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兼得二者卻為何失敗?後面還有一句話

2020-12-11 趣觀歷史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說起劉備手下的謀臣,相信不少讀者最先想到的乃是諸葛亮與龐統。劉備在荊州之時,水鏡先生司馬徽便曾對他說過這麼一句話:「臥龍鳳雛,得其一者便可安天下!」事實上,諸葛亮與龐統最終都投入了劉備麾下。可即便如此,劉備依然沒能統一全國。因此,不少人對劉備的能力產生了懷疑。然而大家卻不知道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恰恰揭示了這一問題的答案。

▲蜀主劉備劇照

這後半句乃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如果與前一句結合起來看,劉備三分天下也是理所應當的。「子初」是指蜀中名士劉巴,其字便是子初;而孝直,則是謀士法正的字。結合前半句來看,劉備如果有這四人的鼎力相助,則大事可成。不過頗為遺憾的是,劉備只成功了一半。

▲隆中對策劇照

首先是「臥龍」諸葛亮,他為劉備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按照正史記載,諸葛亮鮮少參與劉備的作戰生涯,不過他提出的戰略構想卻是劉備一直堅持的路線——那就是以荊州為根據地,三分天下以伺機而動。然而就歷史發展來看,諸葛亮的戰略構想並非絕對證券,蜀漢政權為了荊州,付出了嚴重不對等的損失,這也為蜀漢覆滅埋下伏筆。

▲劉備及龐統劇照

其次是「鳳雛」龐統。劉備進取益州,龐統獻上了三條計策,劉備只用了中計便將益州城順利拿下。可見劉備入蜀,龐統當居首功。除此之外,龐統的戰略眼光也不比諸葛亮差,在選擇根據地的問題上,龐統便堅持認為益州是最佳選擇。遺憾的是,龐統在進攻益州之時,不幸中流矢而死,年僅三十六歲。假如龐統沒有遭遇意外,劉備或許會放棄荊州。倘若如此,三國的局勢必然發生很大變化。

▲法正劇照

如果說劉備進取益州靠的是龐統,那麼他後來能夠一鼓作氣拿下漢中之地,則全憑法正之謀。法正之於劉備,正如當年蕭何之於劉邦。很多讀者以為劉備最信任的謀士是諸葛亮,其實是法正。在龐統和法正相繼為劉備出謀劃策之時,諸葛亮還在後勤部門處理雜事。奈何好景不長,擅長奇謀的法正不久之後也撒手人寰。法正、龐統作為劉備麾下的兩大軍師,他們的去世對蜀漢政權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這或許便是劉備最終沒能統一全國的原因之一。夷陵慘敗之後,諸葛亮感慨萬分,嘆息道:「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由此可見法正對於蜀漢政權的重要性。

▲劉巴劇照

關於劉巴,不少讀者可能對這個名字感到非常陌生,但劉巴對於蜀漢政權的貢獻同樣不小。劉巴作為蜀中名士,他幫助劉備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了對蜀地的掌握,此後又為劉備解決入蜀後的財政困難問題,還與諸葛亮等共制蜀漢的法律文件《蜀科》。不過劉備對於這位忠直之臣卻選擇了打壓。究其原因,劉巴與主簿雍茂曾反對劉備稱帝,位卑言輕的雍茂直接被劉備找了個藉口處死,頗有名望的劉巴則遭到劉備的刻意打壓,最終抑鬱而終。從這一點來說,劉備稱帝之後不能容人,或許也是他無法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參考資料: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三國志·卷三十七·蜀書七·龐統法正傳》《三國志·卷三十九·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

