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適逢亂世國家就會出現一種「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的慘狀,更有甚者人們為了能夠在亂世生存下去就會違背最基本的倫理道德而「易子而食,析骸而爨」。與此同時,那些心懷叵測、圖謀不軌的奸雄就會趁勢而起,把持國家權柄以達到自己貪圖享受、驕奢淫逸的目的。例如,漢末三國的時候,皇帝昏庸不堪導致像董卓、李榷、郭汜之徒接踵而起,一時間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以至於社稷變為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
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時候曾說,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臥龍指的就是諸葛亮,「草船借箭」、「木牛流馬」想到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了。行軍打仗出謀劃策可以說是無所不通,被司馬懿稱做「天下奇才」。所寫的《出師表》也流傳至今,保留在高中課程裡,文採飛揚。後來為光復漢室,七出祁山,最後因各種因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
而龐統,字士元,道號鳳雛,與諸葛亮齊名,他是一個喜歡雲遊四海的智士。花一個月的時間就把一個縣令一年的公務處理妥當。在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被其誠心打動,決定下山幫助劉備一起興復漢室江山。解除人民疾苦。公元208年,諸葛亮在劉備帳中。龐統和諸葛亮並稱「臥龍鳳雛」。龐統的一生短暫而精彩,死時年僅35歲,比郭嘉還早逝,這似乎再次證明了「天妒英才」這個成語,讓人唏噓不已。
後來有人得知,水鏡先生在講那句話的時候,後面其實還有一句,主要是為了形容法正和劉巴兩人出現的重要性,那句話叫做"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由此可見,如果兩個人可以同時存在的話,蜀國絕對不會那麼早就滅掉,正因為二人去世的早,才會造成如此下場。當時二人都已經離世,到了劉禪繼位時,身邊就只剩下了一些奸臣。只儘量的在劉禪身邊不斷的吹捧,以至於諸葛亮講話也沒有以前分量那麼大,所以才會有蜀國被魏國滅掉的結局。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沒能統一?其實後面還有半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