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一定要斬殺馬謖?諸葛亮這一目的太狠了,令趙雲都心寒

2020-12-17 蜜罐先生

諸葛亮,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更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和謀略家。諸葛亮原本深居於隱蔽之處,後被劉備的三次登門拜訪而打動並最終決定出山幫助劉備完成宏圖大業。諸葛亮跟隨劉備期間,鞠躬盡瘁,為劉備忙前顧後,成為劉備建功立業的一大功臣。

劉備死後,諸葛亮更是不負先主所託,盡心盡力輔佐劉禪,為興復漢室嘔心瀝血,最終因病客死他鄉。諸葛亮一生做過無數令人拍手稱快的大事,當然也留下過很多謎點。例如,他曾下定決心要斬殺馬謖,這令眾人十分不解,今天我們便來聊聊這背後的玄機。

好的地理位置對於古代戰爭來說極其重要,因為其往往是大戰取得勝利的關鍵。在街亭一戰中,街亭便成了這場戰爭的要點,同時也是致命點,由於地勢十分重要,且易攻難守,所以諸葛亮在戰前再三告訴馬謖一定要守住這塊寶地,否則蜀軍便有全軍覆沒的可能。怎料敵軍實力不容小覷,再加上司馬懿、張郃等人親自指揮,馬謖最終大敗,失去了街亭。

事後,諸葛亮氣急敗壞,下定決心要斬殺馬謖,無論眾人如何相勸,諸葛亮絲都毫不動搖。最終,馬謖被斬,跟隨其出戰的張休、李盛等人也同樣受到牽連,諸葛亮甚至還罷免了劉備親自提拔的向朗,而作為殿後的趙雲也遭到了貶職,更重要的是,諸葛亮還親自上書要求將自己的丞相之職貶去。

諸葛亮連自己都不放過,他究竟為何要下如此狠心?其實背後真正的原因是諸葛亮打算整治朝廷上下的不正之風,但又怕引發異議,所以從自身開始做起,以此來讓眾人「閉嘴」。由此看來,諸葛亮為了漢朝真是煞費苦心啊!

