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雛鳳」龐統,求職屢屢受挫不在相貌,而在心性太狂

2020-12-13 腦洞看古今

親愛的讀者朋友,感謝您的持續關注,讀史使人明智,願你我都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增長見聞!

上篇文章中我們著重介紹了劉備手下的一位神算子-徐庶,今天我們來介紹另一個人,龐統。

龐統在長相上不佔優勢,與人見面時第一印象自然不佳,於是便影響了對其才智的判斷,這種無法左右的先天因素其實是文人仕途不順、壯志難酬、抑鬱不得志中的較為普遍的一種因素,即便是放到現代社會,一個外表不佳的人,也會在求職路上受挫。

而且,龐統直接間接的與魏蜀吳三家主君都打過交道,但是卻被孫權、劉備棄之不用,雖然龐統感受到了曹操對自己的重視和欣賞,但是由於曹操不是正統,被稱為「曹賊」,無奈龐統只能遠離曹營。這是《三國演義》中唯一一個有如此遭遇的人,進一步有力地詮釋了古代文人在仕途道路上的種種無奈心理和不確定因素。

但是,龐統並不為此灰心,他還認為這是君主們不識貨的原因所導致。他有著謀士的驕傲自恃、不屑於逢迎,同時久懷建功立業之心,另闢蹊徑以求得到重用,這些都是古今謀士普遍的心理特徵。

龐統的性格氣量與徐庶大相逕庭。龐統的自信到了有些許狂妄的地步。在面見孫權時,孫權問其才能如何,當然,一個謀士來自薦,君主定然會問道他的智謀和優勢,就像是現代的面試,我們都知道面試我們一定要謙遜有禮,而不能誇誇其談,狂妄自大,但是龐統卻顯得有些恃才放曠,說他的才學「與公瑾大不相同。」

他沒有從自身出發舉例自己的優勢謀略,卻通過壓低別人來抬高自己自然讓人不悅,況且他壓低的那個人還是讓全東吳人佩服,孫權也是無限推崇的周瑜。所以,最後的結果自然也是不如人意,導致孫權對其「狂士,用之何益」的評價,即使魯肅一再對龐統的才智進行解釋,甚至說出他獻連環計的事跡,孫權也不屑,「誓不用之」。

後來,龐統在面見劉備時,也是如此,「長揖不拜」,非常高傲,以至於到了無禮的地步,並且他沒有拿出諸葛亮的推薦信,而是擺出一副考察別人的樣子就去了,因此劉備只道:「荊楚稍定,苦無閒職」,讓他去做耒陽縣宰。

試想若龐統面見劉備時,態度謙和,彬彬有禮,「以才學動之」,求賢若渴的劉備定然不會大材小用,他自己也就不會受那番波折。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單從龐統的「自薦」行為所反映出來的性格氣量差異都為他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最後經歷萬般波折終於通過在耒陽縣的一鳴驚人得到劉備重用,卻可惜英年早逝,才華未施。因此,從龐統這個人物形象上我們完全可以看出古代文人仕途悲劇的全部因素。讀史使人明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感謝繼續關注後續更新, 我們一起快樂學歷史!

