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劉備奪不了天下?龐統臨死前說的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

2020-12-19 百家號

/阿聞

標題:為何劉備奪不了天下?龐統臨死前說的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

對筆者來說,《三國演義》可以說是自己的啟蒙讀物了,粗略算下來,少說也來回翻閱了八九十遍了。無論是魏武揮鞭,豪氣凌雲的曹孟德,還是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的諸葛亮都是筆者喜愛的人物。在這波瀾壯闊的百年時間,英雄輩出,然而同時也有著許多人才英年早逝,令人無限惋惜。不管是遺計定遼東的郭嘉,還是火燒赤壁的周瑜都是其中的代表,但是最令筆者心痛的,還要數出師未捷的龐統。

龐統,字士元,自幼隨叔父龐德公四處遊學,年少樸鈍,後來隨著學識增長,被水鏡先生司馬徽稱為「鳳雛」。意思就是年幼的鳳凰,與諸葛亮並稱為「臥龍」「鳳雛」。更是有「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的傳言。可劉備將他們二人都攬入麾下,為何卻落得個兵敗夷陵,身死白帝的下場呢?關鍵就在龐統臨死前說的一句話,而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

龐統自赤壁之戰獻上連環計之後,先是來到了東吳。恰逢周瑜被諸葛亮三氣而死,龐統在周瑜的葬禮上大放厥詞,想試探孫權的胸襟。卻不想被吳國太聽聞,於是將龐統趕了出去。之後的龐統聽從了諸葛亮的建議,來到了荊州去拜見劉備,也沒有說諸葛亮推薦的事情,只說來投奔劉皇叔。沒想到劉備因為龐統相貌醜陋,給了他一個小小的耒陽縣令當。

龐統自然心懷不忿,在任期間便每日飲酒不理政務。直到有一天,張飛來巡查吏治,聽聞龐統這個縣令每日只飲酒作樂,也不管百姓糾紛。於是怒衝衝地來到衙門,揪著龐統就要打。龐統問清來由之後淡淡的說到,「這點小事又有何難」。便讓衙役帶所有需要處理的公文和百姓前來,半天時間就將半年的的公務都處理完畢。張飛趕緊道歉,並帶著龐統去見劉備。這時候龐統也將諸葛亮的推薦信拿了出來,劉備才知道自己埋沒了一位大才,連忙道歉,並拜龐統為副軍師。

此時劉備還駐紮在向孫權借來的荊州,面對多次前來催還荊州的魯肅,劉備一面哭慘一面尋求出路。這時龐統便獻計向西攻取益州,劉備因為益州牧劉璋和他同是漢室宗親,不願去攻打。誰知道他不去打,投降張魯的馬超卻開始攻打益州,劉璋連忙向劉備求援,於是劉備順勢帶兵入川。在防禦馬超一年後,龐統為劉備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分別是直取成都;假裝回荊州,引誘守將出關再反攻成都;和退回白帝等待時機這三條。劉備採用了中計,然而就在攻取雒城時,龐統中了蜀將張任的埋伏,在落鳳破慘遭萬箭穿心而亡。就在他臨死之前說出了「今日吾死,乃天命也」這樣一句話。

鳳雛龐統終究是死在了落鳳坡,而他所說的那句話,就暗示了劉備無法統一天下,是天命所致。當時漢室衰弱,回天無力,劉備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卻沒有天時相助。曹魏實力雄厚,以魏代漢已是歷史的潮流,劉備苦苦堅守,想違抗歷史的車輪,自然是無法成功。還有一點就是劉備的仁義害了自己,成也仁義敗也仁義。劉備靠仁德聞名四海,引得無數人才投效,但也是太注重仁義,不願沒有理由地去攻打自己宗親的領地,所以在三策中選了不上不下的中策。龐統是看透了劉備的仁義,一方面敬佩他,一方面為他著急,願意以自身的死亡,換取劉備攻打益州師出有名,即使知道天時不在劉備,也情願用自己的犧牲來換取劉備成功的機會,這可能便是他口中的「天命」吧。

諸葛亮也聽懂了這句話,但是深受劉備三顧之恩的諸葛亮也情願用儘自己的全部精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要去完成劉備的心願。在筆者看來,蜀漢備受世人的喜愛,不只是作者羅貫中的「尊劉貶曹」,最重要的是它始終充滿著對理想的追求,對信念的堅守,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算油盡燈枯,就算身首異處也要完成兩代人夢想的浪漫情懷。

