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東漢光和元年(181年),卒於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的諸葛亮實在太出名了,用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絕不是誇張。總有人說歷史上的諸葛亮根本沒有《三國演義》吹的那麼神,不是什麼英雄。其實沒有《三國演義》,歷史上的諸葛亮,也是真正的英雄。諸葛亮在後世的「粉絲」有很多都是重量級的,比如晉武帝司馬炎、唐太宗李世民、清康熙帝,乾隆帝則稱諸葛亮為三代(商夏周)以下第一流的人物。
不算《三國演義》生搬硬套在諸葛亮頭上的那些成語,比如草船借箭,歷史上的諸葛亮,其實也是一個成語大師,與諸葛亮有關的成語實在太多了。
如果按諸葛亮的一生順序來講成語的話,第一個自然就是三顧茅廬了。總有人拿不靠譜的《魏略》來貶低諸葛亮,說諸葛亮是自己求見劉備的。《三國志》是正式的史書,作者陳壽治史非常嚴謹,稍不靠譜的史料他都不會用。但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寫得清清楚楚: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讓徐庶去請,徐庶說此人只有使君親自去請。劉備為表達誠意,去了三趟,才見到諸葛亮。諸葛亮在《出師表》也寫得清楚:先帝(劉備)屈尊來到草廬,前後三次,才見到臣,臣感激莫名。當事人自己都說了,還有什麼好懷疑的?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的地方在哪呢?基本可以確定是河南省南陽市與湖北省襄陽市之間的某一處風景秀麗之所在。至於具體在哪,可以引用清朝人顧嘉衡寫的一副對聯。上聯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下聯是:「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
詩聖杜甫有詩云:「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劉備帶著諸葛亮離開草廬時,也留下了一個著名成語:如魚得水。關羽、張飛看劉備信任諸葛亮,有些吃醋。劉備則說:我得到孔明,就如同水族館裡的大馬哈魚進入太平洋一樣,以後你們不要吃醋了。關、張無語。
諸葛亮出山後,曹操大軍南下,諸葛亮過江求救於江東孫權。諸葛亮在正史記載的短短一段話裡,不經意間又留給我們很多成語。比如諸葛亮說曹操平定袁紹後「威震四海」,然後說劉備「英雄無用武之地(原文是英雄無所用武)」。諸葛亮警告孫權:覺得能打趕緊打,像你這樣猶豫觀望,早晚要「大禍臨頭(原文是禍至無日)」。孫權很不高興,說劉備為何不投降曹操?諸葛亮辯解說:劉豫州「英才蓋世」,荊州賢士歸順者多矣,「水之歸海」,孫、劉聯手,必破曹操。權如計,舉江東十萬之計破操,鼎足之勢成矣。
劉備奪得荊州後,諸葛亮《隆中對》實現了第一步。接下來就是第二步——攻佔西川。劉備拿下西川後,四處徵戰,留諸葛亮守成都,留下一個成語——足食足兵。意思是諸葛亮囤積了足夠的糧食,以及足夠的兵馬,供劉備統一天下使用。
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盡起蜀中之兵討伐東吳,結果在夷陵被吳將陸遜一把火給燒了回來。劉備託孤於諸葛亮,諸葛亮成為事實上的蜀漢皇帝。後主劉禪後來不無醋意地說:「政由葛氏,祭由寡人。」諸葛亮是有些專權,請注意,來了一條成語,就是「事無巨細」。蜀中大小事物全都由諸葛亮決定,劉禪成了圍觀的吃瓜群眾。有人說蜀漢之亡,有一個原因就是諸葛亮管得太寬,沒有培養好接班人。
劉備死後,南中發生叛亂,諸葛亮親徵。參軍馬謖勸諸葛亮對南中要「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諸葛亮用其計,對南王孟獲「七擒七縱」,收服了南人之心。
蜀漢是三國實力最弱小的,糧食基地只有四川盆地。南中雖然不是蜀漢的糧食主要構成,但卻是重要的戰爭物資供應地,比如金、銀、銅、鐵、鹽、牛馬。諸葛亮之所以親徵,就是他知道南中之於蜀漢的意義實在太重要了。而北方的漢中原有十萬之民,全被曹操遷走了。漢中之於蜀漢的意義,主要是北伐戰略基地與川中門戶。
諸葛亮是個小心謹慎的人,他駐漢中三年,做好了一切準備,才在公元227年上表北伐。大名鼎鼎的《出師表》不知道感動了多少人,南宋詩人陸遊感嘆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出師表》給後人留下了很多成語。比如:「危急存亡」、「妄自菲薄(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別把村長不當幹部,別拿豆包不當乾糧)」、「作奸犯科」等。其中還有一個成語是「深入不毛」,指的就是諸葛亮之前攻心為上的南中之地。當時的南中氣候炎熱,人口較少,經濟不發達,人稱為不毛之地。諸葛亮一邊流淚一邊寫表,還是把自己感動了,最後四個字也是一個著名成語——不知所云。當然,這個成語現在的意思和諸葛亮的意思不太一樣的。現在的「不知所云」是貶義語,翻譯過來:你說的都是什麼玩意?
北伐之初頗為順利。但是馬謖不聽諸葛亮的,非要在街亭山上紮營,為魏將張郃所敗。之後,就是著名的「失街亭」、「斬馬謖」。不過「失空斬」套餐中的「空城計」,雖然有,卻不是諸葛亮幹的。
諸葛亮北伐兵敗,休整後再上《後出師表》,開頭就是一個著名成語——漢賊不兩立。當然,《後出師表》最有名的成語,無疑是那句感動千古的名句:「鞠躬盡瘁(力),死而後已。」總有人說諸葛亮不識天命,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取其利而取其義,不正是大英雄所為嗎?
陳壽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評論諸葛亮「開誠心,布公道」,簡化成一個成語,就是開誠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