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徵討東吳為何不帶上諸葛亮?並非演義中所說的諸葛亮反對伐吳

2020-12-27 騰訊網

在三國歷史上,夷陵之戰的慘敗,幾乎加速了蜀漢提前的滅亡,甚至因為這一戰爭,蜀漢之後很多年裡,都處於國力不振的狀態,因為,蜀漢的精兵幾乎都因為這場戰爭全部葬送了。

而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劉備在發動這場戰爭的時候,是因為沒有帶諸葛亮一起參與討伐孫權,所以才導致了戰爭的失敗。而之所以沒有帶諸葛亮討伐孫權,是因為諸葛亮反對東徵,所以沒被劉備帶著,但真相真是如此嗎?

圖片:劉備率兵討伐孫權劇照

一、夷陵之戰的背景

1、劉備的計劃

夷陵之戰對於蜀漢來說影響很大,有說法認為這場戰爭不該發動,因為這場戰爭從發動之初,就意味著蜀漢悲劇命運。

在三國的統治者裡面,無論是曹丕,劉備還是孫權,其實都有統一天下的野心和想法。因此,三方都有各自的計劃。

曹魏方面自不必說,綜合國力強大,只要不斷消耗劉備或者孫權一方的實力,久而久之,曹魏就可以吞併雙方。並且只要吞併了其中的一方,就意味著餘下的一方也很難長期存在下去,比如曹魏吞併蜀漢以後,吳國的覆滅,其實也就是時間問題。

而劉備的計劃則是以益州和荊州為根據地,穩住孫權,而後夾擊曹魏,等滅掉曹魏以後,再吞併孫吳。

孫權的想法和劉備類似:以江東和荊州為根據地,消滅曹魏,而後兼併巴蜀。

從劉備和孫權的計劃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是劉備和孫權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畢竟,荊州只有一個。

圖片:荊州城外劇照

2、劉備的憤怒

劉備集團盤踞荊州,對於當時還在人世的曹操和東吳的當家人孫權來說,其實都是無法忍耐的事情,因為荊州的守將關羽,利用自己在荊州的優勢,發動了襄樊會戰,這一戰讓曹操感到十分恐懼。

而孫權也覺得,劉備集團的勢力龐大,肯定會危害到自己的安全,因此,曹操和孫權互相密謀,於是有了荊州的丟失和關羽之死。

對於劉備來說,曹操和孫權的行為,等於讓蜀漢的實力損耗了一半,荊州丟了,關羽人也沒了,說什麼,劉備也不能咽下這口氣。

圖片:劉備集團劇照

二、夷陵之戰

荊州丟了,意味著蜀漢實際控制下的半壁江山沒了,而且關羽遭到擒殺,這種情況下,如果劉備無動於衷的話,才是不可思議的,因此,雖然蜀漢朝廷裡存在反對劉備東徵吳國的聲音,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這種聲音肯定不是主流的聲音。

最起碼孫權把地盤搶了,把人也給殺了,如果一點兒交代都不給蜀漢的話,那麼是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的,而孫權當然不會主動給劉備什麼說法,於是,劉備選擇討個說法。

圖片:臣子反對劉備東徵吳國劇照

1、夷陵之戰

蜀漢大軍東徵孫權,在東吳境內可以用勢如破竹來形容,不過,東吳方面為了抵禦蜀漢,選擇利用地利的優勢和蜀漢進行持久戰,就這樣,戰爭局勢拖到了夏季。

劉備為了讓軍隊不至於因為酷熱而影響戰鬥力,於是選擇讓軍隊在密林裡安營紮寨,於是,有了夷陵之戰,東吳大將陸遜通過火攻,將蜀漢精銳幾乎全部燒死,劉備本人也險些被東吳俘虜。

其實,根據《三國志》記載,曹丕在夷陵之戰前夕,就已經預言了劉備肯定會被陸遜所擊敗,原因很簡單,曹丕認為劉備是一個不懂兵法的人,才會選擇在林子裡安營紮寨。並且曹丕還認為,東吳只要採取火攻,就可以將劉備殺得人仰馬翻,之後的事情發展,驗證了曹丕的預言。

因此,有說法認為,如果當時諸葛亮和劉備一起選擇東徵吳國的話,那麼可能會是另一個局面,而對於諸葛亮沒有參與東徵吳國的情況,有了本文開頭的說法,那就是諸葛亮反對東徵吳國。