相關焦點

  • 龐統臨死前長嘆一聲!揭穿劉備最大的秘密,諸葛亮心知肚明不敢說
    龐統,這個在三國中只有短短一幕的人物,他和諸葛亮被稱為臥龍鳳雛,傳言得到此二人者便可得到天下,無奈造化弄人,龐統正值立功建業時卻殞命在落鳳坡。當時劉備進軍漢中,駐守漢中的是劉表,因為劉備以仁義道德為重,沒有任何理由去攻打劉表,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掉不下臉面。
  • 龐統臨死前道出6字秘密,孔明如能聽懂,也就不會病逝於五丈原
    龐統臨死前道出6字秘密,孔明如能聽懂,也就不會病逝於五丈原在整個三國時期,有傳言說:臥龍和鳳雛得一人便能奪得天下。可見當時的社會對諸葛亮和龐統的社會價值有多高。而他們兩人正好都是劉備的手下,諸葛亮的威名就不用說了,與諸葛亮相比,龐統的一生就比較坎坷了。幾天就為大家講講龐統在臨死前道出6字秘密,如果當時諸葛亮能夠聽得懂的話,那到最後就不會病逝於五丈原。
  • 龐統臨終前一句話表明一切,劉備不能一統天下,諸葛亮心知肚明
    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是東漢末年民間廣為流傳的俗語。臥龍、鳳雛兩人都是當時的豪傑,劉備三顧茅廬得到了諸葛亮,有了諸葛亮的加入,劉備的事業蒸蒸日上。後來劉備又得到了鳳雛龐統,臥龍、鳳雛都在劉備帳下,但是劉備最終沒能統一天下。
  • 龐統臨死前,揭發劉備想爛在肚子裡的秘密,可惜說出來都沒人相信
    龐統臨死前,揭發劉備想爛在肚子裡的秘密,可惜說出來都沒人相信!「知己知彼」,不但是兵家所倡導,依然也是為人之所必修。如何能看透一個人?其實也是一門學問,有的人奮鬥數年,事業可以風生水起!然而有的人窮盡一生,仍然是在打醬油!為什麼?自己沒看透,沒有讀懂合作團隊,或者是老闆,亦或者是上司!
  • 劉備入西川!不帶諸葛亮而選龐統相隨 實是因為二人定位相左
    三國時諸葛亮對於劉備陣營的意義重大是旁人都替代不了的,諸葛亮不僅在劉備尚處顛沛流離時期時,就幫助其確立了如何立足天下的方針,還在劉備死後竭力輔助劉禪治理蜀國,並且多次北上完成既定的北伐中原匡扶漢室的理想
  • 劉備有諸葛亮和龐統,為何還會失敗?千古名句的後一句道破天機!
    「水鏡先生」有一句千古名句,是說給蜀漢君主劉備聽的:「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裡的核心,便是「臥龍」、「鳳雛」這兩個人。「臥龍」指的是諸葛亮,「鳳雛」指的是龐統。這兩個人,都是一等一的謀士,能力方面自是不必多說,可在實際的情況當中,這兩個人都被劉備得到了,可為何到最後劉備還是沒能「安天下」呢?
  • 劉備為何帶龐統入蜀而留下諸葛亮,這個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龐統勸劉備說:「如今荊州已是殘破不堪,人才和物資都已經消耗殆盡,東有孫吳,北有曹操,鼎足三分的謀略已經難以實現了。而益州國家和人民富足強健,戶口百萬以上,四部兵馬,要調用都一定能齊集,珠寶財貨都無求於境外。我們可以以此來成就自己的大業。」劉備回答:「如今天下與我水火不相容的,就只有曹操了。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沒能統一?其實後面還有半句話
    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時候曾說,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臥龍指的就是諸葛亮,「草船借箭」、「木牛流馬」想到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了。行軍打仗出謀劃策可以說是無所不通,被司馬懿稱做「天下奇才」。所寫的《出師表》也流傳至今,保留在高中課程裡,文採飛揚。後來為光復漢室,七出祁山,最後因各種因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
  • 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實力如何?事實上,龐統的能力很可能被誇大了
    龐統能在後世聞名,其實與諸葛亮有很大的關係。在《三國演義》中,劉備被蔡瑁追殺,不得已騎著的盧馬越過檀溪,就此遇到了司馬徽,當時司馬徽稱「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從而讓臥龍諸葛亮與鳳雛龐統之名流傳於世間,由於諸葛亮的能力愈發得到大眾認可,因此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也愈發顯得能力出眾。
  • 此人曾殺龐統、圍張飛,深得劉備喜愛,為何諸葛亮卻將其斬殺?
    而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他的故事做得適當的豐滿,讓張任成了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一個"矛盾"。 在《三國演義》第六十回"張永年反難楊修 龐士元議取西蜀"中,羅貫中寫到劉備正在與劉璋對峙。劉璋聽從了手下一個名叫張松的精明謀士的建議,準備了大量財寶前去拉攏曹操。結果因為直言不諱,張松在曹操那受辱並被趕走。隨後,張松自作主張動身前去拜訪他更看好的劉備。