相關焦點

  • 《三國》中徐庶和龐統都是悲劇收場,徐庶是偶然,龐統是註定
    徐庶和龐統的人物形象及情節發展是《三國演義》中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墨不多,卻必不可少。徐庶被迫進曹營一言不發,龐統身亡落鳳坡,他們是典型的悲劇人物,只是他們的悲劇有所不同。徐庶收到母親的求救書信後,如果徐庶不去救母親,與儒家所推崇的「孝者,所以事君也」的倫理道德相違背,若不救母親,便是不孝,淪為「不孝」的徐庶在以道德為至重的劉備那難以安身立命,難以再獲得劉備的信任,徐庶自然是深知這一點的,因此,離開反而能留下一個光榮的背影。這是一個道德死命題,徐庶的悲劇在於儒家美德冠名下不得不如此的悲劇。
  • 龐統有經天緯地之才,為何在孫權、劉備那裡「面試」屢屢碰壁
    這裡的「鳳雛」就是龐統。縱觀龐統一生功績,無論是赤壁之戰助諸葛亮和周瑜大破曹操,還是後來協助劉備入主西川,從而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等,都說明龐統是一個百年難遇的奇才。可令人奇怪的是,滿腹才華的龐統在東吳孫權、西蜀劉備的「面試」中卻都沒被重用,這是為何呢?龐統接受孫權面試時,「權見其人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
  • 三國演義中火燒赤壁,究竟是誰的功勞,諸葛亮?周瑜?還是龐統?
    諸葛亮借東風,把這些故事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三國演義版赤壁之戰。簡單來說,三國演義版本的赤壁之戰功勞最大的還是周瑜,其次是龐統、諸葛亮、蔣幹、黃蓋、闞澤。就連三國演義中也說道:赤壁鏖兵用火攻,運籌決策盡皆同。若非龐統連環計,公瑾安能立大功?意思就是說:如果不是龐統獻給曹操的連環計,周瑜怎麼能立大功呢?
  • 找工作屢屢受挫,那是你還不懂這3個求職潛規則
    你是否在求職總是受挫?其實在找工作面試時被拒絕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但是在每次失敗後,你是否有從失敗中反思出是什麼原因,從而吸取教訓呢?找工作屢屢受挫,那是你還不懂這3個求職的潛規則,即使你的能力是可以的,但是也需要找到一個與你經驗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是需要機遇也需要時間,需要好好積累面試經驗的。
  • 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實力如何?事實上,龐統的能力很可能被誇大了
    龐統能在後世聞名,其實與諸葛亮有很大的關係。在《三國演義》中,劉備被蔡瑁追殺,不得已騎著的盧馬越過檀溪,就此遇到了司馬徽,當時司馬徽稱「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從而讓臥龍諸葛亮與鳳雛龐統之名流傳於世間,由於諸葛亮的能力愈發得到大眾認可,因此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也愈發顯得能力出眾。
  • 諸葛亮主張必須佔荊州,龐統卻認為荊州要不得,誰更高明?
    諸葛亮主張必須佔荊州,有著很強的前瞻性《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諸葛亮第一次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趨勢圖,並且著重強調佔領荊州益州兩地,等到合適時機就可以由一上將帶領兵馬從荊州北上,而另一路從益州出發,兩路合擊北方的曹操。
  • 老嘎講成語:以貌取人,三國龐統究竟有多醜?
    那么子羽這個人,拜孔子為師的時候,孔子見他相貌醜陋,認為材質平平,就很勉強的答應了,也不怎麼教他。但子羽很好學,努力提高自已,也從不走什麼旁門左道。 後來他從魯國南遊到長江一帶,追隨他的學生有三百多人,行為從來沒有什麼過失,在各國間聲譽很高。
  • 自負與自卑:龐統的性格悲劇
    文/補充說明 在《三國演義 為什麼龐統沒有能夠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粗看起來是機遇不夠,運氣不好。其實,或許是顏值太低這件事,讓龐統的性格變得既自卑又自負,最終自己打敗了自己。 說起來,三國演義這樣以男性為主的書裡,長得難看或者兇惡的人並不少。但是,像龐統這樣顏值問題被反覆提起的,倒也真是沒誰了。
  • 「鳳雛」龐統——一個亂世當中複雜的矛盾體
    而和「臥龍」諸葛亮齊名的「鳳雛」龐統的形象則顯得有些模糊,《三國演義》中描寫龐統長得很醜,性情忠厚樸鈍,但同時卻又建議劉備在宴席上殺掉劉璋。在我看來龐統是一個亂世當中糾結、複雜的矛盾體,是一個無奈又悲情的人物!
  • 打下涪城後,龐統看透了劉備,來不及提醒孔明就犧牲了!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一個非常正面的形象,但是三國演義是小說,既然是小說,那就一定會帶有作者的主觀想法,三國演義就是這樣。所以說一定要從正史中來了解劉備。正史中的劉備和三國演義中的並不一樣,其中龐統對劉備這個人看的就非常透徹。
