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和孫權的爭鬥,嚴格意義上來說,也是各自人才之間的比拼。劉備是最吃虧的,因為前期的劉備,人才過於匱乏且還單一,武將關羽、張飛很牛,但卻沒有謀士。
好在當劉備寄居在荊州劉表手下時,終於得到了一段安穩時光,開始搜尋人才,諸葛亮這三個字,終於被劉備聽到。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因禍得福,的盧馬跳檀溪逃過追殺後,在荊州的鄉野民間,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然後得到了徐庶,由徐庶臨走前,告知劉備:諸葛亮才是真正牛人,讓他去請。
但在正史中,其實卻很簡單,徐庶直接讓劉備去請,然後劉備就跑了三次,終於見到了諸葛亮。由此可見,歷史上的三顧茅廬根本沒有《三國演義》中那般讓人眼花繚亂。
但同樣在《三國志》中,裴松之註解時,也引用了一段《襄陽記》的記載,卻出現了一個蹊蹺的地方。在劉備特意拜訪水鏡先生司馬徽時,司馬徽不但也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並在介紹諸葛亮時,還用了一個成語。
當時的情況,必是劉備請求司馬徽給自己推薦人才,並說出了自己的苦惱和人才觀,所以司馬徽對劉備很坦白的說道:「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即,尋常那些所謂的飽讀詩書的平庸儒生們,他們大多是無法認清時代潮流的方向,所以只有認清時代潮流的人,這才是真正的人才俊傑,這裡便有兩位如此人物,一個號臥龍,一個號鳳雛……
單看這句沒毛病,但通曉成語典故的人,必會清楚,這句「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是出自春秋時期的《晏子春秋》一書,全句是「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
顯然,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只說出了前面一句,後面那句卻沒有說,是司馬徽認為,自己的意思已經表達清楚不必再說了,還是另有其他原因呢?
從「識時務者為俊傑」這句成語來看,被運用的最廣泛的便是,勸人放棄原有信念時說的,比如勸降對方陣營的人物時,幾乎都會出現這句。表明,你其實不是屈膝投降,而是認清了歷史潮流的人物。
之所以會形成這種樣子,其實關鍵點就在於後面那句「通機變者為英豪」,即,這一句最完整和正確的表達,是必須要考慮到「變通」因素的。
那麼如今再看司馬徽向劉備介紹諸葛亮的這成語,顯然就有了毛病!因為,劉備找司馬徽,是他已經意識到自己人才匱乏且單一,主動變通,尋求智謀人才俊傑。而司馬徽呢,卻只強調了前半句,即:能認清時代潮流的人才,卻根本沒有後面「變通者才是豪傑」意思——這顯然是「驢唇不對馬嘴」了。
那麼司馬徽為何要這樣呢?如今已經沒人知曉,他的這句:識時務者在乎俊傑,細究起來,還有修改原句,改變原有意思的嫌疑。顯然,司馬徽敢這樣修改,必有其含義,後人只能揣摩了。也許正是如此,在《三國演義》中,司馬徽又說出了一句,更為著名的話。
在司馬徽得知諸葛亮真跟隨劉備出山時,不無遺憾地說道:孔明雖得其主,未得其時。
其實,這等於是很直白的解釋了,為何司馬徽不敢說出通機變者為英豪,這7個字。即,《三國演義》中的司馬徽,已敏銳意識到了,劉備雖是一位堪為霸主的人物,卻沒有一統江湖的歷史機遇,諸葛亮只不過是白忙一遭。
這大概也是最合理的解釋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言,《三國演義》之所以能成為名著,是必然的,因為羅貫中堪稱讀懂了三國時期的歷史,所以才給司馬徽加上了這句經典臺詞,以至於達到可以亂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