相關焦點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沒能統一?其實後面還有半句話
    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時候曾說,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臥龍指的就是諸葛亮,「草船借箭」、「木牛流馬」想到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了。行軍打仗出謀劃策可以說是無所不通,被司馬懿稱做「天下奇才」。所寫的《出師表》也流傳至今,保留在高中課程裡,文採飛揚。後來為光復漢室,七出祁山,最後因各種因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
  • 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後面還有一句話,預言了蜀漢最終的結局
    熟讀三國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東漢末年,有一句諺語耳熟能詳,幾乎達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這句話便是三國裡隱居名士司馬徽說過的一句話,「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兩者兼得為何仍失敗?他忽略了後半句
    三國期間,劉備可謂天下歸心,憑藉著漢室的身份與仁善之心,收割了一批又一批寶馬英雄,能人志士。人們為他出生入死,連關羽、徐庶這些到了曹營的人,也日思夜想,渴望回到劉備身邊,而他身邊更是有臥龍鳳雛,張飛趙雲,又為何落得一個失敗的境地呢?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全得還是敗了?因為還有一句話
    大家在讀三國的時候,估計有一句話大家一定是印象深刻,叫做 「臥龍鳳雛,二人得其一,便可安天下」。說這句話的人是司馬徽,司馬徽可是有名的大名士,所以這句話是肯定令人信服的。司馬徽之所以說這句話,是因為臥龍和鳳雛都是十分的聰明的謀士,足智多謀。
  • 世人只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但下半句司馬徽卻沒告訴劉備
    世人只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但下半句司馬徽卻沒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是三國時期司馬微說的名言,誇讚臥龍鳳雛二人才學顛絕,被世人稱之為三國時期最牛的兩個人,後面其實還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首先我們都能了解到「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裡的臥龍和鳳雛分別是諸葛亮和龐統,得到這兩個人的其中一個便能安定天下,這說明他們的能力在當時是十分出類拔萃的。
  • 水鏡先生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沒提到司馬懿呢?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段本是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一個鋪墊,為了只是引出諸葛亮和龐統而已,歷史上根本也沒有水鏡先生,更加沒有這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可是說,這是羅貫中對諸葛亮和龐統最好的包裝詞和廣告語。等於現在的李寧,金拱門等,要大家知道你賣什麼,你先需要給人留下印象。
  • 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劉備曲解了一個字的含義,註定劉備必亡
    在荊州地界上的謀士中,臥龍諸葛孔明,鳳雛龐統可謂極具盛名。名士司馬徽讚譽道:"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頗為出名。但打臉的事情很快便發生了:劉備儘管得到了臥龍、鳳雛兩位大才,但他依舊沒辦法安定天下。這其中,究竟有何隱情呢?
  • 臥龍,鳳雛,冢虎,幼麟得一可得天下,為何劉備獨佔三人卻敗了?
    東漢末年董卓亂政治,天下就開始了諸侯爭霸的時代,各路諸侯開始的時候還打著討伐董卓光復漢室的口號,後來乾脆自己稱帝了,袁術率先稱帝,所以他先涼了。諸侯割據的局面維持幾十年,最後變成了三足鼎立,由劉備,孫權和曹操共同執掌天下。然三國紛爭不止,劉備,曹操都老死都還沒分出勝負。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敗亡,難道水鏡先生說錯了?因在劉備
    在劉備集團的成長道路上,諸葛亮功不可沒,既得臥龍,後來龐統投靠東吳因相貌不被重用,後來經魯肅推薦,龐統又被劉備重用,劉備又得鳳雛。在水鏡先生司馬徽口中「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即可安天下」的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都加入了劉備的陣營,那為什麼劉備還是沒有奪得天下呢?
  • 蜀漢軍師聯盟: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寫劉備被蔡瑁追殺,幸虧所騎的盧馬才得以逃脫,誤打誤撞跑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莊上。兩人聊天時水鏡先生對劉備說:「今天下之奇才,盡在於此,公當往求之。」玄德急問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鏡曰:「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水鏡先生名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人(今河南禹州)人。
