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得到了哥哥創造的基業,為何只給孫策王的封號?

2020-12-11 瑞瑞聊歷史

文/瑞瑞聊歷史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盛世產庸吏」,每逢亂世,群雄爭霸,各路豪傑競相登場,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芒,最典型的莫過於戰火紛飛的三國時期,一部《三國演義》另一大批三國的英雄好漢後世留名!比如俠肝義膽、忠義無雙、亙古一人的關羽「關二爺」、比如「七進七出長坂坡」、渾身是膽的趙子龍,再比如嚇得曹操割袍斷須的馬超等等!

《三國演義》幾乎涵蓋了三國時期所有的猛將,然而有一人因為「出場時間」過短而沒有得到大篇幅的描寫,很多讀者也對此人沒有太為深刻的印象,然而此人實為三國一必不可少的「絕世猛將」,史料贊其「武勇猶如霸王項羽」!

他就是「小霸王」孫策

孫策公元175年出生於吳郡富春,其父乃大名鼎鼎的破虜將軍孫堅,其弟就是後來執掌孫吳政權的吳大帝孫權,孫策少年有志,頭角崢嶸,威名遠揚,江、淮一帶的名士都來投奔他,孫堅去世後孫策投奔袁術,然而袁術此人胸無大志,反覆無常,實非明主,孫策對其倍感失望,決定「自立山頭」!

公元195年,孫策從歷陽渡江,擊敗揚州刺史劉繇,之後攻佔會稽,出任會稽太守,算是有了立足之地,公元197年,孫策與袁術決裂,正式出來「單幹」,公元198年,孫策平定丹陽,進擊陵陽、擒獲祖郎,又進擊勇裡,勢力猶如滾雪球一般迅速壯大,後來成為孫吳政權「頂梁柱」的周瑜和魯肅都是在這期間投奔孫策的!

公元199年,袁術病死,孫策襲取廬江,次年大敗黃祖、東進豫章,一統江東,成為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公元200年4月,孫策遇襲,身受重傷,不治身亡,年僅26歲,臨終之前命其弟孫權接管自己的勢力。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孫吳政權的基礎實際上是孫策一手開創的,周瑜、魯肅等肱骨之臣最初都是因為仰慕孫策才投身「孫吳集團」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孫策無異於孫吳的「開國之君」!

那麼後來孫吳建國,孫權稱帝,有沒有追尊孫策為帝呢?

明確告訴你,沒有!據《三國志》所載,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改元黃龍,立國號為吳,大赦天下,之後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你沒看錯,孫策作為孫吳政權的實際奠基者,卻在孫權稱帝後僅僅得到一個長沙恆王的稱號,說出去都沒人敢信,孫權也因為這件事背上了薄情寡義的罵名,被後人詬病不已,那麼孫權為何要如此行事呢?

現在看來,最起碼有三個原因:

第一:孫權如此行事是為了孫吳政權的穩定,孫策雖然英年早逝,卻留下三女一子,其子孫紹順利長大成人,如果孫權追尊孫策為帝,那麼孫紹就順理成章地擁有了皇位繼承權,而對孫權來說,他肯定是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繼承皇位的,此外孫吳政權的很多大臣包括周瑜和魯肅都是孫策的舊臣,他們在感情上難免會偏向所紹,這樣就會在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出現分歧,從而埋下不安定的因素。

所以孫權就乾脆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這樣孫紹就沒有了皇位繼承權,不安定的因素就被扼殺在了搖籃裡,據史料所載,孫權稱帝後封孫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

第二:三國之中,孫吳政權的形成是最早的,而孫權稱帝則是最晚的,早在孫權之前,曹丕和劉備就相繼稱帝,而孫權的稱帝則標誌著「三國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在孫權的心中,與其地位對等是魏、蜀的開國君主,蜀國自然是劉備,魏國雖是由曹丕稱帝。

但曹丕追尊曹操為武皇帝,這意味著魏國的開國皇帝實際上還是曹操,孫權若是追尊孫策為帝,就相當於他「自降輩分」,承認孫策才是吳國的開國君主,而他則成了「撿便宜」的皇帝,與曹丕處在同一等級,開國君主與繼任的君主可不是同一個「量級」,以孫權的心高氣傲,他自然不願屈居於劉備與曹操之下。

