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主張必須佔荊州,龐統卻認為荊州要不得,誰更高明?

2020-12-22 我是李四小美女

諸葛亮主張必須佔荊州,有著很強的前瞻性

《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諸葛亮第一次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趨勢圖,並且著重強調佔領荊州益州兩地,等到合適時機就可以由一上將帶領兵馬從荊州北上,而另一路從益州出發,兩路合擊北方的曹操。

如此一來,荊州和益州,加上漢中,劉備從地理位置來說,對曹魏集團的大本營長安行程包夾之勢,再加上經過百戰留下來的強大蜀軍,面對魏國未必不能實現翻盤。

龐統卻認為荊州要不得?不知道是誰說的

整個《三國演義》,龐統出場的時間其實不多,但是關於荊州的論斷,其實也只有一段,第六十回,張永年反難楊修 龐士元議取西蜀中描述:

可見龐統與諸葛亮一樣,認為荊州是很重要的戰略要地,但是單獨只佔領一個荊州,就顯得不行了。為什麼呢?因為荊州可以說是個「四戰之地」,東邊的孫權,北邊的曹操,都是野心勃勃想要一統天下的人物。在孫劉聯合對抗曹操的情況下,荊州還能保證穩定,而如果孫曹聯合,那麼單憑劉備的這點家底依然是難以抗衡的。

所以龐統非常執著於劉備快速拿下益州,在接下來的章節中龐統屢屢幫助劉備設計,便是用最快速度佔領益州的方式。而同一時間,曹操殺掉馬騰,打敗馬超,已經初步完成北方的統一,下一步就要伸手到漢中了,而緊接著就是益州。所以時間的緊迫甚至讓龐統都擅自做主安排謀殺劉璋,可惜被「假仁義」的劉備一而再再而三的攪局。

不論是臥龍還是鳳雛,都沒有提出單獨用益州或者荊州對抗其他的理念

諸葛亮和龐統似乎在劉備的戰略局面上形成了驚人的統一意見,那就是佔領益州和荊州兩地。當機會來臨時,龐統甚至表現得更急切一些。因為畢竟荊州是諸葛亮幫助劉備佔領的。而龐統作為劉備集團的新人,卻直接成為高層,更要為自己的位置擔心一下。

後來荊州丟在了關羽手上,諸葛亮只能用六出祁山的方法來驗證自己的中心而又很難有所作為了。畢竟韓信曾經幹過的事情在此時也是曹魏集團所要防範之處。所以再看諸葛亮六出祁山,充滿了無奈的血淚。

