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好馬必不可少:劉備曹操和孫權都被自己的坐騎救過

2020-12-18 騰訊網

  在《三國演義》中,有一匹好馬是相當重要的,劉備就曾被的盧救過性命。的盧原為劉表手下降將張武所有,後來張武造反,走投無路的劉備正好以同為皇室宗親的身份與劉表認了親戚並投靠劉表,這個時候便主動請纓親徵。等到短兵相接,劉備望見張武坐騎「極其雄駿」,於是大為讚賞。

  趙雲即時領會了主公的意圖,挺槍而出,「不三回合」,便斬將奪馬。等到凱旋班師,劉表見了這匹馬,也禁不住讚不絕口。劉備正愁無一報答劉表,於是欲將此馬送給劉表。不料,劉表謀士蒯越認為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為『的盧』,騎則妨主。」

  還說「張武騎此馬而亡」就是證明,嚇得劉表趕緊找藉口還給了劉備,於是這匹戰馬又跟隨了劉備。劉表的幕賓伊籍將此馬「妨主」的消息透露給了劉備,劉備卻不予採納。後來蔡瑁欲設計謀害劉備,伊籍又向劉備報信,劉備慌忙從酒席中逃走,騎上的盧卻是慌不擇路走錯了路,結果便來到了檀溪。

  前是闊越數丈的檀溪後是追兵,劉備在這個時候才想起伊籍的盧妨主的勸告,一邊瘋狂地抽打著的盧一邊大叫:「的盧,的盧!今日妨吾!」那馬忽然從水中湧身而起,一越三丈,飛上對岸,完成了的盧最富傳奇意義的演出。不過的盧後來也真的礙主了,龐統騎著的盧,到落鳳坡的時候被亂箭射死,可能的盧這樣的神馬,只有真正的王者能騎吧。

  但是除了的盧救劉備以外,其實曹操和孫權也被坐騎的坐騎救過。先來看看曹操,救過曹操的這匹馬名叫絕影,而且在正史中也是有過記載的,在《魏書》中有所提及:「公所乘馬名絕影,為流矢所中,傷頰及足,並中公右臂。世語曰:昂不能騎,進馬於公,公故免,而昂遇害」。

  這場戰役是發生在宛城之戰時,由於張繡的投降,加上曹操得到了鄒夫人,所以放鬆了警惕,結果被憤怒的張繡偷襲,典韋為了保護曹操離開戰死,曹操在逃亡過程中,座騎絕影也因為張繡軍的伏擊而身亡在宛城,不過卻為曹操贏得了逃亡的時間,曹昂主動將自己的座騎戰馬讓給父親曹操逃脫,步行保護其父脫身於宛城,最終,曹昂和曹操的侄子曹安民也一併戰死。

  也正是因為有如此經歷,所以曹操特別熱衷於搜集名馬,除了絕影外,還有爪電飛黃,以及破了呂布之後得到的赤兔馬,但是赤兔馬後來送給了關羽。

  再來看看救過孫權一命的馬。公元215 年,孫權趁曹操用兵漢中之際,親率十萬兵馬攻向合肥。情報指出合肥有七千守軍,曹軍主力又在關中,不可能來得及赴援,在各方面來說,這場戰役東吳是佔據優勢的。結果如此優勢情況下,孫權卻被張遼以八百步卒逆襲,繼而打敗孫權親自率領的十萬大軍於逍遙津,從而解除了合肥之圍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在混戰中,督禁衛軍的陳武不幸戰死,宋謙、徐盛都負傷往後退,潘璋這時正好在他們後面,便馳馬上前,斬殺了宋謙、徐盛的後退士兵兩人。原本往後退的敗軍看到這種情形,盡皆回到自己崗位勠力死戰。凌統親衛護著孫權來到逍遙津渡口,發現橋已被曹軍破壞,剩下兩邊延伸的橋板,中間有一丈多的地方沒有橋板可供依託。

  孫權親近的官員谷利,要孫權持著馬鞍,然後讓馬後退,再飛縱向前,谷利在後面用鞭抽馬,以助馬勢。孫權就這樣連人帶馬的飛到南岸。南岸有賀齊的三千兵馬在那邊接應。賀齊將孫權安置好了,就領著解煩軍殺進戰局,拾到了徐盛因負傷而丟掉的長矛;孫權脫困時,騎的正是他的愛馬快航,也算是一匹駿馬了。