第三:這也是孫權的個人私心使然,人非聖賢,哪能做到無欲無求,對於皇帝而言,既然登上了至尊之位,斷然沒有隻傳一世的道理,孫權也希望他這一脈能夠永久傳承下去,所以才在稱帝後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立兒子孫登為太子,這樣就徹底斷絕了孫策一脈染指皇位的可能。

若是追尊孫策為帝,就算孫紹沒有爭奪帝位的可能,但孫策這一脈始終存在染指皇位的可能,畢竟他們也擁有皇位的繼承權,登基為帝也是名正言順,說不準哪一代就會出來一個人傑,搶了孫權這一脈的帝位,孫權何等人物,哪會允許這等隱患存在。

綜上所述,正因為這三點原因,孫權才寧願背上薄情寡義的罵名,也不肯追尊孫策為帝,千萬不要說什麼手足情深,親兄弟還要明算帳呢,更不用說涉及到皇帝這一至尊之位,縱觀中國古代史,也只有宋太祖趙匡胤才如此「心大」,在有儲君存在的情況下將帝位傳給了自己的兄弟!

小結:

客觀來說,孫權不肯追尊孫策為帝也說的過去,我們暫且拋開孫權的私心不說,就說「孫吳集團」的雛形確實是孫策一手開創的,但他實在去世太早了,後來與劉備以及曹操爭霸的主要還是孫權,是他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是他派呂蒙成功襲取荊州,使孫吳勢力範圍急劇擴大,還是他最終於黃龍元年稱帝,使得三國鼎立的局面最終形成,從這個意義來說,孫權對孫吳政權的貢獻並不比孫策小,畢竟有些時候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難啊!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三國志》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孫策開創東吳基業,臨死前讓位給弟弟孫權,為何只獲得王的封號?
    作為名將孫堅的長子,孫策率軍渡江,佔據江東六郡,成為割據一方的大諸侯,並奠定東吳的基業。等到臨終前,孫策又力排眾議,將職位讓給孫權,並留下張昭、周瑜二人盡心輔佐他,對胞弟的幫助真可謂不遺餘力。但讓人費解的是,孫權稱帝後,對待亡兄及其後代卻很是薄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孫權做了皇帝後,為什麼不追封哥哥孫策為帝?原來他有這重顧慮
    孫權在稱帝後,像曹丕一樣尊自己的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廟號始祖。原以為大臣們會誇他孝道、有出息,沒想到迎來的卻是「小肚雞腸」的罵名。同樣是追尊長輩為帝,為何待遇差距這麼大呢?原來是大臣們嫌孫權沒有追尊哥哥孫策為皇帝。
  • 孫權真的忘恩負義?為何既不追尊孫策為帝,也不重用孫策後人
    孫權後來得到曹操的那一版評價,也只不過是2.0的版本而已,原版在他哥那裡。臨死前,他將部下和弟弟們招到身邊將基業傳給弟弟孫權並說出了那句名言: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
  • 孫策和孫權,都是十幾歲當繼承人,為何只說孫權不容易?
    孫策和孫權,都是十幾歲當繼承人,為何只說孫權不容易?文|梨花獅子疏影在三國中,有著這樣兩個人,那就是孫策和孫權。這兄弟二人都是在幾十歲的時候當的繼承人,而這其中很多人都覺得孫權在接替他兄長這個位子後很是不容易。而這其中為何只說孫權而不說孫策。其實這個原因也很簡單。先從這一點開始說起。
  • 孫權登基後為何不追封哥哥孫策為皇帝?別怪孫權無情,他迫不得已
    開宗明義:孫權不追封孫策為皇帝是對的!很多人認為,孫權的江山從哥哥孫策手上繼承而來,當上皇帝後卻不給哥哥加帝號,太忘恩負義。這是典型不了解古代禮法的觀點,孫權這麼做是對古代禮法的嚴格執行。
  • 三國時期,吳國明明在長江以南,為何卻被稱為江東孫權?
