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前,趙雲和秦宓都苦勸劉備不要出兵,諸葛亮為何緘默不語

2020-12-20 歷史小火鍋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既是三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也是劉備人生的轉折點。曹操統一天下的宏圖偉業遭遇重大挫折,三國鼎立的局面由此奠定。而劉備堪稱此次戰役的最大受益者。

赤壁之戰前,劉備是房無一間地無一壟,連一個落腳之地都沒有,整天寄人籬下。赤壁之戰後,劉備作為戰勝者一方,理所當然獲得瓜分戰果的資格,荊州地區從此被他收入囊中,劉備也從此擁有了人生第一塊寶貴的根據地。

但荊州正好夾在曹魏和孫吳之間,這種特殊而敏感的地理位置,註定了這是一方危機四伏的四戰之地。荊州作為江東的大門,卻長期掌握在劉備手中,使得孫權如坐針氈。孫劉聯盟破裂的苗頭因此而始。

建安二十四年,孫權乘關羽北伐曹魏之際,乘虛而入襲取荊州,殺死關羽。孫權的背信棄義之舉,徹底激怒了劉備。公元221年,劉備厲兵秣馬,調兵遣將,準備出兵伐吳,企圖重奪荊州,為關羽復仇。

當時天下大勢,吳蜀兩弱,魏國一家獨大,實力最弱的蜀漢,只有堅持孫劉聯盟的立國之本,與東吳互相呼應配合共抗曹魏,方是最為明智的選擇。如果吳蜀兩國翻臉成仇,大打出手,彼此互相削弱,正是曹魏最希望的看到的事,對吳蜀兩國有百害而無一利。

當時蜀國文武大臣中,很多人都看到這一點,學士秦宓直言勸諫,反覆向劉備陳說利害,試圖阻止劉備,卻惹得劉備大動肝火,把秦宓關入大牢,險些處死。老將趙雲也站了出來,勸說劉備以大局為重,息兵止戈,不然將會得不償失,後悔莫及。趙雲也碰了一鼻子灰,劉備看在他是老弟兄的情分上,沒有加以處罰,但卻把趙雲排除在出徵將士名單之外。

令人不解的是,說話最有分量的諸葛亮,在這件事上卻緘默不語,一言不發。《三國演義》中,提到諸葛亮曾對劉備進行勸阻,但這只是羅貫中的想像,與史實不符。正史《三國志》中,諸葛亮在劉備出兵前,沒有進行任何表態,對劉備的做法聽之任之。只是在劉備大敗而回後,諸葛亮才說了句:「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諸葛亮身為三國時代最有遠見的軍事家和謀士,對劉備出徵東吳的後果必定是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但他為什麼在該表態的時候不表態,眼睜睜看著劉備往火坑裡跳?其實諸葛亮也有著自己的苦衷。

揆之當時的實際情況,諸葛亮的想法無非有以下幾點。一是他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身居高位,是孫權的心腹股肱之臣。兄弟二人分處兩個敵對陣營,這使得諸葛亮的處境微妙而敏感。作為諸葛瑾的直系親屬,諸葛亮如果出面阻止劉備,很容易被人誤認為他有私心,落下為了回護親屬而不顧國家大事的口實。

第二點,聯吳抗曹,是諸葛亮為蜀國制定並一直堅持奉行的立國之本。早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就闡明了這一點,「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為援而不可圖也」。劉備對此心知肚明。但劉備明目張胆違背這條既定方針,說明他決定放棄此國策,身為國策制定者的諸葛亮也就不好再說什麼了。

第三點,劉備與關羽義則君陳,恩猶骨肉。他已經決定不惜犧牲國家前途為關羽復仇,可見關羽在他心中分量重於泰山。諸葛亮深知,即使他勸說劉備,也不會使得劉備回心轉意,反而讓君臣之間徒增隔閡。因此他最終只能選擇了緘默不語。了解三國歷史,必讀《白話三國志》。

