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聞
標題:為何劉備奪不了天下?龐統臨死前說的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
對筆者來說,《三國演義》可以說是自己的啟蒙讀物了,粗略算下來,少說也來回翻閱了八九十遍了。無論是魏武揮鞭,豪氣凌雲的曹孟德,還是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的諸葛亮都是筆者喜愛的人物。在這波瀾壯闊的百年時間,英雄輩出,然而同時也有著許多人才英年早逝,令人無限惋惜。不管是遺計定遼東的郭嘉,還是火燒赤壁的周瑜都是其中的代表,但是最令筆者心痛的,還要數出師未捷的龐統。
龐統,字士元,自幼隨叔父龐德公四處遊學,年少樸鈍,後來隨著學識增長,被水鏡先生司馬徽稱為「鳳雛」。意思就是年幼的鳳凰,與諸葛亮並稱為「臥龍」「鳳雛」。更是有「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的傳言。可劉備將他們二人都攬入麾下,為何卻落得個兵敗夷陵,身死白帝的下場呢?關鍵就在龐統臨死前說的一句話,而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
龐統自赤壁之戰獻上連環計之後,先是來到了東吳。恰逢周瑜被諸葛亮三氣而死,龐統在周瑜的葬禮上大放厥詞,想試探孫權的胸襟。卻不想被吳國太聽聞,於是將龐統趕了出去。之後的龐統聽從了諸葛亮的建議,來到了荊州去拜見劉備,也沒有說諸葛亮推薦的事情,只說來投奔劉皇叔。沒想到劉備因為龐統相貌醜陋,給了他一個小小的耒陽縣令當。
龐統自然心懷不忿,在任期間便每日飲酒不理政務。直到有一天,張飛來巡查吏治,聽聞龐統這個縣令每日只飲酒作樂,也不管百姓糾紛。於是怒衝衝地來到衙門,揪著龐統就要打。龐統問清來由之後淡淡的說到,「這點小事又有何難」。便讓衙役帶所有需要處理的公文和百姓前來,半天時間就將半年的的公務都處理完畢。張飛趕緊道歉,並帶著龐統去見劉備。這時候龐統也將諸葛亮的推薦信拿了出來,劉備才知道自己埋沒了一位大才,連忙道歉,並拜龐統為副軍師。
此時劉備還駐紮在向孫權借來的荊州,面對多次前來催還荊州的魯肅,劉備一面哭慘一面尋求出路。這時龐統便獻計向西攻取益州,劉備因為益州牧劉璋和他同是漢室宗親,不願去攻打。誰知道他不去打,投降張魯的馬超卻開始攻打益州,劉璋連忙向劉備求援,於是劉備順勢帶兵入川。在防禦馬超一年後,龐統為劉備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分別是直取成都;假裝回荊州,引誘守將出關再反攻成都;和退回白帝等待時機這三條。劉備採用了中計,然而就在攻取雒城時,龐統中了蜀將張任的埋伏,在落鳳破慘遭萬箭穿心而亡。就在他臨死之前說出了「今日吾死,乃天命也」這樣一句話。
鳳雛龐統終究是死在了落鳳坡,而他所說的那句話,就暗示了劉備無法統一天下,是天命所致。當時漢室衰弱,回天無力,劉備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卻沒有天時相助。曹魏實力雄厚,以魏代漢已是歷史的潮流,劉備苦苦堅守,想違抗歷史的車輪,自然是無法成功。還有一點就是劉備的仁義害了自己,成也仁義敗也仁義。劉備靠仁德聞名四海,引得無數人才投效,但也是太注重仁義,不願沒有理由地去攻打自己宗親的領地,所以在三策中選了不上不下的中策。龐統是看透了劉備的仁義,一方面敬佩他,一方面為他著急,願意以自身的死亡,換取劉備攻打益州師出有名,即使知道天時不在劉備,也情願用自己的犧牲來換取劉備成功的機會,這可能便是他口中的「天命」吧。
諸葛亮也聽懂了這句話,但是深受劉備三顧之恩的諸葛亮也情願用儘自己的全部精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要去完成劉備的心願。在筆者看來,蜀漢備受世人的喜愛,不只是作者羅貫中的「尊劉貶曹」,最重要的是它始終充滿著對理想的追求,對信念的堅守,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算油盡燈枯,就算身首異處也要完成兩代人夢想的浪漫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