    三國之中,天下被分為三大勢力,中原曹操,西蜀劉備,東吳孫權。曹操臨死前,也曾說:「孤縱橫天下三十餘年,群雄皆滅,止有江東孫權,西蜀劉備,未曾剿除。」曹操所在的中原地區,本就是華夏發源地,政治經濟中心,故稱中原。
  • 此人屢立戰功,為何卻被孫權幽禁至死,這則成語故事道出真相
    後來孫輔派人與曹操暗中勾結,被孫權發覺。孫權將他幽禁起來。數年後,孫輔便去世了。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文中所提到的「身先士卒」,以為作戰時將領親自帶頭,衝在士兵的前面。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的「當敵勇敢,常為士卒先。」孫輔,是孫賁的弟弟,他們的父親名叫孫羌,是孫堅的親哥哥。
  • 哥哥孫策死後,孫權是如何對待大喬的?看看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樣?
    三國時期,孫策可謂是非常能打,脫離袁術時他只有一千多兵馬,但短短數年內他就橫掃江東,創建了自己的基業,令眾人驚嘆,連曹操都不得不佩服。不過天妒英才,在孫策還沒能更進一步的展現才華時,他就遇刺身亡了,最終傳位於弟弟孫權。那麼,孫策死後,他的妻妾過得怎麼樣呢?
  • 為何孫策不把位子傳給兒子孫紹,卻傳給弟弟孫權?孫紹後來如何?
    所謂亂世出英雄,不少英雄豪傑在紛亂中想方設法要瓜分這早已搖搖欲墜的東漢王朝,其中脫穎而出的就有孫策、孫權兩兄弟。孫策和孫權兩兄弟齊心協力,四處徵戰,勇猛無敵,成為了後世「東吳」政權的奠基者。孫策建立基業之時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二十多歲的他在繼承了其父孫堅的軍隊後變得越發成熟,他的管理有方使軍隊比起以前更加的紀律嚴明。
  • 孫策開創了江東基業,孫權卻為何不追封其為帝而只是長沙桓王?
    孫策的諡號歷來有所爭議,但實際上,孫權這樣做並不違背封建禮法,同時也有很現實的考慮。一、孫策和孫權什麼關係?有人可能覺得這個問題是多餘,孫策和孫權當然是親兄弟了,這還有什麼疑問嗎?這就是為什麼皇帝們都追諡自己的嫡系先祖,因為這是禮法的一部分,如果追諡自己的哥哥,那麼自己這一脈和哥哥這一脈,誰是大宗誰是小宗呢?這就是為什麼孫權不追諡哥哥孫策為皇帝,卻將孫堅追尊為皇帝的緣故。孫權要證明自己這一脈才是孫吳帝國皇帝的合法繼承人,而孫策一脈不是,那麼就只能採取這個辦法。
  • 孫策傳位給孫權,孫權只封其子為侯爵,這是孫權的另一種報答方式
    筆者認為,這是孫權對侄子的另一種愛護。孫策傳位給孫權,是唯一選擇的確,孫策是將東吳交給了他,但是只是將東吳六郡之地交給他,而之後奠定東吳基業是在孫權首手上完成的。從這個角度上講,孫權不追封孫策為皇帝的確是在情理之中。 再說,按孫策死時的情景來看,傳位給孫權是他唯一的選擇。當時天下群雄並起,東吳基業還未奠定,按照孫策25歲即死的情況來看,其子孫紹應該只是個兒童。如果立孫紹為主,且不說外部勢力會將孫紹如何,就說東吳內部複雜的氏族鬥爭情況,豈是一個兒童能擺平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傳位給孫策,是唯一選擇,孫權用不著感恩戴德。
  • 孫策為何將打下的基業傳位給孫權,而不是自己的兒子?
    提到孫策,大家都知道他是孫權的哥哥。孫策年少成名,在自己父親孫堅被黃祖殺死之後便全家遷到了江都。為了繼承父親的事業,孫策不得已投靠袁術。興平二年,孫策率兵攻打劉繇。接著,又在建安二年攻打王朗。緊接著,他又被朝廷封為「吳候」,在建安四年,他終於替父報了仇打敗黃祖。
  • 孫權的老婆是誰?他為什麼要殺了孫策的後代?
