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關羽鎮守荊州,一句話得罪孫權,後果很嚴重!

2020-12-22 老王評歷史

在《三國演義》裡,我們都知道,關羽武功蓋世,手中青龍偃月刀,胯下赤兔馬胭脂馬,有萬夫不當之勇,曾在汜水關溫酒斬華雄,在白馬坡斬顏良,誅文丑,千裡尋兄,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生擒于禁,刀斬龐德,在當時關羽的大名威震天下,就連曹操為避關羽鋒芒而勢要遷都,就這樣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怎麼會有大意失荊州,兵敗被東吳所殺呢?

首先關羽非常傲慢,目中無人,在諸葛入川時,留大將關羽鎮守荊州,並囑咐關羽要「東和孫權,北拒曹操。」才能守住荊州,若不然荊州危矣!可關羽違背了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就是不肯從孫劉兩家聯盟的角度來正確處理問題,沒有把東吳孫權放在眼裡。

孫權派諸葛瑾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關羽不但不答應,還大罵孫權說:「我虎女豈可嫁犬子也。」這讓孫權很沒面子,不管怎麼說,人家孫權畢竟是一國之君,孫權以及手下大將肯定對關羽恨之入骨。

所以趁關羽在襄樊戰場打的如火如荼的時候,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才導致關羽大意失荊州,其次是關羽在打襄樊戰役如果諸葛亮另派一員大將鎮守荊州,比如張飛、趙雲等,都是值得託付的大將,呂蒙就是再有野心偷襲荊州,我想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關羽在前方打仗,兵馬都調到前線,竟然不把東吳放在心上,雖然沿江建有烽火臺,關羽攻打曹魏,深入重地,如果東吳來犯,如何來得及回軍救援,這是關羽的重大失誤,犯下了低級錯誤,所以以關羽的能力他是守不住荊州的,最後落的個兵敗被殺的悲慘結局,為之一嘆!