相關焦點

  • 為何一定要殺馬謖?其實諸葛亮還有個目的,讓趙雲都感到心寒
    而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裡,出於戰爭的需要,謀略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史書對於謀略的描寫,大多都較為淺顯和簡單,實際上,很多謀略都是錯綜複雜的,遠不像史書上簡簡單單的記載的那樣,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便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 諸葛亮為何執意要殺馬謖?他的目的不簡單,趙雲知道都後怕
    諸葛亮為何執意要殺馬謖?他的目的不簡單,趙雲知道都後怕 導語:三國時期蜀漢的創立可以說是所有勢力裡面最艱辛的一個,因為當時的諸侯都有身家背景,而劉備這邊只能白手起家,經過幾十年南徵北戰終於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漢。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同樣兵敗,為什麼馬謖被殺,而趙雲只是被降級
    那麼同樣的失誤,為什麼馬謖被斬殺,趙雲卻只是被貶職呢? 作為獨當一面的大將,他卻沒有未雨綢繆,這是失誤之二;再說幾乎沒有損失一事,當時魏軍本是倉促應戰,以退敵為目的,既然諸葛亮已經撤退,曹真也不必再追,否則的話,他能否安全撤退,實在難說。那麼為什麼趙雲的結局完全不同於馬謖呢? 一、趙雲是老臣,而且護主有功
  • 馬謖失街亭是一個局?諸葛亮都被騙了,這招太狠!
    而在北伐過程中,馬謖失街亭也被視為是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當真如此嗎?其實馬謖失街亭是一個局?諸葛亮都被騙了,這招太狠!我們都知道,自從關羽死後就徹底影響了整個三國的局勢。而劉備也因為發動了這場夷陵之戰付出了慘重代價,最後甚至病死在白帝城。此後,諸葛亮輔佐劉禪繼續發展蜀漢。或許是想要儘快除掉魏國這股勢力,諸葛亮不久便一路北上,討伐魏國。在北伐期間,因為馬謖的一個失誤導致了諸葛亮的北伐滿盤皆輸。眾所周知,諸葛亮最後也不得不揮淚斬馬謖。
  • 【參考資料】諸葛亮為何重用馬謖?
    諸葛亮對馬謖的器重與任用,非常典型地透射出這種經營自己勢力、打造自己圈子的政治意識。諸葛亮與荊襄宜城馬良兄弟關係十分密切。《三國志》本傳裴松之注透露了這一點:「臣松之以為良蓋與亮結為兄弟,或相有親;亮年長,良故呼亮為尊兄耳。」  這種親密關係,自然要在政治安排上體現出來。馬良在先主朝即深受重用,官至郎中。但不幸的是,在夷陵之戰中,馬良歿於陣中。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10萬大軍落敗雍州
    而諸葛亮此時被祁山堡、上邽這兩個據點懟住,已經無法前進。他的想法一定是衝垮這兩個據點,然後收拾張郃,再接管三郡地區。讓所有人驚訝的是,諸葛亮派出了從未上過戰場的馬謖。大家原以為諸葛亮會指派魏延、吳壹這兩個老牌將領前去攔截張郃。魏延曾是先主劉備欽點的鎮守漢中的悍將,帶兵經驗豐富,絕對要強於馬謖。
  • 諸葛亮用的最多的是戰神趙雲 但是為什麼讓馬兒跑卻不給吃草?
    這位名將直到70歲時仍得自告奮勇,請求隨諸葛亮一出祁山北伐,衝殺在作戰第一線。在孟達被殺、街亭已失的頹敗局面中,趙雲再次被任命斷後這樣吃力不討好的事。他不但圓滿完成任務,還不損失一兵一卒。可嘆他一生追隨劉備,卻從未有機會獨當一方。在三國中人才最為匱乏的蜀國,這是趙雲的悲劇,何嘗不是劉備的失誤。但諸葛亮卻為何不置一詞?
  • 諸葛亮北伐前,為何不肯向劉禪提及趙雲?只因趙雲這一仗太要命
    三國是將星璀璨的一個年代,而在三國年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人物,應該要數諸葛亮,也就是諸葛武侯了。很多人都覺得諸葛武侯是在《三國演義》中被過度神化了,但其實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明朝之前的各個朝代都有諸葛亮的粉絲。唐朝的宰相房玄齡就曾經因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批評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而對其破口大罵,還拉上了魏徵一起批判。
  • 揭: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何都已失敗告終?
    導讀:「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話指的就是諸葛亮六出祁山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先去世了。那麼,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何都已失敗告終呢?  以諸葛亮的才智,劉備的仁義,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的勇猛,卻為什麼不能北伐成功、興復漢室?從天時地利人謀來看有五點結論。
  • 蜀漢第一次北伐為何失敗?諸葛亮的總結似是而非
    建安六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結果無功而返。那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為何會無功而返呢? 這段話,可以視作諸葛亮對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的反思和總結,大概意思是說:蜀漢大軍在祁山、箕谷時,兵力都多於敵軍,但沒有打敗敵人,反而被敵人打敗,問題不在於兵少,而在於將領。現在我打算減少兵將,顯明責罰,反思過失,將來另想變通的辦法。如果不能這樣,即使兵多也沒有什麼用處!