相關焦點

  • 關羽很委屈,諸葛亮也無辜,是誰的疏忽大意導致了荊州之戰潰敗?
    但是我們細看《三國志》等相關史料,就會發現關羽很委屈,諸葛亮也無辜:當年的諸葛亮沒有發言權,關羽也採取了相當嚴密的防範措施,至於究竟是誰的大意弄丟了荊州,咱們今天就根據正史來進行一番深入的剖析。首先我們必須強調一點,劉備和諸葛亮不會以丟失荊州為代價來剷除不太聽話的關羽,而且諸葛亮當時還沒有兵權,他的任務就是搞後勤,如何調兵遣將,都是劉備獨斷專行。
  • 劉備入蜀,誰是留守荊州的最佳人選?此人比關羽更合適!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聽從張松建議,派法正邀請劉備入川襄助自己對付張魯,法正、龐統在此時勸劉備圖取益州。劉備遂留諸葛亮、關羽等守荊州,自將數萬步卒入蜀,與劉璋會於涪。建安十七年(212年),張松事情敗露被殺,劉備於是與劉璋反目。
  • 「臥龍鳳雛」 龐統為什麼能與諸葛亮齊名?
    當時劉孫聯軍在赤壁給曹老闆按了一個剎車鍵後,魯肅覺得不能讓龐先生繼續埋沒才華,寫信給劉備推薦他,諸葛亮也建議劉備起用,於是龐統順利歸入劉備帳下。建安十七年(212年),劉備徵蜀,留諸葛亮守荊州。攻打涪水關時,守將楊懷高沛是蜀中名將,久攻不下,戰事膠著。
  • 不帶諸葛亮而選龐統相隨 實是因為二人定位相左
    不帶諸葛亮的第一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荊州,時值赤壁之戰剛剛結束,劉備趁此大勝佔據了荊州大部,但是劉備若是想要整合荊州當地的各種資源自然還需要一些時日,而精於政務的諸葛亮就是最為適合的人選
  • 諸葛亮真是山野村夫嗎?劉備有了他,才算真正融入荊州上流社會
    蔡瑁另一個姐姐則嫁給了當時的荊州名士黃承彥。 而黃承彥就是諸葛亮的嶽父,他的女兒傳說叫黃月英。這樣,荊州權力最大的兩個人物就都與諸葛亮扯上了關係:劉表是諸葛亮的姨夫,而蔡瑁則是諸葛亮的舅舅。
  •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正值關羽兵圍襄樊之際,孫權背棄孫劉盟約,派遣呂蒙偷襲荊州,並使陸遜襲取夷道,斷絕益州救援之路。關羽得知荊州丟失,便撤軍南歸,卻被呂蒙施以攻心計,導致士兵潰散,最終在撤往益州途中的臨沮被江東軍隊俘虜,隨之被害。根據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荊州是劉備爭奪天下的二大基石(荊州和益州)之一,重要性不言自明。
  • 你認為「大意失荊州」真的是關羽的責任嗎?
    丟失荊州,關羽有責任,但絕不是全責,更談不上「大意」。我們先說三國時期的荊州,它並不是現在的湖北荊州這樣一個城市,而是荊州七郡(後來增加襄陽郡、章陵郡共九郡),包括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荊州七郡,也並非為三國一家獨佔,而是三家瓜分。
  • 司馬徽為什麼不向劉備舉薦同族的司馬懿,卻舉薦了諸葛亮和龐統
    年,荊州牧劉表設立學校,廣求天下名士,司馬徽就這樣應召來到了荊州。由此可以看出,司馬徽來荊州並不是當官的,而是在學校裡面教書。  隨著時間的推移,司馬徽也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學成出仕,所以司馬徽經常會向各地官府舉薦人才。據史料記載,司馬徽曾不遺餘力地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和龐統,而後來諸葛亮和龐統也真的為劉備所用,並建立了一番功業。  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
  • 失掉荊州重地,也不能全怪關羽,其實,此地的隱患早年已經埋下了
    可見,周瑜在《三國演義》中是用來襯託諸葛亮的,他的作用跟後來的司馬懿很像,使得諸葛亮能一線貫穿,一直保持睿智的形象。所以,有讀者認為,《三國演義》讀到五丈原之後,就可以不讀了。 如果,當時劉備能獲得荊州,北方的曹操必然會引兵來襲。但此時,劉備如果主動提出聯吳抗曹,那東吳必然會答應。所以,等到擊敗曹操後,荊州自然還是劉備的,而東吳也不會挑起事端。只有這樣,諸葛亮的「隆中對」才能順利實施。 然而,最好的機會錯過了,使諸葛亮只能想方設法弄到荊州。他使用計謀,從東吳手裡弄到荊州,暫時讓軍隊駐紮在那裡。
  • 再讀《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上)諸葛亮痛哭龐統
    劉備設宴款待彭羕,忽報荊州諸葛亮特地派馬良送信來。劉備召馬良進來詢問,馬良禮畢後說:「荊州平安,主公不用掛心。」然後呈上諸葛亮書信。劉備拆開信,只見信上寫著:我夜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 guǐ ] 巳[ sì ] ,罡星在西方。
  • 有人說鳳雛龐統徒有虛名,其實他有一點比諸葛亮強百倍!
