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留下遺言,「君可自取」,真的是要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嗎?

2020-12-17 梅梅育兒小課堂

劉備留下遺言,「君可自取」,真的是要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嗎?

看過三國的都知道在夷陵之戰中,劉備為了要給關羽報仇,幾乎是傾盡蜀國所有精銳部隊,但是結果和付出卻沒有成正比,幾萬的精銳全盡喪於吳國,這對劉備的打擊是相當大的,於是劉備病倒了,所以走了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橋段,劉備留下臨終遺言的時候他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一句話讓後世糾結很很長時間,這句話的意思真的是要諸葛亮取代劉禪,然後讓諸葛亮他自己做皇帝嗎?

當然這個說法並不完全符合邏輯。第一個原因就是當時劉備給劉禪準備了兩個託孤大臣,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是李嚴,兩個人的權利的平等的,而且當時諸葛亮既沒有軍權,也沒有完全掌控住蜀國的朝政,那麼諸葛亮該問也取而代之呢?

還有在真實的歷史上,諸葛亮的重要程度絕對沒有三國演義中那麼深。所以劉備怎麼會讓諸葛亮取而代之,當然也有人說劉備這麼做其實是要試探諸葛亮,那麼這個說法就更不不靠譜了,諸葛亮輔佐劉備已經幾十年了,兩個人相信已經不只是交心的程度,而是交命的程度了,那麼劉備怎麼會在臨終的時候做這種試探呢?而且這一試探,萬一留下了一顆猜忌的種子,事情一定往不可預想的方向發展了,相信這絕對不是劉備想要看到的。

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很有可能是這樣的,就是如果劉禪不成大器的話,你就從我別的孩子裡另外立一個天子吧,因為劉備不止劉禪這一個兒子,還有劉永和劉理他們也都是可以做蜀國的君主的,那麼劉禪為什麼要強調諸葛亮可以另立呢?是因為如果劉備沒有說這句話,而是後來諸葛亮自己另立的話,那麼諸葛亮的性質就變了,那麼那個時候的諸葛亮就是權臣了,但是劉備說了這句話後,諸葛亮做這件事情那就是就是名正言順的了。