  果然,一個成功的主公,首要是保全自己的性命,尤其是要衝鋒前線的話,一匹好馬是必不可少的……

相關焦點

  • 三國風起雲湧,曹操劉備成人傑,孫權卻是過客
    三國早期,曹操虎踞中原定天下大勢,三國中期,劉備逆流而上對天下徐徐圖之,而遠在東吳的孫權,從頭到尾似乎都在打醬油,在三國存在感並不是很強。其實,孫權之所以注重內政與平衡方面,都是為了建立個人威信,讓江東成為自己的一言堂,當初,在赤壁之戰前夕,地方宗族是一致主降,希望讓曹操南下統治江東,而孫權之所以下定決心聯蜀抗曹,是因孫權迫切的需要一場戰役,來對舊部與地方宗族樹立威信。
  • 曹操、孫權、劉備各搶走劉表一位名將,而跟了劉備的極其厲害
    一個部隊即便有多麼優秀,如果由一個貪生怕死的將領所帶領,那麼他們也註定了失敗,而一個優秀的將領即便最後有多少兵,都要守住自己背後的城土和百姓的安危,這是他的職責也是義務!即便最終犧牲了,但是他沒有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和百姓的期望,也算是與城共存亡了!
  • 曹操平定河北8年間,劉表、劉備、孫權為什麼毫無作為?
    建安四年至十二年的八年時間,是曹操一生中的第二個關鍵轉折點——打敗袁紹統一河北。袁氏陣營土崩瓦解之後,曹操從「綠皮車」改裝成「高鐵」,再也沒有人可以遏制住他。在曹操單挑袁紹的時候,劉備和孫權,以及實力比這二人還要牛叉的劉表都在幹嘛呢?為何不趁火打劫,與袁紹一起南北夾擊,群毆曹阿瞞呢?
  • 曹操和漢獻帝是什麼親屬關係?劉備孫權和司馬懿都要喊他們一聲叔
    曹操的從弟曹仁,和孫堅的兒子孫匡,是聯姻關係。也就是說孫權看到曹操,叫一聲曹叔一點問題都沒有。孫堅的女兒孫小妹嫁給了劉備為正妻,那麼這個關係就複雜了,劉備得管孫權叫一聲大舅哥,順帶著得叫曹操一聲曹叔。曹操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漢獻帝。曹操多聰明啊,為了奪取天下,先把漢獻帝弄到自己身邊。自己一下子從割據軍閥變成了大漢丞相。此後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莫敢不從。可是有一個現實的問題,曹操到底該如何跟漢獻帝處理好關係?曹操自己也很憂慮,因為總有皇帝想害寡人。
  • 日本網民吐槽:為何日本人喜歡曹操和劉備,卻不喜歡孫權?
    不過日本人對三國人物也是有褒有貶,大部分日本人覺得曹操很帥氣,覺得劉備看起來像好人,但是對於孫權卻不是很喜歡。為什麼日本人喜歡曹操和劉備,卻不喜歡孫權?這個問題引起了日本網民的熱議。 以下為日本網民評論(原創翻譯:2ch中文網 譯者:林) 1、酒癖悪い男の人はちょっとね 酒品差的男人就有點…… 2、実際呉は好きでも孫権は嫌いって人たくさんいそう 估計有很多人喜歡吳國卻討厭孫權的
  • 蜀國劉備,吳國孫權,魏國的開國皇帝居然不是曹操
    三國時期群雄並起,在這裡人氣最高的有幾位,比如諸葛亮,關羽,曹操,趙雲,我們今天就來說說曹操,都知道三國,蜀國劉備,吳國孫權,曹操卻不一樣,雖然他是魏武帝,但他卻不是魏國的開國皇帝,只是他死後給他的一個名號,而開國皇帝是他的兒子曹丕魏文帝。
  • 三國三大主角劉備、孫權、曹操三人武力如何,誰更厲害?
    三國三大主角劉備、孫權、曹操三人武力如何,誰更厲害?如題主所說,看膩了三國武將的各種排名,嚴重審美疲勞,於是想讓曹操、劉備、孫權比拼一下武力。既然是三者比拼武力,可以分為正史和演義來討論。一、正史參考《三國志》和《資治通鑑》,根據正史的記載,曹操的武藝最高,甚至高於三國時期許多武將。
  • 曹操劉備死後,孫權獨活了30年,為什麼沒能一統天下?
    眾所周知,三國時代,曹魏、蜀漢、東吳之中當屬當曹操的勢力是最大的。時曹操佔據了北方大部分地區,是最大的一個諸侯,然曹操卻也是三人當中最先死的一個。而劉備則是在關羽被殺之後,執意率軍攻打吳國,最終卻遭遇了慘敗,最後鬱悶而死。
  • 劉備一生錯失6位人才,5位投靠曹操,1位投靠孫權
    東漢末年天下的諸侯都在意圖爭奪天下,因此各諸侯間不斷產生衝突。最終只有劉備,曹操和孫權三人建立了自己的勢力。其中曹操勢力最強盛,而劉備卻是三人中起家最晚的。他雖然是漢室之後,但是天下的人似乎都不認這個名號。不過好在劉備有貴人幫助,最終建立了蜀國。劉備是個愛才之人,他手下很多人才都是其發現的。
  • 孫權以貌取人,痛失龐統,曹操以貌取人,失蜀川,只有劉備最明智
    在投向蜀國之前,龐統曾是東吳的謀士,但是因為外表長得過於醜陋,竟然被孫權給雪藏了。龐統空有治世之才,卻沒有發揮的空間,心中苦悶不已。赤壁之戰以後,龐統發現劉備是真正識才的君主,於是放棄孫權,轉而投向蜀國做起了劉備的謀士。
  • 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哪個人不屬於三國時期的人?
    相信大家都知道,即魏蜀吳三國。廣義上來說,我們心中的三國故事是從漢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開始,直到到晉太康元年(280)三家歸晉結束。但是嚴格來說的話,在魏黃初元年(220)之前,都應該算是東漢。也就是說曹操一生都是屬於東漢時期的人物(當然,在漢建安二年(197)袁術也建國稱帝,與大漢分庭抗禮,不過這也不重要,一個早已淪為笑柄的小插曲而已)。所以嚴格來說,曹操是不屬於三國時期的人物(相信大家都不願意接受一個沒有曹操的三國吧,但也沒辦法,這就是事實!有些吹毛求疵的槓精就愛這麼自以為是的顯擺,比如什麼曹操不是三國人物;五虎上將都是虛構等等。
