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差點被劉備處死,卻成諸葛亮接班人,一成語概括其才能

2021-01-09 燦爛海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蔣琬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之後,故事的主角名叫蔣琬。先來看看原文:

亮卒,以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時新喪元帥,遠近危悚。琬出類拔萃,處群僚之右,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由是眾望漸服。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諸葛亮病逝後,後主劉禪任命蔣琬為尚書令。很快又加官為都護將軍,授予符節,兼任益州刺史。後來又升為大將軍,錄尚書事,封為安陽亭侯。當時諸葛亮去世不久,蜀漢朝野人心惶惶。蔣琬的才氣遠勝眾人之上,處於群臣之首,既無悲傷的表情,又無欣喜流露,舉止神態和往常並無區別。時間一長,眾人都對他非常佩服。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出自該段文字當中,叫做「出類拔萃」,意為才氣超過同類以上。這句成語是從《孟子·公孫丑上》中的「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當中演變而來。

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臨終前,諸葛亮說出了自己的兩個接班人,其中名列第一的便是蔣琬。而事實證明,諸葛亮的選擇是正確的。蔣琬總覽軍政長達十二年,蜀漢帝國保持了諸葛亮時期的穩定局面。同時,蔣琬還改變了諸葛亮常年北伐的對外政策,積極發展國內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在其執政期間,蜀漢國力得到了穩步提升。從這個角度上看,蔣琬的才能並不遜於諸葛亮。

說起蔣琬,還有一件趣事,那便是之前我曾經提到的另外一個成語:「百裡之才」。當時蔣琬擔任廣都縣縣令,但整天只知飲酒而不理政事,結果被巡視到此的劉備發現,差點將其處死。後來,諸葛亮指出蔣琬非「百裡之才」,懇求劉備網開一面。最終,劉備給諸葛亮面子,留下了蔣琬的性命,但還是將其免職。

蔣琬為何在做縣令之時不理政事只顧著喝酒呢?這大概與當時蔣琬的心態有關,說白了就是嫌官小。由此可見,當年的蔣琬的性格還是較為直率的。但到了後來,他的性格特點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文提到的「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便是明證。看來當年被免職的經歷給蔣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從此洗心革面。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蔣琬得到了諸葛亮的持續關注,最終成了諸葛亮的接班人。

