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這是孫權對侄子的另一種愛護。
孫策傳位給孫權,是唯一選擇
的確,孫策是將東吳交給了他,但是只是將東吳六郡之地交給他,而之後奠定東吳基業是在孫權首手上完成的。從這個角度上講,孫權不追封孫策為皇帝的確是在情理之中。 再說,按孫策死時的情景來看,傳位給孫權是他唯一的選擇。當時天下群雄並起,東吳基業還未奠定,按照孫策25歲即死的情況來看,其子孫紹應該只是個兒童。如果立孫紹為主,且不說外部勢力會將孫紹如何,就說東吳內部複雜的氏族鬥爭情況,豈是一個兒童能擺平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傳位給孫策,是唯一選擇,孫權用不著感恩戴德。
從另一種角度看孫權對孫紹的愛護
為杜絕孫紹爭位的念想,故而不追封孫策為皇帝
如果追封孫策為帝,那麼孫紹作為皇帝唯一的兒子,理應繼承皇位,而且也免不了讓孫紹有什麼非分之想。那麼孫權為了讓自己的兒子順利登基,要採取的措施恐怕就是動刀子了。而孫權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所以不追封其為皇帝。
孫策的兩個女兒分別嫁入豪門
按照傳統政治布局,孫權如果想永保帝位,就應該將孫策侄子孫紹樹立在對立面上,然而孫權沒有這麼幹。孫權將孫策長女先嫁顧邵,後改嫁陸遜;將孫策的次女嫁給朱紀。顧邵的父親顧雍是吳國丞相;而陸遜就不用說了,他是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劉備那位天才將領;朱紀是東吳名將朱治的次子。無論是顧氏家族,陸氏家族,還是朱氏家族,都是響噹噹的豪門大家族,那麼孫權為什麼要這麼幹?因為這三個家族的力量足夠強大,不會幫助孫紹謀反。
孫紹才智平平,而他的姐姐或者妹妹所嫁的這三個丈夫都極有魄力的,是絕不會甘心作為一個下臣謀反的。而且在當時世家大族的思想理念中,謀反是一種極其不吉利的行為,他們也是絕對不會幹的。
由這幾個家族的牽制,孫紹一生沒有行反叛之事,孫權及其子孫也讓孫紹榮華富貴的走完了一生,這不是很好嗎?看古今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過程中,多是刀光劍影,能像孫權對孫紹這樣的,在史上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