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以貌取人,痛失龐統,曹操以貌取人,失蜀川,只有劉備最明智

2020-12-17 大咖說史

在陝西省石馬鄉內,埋葬著一位三國時期的蜀國大將,大將的墳前還有兩尊跪著的石馬像。現在墳墓雖然已經不在了,但是曾經跪在墳前的石馬像卻依舊存在於世,一尊完好,一尊殘破。

相傳,這座墳墓是蔣琬擔任蜀國丞相以後,念起大將魏延護國有功,特地為他設立的。作為蜀國大將,蔣琬為魏延建墳還說得過去,可是為什麼非要在墳墓前面設立兩尊石馬像,而且還是跪著的呢?難道這兩尊石馬像的意義與秦檜跪像的意義有異曲同工之妙?

圖片來源於網絡:魏延墓簡介

一、因長相被嫌棄

都說智者不以外表衡量一個人的能力與性格,然而在三國時期,卻有很多人是因為外表長得不盡如人意而遭到嫌棄,比如具有「鳳雛」之稱的龐統。

龐統的腦子裡裝滿了各種計謀和治國之道,是個妥妥的智者。然而,上天給了他靈活的腦子,卻拿走了他的容顏。在投向蜀國之前,龐統曾是東吳的謀士,但是因為外表長得過於醜陋,竟然被孫權給雪藏了。龐統空有治世之才,卻沒有發揮的空間,心中苦悶不已。

赤壁之戰以後,龐統發現劉備是真正識才的君主,於是放棄孫權,轉而投向蜀國做起了劉備的謀士。

龐統到了蜀國以後,劉備不在乎他長得難看,一直委以重任。為此,龐統至死都心甘情願地為蜀國服務。

圖片:龐統效力於劉備帳下劇照

事實證明,有時候過於看重外表可是會吃大虧的,蜀國奇才張松原本看中曹操的野心與實力,帶著蜀川的地圖前去投奔。沒想到向來睿智的曹操竟然也看重長相,可憐張松,帶著貴重的禮物前去投奔,卻因為長相醜陋而遭到拒絕,之後,張松一氣之下轉身帶著地圖投向劉備。

面對奇醜的張松,劉備同樣把他視為上賓,沒有表現出半點歧視之意。為此,張松把地圖獻給了劉備,使劉備順利佔領蜀川這片肥沃的土地。

曹操那麼重視長相問題,卻留了最有反骨的人在身邊,此人就是司馬懿。曹操還在世時,司馬懿雖然也曾受到過重用,但是因為曹操一直懷疑他腦後反骨,始終沒有成為心腹之臣。

曹操臨終前曾告訴曹丕要嚴防司馬懿謀反,曹丕牢記父親的話,所以在位時司馬懿並沒有機會謀反,曹丕去世後,司馬懿果然發動叛變,竊取了曹操打下的江山。

司馬懿因為腦後「反骨」而被曹操猜忌,似乎情有可原,可是蜀國的魏延卻也因為這個理由而死,甚至還背上了千年黑鍋。

圖片:司馬懿發動叛變劇照

二、向諸葛亮諫言

在三國時期,背叛主子是常有的事,三國中的多個將領都是棄舊主投新主的,龐統和魏延都是。不過,兩者同樣背叛舊主,在諸葛亮眼中卻有完全不一樣的理由。

龐統從孫權麾下轉投劉備,諸葛亮對他尊敬有加,可是魏延從劉表麾下轉投劉備,卻被諸葛亮視為不忠不義的反賊。

劉備攻打長沙郡時,魏延作為劉備的內應,劉備這才輕鬆拿下長沙郡。然而,等到行功論賞的時候,諸葛亮卻指責魏延不忠不義,還說他腦後有反骨,將來肯定會謀反,甚至要殺死魏延。之後,劉備替魏延求情,諸葛亮這才沒有再提殺掉魏延的事。

圖片:魏延叛主獻城後面見諸葛亮與劉備劇照

三、諸葛亮看走眼

諸葛亮是明智的,可也有看錯人的時候,魏延追隨劉備以後不但沒有謀反,反而對劉備非常忠誠。在斜谷時曹操與魏延對上,曹操用高官厚祿誘惑魏延,企圖把魏延收為己用。不過,曹操的計謀並沒有成功,魏延不但沒有答應,反而打掉了他的門牙。至此,魏延也成為了蜀國唯一傷過曹操的將領。

