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徽介紹諸葛亮時用了一成語,後面還有7個字,卻不敢對劉備說

2020-12-25 靜者為王的江湖

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和孫權的爭鬥,嚴格意義上來說,也是各自人才之間的比拼。劉備是最吃虧的,因為前期的劉備,人才過於匱乏且還單一,武將關羽、張飛很牛,但卻沒有謀士。

好在當劉備寄居在荊州劉表手下時,終於得到了一段安穩時光,開始搜尋人才,諸葛亮這三個字,終於被劉備聽到。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因禍得福,的盧馬跳檀溪逃過追殺後,在荊州的鄉野民間,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然後得到了徐庶,由徐庶臨走前,告知劉備:諸葛亮才是真正牛人,讓他去請。

但在正史中,其實卻很簡單,徐庶直接讓劉備去請,然後劉備就跑了三次,終於見到了諸葛亮。由此可見,歷史上的三顧茅廬根本沒有《三國演義》中那般讓人眼花繚亂。

但同樣在《三國志》中,裴松之註解時,也引用了一段《襄陽記》的記載,卻出現了一個蹊蹺的地方。在劉備特意拜訪水鏡先生司馬徽時,司馬徽不但也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並在介紹諸葛亮時,還用了一個成語。

當時的情況,必是劉備請求司馬徽給自己推薦人才,並說出了自己的苦惱和人才觀,所以司馬徽對劉備很坦白的說道:「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即,尋常那些所謂的飽讀詩書的平庸儒生們,他們大多是無法認清時代潮流的方向,所以只有認清時代潮流的人,這才是真正的人才俊傑,這裡便有兩位如此人物,一個號臥龍,一個號鳳雛……

單看這句沒毛病,但通曉成語典故的人,必會清楚,這句「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是出自春秋時期的《晏子春秋》一書,全句是「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

顯然,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只說出了前面一句,後面那句卻沒有說,是司馬徽認為,自己的意思已經表達清楚不必再說了,還是另有其他原因呢?

從「識時務者為俊傑」這句成語來看,被運用的最廣泛的便是,勸人放棄原有信念時說的,比如勸降對方陣營的人物時,幾乎都會出現這句。表明,你其實不是屈膝投降,而是認清了歷史潮流的人物。

之所以會形成這種樣子,其實關鍵點就在於後面那句「通機變者為英豪」,即,這一句最完整和正確的表達,是必須要考慮到「變通」因素的。

那麼如今再看司馬徽向劉備介紹諸葛亮的這成語,顯然就有了毛病!因為,劉備找司馬徽,是他已經意識到自己人才匱乏且單一,主動變通,尋求智謀人才俊傑。而司馬徽呢,卻只強調了前半句,即:能認清時代潮流的人才,卻根本沒有後面「變通者才是豪傑」意思——這顯然是「驢唇不對馬嘴」了。

那麼司馬徽為何要這樣呢?如今已經沒人知曉,他的這句:識時務者在乎俊傑,細究起來,還有修改原句,改變原有意思的嫌疑。顯然,司馬徽敢這樣修改,必有其含義,後人只能揣摩了。也許正是如此,在《三國演義》中,司馬徽又說出了一句,更為著名的話。

在司馬徽得知諸葛亮真跟隨劉備出山時,不無遺憾地說道:孔明雖得其主,未得其時。

其實,這等於是很直白的解釋了,為何司馬徽不敢說出通機變者為英豪,這7個字。即,《三國演義》中的司馬徽,已敏銳意識到了,劉備雖是一位堪為霸主的人物,卻沒有一統江湖的歷史機遇,諸葛亮只不過是白忙一遭。

這大概也是最合理的解釋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言,《三國演義》之所以能成為名著,是必然的,因為羅貫中堪稱讀懂了三國時期的歷史,所以才給司馬徽加上了這句經典臺詞,以至於達到可以亂真的效果。

