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給後世留下很多成語,都有哪些?

2020-12-13 地圖帝

生於東漢光和元年(181年),卒於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的諸葛亮實在太出名了,用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絕不是誇張。總有人說歷史上的諸葛亮根本沒有《三國演義》吹的那麼神,不是什麼英雄。其實沒有《三國演義》,歷史上的諸葛亮,也是真正的英雄。諸葛亮在後世的「粉絲」有很多都是重量級的,比如晉武帝司馬炎、唐太宗李世民、清康熙帝,乾隆帝則稱諸葛亮為三代(商夏周)以下第一流的人物。

不算《三國演義》生搬硬套在諸葛亮頭上的那些成語,比如草船借箭,歷史上的諸葛亮,其實也是一個成語大師,與諸葛亮有關的成語實在太多了。

如果按諸葛亮的一生順序來講成語的話,第一個自然就是三顧茅廬了。總有人拿不靠譜的《魏略》來貶低諸葛亮,說諸葛亮是自己求見劉備的。《三國志》是正式的史書,作者陳壽治史非常嚴謹,稍不靠譜的史料他都不會用。但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寫得清清楚楚: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讓徐庶去請,徐庶說此人只有使君親自去請。劉備為表達誠意,去了三趟,才見到諸葛亮。諸葛亮在《出師表》也寫得清楚:先帝(劉備)屈尊來到草廬,前後三次,才見到臣,臣感激莫名。當事人自己都說了,還有什麼好懷疑的?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的地方在哪呢?基本可以確定是河南省南陽市與湖北省襄陽市之間的某一處風景秀麗之所在。至於具體在哪,可以引用清朝人顧嘉衡寫的一副對聯。上聯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下聯是:「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

詩聖杜甫有詩云:「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劉備帶著諸葛亮離開草廬時,也留下了一個著名成語:如魚得水。關羽、張飛看劉備信任諸葛亮,有些吃醋。劉備則說:我得到孔明,就如同水族館裡的大馬哈魚進入太平洋一樣,以後你們不要吃醋了。關、張無語。

諸葛亮出山後,曹操大軍南下,諸葛亮過江求救於江東孫權。諸葛亮在正史記載的短短一段話裡,不經意間又留給我們很多成語。比如諸葛亮說曹操平定袁紹後「威震四海」,然後說劉備「英雄無用武之地(原文是英雄無所用武)」。諸葛亮警告孫權:覺得能打趕緊打,像你這樣猶豫觀望,早晚要「大禍臨頭(原文是禍至無日)」。孫權很不高興,說劉備為何不投降曹操?諸葛亮辯解說:劉豫州「英才蓋世」,荊州賢士歸順者多矣,「水之歸海」,孫、劉聯手,必破曹操。權如計,舉江東十萬之計破操,鼎足之勢成矣。

劉備奪得荊州後,諸葛亮《隆中對》實現了第一步。接下來就是第二步——攻佔西川。劉備拿下西川後,四處徵戰,留諸葛亮守成都,留下一個成語——足食足兵。意思是諸葛亮囤積了足夠的糧食,以及足夠的兵馬,供劉備統一天下使用。

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盡起蜀中之兵討伐東吳,結果在夷陵被吳將陸遜一把火給燒了回來。劉備託孤於諸葛亮,諸葛亮成為事實上的蜀漢皇帝。後主劉禪後來不無醋意地說:「政由葛氏,祭由寡人。」諸葛亮是有些專權,請注意,來了一條成語,就是「事無巨細」。蜀中大小事物全都由諸葛亮決定,劉禪成了圍觀的吃瓜群眾。有人說蜀漢之亡,有一個原因就是諸葛亮管得太寬,沒有培養好接班人。

劉備死後,南中發生叛亂,諸葛亮親徵。參軍馬謖勸諸葛亮對南中要「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諸葛亮用其計,對南王孟獲「七擒七縱」,收服了南人之心。

蜀漢是三國實力最弱小的,糧食基地只有四川盆地。南中雖然不是蜀漢的糧食主要構成,但卻是重要的戰爭物資供應地,比如金、銀、銅、鐵、鹽、牛馬。諸葛亮之所以親徵,就是他知道南中之於蜀漢的意義實在太重要了。而北方的漢中原有十萬之民,全被曹操遷走了。漢中之於蜀漢的意義,主要是北伐戰略基地與川中門戶。

諸葛亮是個小心謹慎的人,他駐漢中三年,做好了一切準備,才在公元227年上表北伐。大名鼎鼎的《出師表》不知道感動了多少人,南宋詩人陸遊感嘆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出師表》給後人留下了很多成語。比如:「危急存亡」、「妄自菲薄(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別把村長不當幹部,別拿豆包不當乾糧)」、「作奸犯科」等。其中還有一個成語是「深入不毛」,指的就是諸葛亮之前攻心為上的南中之地。當時的南中氣候炎熱,人口較少,經濟不發達,人稱為不毛之地。諸葛亮一邊流淚一邊寫表,還是把自己感動了,最後四個字也是一個著名成語——不知所云。當然,這個成語現在的意思和諸葛亮的意思不太一樣的。現在的「不知所云」是貶義語,翻譯過來:你說的都是什麼玩意?

