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風起雲湧,曹操劉備成人傑,孫權卻是過客
三國早期,曹操虎踞中原定天下大勢,三國中期,劉備逆流而上對天下徐徐圖之,而遠在東吳的孫權,從頭到尾似乎都在打醬油,在三國存在感並不是很強。在朝堂方面,由於周郎、呂蒙、陸遜等人都是孫策遺留的隊伍,以這些人為代表的將軍在三軍中聲望很高,比如,周郎死後呂蒙就不聽孫權令,一心為周瑜復仇,而程普等舊部對周瑜也是忠心耿耿,對孫權則無這種盲目感,為此,這些人的死都與孫權有一定關係。
-
周瑜主張限制劉備,孫權為何棄而不用,反而與劉備結親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發生在劉備迎娶孫夫人之後,相關人物分別為孫權、周瑜、張昭和劉備。愚意莫如軟困之於吳中:盛為築宮室,以喪其心志;多送美色玩好,以娛其耳目;使分開關、張之情,隔遠諸葛之契,各置一方,然後以兵擊之,大事可定矣。今若縱之,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願明公熟思之。」孫權看畢,以書示張昭。昭曰:「公瑾之謀,正合愚意。劉備起身微末,奔走天下,未嘗受享富貴。
-
劉備因何借到南郡?孫權為尋求戰略主動,加之可能為了遏制周瑜
其實劉備從孫權那裡借南郡,個人猜測應該是他知道只要他提出請求,孫權就有很大概率答應自己,說是借,只是好聽的說法,實際上就是直接要,因為劉備擁有孫權沒有的一個優勢條件,那就是人心所向。《三國志.先主傳》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
-
陸遜夷陵之戰打敗劉備,為何最後孫權卻又向劉備求和?
劉備的七十萬大軍瞬間在此化為虛無,逃生者寥寥無幾。這一戰直接讓陸遜封神,他的名氣可以說完全不輸給當年在赤壁的周公瑾。但是劉備就可憐了,多年英明一朝喪,不僅沒有為關羽報仇,反而還賠了個傾家蕩產。這一戰可以說直接打殘了劉備,蜀漢最精銳的戰士基本都死在了夷陵,這也間接的導致了蜀漢二代傳人的斷層。可以說,此戰過後,蜀漢勢力一落千丈,只能苟延殘喘。
-
周瑜之死背後的玄機:劉備一句話讓孫權忐忑,有一事周瑜並不知情
因為史書裡一直有一個細節,那就是周瑜曾一度返回過壽春,還是在周瑜隨孫策東渡之後,壽春被袁術控制的情況下,不僅如此,面對周瑜,「術欲以瑜為將」,至於為什麼周瑜最終沒有成為袁術手下,是因為周瑜「觀術終無所成」。
-
孫權以貌取人,不識鳳雛,天下英才盡歸劉備
龐統龐士元一身才華,想要施展,實現自己的偉大抱負,可是卻找不到合適的人去輔佐,於是他來到了東吳,找到了魯肅,希望魯肅能夠向孫權引薦他。魯肅很高興鳳雛的到來,於是跟孫權說了,孫權就決定見見這個鳳雛,他們一見面,孫權就不高興了,為什麼呢?
-
孫策把江山給了孫權,孫權是如何對待孫策的?
三國東吳國主孫權,十八歲坐領江東,同他對壘的曹操、劉備對孫權的評價非常高。孫權稱帝共23年,統領江東更是長達五十多年,在他之前這是非常罕見的。如果沒有孫權,我國江南地區的開發可能還要晚許多年。孫權治理江東,江東的農業、手工業等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孫權與劉備曹操鼎足而立,威震漢末,更成為後世開發中國南方的先行者。
-
孫策為何把權力傳給孫權 孫策孫權關係
古代權利基本是世襲制的,將自己的位子傳給嫡長子,以保證職權不留給外人,不過在封建王朝中有兩個人比較特殊,一個是雄才大略的劉備,白帝城託孤,另外一個便是孫策,臨死時把自己的位子傳給弟弟孫權,而不是留給兒子孫韶。
-
孫策傳位給孫權,孫權只封其子為侯爵,這是孫權的另一種報答方式
筆者認為,這是孫權對侄子的另一種愛護。孫策傳位給孫權,是唯一選擇的確,孫策是將東吳交給了他,但是只是將東吳六郡之地交給他,而之後奠定東吳基業是在孫權首手上完成的。從這個角度上講,孫權不追封孫策為皇帝的確是在情理之中。 再說,按孫策死時的情景來看,傳位給孫權是他唯一的選擇。當時天下群雄並起,東吳基業還未奠定,按照孫策25歲即死的情況來看,其子孫紹應該只是個兒童。如果立孫紹為主,且不說外部勢力會將孫紹如何,就說東吳內部複雜的氏族鬥爭情況,豈是一個兒童能擺平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傳位給孫策,是唯一選擇,孫權用不著感恩戴德。
-
漢中之戰,劉備與曹操打得難捨難分的時候,東吳的孫權在做什麼?
