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吳通過聯盟共同抗衡魏國,聯盟很成功,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可是令人意外的是,吳國背棄了蜀國同盟,直接害死了關羽。這件事被在成都的劉備知道以後,發誓要找孫權報仇,便開始發動了夷陵之戰。在夷陵之戰剛開始的前夕,蜀軍佔據優勢,攻下了吳國的好幾處城池,可是到了中後期,蜀軍開始走下坡路了,因為陸遜死傷重大。沒辦法,劉備只好率軍退回白帝城,這場戰敗對劉備的打擊很大,很快他病死在白帝城。劉備臨終之際,在白帝城上演託孤的感人一面。這便是白帝城託孤。千百年來,人們讚美劉備和諸葛亮的相知相遇。劉備臨終時,字字真誠,句句感人,讓諸葛亮輔佐劉禪,至死都沒有忘記「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大任。劉備是看著阿鬥長大的,阿鬥幾斤幾兩,劉備非常清楚。老來得子的劉備,對劉禪的教育一直更偏向溫室保護。生逢亂世,阿鬥卻被保護的過於懦弱,他一個人根本就挑不起治理好蜀國的大任。劉備因此對著諸葛亮說說過,萬一阿鬥不行的話,諸葛亮要隨時頂上去,可以自立為帝,光復漢室。大家是否思考過,劉備為什麼要這樣說?
首先我們需要考量,劉備為什麼要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這裡,小編認為劉備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點。在劉備得知自己命不久矣的時候,把自己的心腹趙雲等人都做了安排。安排他們去做其它重要的事,並且此時他信任的人並不多。比如趙雲,他就單獨被劉備召見,奉命做好保護劉禪以及他其他家人的安全工作。作為蜀國元老李嚴,他也被分配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統領一部分蜀國軍隊,掌握了軍權。其實,劉備之所以這樣做,也是心存著分權力制衡諸葛亮的考慮。第二能力強弱。相比其他人,諸葛亮最合適,最有能力輔佐那個扶不起的阿鬥。諸葛亮的《隆中對》,解開了劉備的心結,也讓劉備清晰了自己的計劃,三分天下之後,劉備建立起來證券。在劉備被曹操打的毫無還手之力的時候,是諸葛亮勇敢的站了出來出使東吳,完成了蜀吳聯合的大戰略。之後劉備稱帝,諸葛亮在後面對荊州、益州進行調節,在這幾個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沒有諸葛亮的話,劉備可能早就去世了。諸葛亮為了劉備的江山,做出了這麼大的貢獻,可以說劉備手裡面,除了諸葛亮之外,沒有任何人能擔當大任。其三:跟劉備相同,當年諸葛亮入世的時候,也是被劉備的真心實意打動的,諸葛亮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能夠興復漢室,因此目的相同,身份不同。兩個人身份血統不一樣。劉備雖然是個賣草鞋的,但劉備始終都認為自己是大漢宗室後人。而諸葛亮呢,按照血統來講他只能為人臣。因此無論劉禪怎麼樣,至少有著正宗的血統。對於劉備這個領導他非常的認可。諸葛亮是一個忠厚誠實的人。他不會做出違背道德的事,更不會做出違背君臣關係的事。劉備把諸葛亮看的一清二楚,於是他能夠放心把大權交給諸葛亮。
可是劉備為何在臨死的時候,還要說這件事呢?小編的看法是,這並不是劉備真實的意思,而是故意在試探諸葛亮的想法。如果劉備所說的話是真正的內心想法,他是沒有必要秘密派遣趙雲去保護劉禪和其家人的。仔細思考的話,其實裡面還有一種更加深層次的含義。雖說是漢室後裔,但是和曹操、孫權比起來,劉備空有好出身,沒有好助力。根基最淺薄的劉備,後來能建立起蜀漢政權,說明他個人能力不錯。因為沒有堅強的後盾作支柱,劉備對人非常誠懇,他拉攏很多人追隨自己,將心比心,為自己賣命。對於劉備託孤這件事,劉備是達成了自己的目的的,劉備的試探,並不是要試探諸葛亮是否有著將劉禪取代的野心。但是劉備自己也非常明白,他已經時日無多。劉禪能力不行,自己死後這些部署安排究竟能不能發揮作用,是他自己無法掌控的了。與其說劉備是在試探諸葛亮,不如說是在盲目的安慰自己。諸葛亮憑藉自己的功績此時在蜀國已經有了不可動搖的地位,他的職位只是稍低於劉備。諸葛亮智慧的形象也在民眾中得到了認可。由此得知,劉備的做法就是鎖住諸葛亮,讓他全身心的輔佐兒子劉禪。不過劉備與諸葛亮多年的相處,善於識人的劉備內心非常清楚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這樣做無非是增加一份保險。以便諸葛亮一旦有非分之想起到警示的作用。
諸葛亮也非常在意自己的名聲,他這一生,都是眾人稱讚。雖然劉備說出了可取而代之的話,但諸葛亮絕對不會這樣做。讓弒主的事情成為自己人生的汙點。諸葛亮深知這一點,司馬懿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並沒有做出篡位的大事。不過無奈的是,司馬家族有的是這樣勇敢的人。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司馬懿也成了亂臣賊子。劉備當年三顧茅廬,贏取諸葛亮的追隨。君臣並肩作戰,建立蜀國大業,兩個人的情分還是有的。按照劉備的心機,他是能夠揣測諸葛亮的之後的行為的。因此沒有必要懷疑諸葛亮,只是通過這種方法讓諸葛亮感恩。諸葛亮的功勞,可以說比劉備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諸葛亮早就有他心的,不等劉備發現,已經因為內亂導致國家滅亡了。劉備時日無多 ,諸葛亮又還有多少精力和能力呢?所以劉備在託孤時,如何奢求諸葛亮幫助劉阿鬥一統天下呢?不過是想讓諸葛亮保護自己的家人罷了。
以上是小編總結劉備託孤於諸葛亮的原因,大家有何不同見解可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