北伐之初頗為順利。但是馬謖不聽諸葛亮的,非要在街亭山上紮營,為魏將張郃所敗。之後,就是著名的「失街亭」、「斬馬謖」。不過「失空斬」套餐中的「空城計」,雖然有,卻不是諸葛亮幹的。

諸葛亮北伐兵敗,休整後再上《後出師表》,開頭就是一個著名成語——漢賊不兩立。當然,《後出師表》最有名的成語,無疑是那句感動千古的名句:「鞠躬盡瘁(力),死而後已。」總有人說諸葛亮不識天命,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取其利而取其義,不正是大英雄所為嗎?

陳壽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評論諸葛亮「開誠心,布公道」,簡化成一個成語,就是開誠布公。

相關焦點

  • 臨沂沂南有哪些歷史名人 除了諸葛亮原來還有這麼多名人
    臨沂沂南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的地方,千百年來也沒有間斷過一些驚才絕豔的人物,他們或者取得過重要成就,或者因為高尚的品格被後世瞻仰,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幾個臨沂沂南有哪些歷史名人。   諸葛亮
  • 關於諸葛亮的故事成語 草船借箭典故家喻戶曉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我國古代人物,他生在古代,善於為君主出謀劃策擺脫敵人,在關於他的故事中,除了「三顧茅廬」這一個成語,還有許多,隨小編來文中瞧瞧吧。   關於諸葛亮的成語:如魚得水、思賢如渴、七擒七縱、龍盤虎踞、集思廣益等。
  • 中國古代史上的三大奸臣,每人都留下一個成語,至今廣為流傳
    中國古代史上的三大奸臣,每人都留下一個成語,至今廣為流傳在我們國家數千年的歷史上,出現了無數忠臣良將,像諸葛亮,嶽飛,文天祥等人都成為了後世所敬仰的英雄。相應地,也出現了很多令人深惡痛絕的大奸臣!而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三個大奸臣比較特殊,他們所犯下的惡行被總結成了成語,並流傳至今……指鹿為馬在大秦幾代國君的勵精圖治下,秦王朝最終成功的統一了天下。秦始皇所創立的很多制度更是影響深遠。但遺憾的是,秦朝卻是一個非常短命的王朝。
  • 三國裡誰的成語故事最多?不是諸葛亮曹操,而是名不見經傳的他
    在這段戰火紛飛的歲月裡,給後世留下了無數經典趣聞,很多成語也都源於此,比如:偃旗息鼓、單刀赴會、望梅止渴……東吳有位將軍在成語方面,堪稱三國頭號成語人物,與他有關的成語在三國人物中屬於最多的,比著名的諸葛亮、曹操等人還多。我們就從時間的順序上,說說那些與他有關的成語,這位成語將軍就是東吳大都督呂蒙。
  • 此人差點被劉備處死,卻成諸葛亮接班人,一成語概括其才能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蔣琬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之後,故事的主角名叫蔣琬。先來看看原文:亮卒,以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時新喪元帥,遠近危悚。
  • 劉備留下遺言,「君可自取」,真的是要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嗎?
    劉備留下遺言,「君可自取」,真的是要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嗎?看過三國的都知道在夷陵之戰中,劉備為了要給關羽報仇,幾乎是傾盡蜀國所有精銳部隊,但是結果和付出卻沒有成正比,幾萬的精銳全盡喪於吳國,這對劉備的打擊是相當大的,於是劉備病倒了,所以走了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橋段,劉備留下臨終遺言的時候他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蔣琬有個優點連諸葛亮都不具備,這則成語故事道出原委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蔣琬傳》,時間是在蔣琬擔任蜀漢大將軍、錄尚書事期間。原文如下:東曹掾楊戲素性簡略,琬與言論,時不應答。蔣琬回答:「人的心性各有不同,就像人的面目不同一樣。當面贊同,背後誹謗,這是古人引以為戒的。如果楊戲經常當面贊同我是對的,那麼一定不是他的本意;如果讓當面反對我的意見,就顯得我錯了。所以他才沉默不語,這正是他質樸實在的性格體現。」督農楊敏曾經誹謗蔣琬說:「蔣琬做事昏亂糊塗,遠不如前任諸葛亮。」
  • 劉備為何帶龐統入蜀而留下諸葛亮,這個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龐統勸劉備說:「如今荊州已是殘破不堪,人才和物資都已經消耗殆盡,東有孫吳,北有曹操,鼎足三分的謀略已經難以實現了。而益州國家和人民富足強健,戶口百萬以上,四部兵馬,要調用都一定能齊集,珠寶財貨都無求於境外。我們可以以此來成就自己的大業。」劉備回答:「如今天下與我水火不相容的,就只有曹操了。
  • 一首經典唐詩,短短28字卻為後世留下兩個成語,人人皆知
    印象中,悲歡離合,詩人悲傷時容易有詩,憤慨時有詩,憐憫時有詩,思念時有詩,絕望時有詩,勘破時有詩……偏偏最開心最快樂的時候詩卻不多。這首詩今人耳熟能詳,詩僅四句,便將其進士及第後的開心與感到終於可以一展抱負、一逞胸懷的心情寫得淋漓盡致,還為後世留下兩個成語:「春風得意」「走馬觀花」。今天我們再讀到這首詩,仿佛依然可以看見那個將憂鬱愁悶一掃而空,風光一時的得意士子,尤其後兩句,實在深入人心。
  • 一天一個成語·強詞奪理.諸葛亮就是能說