參考資料:《三國志》

相關焦點

  • 夷陵之戰中,為何劉備麾下都是資歷很低的將領?劉備已經盡全力了
    由於蜀軍乃是跨境作戰,長期遠離蜀地,將士們都頗為思念家鄉,加上當時暑氣逼人,將士們十分難受,劉備不得已而將軍營設在深山密林處。陸遜見此良機,他當即火燒連營七百裡,就此擊潰劉備,並贏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要知道劉備此番攻打東吳,幾乎是拼死一搏,然而讓人奇怪的是,他東徵時麾下將領的資歷都不高,比如馮習,張南,吳班和傅肜等人在此前都沒有什麼戰績,讓人感覺十分平庸,而黃權和馬良雖然有一定的名聲,但他們倆仍不是蜀漢當時最強的將士。反觀東吳方面,不管是陸遜,還是朱然,徐盛,朱桓,都在夷陵之戰前有一定的戰績。
  • 諸葛亮北伐,為何不願派趙云為先鋒?
    蜀國經過了夷陵之戰已經元氣大傷,而且北伐之際的西蜀人才匱乏,五虎將中的關羽、張飛、黃忠、馬超已全部作古,僅存常山趙雲這一顆碩果。縱觀蜀國40多年來的所有武將,其中只有五虎將、魏延以及後來的姜維可以算一流武將。第1次北伐時,起初姜維還未投降,蜀只有魏延、趙雲2位一流猛將,因此這2人應該是諸葛亮北伐的左膀右臂。
  • 夷陵之戰,劉備為何敗給了東吳陸遜?
    圖-蜀吳夷陵之戰示意圖夷陵之戰前,公元219年,駐守荊州的關羽以策應劉備北伐漢中,發動了襄樊之戰,水淹曹操七軍,威震華夏,結果卻被東吳呂蒙截殺,荊州落於孫權之手。公元220年,曹操卒,魏王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次年,劉備也稱帝,國號漢。劉備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打著為好兄弟關羽復仇的旗幟,率軍東徵東吳孫權。
  • 劉備伐吳,為何不帶馬超?5年後,諸葛亮終於發現劉備的高明
    夷陵之戰的戰敗,不但讓蜀漢集團錯失諸多良將,而且也無端損失數萬精銳之兵。同時,還引發出了蜀漢內部戰亂,例如南中等地都叛亂。劉備真是精明一世,卻糊塗一時。當時諸葛亮、趙雲等人苦苦勸諫不要伐吳,但劉備就是不聽。
  • 「君子之交」後面還有四個字 證明劉備最信任的人不可能是諸葛亮
    更奇怪的是荊州關羽並沒有表現出不滿之意,要知道當時劉備的地盤就三大塊:荊州、益州、漢中,荊州關羽代管,益州劉備自理,漢中交給了魏延,而張飛要想成為封疆大吏,還得自己再去打塊地方下來。說了一個武將,再來說說文官謀士。劉備有生之年都沒讓諸葛亮開府治事,要知道不開府治事,就沒有獨立的人馬班子和行政權,只能算是個空頭宰相。
  • 劉備給將軍們分房子,趙雲寧願沒家都不要1間,50年後發現真高明
    冀州之主袁紹,雖有四世三公的名望,但不體恤百姓。因此,趙雲帶著常山兒郎,投奔「白馬將軍」公孫瓚而去。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公孫瓚看著身高八尺,一身凜然正氣的趙雲,嘲諷說:「袁紹是冀州牧,冀州百姓都依附袁紹。你趙云為何能迷途知返,來投奔我公孫瓚呢」?
  • 趙雲忠勇仁義,但這件事好像做錯了:劉備很傷心,諸葛亮也不滿意
    關羽張飛都曾經弄丟過劉備的老婆孩子,趙雲雖然丟了劉備兩個女兒(被曹純捉去了),但畢竟保住了甘夫人名節(甘夫人被譽為白玉美人,如果落到曹操手裡,那結果可想而知)和阿鬥劉禪的性命。因為趙雲勇悍過人,所以劉備晉升趙云為牙門將軍。
  • 拿下成都,劉備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黃金五百斤,為何沒有趙雲
    諸葛亮告訴劉備的 ,都是劉備極其缺乏的,所以劉備才會說得到諸葛亮就是如魚得水。劉備在前線打仗時,後方就交給諸葛亮鎮定,這是絕對的信任,如同劉邦信任蕭何一樣,諸葛亮為劉備提供糧食、兵員、物資,免去劉備的後顧之憂,這是劉備一生中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以前劉備打仗沒個大後方都沒有,明顯沒有任何優勢,只能到處流離。
  • 為何一定要斬殺馬謖?諸葛亮這一目的太狠了,令趙雲都心寒
    諸葛亮,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更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和謀略家。諸葛亮原本深居於隱蔽之處,後被劉備的三次登門拜訪而打動並最終決定出山幫助劉備完成宏圖大業。諸葛亮跟隨劉備期間,鞠躬盡瘁,為劉備忙前顧後,成為劉備建功立業的一大功臣。
  • 劉備臨死前說了一句話,趙雲沒聽懂,諸葛亮聽懂了忐忑不安
    像這本小說中有個情節是劉備將死時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我們可以看出劉備做的確實仁義。不過這僅僅是書中的說法,事實真的是這樣麼?大多人都同意這個說法,理由是因為劉備確實是個仁義之輩,做到了仁至義盡。