  • 此人曾殺龐統、圍張飛,深得劉備喜愛,為何諸葛亮卻將其斬殺?
    而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他的故事做得適當的豐滿,讓張任成了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一個"矛盾"。 在《三國演義》第六十回"張永年反難楊修 龐士元議取西蜀"中,羅貫中寫到劉備正在與劉璋對峙。劉璋聽從了手下一個名叫張松的精明謀士的建議,準備了大量財寶前去拉攏曹操。結果因為直言不諱,張松在曹操那受辱並被趕走。隨後,張松自作主張動身前去拜訪他更看好的劉備。
  • 再讀《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上)諸葛亮痛哭龐統
    彭羕說:「為將之道,怎麼能不知道地理?前寨緊靠涪江,如果決江,前後用兵堵住,那人就要死光,」劉備大悟。彭羕說:「罡星在西方,太白降臨此地,應該有不吉之事要發生,一定要謹慎。」劉備當即拜彭羕為幕賓,派人密報魏延、黃忠,讓他們全天候巡視,以防決水。
  • 真實的赤壁之戰,魯肅是個好同志,諸葛亮是去分贓,龐統沒有露面
    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 魯肅去見劉備之前,孫權那邊的軍隊調動都已經完畢,給了周瑜三萬精兵突前,孫權自己帶著二萬人在柴桑為周瑜做預備隊,以及準備後勤物資。
  • 蔣幹,被《三國演義》寫壞的名士,有點冤枉
    蔣幹這人,被《三國演義》寫壞了,一句歇後語「蔣幹盜書——上了大當」讓眾人皆知:蔣幹這傢伙,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周瑜頭大,龐統就想了個連環計,把周瑜的頭大病治好了。有了藥方,但還得有郎中呀,這怎麼把龐統不動聲色地送給曹操又是個麻煩。這事一點不麻煩,蔣幹又來送枕頭了。
  • 為何劉備奪不了天下?龐統臨死前說的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
    龐統臨死前說的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對筆者來說,《三國演義》可以說是自己的啟蒙讀物了,粗略算下來,少說也來回翻閱了八九十遍了。無論是魏武揮鞭,豪氣凌雲的曹孟德,還是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的諸葛亮都是筆者喜愛的人物。在這波瀾壯闊的百年時間,英雄輩出,然而同時也有著許多人才英年早逝,令人無限惋惜。
  • 求職100天接連受挫,學會這幾招,找份心儀工作不是難事
    於是很多人求職在屢屢碰壁,屢屢受挫的情況下,一氣之下要麼跳河自殺,要麼縱火搶劫,本來是單純的求職問題,最後釀造成大禍,演變成很多社會問題。現象1:不久前,澎湃新聞報導浙江一男子加薪要求被拒後辭職離開打工十幾年的老東家,因求職屢受挫,再想返回又被前老闆拒絕,他由此怨恨實施放火燒前老闆廠房洩憤;現象2:2015年遼寧一個大學畢業生因求職不順,縱身一躍,從峨眉山跳下,留下遺言:不要讓我爺爺知道這件事情;現象3:朋友小新因裸辭半年沒有找到新的工作
  • 三國演義小說與三國演義電視劇8個區別-究竟哪個更符合歷史?
    伴隨三國演義電視劇的熱播,各種翻拍,三國演義小說也被重新拾了起來,畢竟小說與電視劇的區別還是很大的,小說給人更大的遐想空間,大家可以想像金庸的各種小說與電視劇,盜墓筆記電影與電視劇,都經常被吐槽與原著出入太大,但三國演義畢竟是經典,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94版三國演義和10版新三國。
  • 三國演義中的蔣幹:如何從一個真君子,轉變為一個猥瑣男?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肯定知道其中一個經典橋段,即:蔣幹盜書!在這個故事裡,蔣幹成為被周瑜愚弄的小丑形象,變成了一個猥瑣的男人!第二次去東吳,帶了龐統回來,曹操又中了連環計。可以說,蔣幹就是曹操的災星!那麼,在真實歷史上,周瑜的同學蔣幹,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三國志·周瑜傳》中,對蔣幹的評價有這麼一句:「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
  • 赤壁之戰中,龐統是否有騙曹操連鎖戰船?蔣幹有二次過江嗎?
    《三國演義》中有兩個連還計:一個是王允一女雙許,利用董卓、呂布和貂蟬之間的三角關係,假呂布之手殺了董卓;再一個就是龐統騙曹操連鎖了戰船,以利於周瑜的火攻。後者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後半段《龐統巧授連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