魏延追隨劉備以後,一直聽從諸葛亮的調遣,諸葛亮北伐期間,有很多將領都心生退意,只有魏延全心跟著他,從未有過退縮之心。

在此期間,諸葛亮雖然不太喜歡魏延的性格,卻也沒有設計害過他。看來,所謂的「反骨」不過是演義裡面杜撰出來的而已。

然而,這個黑鍋卻伴隨了魏延一生,甚至在死後還繼續背著。

圖片:魏延跟隨諸葛亮北伐劇照

四、魏延之死

魏延的死,與朝中政敵楊儀離不開關係,諸葛亮在臨終前交代楊儀和費禕統帥大軍回朝,讓魏延和姜維斷後,並且交代,如果魏延不聽從命令,不必過於苛責。諸葛亮的這番遺言,可以說是給了魏延一張「免死金牌」。然而,這張「免死金牌」卻沒有護住他的性命,甚至連名譽都沒有護住。

統帥大軍回朝時魏延果然違抗命令,不同意自己斷後,還揚言自己不能受楊儀的制約,絕對不給他斷後。要知道,楊儀與魏延一直都不和,魏延說出這句話後,楊儀立馬告訴劉禪魏延企圖謀反。

魏延雖然也狀告楊儀謀反,可是劉禪卻站在了楊儀那邊,當魏延和楊儀在南谷口進行內戰時,劉禪派兵增援楊儀。魏延勢單力薄,被馬岱斬殺。為了洩憤,楊儀還慫恿劉禪誅了魏延三族,手段可謂殘忍,魏延被殺以後,部下冒死為他收屍,並且葬在如今的陝西省石馬鄉。

圖片:魏延被馬岱斬殺劇照

至於害死魏延的楊儀,同樣沒有好下場,因為在朝中過於驕縱而被貶為平民,之後又因為詆毀朝廷而被賜死。後來,蔣琬接替了諸葛亮的職位,成為當朝丞相。蔣琬素日深知魏延秉性,於是上任後為魏延平反,還為他建墳。

