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夷陵之戰打敗劉備,為何最後孫權卻又向劉備求和?

2020-12-11 燕子講歷史

導語:自古以來,勝利方都是高高在上,而失敗方只能任人宰割。可是夷陵之戰卻出乎眾人的意料,孫權雖然取得勝利,卻依舊委曲求全的向劉備求和,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夷陵之戰可以說是劉備一生中最大的敗筆,不僅將自己半輩子的夢想毀於一旦,而且還將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蜀漢政權也日落孫山。劉備雖然大敗而回,但是東吳的態度卻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作為勝利方的孫權本應該高高在上,可事實總是跌破人們的眼睛,勝利方的孫權居然像劉備求和。沒錯,這就好比一個人將你打了個半死,然後和你說求求你,咱倆和解吧。可以說孫權的這個決定讓人感到匪夷所思,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三國形勢卻會發現孫權不愧是一位傑出的領袖。

大家都知道,劉備討伐東吳的原因是關羽不可一世單挑曹魏,東吳不僅不幫忙還背地裡捅了一刀。致使荊州丟了,關羽也因此喪了命。為此劉備雷霆大怒,起兵七十萬,聲勢浩蕩,大有不滅東吳誓不罷休的決心,並且戰爭開始的階段,劉備可以說所向披靡,東吳大軍一敗再敗。而東吳本次戰役的統帥也因為接連失敗引起了麾下眾將士的質疑,無奈之下只能嚴防死守,等待可乘之機。這一對弈就是好幾個月,任憑劉備大軍怎麼叫囂,陸遜都置之不理。

而陸遜的這一決定,可是害苦了劉備麾下的將士。因為正值炎熱的天下,劉備的將士忍受不了酷暑的折磨,不少將士倒了下去。並且又趕上瘟疫盛行,劉備雖然有七十萬大軍,但戰鬥力已經掉了十分之六。為了劉備決定秋後作戰,便讓大軍駐紮進密林之中,以此來抵抗酷暑的折磨。

也正是因為劉備的這個決定,終於將蜀漢大軍推向了無底的深淵。看準時機的陸遜果斷出擊,一把大火整整瀰漫了七百裡的土地。劉備的七十萬大軍瞬間在此化為虛無,逃生者寥寥無幾。這一戰直接讓陸遜封神,他的名氣可以說完全不輸給當年在赤壁的周公瑾。但是劉備就可憐了,多年英明一朝喪,不僅沒有為關羽報仇,反而還賠了個傾家蕩產。這一戰可以說直接打殘了劉備,蜀漢最精銳的戰士基本都死在了夷陵,這也間接的導致了蜀漢二代傳人的斷層。可以說,此戰過後,蜀漢勢力一落千丈,只能苟延殘喘。

但是,接下來奇怪的一幕便發生了,孫權竟然派人前來求和。可以說這一舉動讓所有人感到不能理解,勝利方向失敗方求和,天底下還有比這更奇葩的事情嗎?其實很多人不理解,就連孫權都感到十分的憋屈,別人打勝仗是耀武揚威,可自己打勝仗還得向失敗方求和。可是這有什麼辦法,形勢逼人,無可奈何啊。

三國之所以叫三國是因為有三個政權的存在。孫權和劉備打的再熱鬧,在背地裡依舊有一雙眼睛盯著他們,那就是曹丕。在孫權剛剛取得勝利的時候,曹丕抓住時間,派遣五路大軍御駕親徵,可以說甚是浩蕩。這一下可苦了孫權,劉備雖然失敗卻依舊還留有餘威,再加上曹丕兩路夾擊。孫權摳破腦袋都想不出應對的策略,畢竟東吳太小了,能養活的軍隊實在有限,根本支持不了兩線作戰。

就這樣,孫權為了保住江東,只能委曲求全的向被自己打敗的劉備求和。孫權在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必然是火氣萬分,但是此時的劉備居然沒有答應,毀了我多少年的心血還指望我和你罷手言和?於是,劉備拒絕了孫權的請求,勢必要拼個你死我活。這一決定也讓曹丕十分「感動」,老劉您是個好人啊,等我十日之內滅掉東吳再收拾你。