相關焦點

  • 司馬徽把諸葛亮等人介紹給劉備,為啥不介紹司馬懿?原因很簡單
    那麼水鏡先生把徐庶、臥龍、鳳雛都介紹給了劉備,為啥不把「侄兒」司馬懿介紹給劉備呢?司馬徽和司馬懿的關係水鏡先生和司馬懿都複姓司馬,這個姓並不多,所以很多人就認為了水鏡先生和司馬懿可能是親戚關係。不過呢,司馬這個姓氏確實不多,且司馬懿和司馬徽最開始的出生地相距不遠,所以他們兩家還真有可能是同一家人發下來的。只不過到他們這一輩分,不知道血緣關係還有多少。這就好像劉備宣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一樣,中山靖王的後人很多,劉備和他們頂多算是個遠親的關係。真正要界定司馬徽和司馬懿的關係有多近,估計只能看他們家的族譜了。
  • 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師傅,水鏡先生司馬徽
    不喜勿噴大家都知道三國這個時代出現了很多英雄人物,無論是武將還是謀士,而在謀士層次郭嘉、龐統、諸葛亮、荀彧、司馬懿等人可謂是人中豪傑,其中郭嘉為鬼傑、龐統為鳳雛、諸葛亮為臥龍、荀彧幫助曹操一統北方、司馬懿為冢虎,都是當時響噹噹的人物,而這個人在三國並不有名,只出現了那麼幾次,但是他和諸葛亮、徐庶、龐統、甚至司馬懿等人都有著深深的聯繫,
  • 司馬徽為什麼不向劉備舉薦同族的司馬懿,卻舉薦了諸葛亮和龐統
    由此可以看出,司馬徽來荊州並不是當官的,而是在學校裡面教書。  隨著時間的推移,司馬徽也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學成出仕,所以司馬徽經常會向各地官府舉薦人才。據史料記載,司馬徽曾不遺餘力地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和龐統,而後來諸葛亮和龐統也真的為劉備所用,並建立了一番功業。  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
  • 劉備生前跟諸葛亮說了一句話,幾十個字,使得諸葛亮不敢謀位
    劉備生前跟諸葛亮說了一句話,幾十個字,使得諸葛亮不敢謀位。劉備說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後人,且不說中山靖王與當代帝王的血脈聯繫多稀薄,中山靖王府上的姬妾很多,據說他有一百多位孩子。劉備公然在朝堂上說他是靖王的後人,難免不被人懷疑血脈的純正,嘲笑他的急功近利,急於巴結。很多人都覺得劉備只是借「皇叔」的名號升官發財,因此皇室眾人都不待見他。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沒能統一?其實後面還有半句話
    例如,漢末三國的時候,皇帝昏庸不堪導致像董卓、李榷、郭汜之徒接踵而起,一時間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以至於社稷變為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時候曾說,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臥龍指的就是諸葛亮,「草船借箭」、「木牛流馬」想到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了。行軍打仗出謀劃策可以說是無所不通,被司馬懿稱做「天下奇才」。
  • 「君子之交」後面還有四個字 證明劉備最信任的人不可能是諸葛亮
    其中「恩猶父子」是曹魏陣營三朝元老劉曄說的,即使後漢三國可以拜把子,也沒聽說爺仨拜把子的。不過按照演義小說的說法,劉備第一個信任的人是關羽,第二個信任的人是張飛,第三個可能是諸葛亮。但是細看史料我們就會發現,劉備最信任的人可能還真不是這三位,劉備信任關羽張飛諸葛亮不假,但是要說絕對信任,那好像也說不過去,起碼有四個人在劉備那裡的受信任和器重程度,不下於關張諸葛,甚至可能還要略勝一籌。
  • 曾有2人預測諸葛亮結局,1人說了12字,1人說了10字,都很到位
    光諸葛亮身邊的好友崔州平、石廣元、徐庶、龐統等人就才華非常出眾,不過,這些人比起他還是要差那麼一點。當時流傳著「諸葛亮、龐統得一可安天下」的傳說。 羅貫中先生為把諸葛亮打造成一位「神人」,特地給其安排了「草船借箭」、「借東風」、「智算華容」等一系列的劇本,盡顯了臥龍的聰明才智。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兼得二者卻為何失敗?後面還有一句話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說起劉備手下的謀臣,相信不少讀者最先想到的乃是諸葛亮與龐統。劉備在荊州之時,水鏡先生司馬徽便曾對他說過這麼一句話:「臥龍鳳雛,得其一者便可安天下!」事實上,諸葛亮與龐統最終都投入了劉備麾下。可即便如此,劉備依然沒能統一全國。因此,不少人對劉備的能力產生了懷疑。然而大家卻不知道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恰恰揭示了這一問題的答案。
  • 關於諸葛亮的故事成語 草船借箭典故家喻戶曉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我國古代人物,他生在古代,善於為君主出謀劃策擺脫敵人,在關於他的故事中,除了「三顧茅廬」這一個成語,還有許多,隨小編來文中瞧瞧吧。   關於諸葛亮的成語:如魚得水、思賢如渴、七擒七縱、龍盤虎踞、集思廣益等。
  • 水鏡先生司馬徽,把鳳雛和臥龍都推薦給劉備,一生從不說人壞話