圖片:劉備大軍被火攻劇照

2、蜀漢的運營

其實,不論諸葛亮是否支持劉備對吳國進行討伐戰爭,諸葛亮肯定都不會跟著劉備一起去東徵吳國,因為蜀漢此時是一個正在運作的政權,而蜀漢政權的運作,是基於劉備集團缺乏人才的基礎上,這個無法調和的矛盾,註定了劉備不可能帶著諸葛亮一起去東徵。

說起劉備集團的實力,很多人往往會想到劉備集團有很多的人才,其實這個認為是片面的,劉備集團確實是依靠人才的鼎力相助,才得以在亂世中起家。不過蜀漢的人才結構情況可以用4個字來概括:精而稀缺。

也就是說,蜀漢的人才的確都是一等一的,但是這些人才的數量卻十分有限,這種情況導致了蜀漢之後的命運:確實可以在亂世中割據一方,但是,註定規模不大。

比如劉備東徵,身邊的確應該帶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一起隨著大軍出徵,但是,劉備又必須把諸葛亮留在成都。

圖片:諸葛亮留在成都劇照

劉備御駕親徵東吳,但是,蜀漢的國家政權還需要不斷運營,這其中包括行政管理,更包括財政和稅收方面的維持,此外,因為蜀漢處於戰爭狀態,後勤保障必須得有專門的管理人,才能保證不出亂子。

要知道,蜀漢大軍在吳國境內和東吳大軍對峙,如果後勤保障不上的話,幾乎不用東吳軍隊放火,劉備的軍隊也會被活活餓死。

而蜀漢政權運作這個工作,有能力運作而且還讓劉備放心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諸葛亮。雖然益州本地士族裡面也有人才,但是,劉備對於本地士族是不放心的。畢竟,巴蜀士族中,只有少數人願意支持劉備,多數人對劉備還是不大認同的,因此,劉備不可能指望這群人來幫自己分憂解難。

