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自古以來,勝利方都是高高在上,而失敗方只能任人宰割。可是夷陵之戰卻出乎眾人的意料,孫權雖然取得勝利,卻依舊委曲求全的向劉備求和,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夷陵之戰可以說是劉備一生中最大的敗筆,不僅將自己半輩子的夢想毀於一旦,而且還將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蜀漢政權也日落孫山。劉備雖然大敗而回,但是東吳的態度卻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作為勝利方的孫權本應該高高在上,可事實總是跌破人們的眼睛,勝利方的孫權居然像劉備求和。沒錯,這就好比一個人將你打了個半死,然後和你說求求你,咱倆和解吧。可以說孫權的這個決定讓人感到匪夷所思,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三國形勢卻會發現孫權不愧是一位傑出的領袖。
大家都知道,劉備討伐東吳的原因是關羽不可一世單挑曹魏,東吳不僅不幫忙還背地裡捅了一刀。致使荊州丟了,關羽也因此喪了命。為此劉備雷霆大怒,起兵七十萬,聲勢浩蕩,大有不滅東吳誓不罷休的決心,並且戰爭開始的階段,劉備可以說所向披靡,東吳大軍一敗再敗。而東吳本次戰役的統帥也因為接連失敗引起了麾下眾將士的質疑,無奈之下只能嚴防死守,等待可乘之機。這一對弈就是好幾個月,任憑劉備大軍怎麼叫囂,陸遜都置之不理。
而陸遜的這一決定,可是害苦了劉備麾下的將士。因為正值炎熱的天下,劉備的將士忍受不了酷暑的折磨,不少將士倒了下去。並且又趕上瘟疫盛行,劉備雖然有七十萬大軍,但戰鬥力已經掉了十分之六。為了劉備決定秋後作戰,便讓大軍駐紮進密林之中,以此來抵抗酷暑的折磨。
也正是因為劉備的這個決定,終於將蜀漢大軍推向了無底的深淵。看準時機的陸遜果斷出擊,一把大火整整瀰漫了七百裡的土地。劉備的七十萬大軍瞬間在此化為虛無,逃生者寥寥無幾。這一戰直接讓陸遜封神,他的名氣可以說完全不輸給當年在赤壁的周公瑾。但是劉備就可憐了,多年英明一朝喪,不僅沒有為關羽報仇,反而還賠了個傾家蕩產。這一戰可以說直接打殘了劉備,蜀漢最精銳的戰士基本都死在了夷陵,這也間接的導致了蜀漢二代傳人的斷層。可以說,此戰過後,蜀漢勢力一落千丈,只能苟延殘喘。
但是,接下來奇怪的一幕便發生了,孫權竟然派人前來求和。可以說這一舉動讓所有人感到不能理解,勝利方向失敗方求和,天底下還有比這更奇葩的事情嗎?其實很多人不理解,就連孫權都感到十分的憋屈,別人打勝仗是耀武揚威,可自己打勝仗還得向失敗方求和。可是這有什麼辦法,形勢逼人,無可奈何啊。
三國之所以叫三國是因為有三個政權的存在。孫權和劉備打的再熱鬧,在背地裡依舊有一雙眼睛盯著他們,那就是曹丕。在孫權剛剛取得勝利的時候,曹丕抓住時間,派遣五路大軍御駕親徵,可以說甚是浩蕩。這一下可苦了孫權,劉備雖然失敗卻依舊還留有餘威,再加上曹丕兩路夾擊。孫權摳破腦袋都想不出應對的策略,畢竟東吳太小了,能養活的軍隊實在有限,根本支持不了兩線作戰。
就這樣,孫權為了保住江東,只能委曲求全的向被自己打敗的劉備求和。孫權在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必然是火氣萬分,但是此時的劉備居然沒有答應,毀了我多少年的心血還指望我和你罷手言和?於是,劉備拒絕了孫權的請求,勢必要拼個你死我活。這一決定也讓曹丕十分「感動」,老劉您是個好人啊,等我十日之內滅掉東吳再收拾你。
可惜天不遂人願,撤回白帝城的劉備沒過多久便一命嗚呼。而接下來蜀漢的掌舵者是諸葛亮,他為人速來謹慎,又為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再次和東吳聯合到了一起。也正因為這個決定,孫權的性命終於保住了,蜀漢也因此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唇亡齒寒,便是這個道理,吳蜀是一條繩上的螞蚱,只能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如果您對歷史趣聞感興趣,不要吝嗇自己的雙手點個關注吧,小編每日會為大家獻上不一樣的歷史謎題,讓大家鼓譟的生活增添幾分樂趣,歡迎您評論轉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