    東漢末年出了很多名士,水鏡先生司馬徽就是其中之一。《三國志》說:「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說的就是司馬徽有鑑人之能,他把諸葛亮稱作「臥龍」,把龐統稱作「鳳雛」,還將這二人都推薦給劉備,後來成為劉備的大幫手。可奇怪的是,司馬徽雖然善於鑑人,但他卻從不說別人的壞話,都說好話。例如,鄉裡有人向他問好,他就回答說:「好。」
  • 此成語披露了一段秘聞,諸葛亮識破曹操圖謀,劉備卻蒙在鼓裡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篇要介紹的這句三國成語,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時間大致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佔據益州期間。所牽涉的人物有三個,前兩個是劉備和諸葛亮,最後一位則是個不知姓名的神秘人物。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前車之鑑,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典故:賈誼是西漢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從小就有「神童」之譽,18歲起就名滿天下,受到了漢文帝的重用,擔任梁王太傅一職,在任期內,賈誼專心著書立說,將畢生才華傾注於文章中,流傳千古的政論文《治安策》便是他這一時期的傑作。在這篇文章中,賈誼分析了秦王朝奸臣當道、實施暴政、由盛而衰的慘痛教訓,總結說:「前車之覆,後車之鑑。
  • 三國當中最厲害的人物,一眼看破劉備的結局,諸葛亮的生死
    水鏡先生,司馬徽(?—208年),字德操,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名士,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司馬徽為人清雅,學識廣博,有知人之明,受到世人的敬重。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說服諸葛亮出山,但是途中水鏡先生的一句話為歷史埋下了伏筆,諸葛亮隨劉備出山後,水鏡先生說「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啊」!
  • 為何劉備奪不了天下?龐統臨死前說的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
    龐統,字士元,自幼隨叔父龐德公四處遊學,年少樸鈍,後來隨著學識增長,被水鏡先生司馬徽稱為「鳳雛」。意思就是年幼的鳳凰,與諸葛亮並稱為「臥龍」「鳳雛」。更是有「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的傳言。可劉備將他們二人都攬入麾下,為何卻落得個兵敗夷陵,身死白帝的下場呢?關鍵就在龐統臨死前說的一句話,而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
  • 司馬徽為何寧死不肯出山?有四大原因,倘若孔明知道,也不敢下山
    或許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絕對是天大的災禍,一來時局不穩,不但隨時會丟命,而且還會隨時餓肚子,試問像這樣的日子又有誰會願意去過?不過凡人終歸是凡人,一不能穿越,二不能變身。難道就只能活出一個凡人樣?答案是絕對否定的!就像今天要說的主人公一樣,他雖然身在三國動蕩時間,卻活得像神仙,不但擁有好名聲,連地位也是非常出眾,就連劉備,孫權,曹操,都要給他三分薄面。此人是誰?
  • 米粒講成語| 三 顧 茅 廬
    ☆成語用法:用作褒義。有時可用於諷刺某些人擺架子;一次兩次請不來。一般作謂語、賓語。☆成語故事: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
  • 龐統真心依附,劉備卻不予重用,魯肅一巧招解決問題
    原文如下: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裡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並為軍師中郎將。亮留鎮荊州。統隨從入蜀。
  • 劉備為何帶龐統入蜀而留下諸葛亮,這個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劉備回答:「如今天下與我水火不相容的,就只有曹操了。曹操行事講究快速嚴峻,而我則寬鬆慈和;曹操推行暴政,我這推行仁政;曹操專門玩弄奸巧虛偽,我就提倡忠誠信實。凡事都與他相反,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而今如果因為小小的變故就失信於天下,這種事情我是不敢做的。」
  • 水鏡先生把臥龍鳳雛推薦給劉備,為何不是介紹自己家族的司馬懿?
    此人平時與人為善,從不說別人短處,也不追求利祿,始終未出山做官,敷衍過劉表,然而學問上卻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種種而言,司馬徽是一個秉持道家冷眼熱腸、眼界廣博、淡泊寧靜的為人原則的人。這種不參與政治權謀、不角逐天下,甚至不為自己謀名利的名士,首先在舉薦人才這件事情上,恐怕是不多考慮血緣親疏的。
  • 此人接連說出兩成語,從此與劉備天各一方,諸葛亮對其念念不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主人公是徐庶。原文如下: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徵,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