可惜天不遂人願,撤回白帝城的劉備沒過多久便一命嗚呼。而接下來蜀漢的掌舵者是諸葛亮,他為人速來謹慎,又為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再次和東吳聯合到了一起。也正因為這個決定,孫權的性命終於保住了,蜀漢也因此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唇亡齒寒,便是這個道理,吳蜀是一條繩上的螞蚱,只能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如果您對歷史趣聞感興趣,不要吝嗇自己的雙手點個關注吧,小編每日會為大家獻上不一樣的歷史謎題,讓大家鼓譟的生活增添幾分樂趣,歡迎您評論轉發哦!

相關焦點

  • 夷陵之戰,劉備為何敗給了東吳陸遜?
    公元221年,昭烈帝劉備經過一年多的準備,發動了對東吳的這次大規模的戰役—夷陵之戰。這次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戰役的結果以蜀漢敗北,東吳勝出而結束,對後來的歷史進程影響深遠。圖-蜀吳夷陵之戰示意圖夷陵之戰前,公元219年,駐守荊州的關羽以策應劉備北伐漢中,發動了襄樊之戰,水淹曹操七軍,威震華夏,結果卻被東吳呂蒙截殺,荊州落於孫權之手。公元220年,曹操卒,魏王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次年,劉備也稱帝,國號漢。劉備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打著為好兄弟關羽復仇的旗幟,率軍東徵東吳孫權。
  • 劉備退到白帝城後已經一敗塗地,孫權為何在這個時候選擇求和
    劉備退到白帝城後已經一敗塗地,孫權為何在這個時候選擇求和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由劉備以為關羽復仇為緣由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戰役,目的是揮兵東徵一舉殲滅東吳孫權,但始料不及的是東吳沒被滅反而自己卻慘敗沙場,損失巨大,所帶領的大軍幾乎都喪生在這場戰役中,
  • 夷陵之戰中,為何劉備麾下都是資歷很低的將領?劉備已經盡全力了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登基稱帝,在此之後,他不顧趙雲等老臣的勸阻,決定出徵討伐孫權。孫權得知消息後,當即派人前來求和,然而劉備不為所動,他一意孤行,終於在七月時親自率領軍隊對東吳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孫權見蜀軍來勢洶洶,他不得不啟用陸遜為大都督,統領朱然、潘璋、韓當和孫桓等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孫權向曹丕俯首稱臣。陸遜成為大都督後,他決定避開蜀軍鋒芒,伺機而動,為此,陸遜率軍撤退到夷陵一帶,然後在此地與蜀軍展開對峙。雖然劉備率領大軍深入吳境兩三百裡,但由於吳軍扼阻抵禦,蜀軍難以深入,兩軍就此對峙到六月。
  • 劉備夷陵之戰兵敗,真實原因並非陸遜的天縱奇才,而是?
    三國演義中的夷陵之戰是劉備為了報關羽被殺之仇而發動的一次戰爭。這場戰爭的勝負導致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提出的聯吳抗魏政策徹底付之於一旦,也正是由於此次戰爭的結局,身負光復漢室重任的劉備最終抑鬱而終。那麼軍勢如此強盛的劉備真的是因為義弟關羽的身死而發動的這場戰爭嗎?