喜歡老王的文章,大家可以關注、留言、分享給更多的人!如果你有好的歷史故事,可以在下方評論區進行與老王互動、交流與大家一起分享。

相關焦點

  • 「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真能保荊州太平嗎?網友:確實是孔明失算
    通過和孫權的結盟在赤壁大戰大敗曹操並趁機奪取了荊州。孫權方面自然是不高興的。派魯肅等人來和劉備議論。於是就有了劉備借荊州的說法。孫權集團表面上承認,荊州是借給劉備的。但是,私底下卻用了很多的計謀想要奪回荊州。但是荊州一直防備有加,未能得逞。雖然用了很多方法,沒能奪得荊州。但是孫權等人還是想要多取荊州的。這想法一直都留存在心裡沒有熄滅過。直到漢中大戰之後。孫權集團才真正的看到了希望。
  • 謊言:一直說關雲長「大意失荊州,」看另外一種說法是否如此?
    一讀《三國演義》有感:關羽丟掉荊州,真的是因為自己大意嗎?起碼許多愛好三國這段歷史的朋友,或者讀過《三國演義》的讀者往往都是都是這樣認為的,都一致認為關羽丟掉荊州主要還是他自己的問題,誰讓關羽他自己太過大意,而且還不聽謀士們的話。但是本人以為,真實的關羽鎮守荊州所要面對的問題是非常的多,甚至能夠把荊州守那麼長的時間,關羽也是非常不易,人無完人,不能被後人所責怪。
  • 劉備入蜀,誰是留守荊州的最佳人選?此人比關羽更合適!
    劉備遂留諸葛亮、關羽等守荊州,自將數萬步卒入蜀,與劉璋會於涪。建安十七年(212年),張松事情敗露被殺,劉備於是與劉璋反目。建安十八年(213年), 劉璋派遣劉璝、泠苞、張任、鄧賢、吳懿等在涪阻擊劉備,都被劉備打敗,吳懿投降。劉璋又派李嚴、費觀統帥綿竹諸軍阻擊劉備,李嚴率眾投降。當然,為了儘快拿下益州,劉備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率軍入蜀。
  • 劉備入蜀之後,明知關羽為人自負還留他獨守荊州重地
    劉備去蜀中,安排諸葛亮輔佐關羽,趙雲,張飛為將佐,幫助關羽鎮守荊州。這是安排是鎮守荊州的最佳班子。以劉備當時的力量,劉備已經盡所有的力量了,說明劉備在乎荊州。而事實證明,在這一班子的治理下,曹操孫權沒有任何一點機會。
  • 三國時關羽鎮守的荊州,是不是現在的荊州市?
    關羽防守的荊州地區要比現在的地級市荊州市範圍廣,最初包括五郡,建安二十年後與東吳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關羽鎮守的荊州包括三郡之地。荊州本是東漢十三州之一,赤壁之戰後曹劉孫三家瓜分荊州,荊州北部歸曹操,荊州南部歸劉備孫權。
  • 東吳偷襲荊州,不是關羽未能東和孫權,而是雙方利益所致
    在《三國演義》裡,龐統死後劉備派關平去荊州,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率軍入川助戰,命關羽留守荊州。在諸葛亮出發前曾經叮囑關羽要「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關羽雖然當面答應得挺好,不過實際上後來並沒有按照諸葛亮的囑咐行事。最終導致孫權決定和曹操聯手攻打荊州,關羽也因此兵敗身亡。
  • 三國時期的古荊州,和現在的湖北荊州根本不一樣
    而現在的荊州,全省人口不足八百萬,地盤僅僅有沙市、荊州、江陵、公安、松滋、監利、洪湖、石首這些區和縣。通過地圖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現代的荊州,早已不復當年之勇。關羽鎮守荊州荊州的古城,依然屹立在江漢平原。這座古城飽經滄桑,歷朝歷代都撥款將它進行修繕。今天的荊州,已經在東門建立荊州的象徵——關公像,是全世界最大的關公像。
  • 三國演義中關羽守華容道,為何不殺曹操,若殺了曹操天下局勢如何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可以說是神機妙算了,不僅算到了周瑜在赤壁之戰準備用火攻曹操,只欠一場東風,而且還算準了曹操雖然在這次赤壁大戰中失敗,但命不該絕,於是諸葛亮故意在赤壁之戰前的排兵布陣中不給關羽分配任務,然後又用激將計誘使關羽出守華容道,同時立下軍令狀要斬曹操。
  • 失掉荊州重地,也不能全怪關羽,其實,此地的隱患早年已經埋下了
    雖然,東吳獲得了荊州,但是,周瑜卻落敗於諸葛亮,以至於,他留下那句「既生瑜,何生亮」後,就撒手人寰了。所以,就有人說:周瑜是因為氣量小被諸葛亮氣死的。 其實,這是《三國演義》有意塑造的周瑜形象,而歷史上的周瑜卻是一個有著寬廣胸襟的人,他只是跟程普有些不和而已。《江表傳》中提到:「(程)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
  • 你認為「大意失荊州」真的是關羽的責任嗎?
    那麼劉備借荊州,又是怎麼回事呢?赤壁之戰後,劉備向東吳請求都督荊州,在魯肅的大力支持下,孫權同意將南郡借給劉備屯兵發展。所以劉備借荊州,並非借的整個荊州,東吳沒有佔領整個荊州,劉備也借不到全部。劉備後來借荊州不還,又是怎麼回事?劉備事前承諾取得西川後,就歸還荊州所借之地。然而,劉備取得西川後,孫權派魯肅前去索要荊州之地。