如果劉備強行把諸葛亮帶到前線,那麼,蜀漢後方出問題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甚至其結局要比劉備被陸遜縱火還慘。夷陵之戰劉備雖然敗了但是巴蜀沒丟。但如果諸葛亮不坐鎮巴蜀,只怕劉備就無家可歸了。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如果伐吳時諸葛亮領軍,劉備坐鎮蜀中,歷史的結局會如何?
    如果伐吳時諸葛亮領軍,劉備坐鎮蜀中,歷史的結局會如何?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新版的電視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曾經在勸服劉備稱帝的時候,與關羽、張飛說過一句話:你們的大哥已經不是當初那個結義的大哥了。啥意思呢?就是說一個即將到達權力巔峰的人,他的心氣和傲氣,已經油然而生。換言之,古今帝王在成就一番事業的時候,劉備素來就是打著仁德的旗號徵討四方,最終有了屬於自己的地盤。
  • 劉關張因東吳而死,諸葛亮為何不興兵伐吳?40年後,答案浮出水面
    說起來就更慘了,老張一心想為二哥關羽報仇,但是大哥劉備在當上皇帝之後,不得不聽取諸多大臣的意見,因而遲遲沒有發兵攻打東吳。然而,張飛是個暴脾氣,他親自上成都面見劉備。聲稱,如果大哥不願意出兵伐吳,我拼掉老命也要去找東吳算帳。 飛曰:「他人豈知昔日之盟?若陛下不去,臣舍此軀與二兄報仇!若不能報時,臣寧死不見陛下也!」
  • 諸葛亮早已算準劉備伐吳會失敗,為何不勸阻,原來心中另有定計
    後來諸葛亮出山協助劉備成就蜀漢大業,正是依據這套方案形成天下三分的格局。然而,後來因為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被東吳所殺,劉備因為要為關羽復仇,親率大軍大舉進攻東吳,蜀吳聯盟正式破裂。諸葛亮隆中對的治國之策,就此徹底改變,也最終未能實現復興天下的事業。
  • 劉備伐吳為何失敗?諸葛亮九個字道出玄機:要是這個人在就能打贏
    看三國演義,似乎劉備帶著七十多萬人馬伐吳,在夷陵之戰中幾乎全軍覆沒。而劉備失敗的原因,就是沒有聽趙雲和諸葛亮的勸諫,以至於被火燒連營,還搭上了老將黃忠的性命。但是翻遍史料,也沒找到諸葛亮反對劉備伐吳的記載,倒是裴松之注《三國志》的時候,在《關張馬黃趙傳》中引用《雲別傳》,確切記載了趙雲極力勸諫:「"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三國志》中《先主傳》和《諸葛亮傳》,無論是正傳還是注引,都隻字未提諸葛亮反對伐吳。 那麼諸葛亮對劉備伐吳是贊成還是反對呢?
  • 劉備伐吳,為何不帶馬超?5年後,諸葛亮終於發現劉備的高明
    劉備為什麼會在夷陵慘敗?有人說是劉備的軍事能力不行,也有人說是劉備戰略失誤,還有人說是劉備沒有帶大將,所帶之兵將也都是些小角色。關於這一點,也是如今爭論比較多的一點。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也就是東徵孫權時,劉備五虎大將,他只帶了黃忠。(當然,這裡僅僅參考三國演義,正史上,黃忠早已死亡。),那麼在正史之上,劉備親封的五虎上將還有誰呢?有2位,一位是趙雲,一位是馬超。
  • 諸葛亮是人不是神,不能面面俱到
    《三國演義》盡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在關鍵的襄樊之戰和夷陵之戰中,諸葛亮並未發揮作用,關羽兵敗被殺,劉備被火燒連營。但把失敗的責任推到諸葛亮身上,又有失公允。究其原因,主要是關羽看到劉備取四川沒自己什麼事,老將黃忠都和自己平起平坐了,他非常想建立更大的功勳。所以,關羽在久攻不下,曹操援軍不斷時,不斷地抽調荊州的兵力到前線,還命令劉封和孟達增援他,未能見好就收,退兵守好自己的荊州。對關羽這邊的形勢,劉備和諸葛亮應該知道大概。由於路途較遠,消息傳到時就晚了。
  • 劉備打仗為何從不帶諸葛亮?原來答案如此簡單
    對我來說,給我印象更深的應該是劉備,為什麼是他?一開始我覺得,他是個堅強的人,從小就過著漂泊的生活,但他並沒有輕易放棄,而是堅持嘗試,最終取得了勝利。曾多次參戰,並從中積累了經驗,為以後作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懂得與他人結盟,不會自欺欺人,因此攻佔了荊州,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王朝,也成為我們心中的英雄,我還是很佩服。
  • 趙雲忠勇仁義,但這件事好像做錯了:劉備很傷心,諸葛亮也不滿意
    要是排一個三國名將人氣榜,一身是膽的虎威將軍趙雲趙子龍,絕對可以進入前三名,甚至可能力壓關羽張飛而成為榜首——無論是在正史還是演義小說中,趙雲都是忠勇仁義、識大體顧大局:既不像關羽「剛而自矜」,也不像張飛「暴而無恩」。
  • 劉備前往東吳招親,諸葛亮拿出錦囊交給一個人,卻不是趙雲
    演義品讀——三國曾經被演義「錦囊妙計」這句成語已經流傳了數百年之久。該成語出自《三國演義》,說的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在小說中,諸葛亮使用錦囊妙計的次數並不多,一共才三次。諸葛亮的首次「錦囊妙計」是在第五十四回及五十五回。時值赤壁之戰後,劉備佔領了荊州四郡,實力大為增強。
  • 關羽北伐,劉備諸葛亮為何事前不阻止、事中不過問、事後不救援?
