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解說:劉備託孤諸葛亮的原因是什麼?

2020-12-19 豆豆的小麵包

蜀吳通過聯盟共同抗衡魏國,聯盟很成功,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可是令人意外的是,吳國背棄了蜀國同盟,直接害死了關羽。這件事被在成都的劉備知道以後,發誓要找孫權報仇,便開始發動了夷陵之戰。在夷陵之戰剛開始的前夕,蜀軍佔據優勢,攻下了吳國的好幾處城池,可是到了中後期,蜀軍開始走下坡路了,因為陸遜死傷重大。沒辦法,劉備只好率軍退回白帝城,這場戰敗對劉備的打擊很大,很快他病死在白帝城。劉備臨終之際,在白帝城上演託孤的感人一面。這便是白帝城託孤。千百年來,人們讚美劉備和諸葛亮的相知相遇。劉備臨終時,字字真誠,句句感人,讓諸葛亮輔佐劉禪,至死都沒有忘記「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大任。劉備是看著阿鬥長大的,阿鬥幾斤幾兩,劉備非常清楚。老來得子的劉備,對劉禪的教育一直更偏向溫室保護。生逢亂世,阿鬥卻被保護的過於懦弱,他一個人根本就挑不起治理好蜀國的大任。劉備因此對著諸葛亮說說過,萬一阿鬥不行的話,諸葛亮要隨時頂上去,可以自立為帝,光復漢室。大家是否思考過,劉備為什麼要這樣說?

首先我們需要考量,劉備為什麼要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這裡,小編認為劉備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點。在劉備得知自己命不久矣的時候,把自己的心腹趙雲等人都做了安排。安排他們去做其它重要的事,並且此時他信任的人並不多。比如趙雲,他就單獨被劉備召見,奉命做好保護劉禪以及他其他家人的安全工作。作為蜀國元老李嚴,他也被分配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統領一部分蜀國軍隊,掌握了軍權。其實,劉備之所以這樣做,也是心存著分權力制衡諸葛亮的考慮。第二能力強弱。相比其他人,諸葛亮最合適,最有能力輔佐那個扶不起的阿鬥。諸葛亮的《隆中對》,解開了劉備的心結,也讓劉備清晰了自己的計劃,三分天下之後,劉備建立起來證券。在劉備被曹操打的毫無還手之力的時候,是諸葛亮勇敢的站了出來出使東吳,完成了蜀吳聯合的大戰略。之後劉備稱帝,諸葛亮在後面對荊州、益州進行調節,在這幾個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沒有諸葛亮的話,劉備可能早就去世了。諸葛亮為了劉備的江山,做出了這麼大的貢獻,可以說劉備手裡面,除了諸葛亮之外,沒有任何人能擔當大任。其三:跟劉備相同,當年諸葛亮入世的時候,也是被劉備的真心實意打動的,諸葛亮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能夠興復漢室,因此目的相同,身份不同。兩個人身份血統不一樣。劉備雖然是個賣草鞋的,但劉備始終都認為自己是大漢宗室後人。而諸葛亮呢,按照血統來講他只能為人臣。因此無論劉禪怎麼樣,至少有著正宗的血統。對於劉備這個領導他非常的認可。諸葛亮是一個忠厚誠實的人。他不會做出違背道德的事,更不會做出違背君臣關係的事。劉備把諸葛亮看的一清二楚,於是他能夠放心把大權交給諸葛亮。

