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朋友,感謝您的持續關注,讀史使人明智,願你我都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增長見聞!
上篇文章中我們著重介紹了劉備手下的一位神算子-徐庶,今天我們來介紹另一個人,龐統。
龐統在長相上不佔優勢,與人見面時第一印象自然不佳,於是便影響了對其才智的判斷,這種無法左右的先天因素其實是文人仕途不順、壯志難酬、抑鬱不得志中的較為普遍的一種因素,即便是放到現代社會,一個外表不佳的人,也會在求職路上受挫。
而且,龐統直接間接的與魏蜀吳三家主君都打過交道,但是卻被孫權、劉備棄之不用,雖然龐統感受到了曹操對自己的重視和欣賞,但是由於曹操不是正統,被稱為「曹賊」,無奈龐統只能遠離曹營。這是《三國演義》中唯一一個有如此遭遇的人,進一步有力地詮釋了古代文人在仕途道路上的種種無奈心理和不確定因素。
但是,龐統並不為此灰心,他還認為這是君主們不識貨的原因所導致。他有著謀士的驕傲自恃、不屑於逢迎,同時久懷建功立業之心,另闢蹊徑以求得到重用,這些都是古今謀士普遍的心理特徵。
龐統的性格氣量與徐庶大相逕庭。龐統的自信到了有些許狂妄的地步。在面見孫權時,孫權問其才能如何,當然,一個謀士來自薦,君主定然會問道他的智謀和優勢,就像是現代的面試,我們都知道面試我們一定要謙遜有禮,而不能誇誇其談,狂妄自大,但是龐統卻顯得有些恃才放曠,說他的才學「與公瑾大不相同。」
他沒有從自身出發舉例自己的優勢謀略,卻通過壓低別人來抬高自己自然讓人不悅,況且他壓低的那個人還是讓全東吳人佩服,孫權也是無限推崇的周瑜。所以,最後的結果自然也是不如人意,導致孫權對其「狂士,用之何益」的評價,即使魯肅一再對龐統的才智進行解釋,甚至說出他獻連環計的事跡,孫權也不屑,「誓不用之」。
後來,龐統在面見劉備時,也是如此,「長揖不拜」,非常高傲,以至於到了無禮的地步,並且他沒有拿出諸葛亮的推薦信,而是擺出一副考察別人的樣子就去了,因此劉備只道:「荊楚稍定,苦無閒職」,讓他去做耒陽縣宰。
試想若龐統面見劉備時,態度謙和,彬彬有禮,「以才學動之」,求賢若渴的劉備定然不會大材小用,他自己也就不會受那番波折。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單從龐統的「自薦」行為所反映出來的性格氣量差異都為他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最後經歷萬般波折終於通過在耒陽縣的一鳴驚人得到劉備重用,卻可惜英年早逝,才華未施。因此,從龐統這個人物形象上我們完全可以看出古代文人仕途悲劇的全部因素。讀史使人明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感謝繼續關注後續更新, 我們一起快樂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