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開創了江東基業,孫權卻為何不追封其為帝而只是長沙桓王?

2020-12-11 一品鏟史官

孫策的諡號歷來有所爭議,但實際上,孫權這樣做並不違背封建禮法,同時也有很現實的考慮。

一、孫策和孫權什麼關係?

有人可能覺得這個問題是多餘,孫策和孫權當然是親兄弟了,這還有什麼疑問嗎?

當然,他們是親兄弟,但是如果從禮法的角度來說,他們不僅僅是親兄弟,還是大宗和小宗的關係。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類人,他們生前從未做過皇帝,卻有著皇帝的名號。

這類人的出現,是從三國開始的。或許是為了皇位的合法性,或許是代漢的遮羞布,曹氏皇族將自己的數代高祖都追封為皇帝,從此成為幾乎成為定例。三國之中,孫堅的武烈皇帝、曹操的魏武帝都是追諡的。

但如果我們仔細審視追諡這件事就會發現,他們追諡的都是自己的直系先祖。為什麼呢?

從周到秦漢,儒家結合周禮制定額一套嚴格的禮法制度,這套禮法制度比起法律來說還要神聖而隆重,其中嫡長子繼承制就是這套禮法制度中的一部分。

那麼,這個繼承了先祖地位的嫡長子就是大宗,而他的其他兄弟們就是小宗。大宗是嫡系,擁有繼承先祖地位的權力,而小宗卻不具備。

這就是為什麼皇帝們都追諡自己的嫡系先祖,因為這是禮法的一部分,如果追諡自己的哥哥,那麼自己這一脈和哥哥這一脈,誰是大宗誰是小宗呢?

這就是為什麼孫權不追諡哥哥孫策為皇帝,卻將孫堅追尊為皇帝的緣故。孫權要證明自己這一脈才是孫吳帝國皇帝的合法繼承人,而孫策一脈不是,那麼就只能採取這個辦法。

而孫權是東吳帝國的開國皇帝。因此,從禮法上來說,孫權不追尊孫策為皇帝也是無可厚非的。

當然,事有例外。在孫權之後的幾十年後,司馬炎登上帝位,除了追諡自己祖父司馬懿和父親司馬昭為宣帝和文帝之外,還追諡為西晉政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伯父司馬師為景帝。

這種情況與東吳的情況十分類似,甚至更加突出。孫吳帝國的實際奠基人是孫權兄長孫策,其父孫堅對東吳帝國的貢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孫權江東之主的地位是繼承自其兄孫策,而孫權得以稱帝正是在其江東的基礎之上。

正因為如此,兩相比較之下,孫權的這一做法才往往令人非議。但實際上,孫權有著其極其現實的考慮。

二、孫權的現實考慮

司馬昭之位繼承自其兄司馬師,正如孫權之位繼承自其兄孫策。在司馬昭死前,曾想要把晉王的地位傳給司馬師的嗣子司馬攸,而不是後來的晉武帝司馬炎。經過司馬炎的精心設計和大臣麼的苦勸,司馬昭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然而,事實上,司馬攸的生父也是司馬昭。司馬師無子,司馬昭才將司馬攸過繼給了哥哥。這才是司馬昭願意王位傳給司馬攸的原因,但即便如此,最後還是司馬炎成為了晉王世子,進而成為了皇帝。

這說明,坐上了這個位置,是誰也不願意下來的,不僅自己不願意下來,還想要自己的子孫後代永遠享用這個位置。孫權也不例外。

雖然是繼承自孫策,但那時的孫策不過是會稽侯而已,東吳帝國的荊州、交州等地也是孫權納入麾下的。因此在孫權眼裡,東吳帝國就是自己開創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孫家的情況卻和司馬家有點不同,孫策雖然去世得早,但孫策是有兒子的,名叫孫紹。而且孫策開創江東也留下了一大批嫡系將臣。

