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我僅僅是討論三國演義,了解三國志的朋友也可以來討論,我們可以演義結合歷史綜合來看嘛,畢竟真正喜歡三國的人一定不會拒絕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
我國秦漢以後很少有這種哥哥讓位給弟弟的事情,一般都是父傳子,讓子來承繼父業。
子承父業這種最傳統的權力交接方式,是以家族的血緣為最基本的出發點來實現權利和財富的延續,這種交接方式是一種既無法競爭,也不容易被淹沒和歪曲的客觀事實,而且這種血緣所關系所帶來的一種先天的血統和信任感,大大降低了權利和財富流失的風險。
如果權力交接人選來自家族內部,更進一步說就是其兒子,則在權力交接過程中面臨的風險和交易成本就會極大地降低,在情感上,通過這種權力交接方式,權力授予者能夠獲得更多的心理滿足。另一方面,由於血脈相連,在社會道德輿論的壓迫之下,子女背叛父母的社會成本很高,而且子女生活的圈子和父母生活的範圍有很大的交疊部分。這也就是說,父母對子女的影響程度和可控性很強。
最重要的一點是子承父業可以繼續保持家族財富和權利的高度統一。
那麼孫策為什麼不選擇將主公之位傳與兒子孫紹呢?這點恰恰是孫策的智慧體現,孫策死的時候年僅25歲,而當時孫紹年僅4歲,孫權卻已是18歲,江東當時剛剛穩定下來,要知道自古守江山遠遠比打江山更難。
如果孫紹繼位的話,年少而無力主管事務,會出現或被權臣奪位,或被外敵入侵的不利局面。哪怕往小了說,皇帝年歲小的,往往母親的勢力會過大,這時候母親會重用外戚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及權利,比如漢少帝劉辮年幼,母親何皇后掌權重用外戚何進就是個例子,然而皇帝隨著長大會想辦法要掌權,這時候他就會利用身邊的宦官來對抗權臣,政權就會動蕩,內憂不斷。
外戚
宦官
孫策是個有本事的人,對當時的情況洞若觀火,他不想讓父親與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付之一炬,所以選擇了保江山而不是保權利,而且孫權當時已經展現出了自己過人的一面,9歲就能孤身憑著一張肉舍從劉表那裡討回父親的屍首並且安然撤回,很多重要事情都有眼光獨到的見解,以至於曹操都發出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生子當如孫仲謀
大家還有什麼獨到的見解或者不同看法可以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也可以私信我和我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