可是劉備為何在臨死的時候,還要說這件事呢?小編的看法是,這並不是劉備真實的意思,而是故意在試探諸葛亮的想法。如果劉備所說的話是真正的內心想法,他是沒有必要秘密派遣趙雲去保護劉禪和其家人的。仔細思考的話,其實裡面還有一種更加深層次的含義。雖說是漢室後裔,但是和曹操、孫權比起來,劉備空有好出身,沒有好助力。根基最淺薄的劉備,後來能建立起蜀漢政權,說明他個人能力不錯。因為沒有堅強的後盾作支柱,劉備對人非常誠懇,他拉攏很多人追隨自己,將心比心,為自己賣命。對於劉備託孤這件事,劉備是達成了自己的目的的,劉備的試探,並不是要試探諸葛亮是否有著將劉禪取代的野心。但是劉備自己也非常明白,他已經時日無多。劉禪能力不行,自己死後這些部署安排究竟能不能發揮作用,是他自己無法掌控的了。與其說劉備是在試探諸葛亮,不如說是在盲目的安慰自己。諸葛亮憑藉自己的功績此時在蜀國已經有了不可動搖的地位,他的職位只是稍低於劉備。諸葛亮智慧的形象也在民眾中得到了認可。由此得知,劉備的做法就是鎖住諸葛亮,讓他全身心的輔佐兒子劉禪。不過劉備與諸葛亮多年的相處,善於識人的劉備內心非常清楚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這樣做無非是增加一份保險。以便諸葛亮一旦有非分之想起到警示的作用。

諸葛亮也非常在意自己的名聲,他這一生,都是眾人稱讚。雖然劉備說出了可取而代之的話,但諸葛亮絕對不會這樣做。讓弒主的事情成為自己人生的汙點。諸葛亮深知這一點,司馬懿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並沒有做出篡位的大事。不過無奈的是,司馬家族有的是這樣勇敢的人。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司馬懿也成了亂臣賊子。劉備當年三顧茅廬,贏取諸葛亮的追隨。君臣並肩作戰,建立蜀國大業,兩個人的情分還是有的。按照劉備的心機,他是能夠揣測諸葛亮的之後的行為的。因此沒有必要懷疑諸葛亮,只是通過這種方法讓諸葛亮感恩。諸葛亮的功勞,可以說比劉備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諸葛亮早就有他心的,不等劉備發現,已經因為內亂導致國家滅亡了。劉備時日無多 ,諸葛亮又還有多少精力和能力呢?所以劉備在託孤時,如何奢求諸葛亮幫助劉阿鬥一統天下呢?不過是想讓諸葛亮保護自己的家人罷了。

以上是小編總結劉備託孤於諸葛亮的原因,大家有何不同見解可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品三國:永安託孤,劉備真的願意放棄劉禪而將蜀漢交給諸葛亮嗎?
    品三國:永安託孤,劉備真的願意放棄劉禪而將蜀漢交給諸葛亮嗎?文|芳菲盡方盛開品鑑真實三國,閱讀百味人生,且看歷史的真相所在。在三國中,有這樣一件眾所周知的事情,那就是劉備永安託孤諸葛亮。而在這其中劉備真的願意放棄自己的兒子劉禪而將蜀漢交給諸葛亮嗎?事實上,劉備並沒有這個打算,諸葛亮也不敢接。在歷史上從沒喲這樣的先例不說,無論是劉備之前的秦皇漢武以及之後的唐宗宋祖從來沒有一個人因為自己的兒子不重用就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社稷讓給別人的。
  • 白帝城託孤,劉備對李嚴的定位到底是什麼
    而太子劉禪年紀還小,顯然無法應付如此複雜的局面,必須找可靠的人託孤輔政,才能度過危機。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召丞相諸葛亮來到永安,託孤於他,並任命此前就在永安的尚書令李嚴為中都護,管理內外軍事,擔任諸葛亮的副手。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 劉備託孤時埋伏了500刀斧手?清華大學教授用一句話怒批!
    這個君可自取,給了後人多少臆想:劉備白帝城託孤是一種試探,早就埋伏了刀斧手,諸葛亮一說錯,立馬就會被咔嚓。這些論調,還真的很多人信,不知道是想黑劉備,還是想黑諸葛亮。筆者認為,這純屬無稽之談。諸葛亮不稀罕,劉備也沒有必要。正如易中天所說:劉備建國,基礎不牢,夷陵之敗,地動山搖。
  • 劉備白帝城託孤的「白帝」到底是什麼來歷?