  • 當歷史走進文學:趙雲的形象為何是最成功的一個?
    01、為何趙雲能徵服中國民眾?為趙雲叫屈,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這始終圍繞著他的官職。在歷史學家的眼裡,趙雲的功勞,或許真的沒有關張馬黃等人大。在以軍功爵制流行的漢末亂世,趙雲選擇了堅守中軍,自然也就失去了立功的機會。眼看黃忠一戰成名、魏延威震漢中,這也成了趙雲一生的遺憾。
  • 馬謖久負盛名劉備棄之不用,諸葛亮卻偏偏重用
    雖然五位兄弟都各有所長,但馬謖似乎是最受諸葛亮青睞的,尤其是在劉備去世後。我們翻閱《三國志》或者閱讀《三國演義》都不難發現諸葛亮對馬謖欣賞至極。可問題在於,善於識人的劉備為何對馬謖的評價始終不高呢?劉備在臨終之時曾言馬謖徒有虛名不堪重用,但很明顯諸葛亮沒有聽進去,這也為日後的痛失街亭埋下了伏筆。從記載來看,馬謖雖然多少有些浮誇,但的確有一定的才氣。比如在諸葛亮疲於南徵之時,馬謖就建議諸葛亮以攻心為主,這才讓蜀漢軍隊免受重大傷亡,並且成功收復南蠻各族,為北伐創造了條件。
  •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贏了,為何馬謖置之死地卻輸了?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案例不少,其中項羽幾萬人破釜沉舟擊敗秦軍四十萬人的巨鹿之戰,韓信一萬二千人背水一戰擊敗趙國二十萬的戰役都被封神,他們都掌握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訣竅,那麼三國蜀漢的馬謖為何在街亭用了同樣的辦法卻失敗了呢?
  • 諸葛亮北伐,為何不願派趙云為先鋒?
    公元227年,諸葛亮大會文武,並準備發動北伐之戰。這個時期的諸葛亮也幾乎把蜀國精銳全部都派了出去,如蜀國第6虎將魏延、西涼猛將馬岱、二流大將王平、趙雲曾經的副將張翼、忠義的高翔等大將盡皆出馬。然而西蜀五虎將之一的趙雲卻沒能入選北伐大名單。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制度價值
    只要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制度都是必不可少的。假如人人對制度不當回事,做什麼都我行我素,那就沒有了綱紀,也就沒有了秩序。規則至上,敬畏制度,這是建設法治國家的人文基礎。敬畏制度不能單靠人的覺悟,而是要靠嚴格地執行制度,這就是商鞅所說的「以刑去刑,刑去事成」和「以刑去刑,國治」。
  • 劉備不愧為一代梟雄,一生不用趙雲,直至逝世前才告知趙雲緣由!_諸葛亮
    無論劉備關羽張飛的桃園三結義是,還是拋下面子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做謀士,他都成了一個讓我們難以忘記的人物。由於當時蜀國在三國中的勢力弱小,但劉備的品性讓我們感動不已。在蜀國有一位將軍,他的才能和策略非常特別,但是沒有被重用。這個人是趙雲。劉備和趙子龍的關係是有一點複雜的,他們第一次相遇時就發現與對方的三觀很相似。
  • 街亭若以王平為主將,去掉馬謖一人,其餘人都不變,能守得住嗎?
    對於這一點,諸葛亮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當馬謖主動請纓,要去鎮守街亭時。諸葛亮當即就給馬謖潑了一盆冷水,他說:「街亭雖然小,卻十分重要,如果街亭有失,北伐大軍就危險了。誰知道馬謖卻狂妄地說:「我自幼飽讀兵書,怎麼可能連一個小小的街亭都守不住呢?」再加上,馬謖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這才撥給馬謖二萬五千精兵,讓他去鎮守街亭。
  • 劉備臨死前趙雲一特權,諸葛亮聽懂卻要不吭聲,趙雲:什麼意思?
    曹操的這個舉動就是為了表明自己要真心挾持皇帝,人後就逼著漢獻帝將他封為丞相。現在還有說曹操「實為漢相,名為漢賊「當時的詩人都在說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哪個時期,劉備在臨死之前還給了趙雲一個特權,但是無奈趙雲聽不懂啊。諸葛亮卻是聽懂了,但是一聲不吭。
  • 諸葛亮的故事
    諸葛亮假借劉備劍印,遣兵調將,令關羽、張飛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調趙雲回來擔任前部誘敵,劉封、關平帶人埋伏負責放火。 曹將夏侯悙果然輕敵上當,不聽部將勸告,長驅直入,被大火燒得死傷無數,又遭各路伏兵夾擊,損兵折將,丟棄博望城,逃回許昌。諸葛亮一戰成名,使劉備及手下大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其實只是掩人耳目,馬謖之後改名滅掉了蜀國?
    三國的故事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從三足鼎立到後來的魏國統一,中間發生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三國後期,蜀國在五虎將相繼去世之後,已經沒有能拿的出手的大將,儘管如此還是發生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馬謖也算是最早跟隨劉備的一批將才,武力雖然沒有關羽張飛那麼高,但是才智過人,善用計謀,是為數不多能得到諸葛亮其中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