    在關羽北伐期間,劉備、諸葛亮對於關羽北伐的態度讓後世之人感到困惑,具體表現為:事前不阻止,事中不過問,事後不救援。但是在關羽死後兩年,劉備卻又以舉國之力伐吳報仇,終至慘敗。為何耶?疑團重重,劉備、諸葛亮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是否是一個千古疑案?
  • 白帝城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赤裸裸的試探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佳男主角,劉備用他的一生詮釋了一個顛簸不破的真理——「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甚至於,在他臨終之際還要上演一出重頭戲,試探諸葛亮的忠誠度。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 諸葛亮五次北伐,蜀魏火拼,壁上觀的東吳為什麼不敢趁虛而入
    從防守上,其實蜀國一直都沒有放棄對東吳的戒心,作為東邊門戶的永安,先後有李嚴、鄧芝、羅憲等帶兵防守,並非不設防狀態,怎麼可能給東吳趁虛而入機會。後來在蜀國滅國時,東吳的幾萬人面對羅憲的幾千人,都未能拿下。
  • 劉備得知張飛死訊,輕聲說了4字,此時諸葛亮徹底看清劉備真面目
    根據《三國演義》的描述,劉備的性格非常仁厚,做事也講究仁義。曾經有刺客要刺殺劉備,看見劉備對老百姓太好竟然放棄刺殺。劉備駐防新野城,曹操親率10萬大軍破城,老百姓不願意被曹操統治,竟然舉家帶口跟隨劉備過長江。要知道演義內容有三分真實七分假,演義裡面的劉備更多是包裝之後的產物。
  • 「君子之交」後面還有四個字 證明劉備最信任的人不可能是諸葛亮
    不過按照演義小說的說法,劉備第一個信任的人是關羽,第二個信任的人是張飛,第三個可能是諸葛亮。但是細看史料我們就會發現,劉備最信任的人可能還真不是這三位,劉備信任關羽張飛諸葛亮不假,但是要說絕對信任,那好像也說不過去,起碼有四個人在劉備那裡的受信任和器重程度,不下於關張諸葛,甚至可能還要略勝一籌。首先我們來說魏延魏文長。
  • 諸葛亮號稱三國三絕中的智絕,卻接連犯下3個大錯,天下由此難平
    在政務中,他是忠臣良相的典範;在軍事上,他是決勝千裡的統帥;在智慧上,他是智計無雙的神人;也許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和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形象是有所出入的,但在千百年的演繹中,諸葛亮已經被塑造成我們民族所珍視的人才典範,其已經成為智慧與忠貞的象徵,是一種理想化的形象,從而得到世人景仰。
  •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劉備怎樣奪取益州的?諸葛亮到底有沒有參與?
    楊懷、劉巴、黃權都認為劉備是狼子野心,紛紛勸諫劉璋不要給予劉備軍糧,於是劉璋只撥給劉備四千老弱殘兵和糧草一萬,又令楊懷、高沛緊守關口,劉備聞訊大怒,趕走劉璋的使者。這時候龐統向劉備提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派遣精兵突襲成都;中策是假裝要回到荊州,引誘楊懷、高沛來送行,之後擒殺楊懷、高沛,奪取涪關。
  • 諸葛亮北伐,為何不願派趙云為先鋒?
    諸葛亮是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貴人,同時也是幫助劉禪支撐蜀國幾十年的支柱。北伐是這位臥龍先生的一大軍事傑作,6次伐魏的舉動一度打得曹魏瑟瑟發抖。然而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卻面臨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就拿諸葛亮的第1次北伐來說吧!
  • 諸葛亮明知道曹操必走華容道,為何還讓關羽去?看看諸葛亮的用心
    關羽不管是在演義中還是現實中,絕對是忠義的化身。至於諸葛亮夜觀星象什麼的,完全就是為了保持那種神秘感。 但是我們如果換一個角度來思考的話,諸葛亮完全是為了劉備著想。等到劉備真正有實力可以和曹操有了正面一戰之後,關羽不會手下留情。這才是諸葛亮最為精明的考慮,經過華容道這件事情之後,還了當年曹操照顧的人情,關羽便可以完全放下心理負擔。
  • 夷陵之戰前,趙雲和秦宓都苦勸劉備不要出兵,諸葛亮為何緘默不語
    荊州作為江東的大門,卻長期掌握在劉備手中,使得孫權如坐針氈。孫劉聯盟破裂的苗頭因此而始。建安二十四年,孫權乘關羽北伐曹魏之際,乘虛而入襲取荊州,殺死關羽。孫權的背信棄義之舉,徹底激怒了劉備。公元221年,劉備厲兵秣馬,調兵遣將,準備出兵伐吳,企圖重奪荊州,為關羽復仇。
  • 在劉備心中,有一個人的分量,已經超過了諸葛亮
    有人說,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無人能超越,是的,劉備治理內政和外交,主要靠諸葛亮,諸葛亮是很重要,但是,有一個人在劉備的心中,曾一度超過了諸葛亮,這個諸葛亮也承認過,自己比不上他,那麼,這個人到底是誰呢?這個人就是法正,為什麼說法正在劉備的心中分量很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