因此,孫權既然想自己的子孫永葆帝位,就不能追孫策為皇帝。因為如果孫策也是皇帝的話,那麼孫權百年之後,孫紹也是有資格繼承東吳帝國的皇位的。

從很多事情上都可以看得出孫權的這個心思,孫權稱帝時,孫紹的爵位僅僅是侯爵,並且除了參與過東吳的典禮祭祀等事情之外,孫紹一直沒什麼存在感;後來孫策的女婿陸遜只是稍微建言孫權的太子之爭,就被孫權嚴厲斥責以致於陸遜憤懣而死。

因此,將孫策追諡為王,是孫權能夠容忍的最大限度了。

雖然這是孫權的私心,但是如果我們站在客觀的角度上來說,帝位的穩定傳承有利於國家的穩定。孫策已死多年,天下尚未一統,如果因為孫紹的事情而在生內訌,這對東吳帝國也並不是什麼好事。

因此,孫權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雖然有些薄情寡義,但其實也無可厚非。

文/子彧

相關焦點

  • 孫策開創東吳基業,臨死前讓位給弟弟孫權,為何只獲得王的封號?
    文/格瓦拉同志 在談論三國話題時,「小霸王」孫策從來都是一個無法繞開的大人物。作為名將孫堅的長子,孫策率軍渡江,佔據江東六郡,成為割據一方的大諸侯,並奠定東吳的基業。
  • 孫權稱帝後只追封孫堅為帝,無視傳位的哥哥孫策,是忘恩負義嗎?
    古人在這方面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生動感人的故事。當然,歷史從來不缺少「例外」。孫權,就因為在稱帝後只追封孫堅為帝,而「無視」讓位給自己的兄長孫策,常常為人詬病。孫權真的無視孫策,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嗎?東漢末年,朝政飄搖跌宕,起義大火蔓延。各路豪傑紛紛嶄露頭角,赤膊上陣。
  • 孫權得到了哥哥創造的基業,為何只給孫策王的封號?
    公元199年,袁術病死,孫策襲取廬江,次年大敗黃祖、東進豫章,一統江東,成為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公元200年4月,孫策遇襲,身受重傷,不治身亡,年僅26歲,臨終之前命其弟孫權接管自己的勢力。據《三國志》所載,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改元黃龍,立國號為吳,大赦天下,之後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你沒看錯,孫策作為孫吳政權的實際奠基者,卻在孫權稱帝後僅僅得到一個長沙恆王的稱號,說出去都沒人敢信,孫權也因為這件事背上了薄情寡義的罵名,被後人詬病不已,那麼孫權為何要如此行事呢?
  • 孫權真的忘恩負義?為何既不追尊孫策為帝,也不重用孫策後人
    接過基業的孫權也不負哥哥的眾望,不但穩定住了江東的局勢,孫權在政治上最大的成就是調和了江東幾方政治勢力的矛盾,將他們融為一體,為自己出力。對外他先是打贏了赤壁之戰,一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後來又成功擊敗關羽佔領了荊州,一舉坐斷東南,大大地擴張了吳國的版圖。
  • 孫策死後孫權繼位,孫權是如何對待嫂子大喬的?你可能想不到
    在孫策眼中,這六大勢力或是不暗兵法的山賊、或是只懂作詩弄文的腐儒。不到一年,孫策便基本控制了江東諸郡。之後,孫策「自領會稽太守,復以吳景為丹陽太守,以孫賁為豫章太守,分豫章為廬陵郡,以賁弟輔為廬陵太守,丹陽朱治為吳郡太守。」