    論歷史,這裡有三國劉備臨終託孤的佳話;論文學,這裡有李白流芳千古的名篇《早發白帝城》;論風光,三峽風光享譽世界,白帝城正位於瞿塘峽口的重要地標,今天屬於重慶市奉節縣。
  • 劉備留下遺言,「君可自取」,真的是要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嗎?
    劉備留下遺言,「君可自取」,真的是要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嗎?看過三國的都知道在夷陵之戰中,劉備為了要給關羽報仇,幾乎是傾盡蜀國所有精銳部隊,但是結果和付出卻沒有成正比,幾萬的精銳全盡喪於吳國,這對劉備的打擊是相當大的,於是劉備病倒了,所以走了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橋段,劉備留下臨終遺言的時候他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劉備要為關羽報仇,諸葛亮百般阻撓,事後才明白諸葛亮的為何勸阻
    兩位兄弟都沒了,劉備難以忍受這打擊,當即就要踏平東吳。在關羽死之後,就有意要掃平吳國,遭到了諸葛亮和趙雲等人的阻攔,當前對於蜀國來說是困難的時期,一旦下錯一步棋,就全盤皆輸了。諸葛亮甚至以死相威脅,讓劉備放下東徵的想法。
  • 劉備臨死前說了一句話,趙雲沒聽懂,諸葛亮聽懂了忐忑不安
    作者寫書時摻入了自己的情感,雖然基本和歷史走向吻合,不過擁蜀反魏的思想一目了然。書中曹操是個奸惡無比的小人,劉備卻是個為人忠厚的好人。像這本小說中有個情節是劉備將死時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我們可以看出劉備做的確實仁義。不過這僅僅是書中的說法,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 如果伐吳時諸葛亮領軍,劉備坐鎮蜀中,歷史的結局會如何?
    如果伐吳時諸葛亮領軍,劉備坐鎮蜀中,歷史的結局會如何?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隨後事情的發生引發了一系列的後果,張飛在討伐的途中被人殺害,劉備也在夷陵被陸遜火燒了幾百裡。從此,蜀漢便開始一蹶不振,劉備也因為心有不甘,白帝城託孤。我們可以假設一種情結,如果當年劉備留在大本營,諸葛亮負責討伐東吳,最終是否能取得勝利。答案是否定的。
  • 諸葛亮若聽劉備生前一句話,北伐不至於失敗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發明家,他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被後世稱為千古良相,他和劉備推心置腹的託孤也被後人稱為千古一遇的君臣,後繼承劉備遺志數次北伐,最終死在北伐路上,讓後人感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白帝城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的一番話,嚇得諸葛亮不敢再覬覦皇位
    劉備夷陵大敗,被陸遜一把火燒了連營七百裡,最中落了個悽慘的下場。劉備逃回白帝城時,生命已奄奄一息,無法再繼續前行,否則必死於途中。為了能囑託自己的身後事,劉備在白帝城修整。又派人八百裡加急,召來了一些能左右蜀國局勢的大臣們,其中就有諸葛亮。
  • 諸葛亮為何執著於北伐?《出師表》中有答案
    相信不少人在了解三國這段歷史後,都會有這樣的疑問:諸葛亮不惜勞民傷財,屢敗屢戰,頻頻北伐,究竟是為什麼?諸葛亮已經作古一千多年,我們無法聽他親口說出原因,但卻能夠在他留下的《出師表》中尋找到答案。這是諸葛亮堅持北伐的第二個原因:報知遇之恩。以諸葛亮的才能,在當時不論他投奔曹操還是孫權都能得到重用,這毋庸置疑。但諸葛亮最終選擇了劉備,為什麼?因為在曹操、孫權那裡,以諸葛亮的資歷必須屈居在許多人之下,這是有著「傲骨」的諸葛亮所不能接受的。
  • 諸葛瑾在東吳的下場,諸葛亮早有預料,這就是他跟隨劉備的原因
    原標題:諸葛瑾在東吳的下場,諸葛亮早有預料,這就是他跟隨劉備的原因 諸葛亮是諸葛亮豐的後人郎邪陽都人,諸葛家門閥。雖然不是二袁家這種大門閥,孫權也不敢小視諸葛家地方勢力。打個比方諸葛家不是袁紹這種級別大門閥,但也起碼是曹操這種級別小門閥。
  • 白帝城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赤裸裸的試探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佳男主角,劉備用他的一生詮釋了一個顛簸不破的真理——「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甚至於,在他臨終之際還要上演一出重頭戲,試探諸葛亮的忠誠度。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 歷史上四大內訌的託孤大臣集團,託孤這事人多了還真不行!