相關焦點

  • 劉備「君可自取」4個字,是什麼意思?
    先看史書《三國志 諸葛亮傳》的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問題是劉備「君可自取」4個字,是什麼意思?是真的要諸葛亮取之嗎?
  • 白帝城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赤裸裸的試探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佳男主角,劉備用他的一生詮釋了一個顛簸不破的真理——「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甚至於,在他臨終之際還要上演一出重頭戲,試探諸葛亮的忠誠度。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 品三國:永安託孤,劉備真的願意放棄劉禪而將蜀漢交給諸葛亮嗎?
    品三國:永安託孤,劉備真的願意放棄劉禪而將蜀漢交給諸葛亮嗎?文|芳菲盡方盛開品鑑真實三國,閱讀百味人生,且看歷史的真相所在。在三國中,有這樣一件眾所周知的事情,那就是劉備永安託孤諸葛亮。而在這其中劉備真的願意放棄自己的兒子劉禪而將蜀漢交給諸葛亮嗎?事實上,劉備並沒有這個打算,諸葛亮也不敢接。在歷史上從沒喲這樣的先例不說,無論是劉備之前的秦皇漢武以及之後的唐宗宋祖從來沒有一個人因為自己的兒子不重用就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社稷讓給別人的。
  • 劉備臨死前想讓諸葛亮繼位?把劉備四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一讀,真相...
    大家都知道,劉備一生顛沛流離,好不容易做了三年皇帝,結果夷陵大敗後病死白帝城。長久以來,很多人對劉備白帝城託孤產生疑問,既然劉備知道劉禪不堪大用,為何不把皇位直接給諸葛亮?
  • 劉備託孤時埋伏了500刀斧手?清華大學教授用一句話怒批!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個君可自取,給了後人多少臆想:劉備白帝城託孤是一種試探,早就埋伏了刀斧手,諸葛亮一說錯,立馬就會被咔嚓。這些論調,還真的很多人信,不知道是想黑劉備,還是想黑諸葛亮。筆者認為,這純屬無稽之談。諸葛亮不稀罕,劉備也沒有必要。
  • 為蜀國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就是完美的人嗎?他身上又有哪些優缺點?
    此外,他佔據天時地利人和,不但有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入世後還得到重用,三國的英雄無不欽佩讚賞他。 如此一位忠君愛國、勤勉清廉的臣子,有哪位君主不喜歡他?由於諸葛亮實在是太優秀了,很多人將他當成心中的神,認為他是天下第一智者,民間如果舉辦「造神運動」,諸葛亮一定能拔得頭籌。
  • 劉備不僅會哭,還是一位高級段子手,留下至少5個成語或名言!
    文/格瓦拉同志本文為作者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給讀者留下一個近乎「窩囊廢」印象,除了跑路和哭鼻子,似乎沒有別的本事,實際上則不然。劉備雖然坎坷漂泊一生,但從言談舉止來看,豪氣絲毫未減,這在他留下的眾多經典言論中可窺一二。
  • 該成語源自曹操,說了一堆瑣碎事兒,卻令劉備自嘆不如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我的婢妾和歌舞藝人,都安置在銅爵臺,要好好地對待她們。在銅爵臺的正堂上放置一個六尺長的床,掛上靈幔,早晚供奉肉乾、乾飯之類的祭物。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兩天,從早上到中午就向著靈幔歌舞。你們也要不時登上銅爵臺,看望我的西陵墓地。我遺留下來的薰香可以分給諸位夫人,不要用香來祭祀。各房的人無事可做,可以學學編織絲帶和做鞋來賣。
  • 諸葛亮是運籌帷幄的權臣,為什麼不取代劉禪呢?有實力而無野心
    說起諸葛亮,那可謂是忠心耿耿、鞠躬盡瘁,輔佐劉嬋,力保蜀漢。如此豐功偉績之人,究竟有沒有實力取劉禪而代之呢?正可謂是有實力但無野心啊。諸葛亮也深感知遇之恩,獻上了三分天下之計,勸說劉備先奪下荊州、益州,再謀取天下,恢復漢室。劉備深以為然。諸葛亮因此頗受敬重,引起了關羽、張飛的不滿。劉備卻說,「我有了孔明,猶如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什麼了。」如此敬重,可見一斑。諸葛亮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才有了後來的六出祁山、五伐中原。
  • 諸葛亮的智慧,一封信保全了自己的後人,智慧程度超過出師表