參考書籍:《三國志》

相關焦點

  • 此人接連說出兩成語,從此與劉備天各一方,諸葛亮對其念念不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主人公是徐庶。原文如下: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徵,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
  • 諸葛亮為何一定要劉備賜死兒子劉封?諸葛亮的真實目的到底是啥?
    劉封,本是劉備養子,在劉備集團年輕一代將領中算是比較出眾的一位。然而在襄樊之戰時,由於未曾自上庸發兵援助關羽,坐看關羽敗亡,最終被劉備處死!而劉備在做出處死劉封的決定之前,其中有一個極為重要的關鍵點,便是得到了諸葛亮的強烈建議,也正是因為如此劉備才下定決心處死劉封!
  • 此成語披露了一段秘聞,諸葛亮識破曹操圖謀,劉備卻蒙在鼓裡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篇要介紹的這句三國成語,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時間大致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佔據益州期間。所牽涉的人物有三個,前兩個是劉備和諸葛亮,最後一位則是個不知姓名的神秘人物。
  • 諸葛亮給後世留下很多成語,都有哪些?
    如果按諸葛亮的一生順序來講成語的話,第一個自然就是三顧茅廬了。總有人拿不靠譜的《魏略》來貶低諸葛亮,說諸葛亮是自己求見劉備的。《三國志》是正式的史書,作者陳壽治史非常嚴謹,稍不靠譜的史料他都不會用。但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寫得清清楚楚: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讓徐庶去請,徐庶說此人只有使君親自去請。劉備為表達誠意,去了三趟,才見到諸葛亮。
  • 諸葛亮首創一句成語,救了一位小縣長,後來成蜀漢大將軍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要介紹的這個三國成語,出自《三國志·蔣琬傳》,時間是在劉備從劉璋手中奪取益州之後。該成語源自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一段對話,牽涉到的人物名叫蔣琬。軍師將軍諸葛亮請曰:「蔣琬,社稷之器,非百裡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脩飾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倉卒但免官而已。這段文字的大意是這樣:蔣琬,字公琰,荊州零陵郡湘鄉縣人氏,二十歲左右便與表弟、泉陵人劉敏一起聞名荊州。後來蔣琬加入了劉備集團,並以荊州書佐的職位隨劉備一起進入益州,被認命為廣都縣縣長。
  • 曹操和劉備說一人不能重用,接班人選擇忽視,造成了相反後果
    乃至在他們離世之前,還特意囑咐接班人不要重用這些人。可遺憾的是,下任領袖沒有遵循他們的囑託,他們在世期間,曾經和自己的接班人明確說了有一個人不能重用,可是卻沒人把這話當回事兒,結果造成的歷史影響卻各自不同。劉備的託孤遺憾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
  • 此人虛心向諸葛亮請教,諸葛亮出了一主意,獲益者卻另有其人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主人公是諸葛亮。原文如下:劉表長子琦,亦深器亮。諸葛亮回答說:「你沒有聽說晉國的申生留在朝中處境危險,而公子重耳流浪在外反而平安無事的故事嗎?」劉琦領會了諸葛亮的意思,有所感悟,想出了自安的辦法。恰巧此時黃祖死了,劉琦便得到了離開襄陽的機會,就擔任了江夏太守一職。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劉琦為了請諸葛亮幫忙而想出的方法:「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
  • 此人首創一成語,上表痛斥諸葛亮,劉禪的做法令人稱快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楊戲傳》注引《華陽國志》,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李邈。十二年,亮卒,後主素服發哀三日,邈上疏曰:「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後主怒,下獄誅之。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丞相諸葛亮發動首次北伐之戰,馬謖在街亭一役中失利,諸葛亮打算將馬謖處死。
  • 一向仁慈的諸葛亮,為何非要處死劉封?是為自己掌權清除障礙嗎?
    不過,一向仁慈的諸葛亮,在面對劉備義子劉封時,卻強烈建議處死劉封,這又是什麼原因呢?是為自己掌權清除障礙嗎?有人說諸葛亮是出了名的執法如山,怎麼能說仁慈呢?這裡舉兩個例子。一是廖立、二是李嚴。廖立本來也是一個人才,但由於權力得不到滿足而大肆攻擊蜀漢君臣,可以說把能得罪的全都得罪了。即便如此,諸葛亮也僅僅是對其革職。
  • 司馬徽介紹諸葛亮時用了一成語,後面還有7個字,卻不敢對劉備說
    在劉備特意拜訪水鏡先生司馬徽時,司馬徽不但也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並在介紹諸葛亮時,還用了一個成語。當時的情況,必是劉備請求司馬徽給自己推薦人才,並說出了自己的苦惱和人才觀,所以司馬徽對劉備很坦白的說道:「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 劉備經此人引薦,邀請諸葛亮出山後,慢慢開始變強大