  • 陸遜殺掉關羽,擊退劉備,是大功臣,孫權卻為何一定要逼死他?
    後會稽太守淳于式向孫權狀告其非法徵用民力使百姓受苦,而陸遜卻沒有報復他,反而向孫權推薦淳于式,理由是不能因公徇私,這讓孫權對陸遜十分佩服。 而陸遜人生中的巔峰時刻,想必是奪取荊州和夷陵之戰。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大敗曹軍,俘虜了五子良將之首于禁,斬殺大將龐德,自以為天下無敵,愈發驕傲起來。
  • 夷陵之戰,陸遜用火攻是真,但是燒了連營七百裡是真的嗎?
    作為跟著劉備出生入死多年的兄弟,對於東吳這種行為肯定不能忍,於是點兵5萬浩浩蕩蕩地殺向孫權。就這樣,有了接下來著名的夷陵之戰,對陣的雙方正是「小鮮肉」陸遜和「老戲骨」劉備,據一些野史相傳,兩人因為孫尚香的存在還是一對情敵,所以伐吳之戰或許又可以叫做「情敵之爭」。
  • 孫權為何晚年對陸遜如此殘忍?原因有三!第三個原因讓孫權必殺之
    三國時期,東吳一共有四位大都督,分別為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陸遜作為東吳的最後一位都督,戰功卓絕!曾配合呂蒙偷襲荊州,敗關羽,後在夷陵之戰中火燒劉備八百裡連營,大破蜀軍!為東吳北拒曹魏,西敗劉備,陸遜理應成為孫權手下最受信任的股肱之臣!可是為何在孫權晚年的時候,突然對陸遜如此殘忍,硬生生地將其逼死?其實原因有三!第一點原因:功高震主!
  • 三國之謎:一把大火能燒七百裡,陸遜的夷陵之戰是否言過其實
    讓陸遜封神的夷陵之戰,陸遜到底是如何打敗劉備大軍,難道真的是火燒連營七百裡?他到底是怎麼做到的。三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璀璨的年代。由於東漢統治者昏暈無能,天下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致使群雄割據,民不聊生。因此無數的英雄豪傑走上了歷史的舞臺,他們在各自的領域散發著璀璨的光芒,為後世留下了一段段經典傳奇。
  • 同為三國霸主可為何孫權的名聲卻差曹操劉備這麼多?只因這兩個字
    同為三國霸主可為何孫權的名聲卻差曹操劉備這麼多?只因這兩個字話說東漢末年,由於皇室日益衰落,導致朝綱不振,不但被董卓獨攬大權,就連一向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成了擺設,於是乎,天下就此大亂,各路諸侯紛紛打著討 伐董卓的旗號割據一方。
  • 陸遜火燒劉備七百裡連營,周瑜後一大功臣,為何孫權容不下他
    周瑜死後,陸遜接任東吳大都督。破關羽奪荊州,夷陵火燒劉備,解除東吳危機。對東吳有如此大功的陸遜,怎麼會被孫權給逼死。 孫權最初對陸遜頗為中意,還將自己的侄女許配給陸遜。建安二十四年,呂蒙和孫權計劃奪取荊州,孫權命陸遜在陸口指揮三軍。
  • 陸遜燒了劉備的七百裡連營,這到底是真的,還是誇大其詞?
    後來,劉備雖然成為了皇帝,卻也沒有違背自己的誓言,於是,在關羽被殺之後,劉備沒有顧及大臣們的勸說和阻止,堅決的發動了夷陵之戰,發誓要為關羽報仇。一開始的時候,他打的很順利,屢戰屢勝,以至於讓早就已經降服於吳國的糜芳和博士仁都嚇得吃起了回頭草。
  • 漢中之戰,劉備與曹操打得難捨難分的時候,東吳的孫權在做什麼?
    漢中之戰,劉備與曹操打得難捨難分的時候,東吳的孫權在做什麼?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漢中之戰時,孫權正在家裡反省、磨刀。正在轉向的孫權217年,漢中之戰爆發。1、217年春,孫權派令都尉徐詳向曹操請求「歸降」。當然,這個歸降只是名義上的,孫權一份土地都沒有讓出來。不過,這也意味著,孫權主動與曹操緩和關係,另有所圖。2、217年,魯肅去世,呂蒙接任陸口守將。