  • 歷史解說:劉備託孤諸葛亮的原因是什麼?
    這件事被在成都的劉備知道以後,發誓要找孫權報仇,便開始發動了夷陵之戰。在夷陵之戰剛開始的前夕,蜀軍佔據優勢,攻下了吳國的好幾處城池,可是到了中後期,蜀軍開始走下坡路了,因為陸遜死傷重大。沒辦法,劉備只好率軍退回白帝城,這場戰敗對劉備的打擊很大,很快他病死在白帝城。劉備臨終之際,在白帝城上演託孤的感人一面。這便是白帝城託孤。千百年來,人們讚美劉備和諸葛亮的相知相遇。
  • 諸葛亮為何執意要殺馬謖?他的目的不簡單,趙雲知道都後怕
    諸葛亮為何執意要殺馬謖?他的目的不簡單,趙雲知道都後怕 導語:三國時期蜀漢的創立可以說是所有勢力裡面最艱辛的一個,因為當時的諸侯都有身家背景,而劉備這邊只能白手起家,經過幾十年南徵北戰終於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漢。
  • 三國最厲害的人物,趙雲在鳳鳴山一戰,如果沒有他,肯定命葬黃泉
    三國戰亂紛紛,養育出很多的猛將和謀士,他們都為自己的國家做著貢獻,有讀者說:「最期待趙雲上場」,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因為趙雲形象帥。第二、因為趙雲每次出場都能力挽狂瀾。穰山之戰,劉備被敵軍團團圍住,劉備被逼得差點舉劍自刎,而這時趙雲及時來到,帶著劉備衝出了包圍圈;漢水之戰,黃忠不慎落入敵人的埋伏,又是趙雲救出了他;夷陵之戰,劉備又一次被敵軍包圍,還是趙雲及時趕到,避免了劉備被亂軍所殺。
  • 關羽北伐,劉備諸葛亮為何事前不阻止、事中不過問、事後不救援?
    關羽北伐,是三國鼎立後的一場少見的大戰,但奇怪的是,整個蜀漢高層似乎都沒有參與,這場大戰變成了關羽的獨角秀?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襄陽、樊城,史稱「襄樊之戰」又稱「關羽北伐」。
  • 諸葛亮用的最多的是戰神趙雲 但是為什麼讓馬兒跑卻不給吃草?
    如果說此前的三國中充滿了戰、詐、計、策,到了諸葛亮出場,才開始進入到謀和算的新高度。諸葛亮出現的巨大價值,在於為劉備制定了一生最關鍵的政治發展綱要和軍事作戰戰略。諸葛亮好比影響力極其巨大的催化劑,讓劉備手下許多將領得以發揮其更大的能力。尤其是在三國時代規模最大、最具決定性的一戰----赤壁之戰中,劉備集團在諸葛亮指導策劃下,政治、外交和戰略戰術都取得了全面勝利。
  • 他是蜀漢短命的罪魁禍首,葬送了70萬大軍,否則劉備早稱帝了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在看小說《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流傳千古,想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有著雄心抱負的壯士意氣相投,三人結為兄弟,這才有了日後他們三兄弟從最初無權無勢到最後建立蜀漢大業的壯舉。
  • 劉備臨死前趙雲一特權,諸葛亮聽懂卻要不吭聲,趙雲:什麼意思?
    而當時三國裡的劉備,被大家稱為劉皇叔,乃是中山靖王之後,劉備也是當時蜀國的皇帝。因為但是大漢天子昏庸,被當時的梟雄曹操半道劫持到許昌。曹操的這個舉動就是為了表明自己要真心挾持皇帝,人後就逼著漢獻帝將他封為丞相。現在還有說曹操「實為漢相,名為漢賊「當時的詩人都在說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哪個時期,劉備在臨死之前還給了趙雲一個特權,但是無奈趙雲聽不懂啊。諸葛亮卻是聽懂了,但是一聲不吭。
  • 劉備退到白帝城後已經一敗塗地,孫權為何在這個時候選擇求和
    劉備退到白帝城後已經一敗塗地,孫權為何在這個時候選擇求和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由劉備以為關羽復仇為緣由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戰役,目的是揮兵東徵一舉殲滅東吳孫權,但始料不及的是東吳沒被滅反而自己卻慘敗沙場,損失巨大,所帶領的大軍幾乎都喪生在這場戰役中,
  • 在劉備心中,有一個人的分量,已經超過了諸葛亮
    劉備之所以能白手起家,建立蜀漢政權,除了靠自身堅持不懈的努力之外,還靠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龐統、法正等人的輔佐。在這些人中,劉備最在乎的不是諸葛亮,也不是關羽和張飛,而是另有其人,這個人在劉備心中的分量,已經超過了諸葛亮。
  • 劉備不愧為一代梟雄,一生不用趙雲,直至逝世前才告知趙雲緣由!_諸葛亮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原標題:劉備不愧為一代梟雄,一生不用趙雲,直至逝世前才告知趙雲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