    有這樣的懷疑是因為沒有仔細研究歷史,下面小魚兒通過《三國志》中的記載來告訴大家龐統為什麼那麼牛?1、伯樂識馬,水鏡識鳳雛。據《三國志龐統傳》記載,龐統的才能原本並不為人所知,剛成年的龐統拜訪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與龐統一番交談,大為吃驚,認為龐統應是南州士人中最優秀的,能讓水鏡先生如此評價之人實屬少見。
  • 龐統臨死前說的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
    龐統臨死前說的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對筆者來說,《三國演義》可以說是自己的啟蒙讀物了,粗略算下來,少說也來回翻閱了八九十遍了。無論是魏武揮鞭,豪氣凌雲的曹孟德,還是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的諸葛亮都是筆者喜愛的人物。在這波瀾壯闊的百年時間,英雄輩出,然而同時也有著許多人才英年早逝,令人無限惋惜。
  • 劉備為何帶龐統入蜀而留下諸葛亮,這個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龐統勸劉備說:「如今荊州已是殘破不堪,人才和物資都已經消耗殆盡,東有孫吳,北有曹操,鼎足三分的謀略已經難以實現了。而益州國家和人民富足強健,戶口百萬以上,四部兵馬,要調用都一定能齊集,珠寶財貨都無求於境外。我們可以以此來成就自己的大業。」劉備回答:「如今天下與我水火不相容的,就只有曹操了。
  • 張良與諸葛亮誰更厲害呢?
    張良劇照《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被描繪的足智多謀,於是就有人把諸葛亮與張良比較,那麼張良與諸葛亮誰更厲害呢?張良劇照劉備、諸葛亮劇照諸葛亮,東漢官員之後,躬耕於南陽,娶黃承彥之女黃月英,得以接觸荊州上流人物,同時結交徐庶、龐統、孟公威、石廣元等,因此對天下大事了如指掌,雲遊四方,得到西川地圖,見曹操、孫權已經成事有眾多文官武將,因而把自己包裝一番
  • 三國三大早逝之人,郭嘉、龐統、周瑜,誰的死最為可惜
    這個必須是周瑜!單就其對於各自陣營中起到的作用來講,郭嘉和龐統跟周瑜沒法兒比的!我知道這樣講會遭到郭吹龐吹們的口誅筆伐,但是,這並不能改變歷史啊!歷史上的郭嘉與龐統,就是兩個二流謀士,他們出場時間短,作為有限,遠上升不到諸葛亮、荀彧這些人的高度!咱們首先說說郭嘉郭奉孝!
  • 都說「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歷史上的劉備真的借過荊州嗎?
    相信看過三國的朋友都聽過這麼一句話,"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三國演義》裡面描述劉備從東吳手上借來荊州後開始全力備戰,以幫助劉璋攻打漢中張魯的由頭進軍益州,採納龐統的策略吞併白水關的2萬精兵後反攻成都,經過一系列戰事終於奪下益州。 此時東吳方面派人來要荊州,劉備回復奪下漢中後再歸還。
  • 劉備稱霸三國的轉折點,大意失荊州,隆中對宣告涼涼
    三國中忠肝義膽的劉皇叔是筆者最為喜歡的英雄人物之一,世人普遍認為劉皇叔最後失敗的原因是自身國力孱弱,手下的將領特別是諸葛亮已經窮極一生,蜀國在本質上與魏國有著天地一般的差距.筆者並不是完全認同這一種說法,今天筆者也想談談自己的見解以及筆者認為劉皇叔的失敗之處-大意失荊州。
  • 中國古代名人傳,東漢龐統
    後來郡守任命龐統為功曹。寵統生性非常重視倫理道德,對於撫育子女、贍養老人一類的事特別盡心。對別人的稱讚,也常常超過別人的實際才幹,當時的人感到奇怪,就問他緣故,龐統回答說『』現在天下大亂,道德衰微,好人少而壞人多。想要振興良好的風俗,增強人們的道德觀念,如果不把值得褒獎的人說得更完美一些,那麼他們的名聲就不能為人們所仰慕學習。
  • 東吳偷襲荊州,不是關羽未能東和孫權,而是雙方利益所致
    在《三國演義》裡,龐統死後劉備派關平去荊州,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率軍入川助戰,命關羽留守荊州。在諸葛亮出發前曾經叮囑關羽要「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關羽雖然當面答應得挺好,不過實際上後來並沒有按照諸葛亮的囑咐行事。最終導致孫權決定和曹操聯手攻打荊州,關羽也因此兵敗身亡。
  • 真實的赤壁之戰,魯肅是個好同志,諸葛亮是去分贓,龐統沒有露面
    可惜的是,上述精彩故事在真實歷史中的赤壁大戰期間,百分之九十都沒有發生過,大部分是小說家杜撰出來的,小說提高了劉備一方勢力的作用,強化了諸葛亮的謀略,強化了後來成為劉備重要謀臣的龐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