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我是原創作者歷深夜我又想起你,每日為你更新不同的歷史小故事」
孫策,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破虜將軍孫堅長子、吳大帝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三國演義》稱其武勇猶如霸王項羽,綽號「小霸王」。中國古代的政治權利是世襲的,父親傳位給兒子是毋庸置疑的。不過孫策臨死時把自己的位子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要知道他是有獨生子的。孫策為什麼要這麼做?不把位子交給兒子孫紹?
首先,孫紹年紀尚小。當時江東雖被孫策拿下來,可是孫策死的時候才25歲,兒子孫紹又稚嫩幼小,想要依靠他扛得起統治和發展江東的盛世偉業的重任還是非常艱難的,畢竟他的對手是無比的強大,守護江山遠比打下一片江山要難的多。第二,孫策不會讓自己外戚親政。以往的歷史上君主幼小,往往其母族勢力會遠遠大到無法控制的界限。孫策是個足智多謀帥多金的一個人,對此時的動蕩局面隔岸觀火,他想方沒法讓自己的國度跨東漢後期局面,不能讓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白白流送給外人會用盡一方法守住自己的一片江山切。第三,將後路留給妻兒。孫策清楚孫權的為人,他臨死時這樣評價這個弟弟:「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表面看,他對自己弟弟評價非常高,實際上把自己辛苦打下的天下全部交給弟弟孫權,對此孫權對地位及其能力也無比在意,為的就是消除孫權的奪權野心。
在孫策起兵的時候,孫權善養賓客,且常參與商議計謀,孫策感到特別驚奇,自認為不如他。每當宴請賓客時,孫策常說:「這些人以後都會是你的手下。」這不是讚嘆,而是害怕,孫策早早就看出了孫權的志向,也知道弟弟不會善罷甘休,倒不如這個當哥哥的直接把這個權力地位雙手給他。東吳聚集文武大臣有兩個高峰時期:一是孫策借兵發家到在江東有自己的一塊天地,周瑜、太史慈等前來跟隨孫策並願為他戰沙場;二是孫策戰死後到弟弟孫權討伐黃祖這段時間之內,先後有魯肅、諸葛瑾等人前來投靠勢力逐漸擴大。孫權很會用人,東吳的內外大權基本上是掌握在有謀知的人手中。可見孫權的判斷多正確,多有先見之明:把權力交給他,孫權就不會威脅自己的家眷。第四,對於地位的傳承他別無選擇。
他的老友僅有周瑜、太史慈等人,勢單力薄,若孫策傳位給兒子,周瑜很難保全孫策的家小;至於太史慈不過匹夫之勇有勇無謀不可多慮,對付孫權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孫策把權力託負給弟弟孫權,有效的避開無意義的家族內亂,延續了孫氏家族在江東的地位,這樣做不僅阻止了內亂也保護了自己的家眷。
建安五年(200年)4月,正當孫策準備發兵北上之時,在丹徒狩獵中為刺客所傷,不久後便離世,年僅二十五歲。其弟孫權接掌孫策勢力,並於稱帝後,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據說在孫策在打獵時他的馬尤其快,在叢林忽然許貢(前吳郡太守,為孫策所殺)所出現這時突然出現三名箭手黨,他們正射孫策臉部並且連射。隨後趕來的隨從將孫策刺入數刀,孫策困傷勢過重,未能搶救成功。
在戰場上勇猛無敵有智謀的小霸王孫策在戰死沙場時最後向自己的弟弟孫權低了頭,該有多麼的心不甘情不願,只因天下這形勢不是你我可以操縱的,對於化力我也是無可奈何啊!孫策之死令人深思的是,孫策之死有些蹊蹺。
小編認為:《三國志》所說孫策之死是許家的三個門客所為,這件事值得推敲:孫策整年在外帶兵徵戰,行止不定,刺客怎知他的行蹤?再說,孫策外出打獵是私事,外人很難知曉,許貢又怎麼嘗出現在那裡同孫策打野的路上。而且,孫家五兄弟中,孫策、孫翊被人刺殺,孫匡早卒,孫朗被孫權囚禁終生,最後只剩孫權一人,再也沒有人擁有可以和他相爭的資格,實在令人懷疑,當初孫策之死有可能是孫權暗害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