    魯迅先生說過「諸葛亮之智近妖」,諸葛亮也是從三顧茅廬出山之後,就被無數的三國迷所期待,當初不知道三國結局的人,都在心心念念的盼望著這個智商超越那個時代任何人諸葛孔明能夠新復漢室,但是最後的結局,自然是無法繞開真實歷史的,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蜀國不久之後就滅亡了,而最後統一天下的,不是曹操
  • 諸葛亮死前留下遺言,要求抬棺南行繩斷下葬,其玄機至今無人能解
    在古代有許多能人,如魯班、鬼谷子、袁天罡等都名留青史,可若是提到用兵如神,那就只有諸葛亮了,當初劉備請他出山,都要「三顧茅廬」,並且他還是政治家、書法家、發明家,他發明的木牛流馬、諸葛連弩等,都為劉備省去不少麻煩。
  • 諸葛亮陵墓被挖掘,墓中只發現一把扇子,專家:諸葛亮沒騙我們
    公元201年,劉備敗於曹操,投奔荊州劉表,期間因徐庶舉薦而得知「臥龍」之名,為此劉備不惜「三顧茅廬」屈尊下問,諸葛亮看劉備頗有誠意,便與其商討天下大勢,建議劉備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劉備對諸葛亮的眼光大為嘆服,請其出山共襄盛舉,諸葛亮欣然應允,他「三分天下」的偉大戰略構想便是名傳後世的《隆中對》。
  • 連關羽都有假節鉞,為何丞相諸葛亮卻僅僅只有假節之權?
    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221年稱帝之後封諸葛亮為丞相、假節,同時假節的還有張飛和馬超,此後一直到234年病逝五丈原,諸葛亮始終只是假節而無假節鉞。 眾所周知的是,假節鉞的權柄比假節大多了,戰時假節鉞名義上可以斬殺假節之大將,按理來說就算劉備時期諸葛亮無假節,但是劉禪時期諸葛亮大權在握,又常年出徵應該有假節鉞才對,那麼連關羽都有假節鉞,為何丞相諸葛亮卻僅僅只有假節之權?我們來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 龐統臨終前一句話表明一切,劉備不能一統天下,諸葛亮心知肚明
    臥龍、鳳雛兩人都是當時的豪傑,劉備三顧茅廬得到了諸葛亮,有了諸葛亮的加入,劉備的事業蒸蒸日上。後來劉備又得到了鳳雛龐統,臥龍、鳳雛都在劉備帳下,但是劉備最終沒能統一天下。龐統臨終前一句話表明一切,劉備不能一統天下,諸葛亮心知肚。
  • 歷史上有那些臨終遺言:生命的大徹大悟!
    那些歷史名人的遺言,其中的愛與恨、喜與悲、慷慨與悲涼、遺憾與悔悟,讓人唏噓不已。當我們被他們面對死亡時的言語與心境所深深震撼的時候,更應抱有一份深深的思考,和體悟。思考和體悟的對象,是人生,是生命,是所有的迷與悟。
  • 諸葛亮給後世留下很多成語,都有哪些?
    劉備帶著諸葛亮離開草廬時,也留下了一個著名成語:如魚得水。關羽、張飛看劉備信任諸葛亮,有些吃醋。劉備則說:我得到孔明,就如同水族館裡的大馬哈魚進入太平洋一樣,以後你們不要吃醋了。關、張無語。諸葛亮出山後,曹操大軍南下,諸葛亮過江求救於江東孫權。諸葛亮在正史記載的短短一段話裡,不經意間又留給我們很多成語。
  • 諸葛亮為何一定要劉備賜死兒子劉封?諸葛亮的真實目的到底是啥?
    劉封,本是劉備養子,在劉備集團年輕一代將領中算是比較出眾的一位。然而在襄樊之戰時,由於未曾自上庸發兵援助關羽,坐看關羽敗亡,最終被劉備處死!而劉備在做出處死劉封的決定之前,其中有一個極為重要的關鍵點,便是得到了諸葛亮的強烈建議,也正是因為如此劉備才下定決心處死劉封!
  • 劉備要為關羽報仇,諸葛亮百般阻撓,事後才明白諸葛亮的為何勸阻
    兩位兄弟都沒了,劉備難以忍受這打擊,當即就要踏平東吳。在關羽死之後,就有意要掃平吳國,遭到了諸葛亮和趙雲等人的阻攔,當前對於蜀國來說是困難的時期,一旦下錯一步棋,就全盤皆輸了。諸葛亮甚至以死相威脅,讓劉備放下東徵的想法。
  • 諸葛亮為什麼不投奔曹操?真的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嗎?
    諸葛亮之所以深受歷代知識分子的推崇,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是一個理想的儒家士子,是榜樣,是標尺。這個榜樣和標尺,主要是指高風亮節,功業卓著。在諸葛亮這樣的楷模身上,古人提出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都有值得稱道之處。
  • 馬謖久負盛名劉備棄之不用,諸葛亮卻偏偏重用
    雖然五位兄弟都各有所長,但馬謖似乎是最受諸葛亮青睞的,尤其是在劉備去世後。我們翻閱《三國志》或者閱讀《三國演義》都不難發現諸葛亮對馬謖欣賞至極。可問題在於,善於識人的劉備為何對馬謖的評價始終不高呢?劉備在臨終之時曾言馬謖徒有虛名不堪重用,但很明顯諸葛亮沒有聽進去,這也為日後的痛失街亭埋下了伏筆。從記載來看,馬謖雖然多少有些浮誇,但的確有一定的才氣。比如在諸葛亮疲於南徵之時,馬謖就建議諸葛亮以攻心為主,這才讓蜀漢軍隊免受重大傷亡,並且成功收復南蠻各族,為北伐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