為了證明魏延無罪,也為了懲罰楊儀與馬岱,蔣琬特地在墳墓前建立了一座完整與一座破損的石馬跪像,一座象徵楊儀,另一座則象徵馬岱。

另外,據說魏延的墓前還有一座文官石像,人們還猜測,這座石像有可能是諸葛亮。不過,現在文官像早已經沒了,只剩下那兩座石馬像被移進了博物館。

圖片來源於網絡:魏延祠前的石像

以貌取人者大都吃虧,孫權以貌取人,痛失龐統;曹操以貌取人,大失蜀川。只有劉備,深知才華與外表無關,懂得重用這些有才無貌的奇人,最終才得到那麼多人的幫助。

可惜劉禪並沒有劉備的慧眼,錯把魏延這顆明珠當作魚目,誤認楊儀為寶,結果白白犧牲了魏延,而留下楊儀這個禍害。以劉禪的智商,恐怕至死也不知道他支持楊儀殺死魏延是錯誤的吧。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老嘎講成語:以貌取人,三國龐統究竟有多醜?
    成語以貌取人典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原文如下:孔子聞之,曰:「我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 我們都反對「以貌取人」為何卻都默默認可「相由心生」
    在生活中常常存在這麼一種矛盾的現象,我們常常被告誡莫要「以貌取人」,事實證明這好像確實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話。學生時代遇到的學霸,常常就是長著一副呆若木雞的樣子,街邊邋裡邋遢的乞丐,卻能用粉筆在地上寫的一手好書法。於是乎我們就有了不要「以貌取人」的感概。
  • 孫權以貌取人,不識鳳雛,天下英才盡歸劉備
    龐統龐士元一身才華,想要施展,實現自己的偉大抱負,可是卻找不到合適的人去輔佐,於是他來到了東吳,找到了魯肅,希望魯肅能夠向孫權引薦他。魯肅很高興鳳雛的到來,於是跟孫權說了,孫權就決定見見這個鳳雛,他們一見面,孫權就不高興了,為什麼呢?
  • 龐統有經天緯地之才,為何在孫權、劉備那裡「面試」屢屢碰壁
    這裡的「鳳雛」就是龐統。縱觀龐統一生功績,無論是赤壁之戰助諸葛亮和周瑜大破曹操,還是後來協助劉備入主西川,從而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等,都說明龐統是一個百年難遇的奇才。可令人奇怪的是,滿腹才華的龐統在東吳孫權、西蜀劉備的「面試」中卻都沒被重用,這是為何呢?龐統接受孫權面試時,「權見其人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
  • 一匹好馬必不可少:劉備曹操和孫權都被自己的坐騎救過
    劉備正愁無一報答劉表,於是欲將此馬送給劉表。不料,劉表謀士蒯越認為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為『的盧』,騎則妨主。」   還說「張武騎此馬而亡」就是證明,嚇得劉表趕緊找藉口還給了劉備,於是這匹戰馬又跟隨了劉備。劉表的幕賓伊籍將此馬「妨主」的消息透露給了劉備,劉備卻不予採納。
  • 龐統臨死前道出6字秘密,孔明如能聽懂,也就不會病逝於五丈原
    三國時期,群英並起,各路豪傑紛紛揭竿而起,當時蜀國本事一弱小的政權,先主劉備本是漢朝皇室的後代,一直致力於恢復漢室,但是曹操軟禁了漢獻帝,並以天子的命令號召天下,最後劉備不得不在周圍人的勸說下,建立了蜀國,蜀國一步步的走向了強大,這與劉備的性格是分不開的,劉備是求賢若渴的仁義之君,許多有志之士就是看中了劉備的優點,才來輔佐劉備的。
  • 龐統臨死前長嘆一聲!揭穿劉備最大的秘密,諸葛亮心知肚明不敢說
    龐統,這個在三國中只有短短一幕的人物,他和諸葛亮被稱為臥龍鳳雛,傳言得到此二人者便可得到天下,無奈造化弄人,龐統正值立功建業時卻殞命在落鳳坡。當時劉備進軍漢中,駐守漢中的是劉表,因為劉備以仁義道德為重,沒有任何理由去攻打劉表,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掉不下臉面。
  • 《三國演義》「雛鳳」龐統,求職屢屢受挫不在相貌,而在心性太狂
    親愛的讀者朋友,感謝您的持續關注,讀史使人明智,願你我都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增長見聞!上篇文章中我們著重介紹了劉備手下的一位神算子-徐庶,今天我們來介紹另一個人,龐統。而且,龐統直接間接的與魏蜀吳三家主君都打過交道,但是卻被孫權、劉備棄之不用,雖然龐統感受到了曹操對自己的重視和欣賞,但是由於曹操不是正統,被稱為「曹賊」,無奈龐統只能遠離曹營。這是《三國演義》中唯一一個有如此遭遇的人,進一步有力地詮釋了古代文人在仕途道路上的種種無奈心理和不確定因素。
  • 司馬徽把諸葛亮等人介紹給劉備,為啥不介紹司馬懿?原因很簡單
    不過呢,司馬這個姓氏確實不多,且司馬懿和司馬徽最開始的出生地相距不遠,所以他們兩家還真有可能是同一家人發下來的。只不過到他們這一輩分,不知道血緣關係還有多少。這就好像劉備宣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一樣,中山靖王的後人很多,劉備和他們頂多算是個遠親的關係。真正要界定司馬徽和司馬懿的關係有多近,估計只能看他們家的族譜了。