  • 劉備有諸葛亮和龐統,為何還會失敗?千古名句的後一句道破天機!
    「水鏡先生」有一句千古名句,是說給蜀漢君主劉備聽的:「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裡的核心,便是「臥龍」、「鳳雛」這兩個人。「臥龍」指的是諸葛亮,「鳳雛」指的是龐統。這兩個人,都是一等一的謀士,能力方面自是不必多說,可在實際的情況當中,這兩個人都被劉備得到了,可為何到最後劉備還是沒能「安天下」呢?
  • 三國之中,臥龍和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後面還有一句是什麼?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在看     眾所周知,臥龍指的是諸葛亮,鳳雛指的是龐統。諸葛亮,不用多說,他是智慧的化身,僅以一個「隆中對」之策便幫助劉備建立蜀國,成為三國中的一霸,諸葛亮也從一個山村野夫躍升為蜀國丞相,可謂神也。而龐統也很厲害,知識淵博,行政能力超強,以一個月時間處理一整年的公務,也是一等一的人才。
  • 劉備真正欣賞的軍師是誰?不是臥龍也不是鳳雛,而是他
    劉備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建立者,本身就頂著大漢皇叔的光環,引來了不少人投奔。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將兩人同時收入帳下,只可惜龐統死的早,沒能發揮作用。劉備手下前前後後有過不少頂級智者,諸葛亮、龐統、徐庶、法正都是智謀出眾的軍師。那麼劉備真正欣賞的軍師是誰?不是臥龍也不是鳳雛,而是他。
  • 龐統臨終前一句話表明一切,劉備不能一統天下,諸葛亮心知肚明
    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是東漢末年民間廣為流傳的俗語。臥龍、鳳雛兩人都是當時的豪傑,劉備三顧茅廬得到了諸葛亮,有了諸葛亮的加入,劉備的事業蒸蒸日上。後來劉備又得到了鳳雛龐統,臥龍、鳳雛都在劉備帳下,但是劉備最終沒能統一天下。
  • 為何劉備奪不了天下?龐統臨死前說的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
    文/阿聞標題:為何劉備奪不了天下?龐統,字士元,自幼隨叔父龐德公四處遊學,年少樸鈍,後來隨著學識增長,被水鏡先生司馬徽稱為「鳳雛」。意思就是年幼的鳳凰,與諸葛亮並稱為「臥龍」「鳳雛」。更是有「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的傳言。可劉備將他們二人都攬入麾下,為何卻落得個兵敗夷陵,身死白帝的下場呢?關鍵就在龐統臨死前說的一句話,而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
  • 說三國話權謀(54):劉備「伏龍、鳳雛」得一安天下,何以未如願
    劉備入蜀,進兵成都。進攻雒城時,龐統執意要走小道,不聽劉備勸阻。行至落鳳坡,遭遇伏兵,被益川劉璋的大將張任亂箭(炮)射死。 諸葛亮則六出祁山討魏時,魏國都督司馬懿與之對峙五丈原,五丈原地處西北,終年乾旱少雨,比不得荊州蜀地,雨水充裕,江河橫溢。孔明道號「臥龍」先生,這龍離水地,無法施展,尤其是困在僅有「五丈」大的這乾旱之地,兇兆也。
  • 劉備最該感謝的貴人,隨口一句話,就讓劉備當上了皇帝
    這個貴人只是說了一句話,就讓劉備得以成就帝業。這個人想必大家都能猜到是誰。此人正是書中著墨不多,但是卻又讓人時時回味的人物,人稱水鏡先生的司馬徽。在《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在第三十五回就登場了。當時劉備投奔當時荊州之主劉表,派遣前去駐守新野,但是卻被荊州內的勢力代表蔡瑁所猜忌。接著蔡瑁想辦法把劉備騙去襄陽,想要陷害劉備。在有心人的提醒下,劉備才知道這是一個騙局,匆忙逃跑,上演一出馬躍檀溪的經典故事。劉備就是在馬躍檀溪之後,遇見了他一生中最該感謝的貴人,水鏡先生。按照書中所述,水鏡先生名為司馬徽。
  • 三國名士出山:臥龍、鳳雛的由來,司馬懿的選擇
    在《三國演義》裡,水鏡先生司馬徽對劉備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徐庶離開劉備時揭曉了伏龍是諸葛亮,鳳雛是龐統。並說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有經天緯地之才。徐庶走後,水鏡先生又上門,盛讚諸葛亮。
  • 「臥龍鳳雛」 龐統為什麼能與諸葛亮齊名?
    常言道:「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作為蜀漢先主,居然能將兩大軍師收入囊中,可謂運氣好到了極點,但劉備的人格魅力,也是他收攏人才的重要加分項。當時劉孫聯軍在赤壁給曹老闆按了一個剎車鍵後,魯肅覺得不能讓龐先生繼續埋沒才華,寫信給劉備推薦他,諸葛亮也建議劉備起用,於是龐統順利歸入劉備帳下。建安十七年(212年),劉備徵蜀,留諸葛亮守荊州。攻打涪水關時,守將楊懷高沛是蜀中名將,久攻不下,戰事膠著。
  •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其實後面還有一句,經典至極
    也不要忘記點在看哦~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這句話對於熟悉歷史的朋友來說,絕對是能倒背如流了。這句話說的就是諸葛亮與劉件溫的故事。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早年間躬耕隴畝,由於諸葛亮在荊襄一帶名氣太大,時常有「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佳話!由此引起劉備重視,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下山!一個軍隊少不了軍師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