  • 陸遜火燒七百裡連營,讓劉備驚慌失措,自此蜀國氣運低沉
    但是在那個時候由於紮營不當和氣候問題,被東吳的軍師陸遜攻擊了,導致蜀國的軍隊火燒連營,幾乎全軍覆沒。在赤壁大戰以後,那個時候的劉備準備讓大將關羽去守衛荊州。關羽也聽從了劉備的話就帶著兵北上了,想要去攻打曹軍,卻怎麼也沒有想到孫權這個人卻派人從後面襲擊關羽,也奪取了荊州,又殺了關羽。
  • 孫權為何要逼死陸遜?
    陸遜因為曾祖父陸康與江東舊主孫策雙方曾有過對陣,這就使得陸家與孫家有世仇的關係,因此,陸遜不願意為東吳孫家而戰,這個時候,東吳的新主孫權向陸遜伸出了橄欖枝,並且對於先前的事情,表示了歉意,還將孫策的女兒嫁給了陸遜,緩和了雙方的關係,陸遜感受到了孫權的誠意,開始為孫權效力,就這樣世仇成為了親人。
  • 劉備為何會犯下連營七百裡的低級錯誤,以至為軍事菜鳥曹丕所笑?
    可見劉備軍光陣亡的人數就在八萬以上,再加上黃權及其他部隊投降者,劉備兵力總數應該在十萬左右。與劉備喜歡豪賭的性子不同,孫權辦事,總是滴水不漏還留後路。所以當劉備剛出動的時候,孫權就放低姿態遣使求和,但劉備一眼就看出孫權只有表態而毫無誠意,全都是虛的,表面上客客氣氣,實際上連一寸土地都不肯讓。
  • 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兵敗,為何滯留白帝城卻未返回成都?
    第二年,劉備成都稱帝,為了給關羽報仇,不顧諸葛亮苦苦相勸,毅然決然的興兵討伐東吳。劉備是知人善任、寬厚仁愛的明君,但不是一個會打仗的統帥,夷陵之戰中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慘敗逃回白帝城,直到一年後病逝,託孤諸葛亮。蜀漢國都是成都,劉備兵敗以後為何駐守白帝城卻從沒有返回成都呢?
  • 孫權既然能背盟偷襲荊州殺關羽,為何沒有在諸葛亮北伐時攻打蜀漢
    所以,公元219年,當關羽北伐襄樊之時,孫權就開始偷襲荊州,這一計劃孫權與呂蒙、陸遜等人計劃了好幾年時間,儘管劉備集團是孫權的盟友,但那又如何呢?孫權優先考慮是自己的戰略安全,而不是劉備的,孫權偷襲荊州後,一不做,二不休,把蜀漢唯一的名將關羽也給殺了,就是為了徹底打敗蜀漢,孫權不在乎蜀漢的反擊。
  • 曹操劉備死後,孫權獨活了30年,為什麼沒能一統天下?
    而劉備則是在關羽被殺之後,執意率軍攻打吳國,最終卻遭遇了慘敗,最後鬱悶而死。 我們都知道曹操、劉備和孫權這三人都是沒有能夠一統天下的。曹操、劉備去世得早,但孫權活的時間是最長的,那麼為何他沒有能夠一統天下呢?
  • 劉備徵討東吳為何不帶上諸葛亮?並非演義中所說的諸葛亮反對伐吳
    在三國歷史上,夷陵之戰的慘敗,幾乎加速了蜀漢提前的滅亡,甚至因為這一戰爭,蜀漢之後很多年裡,都處於國力不振的狀態,因為,蜀漢的精兵幾乎都因為這場戰爭全部葬送了。 而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劉備在發動這場戰爭的時候,是因為沒有帶諸葛亮一起參與討伐孫權,所以才導致了戰爭的失敗。
  • 陸遜是東吳的社稷之臣,為何會被孫權逼死,孫權為什麼要殺陸遜
    陸遜是東吳政權中期的社稷之臣,在夷陵之戰中陸遜以名不見經傳擊敗了身經百戰的梟雄劉備,在石亭之戰中擊敗了曹魏名將曹休,成為東吳建立政權時擔當頂梁柱的重臣,卻在被孫權任命為丞相後逼死,孫權為什麼要對社稷之臣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