中進行美化和醜化的人都不在少數,不為誇張的說,幾乎沒有一個聖人,大家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但這鍋不應該都由羅貫中背,畢竟羅貫中寫演義不光是要參考史料,還得借鑑民間傳說。

小說所反饋出來的現實意義或理想狀態,才顯得更加栩栩如生,耐人尋味。

而對於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來說,無論褒貶都好像成為了一個談笑風生的」笑柄「。這些人不去查閱相關史料,只憑几句他人的妄自菲薄,就對一部著作,一個歷史人物發表評價。殊不知,沒有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和自我否定的過程,說出來的話都輕飄飄,沒有一絲重量,極其乏味。

至此,希望更多的人能夠用心閱讀優秀的歷史作品,知根知底去找尋最接近真實的文化底蘊,接近生活本質的哪些瞬間。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對於三國有過這樣一句點評:「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或詳細或簡單,或正面或側面地多角度將關羽的形象躍然紙上。

更足以見得,關羽義勇之氣,凜然天神的威武精神;「義不負心,忠不顧死」的君子風範。

相關焦點

  • 並非關羽,那麼到底是誰大意失的荊州?
    並非關羽,那麼到底是誰大意失的荊州? 眾所周知,關羽大意失荊州,可細細分析,關羽失去荊州的責任不應完全歸罪於他,關羽攻打曹操時,曾經沿江設下烽火臺以及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系統,可謂心思縝密,用心良苦,但百密尚有一疏,雖然荊州之失關羽的責任不可推卸,可是諸葛亮的戰略部署也是有嚴重問題的。
  • 關羽失荊州,是真的因為自己大意,還是另有隱情
    相信在《三國演義》中,如今最受追捧的人物當屬關羽了吧。早在七八十年代,年輕人最為流行的便是各種幫派,也就是俗話說的「黑社會」,人們最為祭拜的當屬關羽,人稱「關二爺」。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桃園三結義」中,關羽排名老二,生前性格十分豪爽,為人更是忠肝義膽,被世人稱為忠義的化身。
  • 關羽大意失荊州,荊州卻建設了一個關羽雕像,網友:這是羞辱關羽
    關羽的歷史事跡,我相信大部人都受到《三國演義》這部作品的影響。過五關斬六將,掛印封金,斬顏良誅文丑,水淹七軍等等數不勝數。要說關羽當時有這麼厲害嗎?關羽在三國時候,的確是戰功赫赫,但是並不是第一。在很大程度上,後人把關羽給神話了,關羽現在在人們心中,就是正義或者忠義的化身。
  • 關帝廟一副對聯,僅僅二十字,卻道盡關二爺一生的榮耀與悲壯
    兄玄德,弟翼德,水擒龐德生蒲州,會涿州,坐鎮荊州哥仨好 ( 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劉備劉玄德是他哥,張飛張翼德是他弟,這裡講的是《三國演義》裡的桃園三結義。水擒並斬殺龐德,可以說是關羽人生中最輝煌的事。《三國志》中記載,于禁投降,龐德被殺,「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曹操竟然怕得想遷都……然而,這也是他最後的輝煌了。
  • 【薩沙講史堂第七百八十五期】關二哥原來是黑鍋之王?大意失荊州的...
    原標題:【薩沙講史堂第七百八十五期】關二哥原來是黑鍋之王?大意失荊州的其實是劉備(歷史系列第328講)大意失荊州的,其實是劉備?荊州之戰,是三國時代的一場關鍵戰役,也是劉備集團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千百年來被尊為「武聖」的關羽,不僅在這場敗仗中丟了性命,還留下了一生之中的最大汙點。而「大意失荊州」也從此成為了一個成語典故,用來比喻因驕傲輕敵和疏忽大意而導致的失敗或損失。近年來,很多歷史研究者翻出了各種文獻記錄,指出關羽丟荊州其實是由於實力不濟,並非其自身大意的問題。
  • 大意失荊州,荊州是怎樣的一個地方?
    尤其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關羽「大意失荊州」,讀過《三國演義》的人想必對這並不陌生。在當時,為何魏、蜀、吳均對荊州虎視眈眈,蠢蠢欲動?三國時期,荊州地處於曹劉孫三國邊界,是一個關鍵的地點。每一個國家都想為自己爭取能夠帶來最大利益的領土,這將會為他們以後統一南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麼大的誘惑,試問哪一個國家想要放棄?
  • 關羽失荊州,僅僅是大意嗎?主席:「他不懂統一戰線!」
    供奉關羽的祠廟遍布神州大地,幾乎每一部地方志中都有「關帝廟」、「關公廟」的記載,是稱「縣縣有文廟,村村有武廟」。在人們的心目中,關羽集「至忠」、「至義」、「至信」、「至勇」於一身,完美無缺。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關二爺」也不例外。我們偉大的的領袖就曾評點過關羽:他不懂統一戰線。
  •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荊州是哪裡?許多人都想錯了!
    三國爭霸時魏蜀吳都想得到荊州,荊州是現在的哪些地方?「關羽大意失荊州」的荊州是哪裡?許多人都想錯了!東漢末年,天下群雄並起,經過連年混戰後,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在三國爭霸戰中,有一個地方是曹操、劉備與孫權多次爭奪之處,那就是「荊州」。《三國演義》中,神勇無敵的關羽晚年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失了荊州,結果,引發了劉備東徵兵敗,從而改變了三國格局。荊州最早是東漢宗室劉表的地盤。劉表,字景升,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後,東漢末年的名士、軍閥。
  • 讀《大意失荊州》有感 幸運星小記者 施子謙