  • 「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真能保荊州太平嗎?網友:確實是孔明失算
    眾所周知,劉備在諸葛亮等人的幫助之下。通過和孫權的結盟在赤壁大戰大敗曹操並趁機奪取了荊州。孫權方面自然是不高興的。派魯肅等人來和劉備議論。於是就有了劉備借荊州的說法。孫權集團表面上承認,荊州是借給劉備的。但是,私底下卻用了很多的計謀想要奪回荊州。但是荊州一直防備有加,未能得逞。
  • 曹操、孫權、劉備各搶走劉表一位名將,而跟了劉備的極其厲害
    三國時代,是小編覺得最歷史上有意思的時代。那個時代只有強者才能活下來,就是個適者生存的環境。並且最終活下來的都是英雄好漢,各有各的實力!如果你想贏,就必須要戰爭,於是,那個時代也是最亂的時代,百姓們最苦的時代。
  • 三國風起雲湧,曹操劉備成人傑,孫權卻是過客
    三國早期,曹操虎踞中原定天下大勢,三國中期,劉備逆流而上對天下徐徐圖之,而遠在東吳的孫權,從頭到尾似乎都在打醬油,在三國存在感並不是很強。呂蒙之死是由孫權忌憚呂蒙為周郎報仇而不停自己命令,後世有太多的證據輔佐呂蒙是中毒而死,至於所謂的索命從科學來看,完全是扯淡,而能讓名將死於毒中,也唯有孫權有這個能力;而陸遜之死則是陷入皇子內鬥,戰隊失敗被孫權逼死,至於周郎,在赤壁之戰時,由於沒聽周郎諸多建議,讓劉備佔據四群就很說明問題,並且孫權還拒絕軟禁劉備。
  • 曹操平定河北8年間,劉表、劉備、孫權為什麼毫無作為?
    劉備獲贈徐州後,與呂布混戰幾年,終究不是呂布對手,連老婆都丟給了呂布,只好二度投靠曹操。曹操高度重視徐州的戰略地位,他親自率兵出徵,聯合劉備打敗呂布,成功地將徐州收入囊中。這一年,曹操已經向資本大鱷邁進,勵志大叔劉備還在擺地攤,跟曹操差了N個量級,只好寄居人下。孫權情況稍好一點,這一年他跟著大哥孫策,趁袁術死翹翹的利好消息,趕緊悶頭吃肉。
  • 蜀國劉備,吳國孫權,魏國的開國皇帝居然不是曹操
    三國時期群雄並起,在這裡人氣最高的有幾位,比如諸葛亮,關羽,曹操,趙雲,我們今天就來說說曹操,都知道三國,蜀國劉備,吳國孫權,曹操卻不一樣,雖然他是魏武帝,但他卻不是魏國的開國皇帝,只是他死後給他的一個名號,而開國皇帝是他的兒子曹丕魏文帝。
  • 張松主動獻出蜀中地圖,曹操為何還輕慢他?第三個原因你也受不了
    在三國演義中後期,張松是一個非常重要之人,劉備正是得到了他的相助,才能成功地拿下益州。因為張松給劉備獻上了一份至寶——益州地圖,這份地圖上基本上把益州的險要關隘,各種道路都標註上了,憑此地圖,劉備可輕易西取益州。然而實際上,張松最開始其實是想把地圖獻給曹操的,他認為曹操才有實力真的一統天下,只不過曹操輕慢他,所以張松才選擇了劉備。
  • 此人曾殺龐統、圍張飛,深得劉備喜愛,為何諸葛亮卻將其斬殺?
    作為羅貫中眼中的三國正統,劉備是個時常"開掛"的人。他手上最厲害的"外掛"大抵就是諸葛亮。不過有時候,諸葛亮這個"外掛"的考量也不是那麼順劉備的心意,比如將劉備賞識的張任斬殺。
  • 為何劉備奪不了天下?龐統臨死前說的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
    龐統臨死前說的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對筆者來說,《三國演義》可以說是自己的啟蒙讀物了,粗略算下來,少說也來回翻閱了八九十遍了。無論是魏武揮鞭,豪氣凌雲的曹孟德,還是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的諸葛亮都是筆者喜愛的人物。在這波瀾壯闊的百年時間,英雄輩出,然而同時也有著許多人才英年早逝,令人無限惋惜。
  • 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哪個人不屬於三國時期的人?
    也就是說曹操一生都是屬於東漢時期的人物(當然,在漢建安二年(197)袁術也建國稱帝,與大漢分庭抗禮,不過這也不重要,一個早已淪為笑柄的小插曲而已)。所以嚴格來說,曹操是不屬於三國時期的人物(相信大家都不願意接受一個沒有曹操的三國吧,但也沒辦法,這就是事實!有些吹毛求疵的槓精就愛這麼自以為是的顯擺,比如什麼曹操不是三國人物;五虎上將都是虛構等等。
  • 曹操劉備死後,孫權獨活了30年,為什麼沒能一統天下?
    眾所周知,三國時代,曹魏、蜀漢、東吳之中當屬當曹操的勢力是最大的。時曹操佔據了北方大部分地區,是最大的一個諸侯,然曹操卻也是三人當中最先死的一個。而劉備則是在關羽被殺之後,執意率軍攻打吳國,最終卻遭遇了慘敗,最後鬱悶而死。
  • 劉備一生錯失6位人才,5位投靠曹操,1位投靠孫權
    最終只有劉備,曹操和孫權三人建立了自己的勢力。其中曹操勢力最強盛,而劉備卻是三人中起家最晚的。他雖然是漢室之後,但是天下的人似乎都不認這個名號。不過好在劉備有貴人幫助,最終建立了蜀國。劉備是個愛才之人,他手下很多人才都是其發現的。不過即使如此劉備依舊錯失了六位人才,而六位人才中5位投靠了曹操,1位投靠了孫權。 牽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