  • 孫策為何不把王位不傳給兒子?而是給了弟弟孫權,裡面有玄機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孫堅的江東政權,吳國作為三國中最後被滅亡的國家,那麼其幾代基業到底是如何發展的。孫堅私藏傳國玉璽,最後創立江東的基業。那麼孫策接替其職位後,也是勵精圖治,到處招攬賢才,一時間,江東人才濟濟。
  • 真的是孫權殺了孫策嗎?
    論政治才幹,孫權更勝一籌。孫權善於用人,當時周瑜推薦魯肅,魯肅推薦諸葛瑾,權拜之為上賓。瑾勸權勿通袁紹,且順曹操,然後乘便圖之。權依言,乃遣陳震回,以書絕袁紹。卻說曹操聞孫策已死,欲起兵下江南。侍御史張紘諫曰:「乘人之喪而伐之,既非義舉;若其不克,棄好成仇:不如因而善遇之。」操然其說,乃即奏封孫權為將軍,兼領會稽太守;即令張紘為會稽都尉,齎印往江東。
  • 孫權的能力、相貌如何?其兄孫策為什麼讓他接掌江東?
    孫權是孫堅之子、孫策之弟,孫堅和孫策經過拼搏奠定了東吳政權,不過可惜的是孫策英年早逝,臨終前孫策讓孫權接掌江東,從而孫權成為一方諸侯。那孫權相貌如何,能力才華又如何呢?孫權父兄孫堅、孫策打下江東奠定江東基業,孫權後來在赤壁之戰中聯合劉備打敗曹操,奠定三分天下的局面,並且後來他又登基為帝,能和劉備、曹操兩個英雄人物三足鼎立,並且後來能得以稱帝,這一切都是說明孫權的能力才華是不弱的。當然,孫權的能力和孫策的能力側重點不同。江東基業是孫堅、孫策經過衝鋒陷陣打下來的。
  • 江東小霸王孫策被殺:是弟弟孫權還是曹操所為,背後有什麼陰謀?
    2.孫權登基之後,他的父親孫堅被追封為武烈皇帝,而他的哥哥孫策只封了一個長沙桓王,那也就說明,在孫權心裡,江東吳國的基業是來自自己的父親孫堅,並不傳承與哥哥孫策。3.孫策有一個兒子名叫孫紹,按常理來說,孫策死後應該是孫紹即位,東吳的權力永遠到不了孫權手中。
  • 孫策死後,他的兒女們卻被孫權當做棋子,還被不明不白的殺掉
    在開始這個問題之前,有一個東西特別重要,就是必須先讓大家了解清楚江東的基業是怎麼建立的,為什麼說孫權是從孫策和孫堅手上接過來的?江東基業的建立過程孫堅孫文臺,喜歡三國歷史的應該對他會很了解,如果只看三國演義的話或許只是覺得他不是什麼大人物,但其實恰恰相反,孫堅在歷史上可謂是一尊大佬。
  • 孫權做了皇帝後,為什麼不追封哥哥孫策為帝?原來他有這重顧慮
    孫權在稱帝後,像曹丕一樣尊自己的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廟號始祖。原以為大臣們會誇他孝道、有出息,沒想到迎來的卻是「小肚雞腸」的罵名。同樣是追尊長輩為帝,為何待遇差距這麼大呢?原來是大臣們嫌孫權沒有追尊哥哥孫策為皇帝。
  • 孫權登基後為何不追封哥哥孫策為皇帝?別怪孫權無情,他迫不得已
    開宗明義:孫權不追封孫策為皇帝是對的!很多人認為,孫權的江山從哥哥孫策手上繼承而來,當上皇帝後卻不給哥哥加帝號,太忘恩負義。這是典型不了解古代禮法的觀點,孫權這麼做是對古代禮法的嚴格執行。
  • 孫策把江山給了孫權,孫權是如何對待孫策的?
    孫堅死後,兵馬自然全部歸於袁術,所以,孫策即便是利用了孫堅的名望和舊將,也絕對算得上是白手起家的好漢了。孫策繼承了老爹的勇猛,也繼承了老爹的魯莽,不僅經常親自上陣殺敵,而且等他橫掃江東之後,殺掉了當地很多大家族的人,出門卻不帶隨從。終於有一天,曾經被孫策殺掉的江東門閥許貢的門客刺殺了孫策。