正是老孫和曹操硬扛,劉備才得以從容發展壯大。可是,劉備是怎麼對孫權的呢?210年,孫權想要經略西川。劉備說孫權要取西川,他就下野。同時,劉備還阻撓東吳西進。結果呢?劉備自己去取西川了。孫權氣得大罵劉備是「猾虜」。
-
陸遜殺掉關羽,擊退劉備,是大功臣,孫權卻為何一定要逼死他?
陸遜早年喪父,因博覽群書而聞名,被孫權召為幕僚,又因治理旱災有功,深受孫權賞識,將自己的兄長孫策之女許配給陸遜。 後會稽太守淳于式向孫權狀告其非法徵用民力使百姓受苦,而陸遜卻沒有報復他,反而向孫權推薦淳于式,理由是不能因公徇私,這讓孫權對陸遜十分佩服。
-
曹操劉備死後,孫權獨活了30年,為什麼沒能一統天下?
我們都知道曹操、劉備和孫權這三人都是沒有能夠一統天下的。曹操、劉備去世得早,但孫權活的時間是最長的,那麼為何他沒有能夠一統天下呢?在孫權的哥哥孫策臨死前,曾經對孫權說過「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這對孫權來說也算得上比較中肯的評價了,孫權確實是沒有一統天下的決心,他甚至從未提出過爭奪天下的政治口號,這與劉備與蜀漢的「恢復漢室」口號無疑是形成了鮮明對比的。
-
曹操平定河北8年間,劉表、劉備、孫權為什麼毫無作為?
南北兩面實力太強,以曹操當時的身板,不敢招惹,所以拿劉備開刀幾乎是唯一的選擇。徐州有兩個變臉王——劉備與呂布。後人把呂布稱為「三姓家奴」,把劉備當作懷才不遇的流浪兒,其實拋開道德的眼光,兩人半斤對八兩,在夾縫中今天投袁,明天降曹,並靈活自如地多次切換。這一年,曹操四面出擊,北面他跨過黃河幹掉了張濟,奪河內郡,為下一步打袁紹建立基地。
-
劉備舉國東徵孫權,究竟是頭腦發熱為關羽報仇還是有難言之隱?
關羽大意失荊州後敗走麥城,最終沒能突出重圍被孫權殺害。劉備得到消息之後悲痛萬分,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屢屢勸諫,一意孤行決定舉國東徵孫權。本來進軍很順利,但是打到夷陵的時候被陸遜一把火燒光了軍隊,落荒而逃到了白帝城,從此蜀漢集團一蹶不振,徹底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
同為三國霸主可為何孫權的名聲卻差曹操劉備這麼多?只因這兩個字
同為三國霸主可為何孫權的名聲卻差曹操劉備這麼多?只因這兩個字話說東漢末年,由於皇室日益衰落,導致朝綱不振,不但被董卓獨攬大權,就連一向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成了擺設,於是乎,天下就此大亂,各路諸侯紛紛打著討 伐董卓的旗號割據一方。
-
荊州是東吳歷經千辛萬苦打下來的,劉備借荊州時,孫權為何要答應
從劉備的角度看,只有借來了南郡才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事實上,赤壁之戰後,孫權、劉備、曹操三家都面臨著一步發展的戰略,劉備的戰略就是諸葛亮隆中對中所說,佔據荊州,以圖益州,曹操的戰略是暫緩統一天下,改為加緊政治奪權,為改朝換代做準備工作,而孫權的戰略是什麼呢?
-
三國三大主角劉備、孫權、曹操三人武力如何,誰更厲害?
三國三大主角劉備、孫權、曹操三人武力如何,誰更厲害?如題主所說,看膩了三國武將的各種排名,嚴重審美疲勞,於是想讓曹操、劉備、孫權比拼一下武力。既然是三者比拼武力,可以分為正史和演義來討論。一、正史參考《三國志》和《資治通鑑》,根據正史的記載,曹操的武藝最高,甚至高於三國時期許多武將。
-
一匹好馬必不可少:劉備曹操和孫權都被自己的坐騎救過
在《三國演義》中,有一匹好馬是相當重要的,劉備就曾被的盧救過性命。的盧原為劉表手下降將張武所有,後來張武造反,走投無路的劉備正好以同為皇室宗親的身份與劉表認了親戚並投靠劉表,這個時候便主動請纓親徵。等到短兵相接,劉備望見張武坐騎「極其雄駿」,於是大為讚賞。
-
孫權都把司馬懿熬死了,為何還沒一統三國?諸葛亮一句話就說透了
01蓋棺定論談孫權三國時期的孫權,無疑是位讓人看不懂的三國霸主。誇他的人很多,最權威的毫無疑問是兩大重量級人物,第一個是劉備。曾這樣點評孫權:我這小舅子,上身長,下身短,一看就非久居人下之輩,我再也不想跟他打交道了。(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出自《三國志》)誰說劉備不幽默了?竟然從孫權的身材上,入手點評。
-
劉備退到白帝城後已經一敗塗地,孫權為何在這個時候選擇求和
劉備退到白帝城後已經一敗塗地,孫權為何在這個時候選擇求和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由劉備以為關羽復仇為緣由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戰役,目的是揮兵東徵一舉殲滅東吳孫權,但始料不及的是東吳沒被滅反而自己卻慘敗沙場,損失巨大,所帶領的大軍幾乎都喪生在這場戰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