    今天,我在《三國演義》中學習了「大意失荊州」這個悲慘的故事。故事的大致情節是:關羽駐守的荊州被呂蒙使詐,關羽放鬆警惕並失掉了荊州,最後敗走麥城。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驕傲使人退步,謙虛使人進步」這個大人們經常講的道理。不只是關羽,我身邊的朋友,包括我,也被「驕傲」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惡魔打敗過,還敗的很慘呢!
  • 關羽大意失荊州,但卻給蜀國帶來四名人才,他們都是誰?
    在三國故事中有很多經典的戰役。這些戰役有的是以少勝多,有的是以謀略取勝,當然也有一些因為大意而失敗的。說起關羽,大家都會想到他是一個驍勇善戰的將軍,但是在關羽的一生當中也曾有過失敗的時候。大意失荊州是《三國演義》裡一個重要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是三國徵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那之後蜀漢就開始走起了下坡路。大意失荊州主要講的就是在赤壁之戰之後,荊州被瓜分。劉備在去打劉璋的時候,讓關羽守好自己佔領的荊州五個郡,但是關羽卻要去打曹操。這樣就給了別的人機會,趁機攻佔荊州,而最終關羽也沒能守住荊州。雖然關羽大意失了荊州,但是他也給蜀國帶來了四名人才,他們都是誰呢?
  • 《三國演義》:關羽鎮守荊州,一句話得罪孫權,後果很嚴重!
    在《三國演義》裡,我們都知道,關羽武功蓋世,手中青龍偃月刀,胯下赤兔馬胭脂馬,有萬夫不當之勇,曾在汜水關溫酒斬華雄,在白馬坡斬顏良,誅文丑,千裡尋兄,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生擒于禁,刀斬龐德,在當時關羽的大名威震天下,就連曹操為避關羽鋒芒而勢要遷都,就這樣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怎麼會有大意失荊州
  • 謊言:一直說關雲長「大意失荊州,」看另外一種說法是否如此?
    一讀《三國演義》有感:關羽丟掉荊州,真的是因為自己大意嗎?事實上並非如此,在三國史中有關關羽失荊州的歷史片段記載,關羽丟掉荊州其實並不是因為自己的大意,而主要還是因為劉備勢力的主力都在益州,而留給關羽的軍隊其實只夠防守,完全沒有能力進行徵伐。
  • 「大意失荊州」的真相是真的嗎?原來我們都被這個俗話騙了幾千年
    我們有句老話叫大意失荊州,講的是三國時期關羽丟失荊州敗走麥城的故事。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當年孫劉聯盟共同擊敗曹操以後,劉備和諸葛亮使用計謀佔領了荊州,周瑜幾次派遣魯肅索要荊州都沒有成功,結果還把孫權的妹妹孫尚香嫁給了劉備,落了個「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
  • 淺談《三國演義》中關羽的形象——剛愎自用的關二爺(上)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對關羽的塑造,傾注了其特有的思想觀和創造人物的藝術手法,正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寫到的「惟於關羽,特多好語」。但是羅貫中也從多角度剖析了關羽的性格缺憾。陳壽評價關羽為什麼失敗是因為「剛而自矜」,主要表現為驕傲自負、虛榮固執和猜忌多疑等。
  • 關羽大意失荊州 一夜白頭
    關羽大意失荊州 一夜白頭 2020-12-09 17:55
  • 關羽大意失荊州,其實跟他本身的傲氣有關
    關羽在《三國演義》中,一直都是正義的化身,有勇有謀,為劉備的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在攻打樊城一役中,不僅樊城未能被攻破,還失去荊州,最終被殺。不過現在看來丟失荊州其實是一個小概率事件,正因為關羽本身充滿了傲氣得罪了不少同僚,再加上東吳孫權偷襲成功,才最終導致關羽大意失荊州。
  • 荊州大意失關羽,1.55億搬遷違章關公雕像:這個點子絕了
    關羽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會在荊州這個地方「敗走」了兩次,一次是因為自己大意了,一次是因為荊州大意了。荊州,作為關羽的終結之地,自然也要有配得上他的標誌性建築。於是,世界上最大的關公雕像2016年6月在荊州誕生了。這座雕像絕對能第一時間吸引住你的眼球。
  • 新時代我們不要「大意失荊州」
    荊州之名源於《尚書·禹貢》:「荊及衡陽為荊州」,荊州作為中國古九州之一,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都城所在地。在建城3000年的歷史中,荊州見證了波瀾壯闊三國史。先在名篇《隆中對》中曾這樣描述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荊州的重要地位:「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後有有西蜀名將關羽在此地「大意失荊州」的典故;在李白的詩篇《早發白帝城》中共也有「千裡江陵一日還」的名句、足可見,荊州這一座1982年國務院公布的24座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名城所承載的深厚歷史文化。
  • 「荊州事件」的主謀是誰?關羽大意失荊州的背後又有什麼秘密?
    有不少朋友都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的事情,也正是由於這件事情讓很多人改變了對於關羽的看法,也有不少朋友覺得丟失荊州和關羽的關係並不是特別大,那麼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詳細的了解一下。所以荊州的丟失和關羽是有著密不可分關係的,如果不是他太過於傲慢或者後面發生錯判,那麼都不會導致這件事情的發生,而蜀漢未來的發展自然也會有另外的格局。
  • 關羽大意失荊州失去的更是蜀國的半壁江山,荊州對蜀國重要在哪了
    二是因為劉備帳下很多人才來自於荊州,劉備本人受到荊州世家大族不少支持。比如諸葛亮就有很深厚的荊州背景,馬良、馬謖兄弟也是出生於荊州。如果沒有了荊州劉備卻無動於衷的話,蜀漢的這一些來自於荊州的人才會怎麼想呢?他們還會把劉備當成自己人嗎?三是荊州這個地理位置實在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