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裡,水鏡先生司馬徽對劉備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徐庶離開劉備時揭曉了伏龍是諸葛亮,鳳雛是龐統。並說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有經天緯地之才。徐庶走後,水鏡先生又上門,盛讚諸葛亮。關羽在一旁問他:「我聽說管仲、樂毅是春秋、戰國名人,功高蓋世,孔明自比這二人,是不是太過了?」水鏡先生笑著說:「依我看來,不應比這二人,要比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漢四百年的張子房。」聞聽此言,大家都驚呆了。小說雖有誇張的成分,但諸葛亮還在臥龍崗,經過水鏡先生和徐庶的推薦,其才名已讓劉備如雷貫耳。
水鏡先生的朋友圈
《三國演義》和有關史料介紹,水鏡先生叫司馬徽,來自人才輩出的潁川郡,與同族的司馬懿似乎有關係吧,那他為什麼沒有向劉備推薦司馬懿呢?其一,兩人雖然同族,但不是一個地方的,司馬懿是河內郡的。其二,司馬懿在曹操勢力範圍內,沒有可能為劉備效力。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割據,士族只能依附。那時,劉表佔據了荊州,他本人就是東漢末年的名士「八駿」之一,廣為招攬天下名士,辦學興儒。水鏡先生就是這樣到荊州的,諸葛亮也跟隨叔叔諸葛玄投奔劉表。
早年司馬徽在潁川時,龐統曾不遠千裡去拜訪他,頗受司馬徽欣賞。司馬徽到荊州後,與名士龐德公即龐統的叔叔交往密切,視龐德公為兄長,被龐德公稱為「水鏡」。龐德公和諸葛亮是親戚,他的兒子娶了諸葛亮的姐姐,諸葛亮的「臥龍」、龐統的「鳳雛」都是龐德公冠名的。由此可見,司馬徽與龐德公是荊州士人中的長輩,諸葛亮、龐統、徐庶和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是晚輩,徐庶和石廣元也是潁川人,他們都是一個朋友圈的。司馬徽和龐德公不出仕,極力扶掖推薦這些晚輩。
推薦諸葛亮和龐統的理由
水鏡先生司馬徽推薦諸葛亮和龐統,可謂「舉賢不避親」,因為這兩人都是他大哥龐德公的親戚。但諸葛亮與龐統確是同輩中的佼佼者,龐統似乎比諸葛亮成名還早。諸葛亮與徐庶、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四人是密友,素有雄才大略,曾對四位朋友說:「你們可以做到刺史和郡守。」他們問孔明的志向,諸葛亮笑而不答。後來,徐庶進了曹營,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都在魏國做官,官階真如諸葛亮所言。
水鏡先生為劉備舉薦人才,是看好劉備的前景。他和龐德公不到劉表那當官,是因為劉表心胸狹隘,不是成大事者。就像水鏡先生在《三國演義》裡對劉備分析的形勢:」劉表喪前妻,便生家亂,不久將逝,其文武零落,天命有歸,龍向天飛,應在將軍這啊「。此前,劉備對說自己命途多蹇,水鏡先生對他說:「非也,只是你左右無人相助。關羽、張飛、趙雲都力敵萬人,可惜沒有善用他們之人。孫乾、糜竺均是白面書生,哪是經綸濟世之才。現在天下的奇才都在這裡,您得去求啊」。
徐庶也對劉備說諸葛亮:「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親往求之」。於是,劉備屈尊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後又得了龐統。諸葛亮果然出手不凡,為劉備獻上「隆中對」——先佔荊州,後據益州,成鼎足之勢,再圖中原。讓劉備茅塞頓開,如撥雲見日。
可惜的是,「隆中對」未能完全實現,龐統死在進軍益州的戰鬥中,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父子,出師未捷身先死。
司馬懿的選擇
回頭說司馬懿,他是士族大家出身,字仲達,兄弟八人字中都有「達」字,號稱「司馬八達」。司馬懿少年時就胸有韜略,志向遠大。那時曹操「挾天子以令天下」,掌控朝政,潁川名士紛紛為他效力。司馬懿感到漢室衰落,同時認為曹操出身宦官之家,不願屈就其下。曹操聽說司馬懿的名聲,徵召司馬懿做官,司馬懿就裝病不出。
曹操的族弟、大將曹洪自認為才疏學淺,想讓司馬懿幫他。司馬懿看不起曹洪,又裝病拄拐了。曹洪向曹操告司馬懿狀,曹操強徵司馬懿出來做官,並威脅不出仕就抓起來。司馬懿見勢不好,扔掉拐杖到曹操那報到去了。曹操讓司馬懿多與他兒子曹丕交往,司馬懿逐漸成為曹丕的左膀右臂。
曹操察覺出司馬懿有野心,還聽說他有「狼顧之相」,就招來驗證。但見司馬懿走著回頭,身子卻沒有動,真如狼一般。此外,曹操還夢見三馬同槽,十分厭惡。曹操提醒曹丕說:「司馬懿不會甘心做臣子,將來必然要幹預我們曹家事。但曹丕與司馬懿關係好,經常護著司馬懿。司馬懿又善於偽裝,勤於職守,讓曹操安心了。
還有一種說法,即曹操認為三馬是馬騰父子,他殺了馬騰和他的兩個兒子馬休、馬鐵,打敗了馬超,滅了馬家三族,以為清除隱患了。但三馬——司馬懿和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恰恰是曹操家族的掘墓人。司馬懿終歸是不認同曹魏,多年隱忍後發出了致命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