  • 關羽大意失荊州,其實跟他本身的傲氣有關
    關羽在《三國演義》中,一直都是正義的化身,有勇有謀,為劉備的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在攻打樊城一役中,不僅樊城未能被攻破,還失去荊州,最終被殺。不過現在看來丟失荊州其實是一個小概率事件,正因為關羽本身充滿了傲氣得罪了不少同僚,再加上東吳孫權偷襲成功,才最終導致關羽大意失荊州。
  • 關羽為何會辱使拒婚,不給孫權面子?
    關於孫權偷襲的理由,很多人認為是因為關羽「剛而自矜」,沒有政治頭腦,粗暴地「辱使拒婚」,惹惱了孫權,破壞了孫劉聯盟,關羽是致使孫劉聯盟破裂的罪魁禍首。《三國志關羽傳》載:孫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三國演義》對此的描述為:(孫權)遣諸葛瑾為使,投荊州來。入城見雲長,禮畢。雲長曰:「子瑜此來何意?」
  • 關羽很委屈,諸葛亮也無辜,是誰的疏忽大意導致了荊州之戰潰敗?
    一提起武聖人關羽關雲長,人們首先會想起演義小說虛構的過五關斬六將,接著就是正史有記載的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最後可能就是真假參半的大意失荊州了。之所以說關羽大意失荊州是真假參半,只因為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關羽敗於驕傲自大,對東吳的狼子野心估計不足。
  • 不把孫權當幹部?從魯肅《榻上策》看諸葛亮《隆中對》的一廂情願
    名著《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部分全是圍繞著荊州這塊四戰之地展開,從劉備投奔荊州劉表,到請諸葛亮出山,再到關羽大意失荊州,三國交鋒的精華全部濃縮在其中。因《三國演義》一書中明顯尊劉的傾向性,受此影響的大多數人無不為蜀漢政權因丟失荊州後無力完成《隆中對》裡面描述的兩路北伐而嗟嘆和惋惜。可劉備陣營守得住荊州嗎?孫權對荊州全境的虎視眈眈可沒有那麼容易消除。
  • 都說「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歷史上的劉備真的借過荊州嗎?
    相信看過三國的朋友都聽過這麼一句話,"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三國演義》裡面描述劉備從東吳手上借來荊州後開始全力備戰,以幫助劉璋攻打漢中張魯的由頭進軍益州,採納龐統的策略吞併白水關的2萬精兵後反攻成都,經過一系列戰事終於奪下益州。 此時東吳方面派人來要荊州,劉備回復奪下漢中後再歸還。
  • 關羽大意失荊州,曹操都知道放行,為何孫權一定要置關羽於死地
    其實這也不能怪孫權,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罷了。其一,孫權自從接管了父兄基業後,也是不斷努力的。穩定了江東局勢後,要想進一步發展的話,必須向東入侵。北面的曹操實力強大,連諸葛亮都說:此誠不可與其爭鋒。所以只能順著長江,向西圖謀荊州。荊州作為江東的上遊,對孫權來說戰略地位太重要了。得到荊州進可圖謀巴蜀,退可自保。
  • 關羽到底是誰殺的,呂蒙孫權還是馬忠,為什麼要殺關羽囚禁不行嗎
    再來說說正史,正史上的事一般是符合常理的,三國演義和電視劇就不一定了,正史上孫權偷襲荊州前,所有的決策都做好了,包括殺關羽,雖然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從書中就能推斷出來。所以正史上,關羽是孫權在偷襲荊州前就下了命令,斬立決,是孫權殺的,沒有人勸,也沒有其他的情節,就這麼簡單。那麼孫權為什麼要殺關羽?同樣需要從三國演義、三國電視劇、三國正史這三個背景來回答。
  • 關雲長大意失荊州?而這口「鍋」不該他背,看看蜀漢君臣做了什麼
    因此魏蜀吳三國,對於荊州都是志在必得,在三國的整體戰略中,荊州都是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環,魏蜀吳都想一統天下,而統一全國的前提,就是要先拿下荊州,所以荊州的超然戰略地位是毋容置疑的。曹操攻下荊州,劉備與孫權感到致命威脅在孫權、劉備準備圖謀荊州之時,曹操先一步率83萬大軍南下,逼迫劉琮投降,將荊州收入囊中。
  • 三國演義:諸葛亮三氣周瑜前,有沒有考慮過孫劉聯盟會因此破裂?
    《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亮三氣周瑜並氣死周瑜的橋段,諸葛亮難道不害怕氣死東吳大都督周瑜會損害孫劉聯盟?氣死周瑜後,東吳軍方勢力無不以幹掉諸葛亮為周瑜報仇為念,可東吳老大孫權卻無動於衷,這又是為何?諸葛亮三氣周瑜的背景是赤壁大戰之後,孫權和劉備兩方勢力為爭奪荊州的主導權產生的一系列軍事、外交上的爭端,本質是為了爭奪長江以南地域或部分地域的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