  • 劉備臨死前說了一句話,趙雲沒聽懂,諸葛亮聽懂了忐忑不安
    像這本小說中有個情節是劉備將死時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我們可以看出劉備做的確實仁義。不過這僅僅是書中的說法,事實真的是這樣麼?大多人都同意這個說法,理由是因為劉備確實是個仁義之輩,做到了仁至義盡。
  • 司馬徽為什麼不向劉備舉薦同族的司馬懿,卻舉薦了諸葛亮和龐統
    據史料記載,司馬徽曾不遺餘力地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和龐統,而後來諸葛亮和龐統也真的為劉備所用,並建立了一番功業。  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 說三國話權謀(54):劉備「伏龍、鳳雛」得一安天下,何以未如願
    大隱士司馬徽曾誇讚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那麼他倆的才志究竟有何差別呢?劉備一度龍鳳兼得,為何還是沒安天下呢?  對於諸葛亮,筆者已在《破解之「三國五方」結構》等文章中詳細論述了他在出山之前就已有反劉備、奪天下的雄心,此亦「眾問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的隱意。但他們四兄弟的叛逆完全合理,這裡就不贅述了。
  • 水鏡先生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沒提到司馬懿呢?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段本是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一個鋪墊,為了只是引出諸葛亮和龐統而已,歷史上根本也沒有水鏡先生,更加沒有這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可是說,這是羅貫中對諸葛亮和龐統最好的包裝詞和廣告語。等於現在的李寧,金拱門等,要大家知道你賣什麼,你先需要給人留下印象。
  • 孫權以貌取人,痛失龐統,曹操以貌取人,失蜀川,只有劉備最明智
    在陝西省石馬鄉內,埋葬著一位三國時期的蜀國大將,大將的墳前還有兩尊跪著的石馬像。現在墳墓雖然已經不在了,但是曾經跪在墳前的石馬像卻依舊存在於世,一尊完好,一尊殘破。相傳,這座墳墓是蔣琬擔任蜀國丞相以後,念起大將魏延護國有功,特地為他設立的。
  • 劉備臨死前趙雲一特權,諸葛亮聽懂卻要不吭聲,趙雲:什麼意思?
    而當時三國裡的劉備,被大家稱為劉皇叔,乃是中山靖王之後,劉備也是當時蜀國的皇帝。因為但是大漢天子昏庸,被當時的梟雄曹操半道劫持到許昌。曹操的這個舉動就是為了表明自己要真心挾持皇帝,人後就逼著漢獻帝將他封為丞相。現在還有說曹操「實為漢相,名為漢賊「當時的詩人都在說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哪個時期,劉備在臨死之前還給了趙雲一個特權,但是無奈趙雲聽不懂啊。諸葛亮卻是聽懂了,但是一聲不吭。
  • 劉備英明神武,諸葛亮聰明絕頂,可蜀漢為何還是不能一統天下呢?
    但儘管如此,劉備卻為何還在擁有諸葛亮這樣天縱之才的幫助下,依然不能夠一統天下恢復漢室風光呢?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個人有這麼幾個看法,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討論討論。但反觀劉備,他人生中第一個建立創業團隊的機會是佔據徐州的時候,但可惜因為眾多原因而沒能成功。錯過了這一次機會,劉備就只能和兩兄弟流浪天涯,藉助當時還不成熟的草根階級來完成自己創業團隊的搭建。再往後,直到劉備淪落到荊州附近的時候,他的創業團隊才在徐庶的幫助下勉強完成了框架的構成,也就是文有諸葛亮和龐統,武有關羽和張飛。
  • 「臥龍鳳雛」 龐統為什麼能與諸葛亮齊名?
    當時劉孫聯軍在赤壁給曹老闆按了一個剎車鍵後,魯肅覺得不能讓龐先生繼續埋沒才華,寫信給劉備推薦他,諸葛亮也建議劉備起用,於是龐統順利歸入劉備帳下。建安十七年(212年),劉備徵蜀,留諸葛亮守荊州。攻打涪水關時,守將楊懷高沛是蜀中名將,久攻不下,戰事膠著。
  • 臥龍,鳳雛,冢虎,幼麟得一可得天下,為何劉備獨佔三人卻敗了?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佩珍說世界」,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最新內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 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劉備曲解了一個字的含義,註定劉備必亡
    在荊州地界上的謀士中,臥龍諸葛孔明,鳳雛龐統可謂極具盛名。名士司馬徽讚譽道:"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頗為出名。但打臉的事情很快便發生了:劉備儘管得到了臥龍、鳳雛兩位大才,但他依舊沒辦法安定天下。這其中,究竟有何隱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