    孫權,東漢末年吳國的建立者,他是孫堅的次子,他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哥哥小霸王孫策,在三國也是一員猛將後來去世後,孫權才成為一方霸主,孫權雖然沒有哥哥有一個超級漂亮的老婆,但也可以說是人生贏家有七位老婆,而有傳聞說孫權殺了孫策後代這是怎麼回事呢?
  • 孫權上位後,哥哥孫策的子孫結局如何?真的是自古帝王多無情?
    而在他臨死之際,他將大位傳給了孫權,就這樣,孫權接替了孫策統領江東。而孫權上位後,雖然在進取方面沒有孫策厲害,但是在守成方面還是不錯的,最終也成功的登基稱帝,建立的了東吳。到這裡,故事似乎都非常圓滿,然而我們卻非常好奇了,孫策死前,為啥要將位置傳給孫權呢?為啥不傳給自己的兒子?
  • 關羽大意失荊州,曹操都知道放行,為何孫權一定要置關羽於死地
    雖然曹操沒有等到那個時刻,但曹丕卻等到了,坐觀孫權與劉備的成敗。老年關羽曹操作為一代奸雄,劉備的死敵尚且知道這個因果,殺關羽必定會惹怒劉備,招來復仇大軍。作為江東之主的孫權難道不知道嗎?答案當然是知道,江東人物眾多,這個淺顯的道理還是知道的。那關羽大意失荊州後,曹操都知道放行,為何孫權一定要置關羽於死地?
  • 孫權稱帝後只追封孫堅為帝,無視傳位的哥哥孫策,是忘恩負義嗎?
    孫權,就因為在稱帝後只追封孫堅為帝,而「無視」讓位給自己的兄長孫策,常常為人詬病。孫權真的無視孫策,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嗎?東漢末年,朝政飄搖跌宕,起義大火蔓延。各路豪傑紛紛嶄露頭角,赤膊上陣。陷入泥潭的東漢政局更是失序混亂。
  • 孫策被刺殺重病臥床,江東眾臣皆推薦孫翊,為何他選孫權接班?
    這時共有三個繼承人可以選擇,分別是兩個弟弟孫翊、孫權,兒子孫紹。孫紹作為嫡長子,本該繼承王位,為何江東眾臣都支持孫翊呢?而就在眾臣都在支持孫翊的時候,為何孫策又選擇了孫權繼承王位?孫策不顧眾人勸說,親自把印璽給二弟孫權佩戴,孫權被選為了東吳的君主。江東眾臣為何重視17歲的孫翊,輕視19歲的孫權呢?還是在眾臣眼中,孫翊的表現比孫權好。孫權少年成名,曹操曾經評價他「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孫權少年時的才氣。但是到了青年時期,孫權在軍事上的表現差強人意。公元197年,16歲的孫權駐守宣城。
  • 孫策傳位於孫權之後,只因為一句謠言,其孫子將孫策後代趕盡殺絕
    而這一切都離開孫權和孫策兩兄弟,孫策打下來了江東的基業,孫權則負責守住孫策的基業。當年孫堅死後,孫策只得投靠袁術,最後不堪屈辱的孫策用玉璽換來兵力,通過自己的神勇打下了這江東基業,被稱為小霸王孫策。而孫策起家僅僅可以說是依靠幾副鎧甲,沒有孫策的身先士卒,就沒有孫家的江東天下。所以孫策算得上是真英雄,而不像曹操所說的繼承父親基業,非英雄也。
  • 關羽為何會辱使拒婚,不給孫權面子?
    關於孫權偷襲的理由,很多人認為是因為關羽「剛而自矜」,沒有政治頭腦,粗暴地「辱使拒婚」,惹惱了孫權,破壞了孫劉聯盟,關羽是致使孫劉聯盟破裂的罪魁禍首。《三國志關羽傳》載:孫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三國演義》對此的描述為:(孫權)遣諸葛瑾為使,投荊州來。入城見雲長,禮畢。雲長曰:「子瑜此來何意?」
  • 孫權掌權後,孫策的後代結局如何?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公元200年,孫策在丹徒狩獵時為許貢門客所刺,因傷勢嚴重,不久後不治身亡,年僅二十六歲。按道理孫策這種級別的人物應該是香火鼎盛的,但由於早年的孫策忙於到處徵戰,加上又英年早逝,他似乎留下的後代並不多,只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孫子有記載的也是只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