    在中國歷史上,很多皇帝正值壯年就忽然駕崩一命嗚呼,留下了還沒有治理國家能力,甚至連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的幼弱太子。為了扶自己兒子一把,不讓祖宗基業就此斷絕,這些皇帝往往會指定自己的親信重臣託孤,讓他幫助自己的太子治理國家,直到新皇親政。
  • 劉表向劉備託付了什麼?權力和責任的對等,是管理事務成功的基礎
    一、劉備對諸葛亮的託孤非常明確三國時期最有名的一次託付,是劉備向諸葛亮的託孤。通過這次託孤,諸葛亮成了蜀漢的首輔和權臣,也成了蜀漢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說白了,除了沒有名義上的皇帝位,諸葛亮實際就是在行使皇帝之權。劉備還有過交代,對兒子阿鬥能輔佐就輔佐,實在認為劉阿鬥扶不起,諸葛亮可以甩開了膀子自己幹。
  • 劉備與曹操去世前,都提到兩個人,若後人能領會,歷史可能會改寫
    先說劉備,提到劉備的死就不得不說歷史上很有名的「白帝城託孤」。  於是就在白帝城開始託孤。他找來了諸葛亮與嚴,還有自己的傻兒子劉禪。劉備先是說點廢話總結總結自己的一生,然後又說了很多誇讚諸葛亮的話,接著又對自己的傻兒子一通的教育叮囑,說你爹雖然死了,但以後要把諸葛亮當做爹來看待,他說的話就是爹爹說的話等,很是感動。但是最後劉備問了諸葛亮一句話,就是問諸葛亮覺得馬謖這個人怎麼樣?
  • 諸葛亮形象的崛起抹殺了誰?看三國演義背後的蜀漢二主
    正史中,諸葛亮僅僅是三國眾多名臣中的一員,沒有什麼特殊之處。雖然重要,但並未像三國演義中神化得能夠左右時局、劉備離了他萬事不成的地步。 諸葛亮如何演化為足智多謀、出入神化的千古一相呢?還得從隋唐的科舉制度說起。
  • 劉備臨死前趙雲一特權,諸葛亮聽懂卻要不吭聲,趙雲:什麼意思?
    而當時三國裡的劉備,被大家稱為劉皇叔,乃是中山靖王之後,劉備也是當時蜀國的皇帝。因為但是大漢天子昏庸,被當時的梟雄曹操半道劫持到許昌。曹操的這個舉動就是為了表明自己要真心挾持皇帝,人後就逼著漢獻帝將他封為丞相。現在還有說曹操「實為漢相,名為漢賊「當時的詩人都在說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哪個時期,劉備在臨死之前還給了趙雲一個特權,但是無奈趙雲聽不懂啊。諸葛亮卻是聽懂了,但是一聲不吭。
  • 劉備臨死前想讓諸葛亮繼位?把劉備四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一讀,真相...
    大家都知道,劉備一生顛沛流離,好不容易做了三年皇帝,結果夷陵大敗後病死白帝城。長久以來,很多人對劉備白帝城託孤產生疑問,既然劉備知道劉禪不堪大用,為何不把皇位直接給諸葛亮?
  •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後出師表》6個不解,打了多少人的臉
    三國時期,在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力主北伐中原。對於諸葛亮的這一行為,後人評價褒貶不一。而在閱讀了諸葛亮遞交給劉禪的《出師表》後,筆者認為答案早已經被諸葛亮寫出來了:「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