  • 同為三國霸主可為何孫權的名聲卻差曹操劉備這麼多?只因這兩個字
    在經過漫長的混戰之後,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雖然其中曹魏集團的實力最強,但在蜀漢和東吳的掣肘下,終是未能實現一統天下的宏願,而有一個頗為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儘管同為三國霸主,但相比曹操和劉備來說,孫權的名聲卻一直遠遠不如這兩位,很有些襯託紅花的綠葉意味。
  • 孫權諷刺劉備為昏君,他一句話就讓孫權啞口無言
    公元201年,劉備被曹操率軍擊潰,無奈之下一路倉皇逃竄,來到同為漢室宗親的荊州劉表處躲避曹操。當時劉表礙於劉備與自己同為漢室的身份,不得已接納了他,但一直對劉備很不放心。
  • 孫權考大學 劉備上奧運 踢世界盃的曹操在哪?
    孫權勸學 (網絡圖片 圖源不詳)為了孩子的未來,家長、孩子、校長、老師都不容易,雖然有點類似孫權,忍辱負重,向曹操和曹丕稱臣。而且,孫權勸學,勸誡大將呂蒙學習,並且以自己為例,「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上圖) 臺灣作家柏楊認為,「孫權是歷史上最可愛最有人情味的皇帝之一」。02 劉備上奧運雖然我們也有很多大學生奧運選手,上大學和上奧運的孩子整體上是兩條路。奧運可能更適合劉備。
  • 為什麼諸葛亮一再堅持東和孫權,北拒曹操
    劉備從一無所有到打下三分天下,諸葛亮居功至偉。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一條重要的戰略方針,東和孫權,北拒曹操。那麼為什麼是聯合孫權而不是聯合曹操打擊孫權呢?首先,當時曹操佔天時,手下文臣武將極多,佔領的土地也是當時中國人口最稠密地區,實力最為雄厚。孫權憑藉著長江的天險,經過孫堅孫策的經營,非常受江東的民心,但江東的人口並不多,更沒有強大的步兵進去中原,實力排第二。也就是說劉備聯合孫權勉強稱的是,雪中送炭,聯合曹操,連錦上添花都算不上,因為以曹操的實力,根本不需要劉備的幫忙。
  • 周瑜主張限制劉備,孫權為何棄而不用,反而與劉備結親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發生在劉備迎娶孫夫人之後,相關人物分別為孫權、周瑜、張昭和劉備。愚意莫如軟困之於吳中:盛為築宮室,以喪其心志;多送美色玩好,以娛其耳目;使分開關、張之情,隔遠諸葛之契,各置一方,然後以兵擊之,大事可定矣。今若縱之,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願明公熟思之。」孫權看畢,以書示張昭。昭曰:「公瑾之謀,正合愚意。劉備起身微末,奔走天下,未嘗受享富貴。
  • 漢中之戰,劉備與曹操打得難捨難分的時候,東吳的孫權在做什麼?
    1、217年春,孫權派令都尉徐詳向曹操請求「歸降」。當然,這個歸降只是名義上的,孫權一份土地都沒有讓出來。不過,這也意味著,孫權主動與曹操緩和關係,另有所圖。2、217年,魯肅去世,呂蒙接任陸口守將。赤壁之戰後,孫權吸引了曹操的火力,大力出手,卻幾乎毫無獲利,而劉備卻趁機迅速發展。可以說,赤壁之戰後,口口聲聲與「曹賊」勢不兩立的劉皇叔基本沒有和曹操發生大的戰爭,倒是孫權抗曹最為積極。可是,辛辛苦苦的孫權,得到的利益卻最少。
  • 三國人物籍貫:劉備河北,曹操安徽,孫權浙江,有沒有你老鄉
    除了趙雲,三國其他著名人物都是哪裡人呢?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首先來看劉備。關於劉備的籍貫,《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三國志》中說:「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三國演義》中說:「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劉備)。」
  • 「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真能保荊州太平嗎?網友:確實是孔明失算
    眾所周知,劉備在諸葛亮等人的幫助之下。通過和孫權的結盟在赤壁大戰大敗曹操並趁機奪取了荊州。孫權方面自然是不高興的。派魯肅等人來和劉備議論。於是就有了劉備借荊州的說法。孫權集團表面上承認,荊州是借給劉備的。但是,私底下卻用了很多的計謀想要奪回荊州。但是荊州一直防備有加,未能得逞。
  • 三國時期十三位歷史有名的帝王,大家不要只知道曹操,劉備和孫權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徵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