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留下遺言,「君可自取」,真的是要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嗎?
看過三國的都知道在夷陵之戰中,劉備為了要給關羽報仇,幾乎是傾盡蜀國所有精銳部隊,但是結果和付出卻沒有成正比,幾萬的精銳全盡喪於吳國,這對劉備的打擊是相當大的,於是劉備病倒了,所以走了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橋段,劉備留下臨終遺言的時候他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一句話讓後世糾結很很長時間,這句話的意思真的是要諸葛亮取代劉禪,然後讓諸葛亮他自己做皇帝嗎?
當然這個說法並不完全符合邏輯。第一個原因就是當時劉備給劉禪準備了兩個託孤大臣,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是李嚴,兩個人的權利的平等的,而且當時諸葛亮既沒有軍權,也沒有完全掌控住蜀國的朝政,那麼諸葛亮該問也取而代之呢?
還有在真實的歷史上,諸葛亮的重要程度絕對沒有三國演義中那麼深。所以劉備怎麼會讓諸葛亮取而代之,當然也有人說劉備這麼做其實是要試探諸葛亮,那麼這個說法就更不不靠譜了,諸葛亮輔佐劉備已經幾十年了,兩個人相信已經不只是交心的程度,而是交命的程度了,那麼劉備怎麼會在臨終的時候做這種試探呢?而且這一試探,萬一留下了一顆猜忌的種子,事情一定往不可預想的方向發展了,相信這絕對不是劉備想要看到的。
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很有可能是這樣的,就是如果劉禪不成大器的話,你就從我別的孩子裡另外立一個天子吧,因為劉備不止劉禪這一個兒子,還有劉永和劉理他們也都是可以做蜀國的君主的,那麼劉禪為什麼要強調諸葛亮可以另立呢?是因為如果劉備沒有說這句話,而是後來諸葛亮自己另立的話,那麼諸葛亮的性質就變了,那麼那個時候的諸葛亮就是權臣了,但是劉備說了這句話後,諸葛亮做這件事情那就是就是名正言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