    劉備經此人引薦,邀請諸葛亮出山後,慢慢開始變強大在三國時期有很多著名的戰役,在經過官渡之戰以後,劉備作為一個有抱負的人物,用盡心思逃離到了劉表親戚所在的荊州地區,在他到達荊州地區以後他的親戚對他也是不錯的,給了他一些人手,好讓他有安全感,而且分給了他一些區域
  • 資歷比楊儀還淺的蔣琬,為何能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
    正是因為亂世之中,蜀漢又人才凋零,更加需要一個有胸懷的人物來接諸葛亮的班,才能保持蜀漢還能團結一致,上下一心,不至於因為內鬥導致迅速滅亡。單純從這一點來說,把楊儀吹破大天,也比不過蔣琬的,諸葛亮自然會要選擇蔣琬為接班人。
  • 此人首創一成語,使劉備欣喜異常,可惜卻被劉備錯過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太史慈傳》,時間是在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主人公是太史慈和劉備。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太史慈來到平原,勸劉備說:「我太史慈本是東萊郡的粗鄙之人,與孔北海(孔融)非親非故,也不是他的同鄉同黨,只是名志相好,有分災共患的義氣。如今管亥暴亂,孔北海被圍,他勢單力孤又無人前去援救,形勢危在旦夕。因為您有仁義的名聲,能救人之急。
  • 此人曾殺龐統、圍張飛,深得劉備喜愛,為何諸葛亮卻將其斬殺?
    作為羅貫中眼中的三國正統,劉備是個時常"開掛"的人。他手上最厲害的"外掛"大抵就是諸葛亮。不過有時候,諸葛亮這個"外掛"的考量也不是那麼順劉備的心意,比如將劉備賞識的張任斬殺。
  • 劉備為何帶龐統入蜀而留下諸葛亮,這個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龐統傳》注引《九州春秋》,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相關人物為劉備和龐統。這段記載的大意是:龐統勸劉備說:「如今荊州已是殘破不堪,人才和物資都已經消耗殆盡,東有孫吳,北有曹操,鼎足三分的謀略已經難以實現了。而益州國家和人民富足強健,戶口百萬以上,四部兵馬,要調用都一定能齊集,珠寶財貨都無求於境外。我們可以以此來成就自己的大業。」劉備回答:「如今天下與我水火不相容的,就只有曹操了。
  • 劉備引用一成語,坦誠自己的不足,將希望都寄托在這個人身上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發生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主人公有兩個,一個是劉備,另外一個則是諸葛亮。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於是,劉備到諸葛亮家中去拜訪,先後去了三次才與諸葛亮相見。劉備將隨同人員屏退,對諸葛亮表示:「漢朝搖搖欲墜,奸臣篡奪皇權,皇帝流離失所。雖然我沒有良好的德行和突出的才能,但還是想伸張大義於天下。但數十年來因為才能低下而屢遭挫折,才落到今天的境地。但我的志向卻沒有放棄,您說我該怎麼辦呢?」
  • 此人謀略遠超周瑜,司馬懿不敢與他對戰,諸葛亮一生不與此人交手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群英崛起,為了爭奪天下,打的是你死我活的,在這弱肉強食的時代,只有比別強大才才能生存,經過多年戰亂,最後劉備、曹操、孫權勝出,至此天下三分成鼎立之勢,能在眾多英雄中託隱而出,肯定離不開謀士,較出名的謀士有諸葛亮、龐統、司馬懿、郭嘉、周瑜等,個個都是謀略過人的奇才。
  • 諸葛亮硬要此人做官, 為什麼對他說曹丕是土龍草狗, 此人是誰?很少...
    文/小冷劉備為了讓諸葛亮加入自己匡扶漢室的團隊,費了不少的周折。雖說「臥龍,鳳雛得一者,就可安定天下」,但是,劉備最終還是帶著遺憾去世了。鳳雛劇照歸根結底,還是劉備手下的文臣武將太少,當劉備,關羽,張飛去世以後,其他的一些文臣武將也都年事已高,蜀國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都壓在了諸葛亮一個人身上,而且,新的皇帝劉禪又是一個不成器的傢伙,和曹丕相比簡直是天差地別。
  • 該成語講述一低級將領,率部嚇跑劉備,十餘年間多次擊敗諸葛亮
    原文如下:太祖還,留徵西將軍夏侯淵拒劉備,以淮為淵司馬。淵與備戰,淮時有疾不出。淵遇害,軍中擾擾,淮收散卒,推蕩寇將軍張郃為軍主,諸營乃定。其明日,備欲渡漢水來攻。諸將議眾寡不敵,備便乘勝,欲依水為陳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敵,非算也。不如遠水為陳,引而致之,半濟而後擊,備可破也。」既陳,備疑不渡,淮遂堅守,示無還心。
  • 劉備有個致命缺點讓他難成大業,諸葛亮心知肚明,卻沒有能力改變
    諸葛亮剛剛加入劉備集團的時候,關羽和張飛並不服他,諸葛亮用了一番計策才讓這兩位對自己有了好感,但是經過相處他慢慢發現,劉備有個致命缺點註定他一生平庸,難以成就一統天下的霸業。跟諸葛亮齊名的「鳳雛」龐統來投奔他,這時候的劉備已經打贏了赤壁之戰,有一片自己的地盤了,龐統雖然是天下名士可是劉備卻因為其貌不揚而嫌棄他,居然把他調到了一個小縣城中去做縣令,美名其曰是「考驗和歷練」,龐統心裡很不高興,差點就撂挑子不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