    ✦關注這個公號,變成別人眼中博學多才的人✦每個成語背後都有你不知道的典故來啊,造作啊文:xiaobai
  • 這三人都是古代的大奸臣,每人都留下一個著名的成語,遺臭萬年!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其中的三位,這三位是比較出名的奸臣,而且一人還留下了一個非常著名的成語。各位,你們都知道是哪三個嗎?圖片:可恨的奸臣劇照下面我們就來看第一個:東窗事發。相信大家對這個成語都不陌生,也就是陰謀敗露的意思。那麼大家知道這個成語與哪位奸臣有關係嗎?其實這個成語與宋朝大奸臣秦檜有關。在明朝作家田汝成的作品《西湖遊覽志餘》中,曾有這樣的記載:當時秦檜與其夫人在東邊的窗戶下竊竊私語,圖謀陷害抗金名將嶽飛,最終使得嶽飛冤死。
  • 喝西北風居然是成語,令人噴飯都是成語!
    經常覺得口吐成章要特別有學問,沒想到我們這些口吐芬芳的人也偶爾會誤打誤撞說些成語,比如喝西北風吧你,或者真是令人噴飯,還有一些更出其不意的如酒店猛狗,藥店飛龍,或許你連這中間的意思都搞不明白,但是這些確還真的就是成語!是不是長知識了,快來一起看看還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成語!
  • 這些對後世影響深刻的成語,原來都出自《易經》
    這些對後世影響深刻的成語,原來都出自《易經》。其實《易經》早已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些對後世影響深刻的成語,原來都出自《易經》1、自強不息 《易經乾》2、厚德載物 《易經坤》這兩句也是清華大學的校訓
  • 這5個成語典故,被誤傳了上千年,最後一個與諸葛亮有關
    幾千年來,中國古人不僅創造了許多曠世工程,如秦始皇陵、長城及故宮等,還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文化瑰寶,其中就包括那些家喻戶曉的成語典故。但是,由於一些原因,不少成語典故的意思被曲解,甚至與原本的意思截然相反。比如下面介紹的這5個成語典故,都被誤傳了上千年,最後一個與諸葛亮有關。
  • 諸葛亮令司馬懿佩服的地方在哪兒,這則成語故事答疑解惑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主人公是諸葛亮和司馬懿。諸葛亮因之前數次北伐都因為糧草供應不上而非常憂慮,擔心自己的抱負難以施展,因此在作戰期間分兵墾種,做好了長期駐紮的準備。耕種的將士雖然夾雜在渭水附近的百姓中間,但對老百姓相處融洽,這是因為將士們個個都沒有私心雜念。諸葛亮與司馬懿相持了一百多天。到了這一年的八月,諸葛亮病重,在軍營中病逝,享年五十四歲。
  • 諸葛亮為何對好友見死不救,這則成語故事指出了問題的關鍵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費詩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四年(公元226年),主人公是諸葛亮和孟達。尋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東望,故遣有書。」達得亮書,數相交通,辭欲叛魏。魏遣司馬宣王徵之,即斬滅達。亮亦以達無款誠之心,故不救助也。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諸葛亮想引誘孟達作為外援,便寫信給孟達說:「去年南徵,直到年底才返回,在漢陽遇上了李鴻,這才得知你的消息,感慨很多,不禁長嘆。想想你當初的志向,哪裡只會為了空求名譽而以背叛君主感到高尚呢?
  • 此成語披露了一段秘聞,諸葛亮識破曹操圖謀,劉備卻蒙在鼓裡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篇要介紹的這句三國成語,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時間大致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佔據益州期間。所牽涉的人物有三個,前兩個是劉備和諸葛亮,最後一位則是個不知姓名的神秘人物。
  • 關於「漢初三傑」,給我們留下了多少成語典故
    漢朝建立,天下大定,劉邦宴請群臣,席間劉邦問眾臣:「大家都說說,為什麼我劉邦能奪得天下,而項羽就不能?」眾人議論紛紛,說出了其中的一些原因,但劉邦並不滿意。然後說出了下面一段話:「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 此成語道出諸葛亮的志向,揭示了失敗的原因,卻遭惡意曲解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是西晉史學家陳壽為諸葛亮一生所做的一個總結。先來看看原文: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才,語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這段話的大意是:諸葛亮一生的志向,就是進則傲視天下,統一華夏,退則固守疆域,震蕩天下。他又擔心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天都不能進軍中原、與強國抗衡,故此用兵不止,多次炫耀武力。
  • 此人接連說出兩成語,從此與劉備天各一方,諸葛亮對其念念不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主人公是徐庶。原文如下: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徵,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