  • 孫權掌權後,孫策的後代結局如何?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公元200年,孫策在丹徒狩獵時為許貢門客所刺,因傷勢嚴重,不久後不治身亡,年僅二十六歲。按道理孫策這種級別的人物應該是香火鼎盛的,但由於早年的孫策忙於到處徵戰,加上又英年早逝,他似乎留下的後代並不多,只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孫子有記載的也是只有一個。
  • 三國時期,吳國明明在長江以南,為何卻被稱為江東孫權?
    三國之中,天下被分為三大勢力,中原曹操,西蜀劉備,東吳孫權。曹操臨死前,也曾說:「孤縱橫天下三十餘年,群雄皆滅,止有江東孫權,西蜀劉備,未曾剿除。」曹操所在的中原地區,本就是華夏發源地,政治經濟中心,故稱中原。
  • 孫策死後孫權是怎麼安排嫂子大喬的?不愧是一代雄主,手腕狠辣讓人...
    可惜孫策勇猛有餘卻輕而不備,年僅26歲便遇刺身亡了,他去世的時候大喬大概也就20歲左右,很多人對孫策死後,江東的繼任者孫權,如何安排這個風華正茂的嫂子十分感興趣。今天就來分析下大喬幾種可能出路。 給孫策陪葬 「(瑜)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二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
  • 孫策傳位於孫權之後,只因為一句謠言,其孫子將孫策後代趕盡殺絕
    而這一切都離開孫權和孫策兩兄弟,孫策打下來了江東的基業,孫權則負責守住孫策的基業。當年孫堅死後,孫策只得投靠袁術,最後不堪屈辱的孫策用玉璽換來兵力,通過自己的神勇打下了這江東基業,被稱為小霸王孫策。而孫策起家僅僅可以說是依靠幾副鎧甲,沒有孫策的身先士卒,就沒有孫家的江東天下。所以孫策算得上是真英雄,而不像曹操所說的繼承父親基業,非英雄也。
  • 孫策傳位給孫權,孫權只封其子為侯爵,這是孫權的另一種報答方式
    筆者認為,這是孫權對侄子的另一種愛護。孫策傳位給孫權,是唯一選擇的確,孫策是將東吳交給了他,但是只是將東吳六郡之地交給他,而之後奠定東吳基業是在孫權首手上完成的。從這個角度上講,孫權不追封孫策為皇帝的確是在情理之中。 再說,按孫策死時的情景來看,傳位給孫權是他唯一的選擇。當時天下群雄並起,東吳基業還未奠定,按照孫策25歲即死的情況來看,其子孫紹應該只是個兒童。如果立孫紹為主,且不說外部勢力會將孫紹如何,就說東吳內部複雜的氏族鬥爭情況,豈是一個兒童能擺平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傳位給孫策,是唯一選擇,孫權用不著感恩戴德。
  • 歷史上孫策死後,孫權如何安置美貌的嫂子大喬?很多人不敢相信!
    歷史上孫策死後,孫權如何安置美貌的嫂子大喬?很多人不敢相信!孫策是江東孫吳政權的絕對奠基者,但也是三國歷史上最悲情的英雄之一。孫策十六歲時,討伐董卓期間屢立戰功的父親孫堅,就被權術所玩弄,死於黃祖之手。
  • 孫策被刺殺重病臥床,江東眾臣皆推薦孫翊,為何他選孫權接班?
    在這次刺殺中,孫策重病臥床,一病不起,選擇繼承人問題,被擺上了臺面。這時共有三個繼承人可以選擇,分別是兩個弟弟孫翊、孫權,兒子孫紹。孫紹作為嫡長子,本該繼承王位,為何江東眾臣都支持孫翊呢?而就在眾臣都在支持孫翊的時候,為何孫策又選擇了孫權繼承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