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劉備說一人不能重用,接班人選擇忽視,造成了相反後果

2020-12-11 千年歷史千面遊

曹操和劉備,分別是曹魏和蜀漢的實際締造者,在漢末亂世,憑藉自己獨特的優勢開創了一番基業。作為陣營領袖,此二人在用人、識人的眼光上非常毒辣,人才在他們手上,都能被發揮出最大的價值。他們的手下也都各自有那麼一個人,在別人眼裡都是頂級人才,就是得不到這二位領袖的重用。乃至在他們離世之前,還特意囑咐接班人不要重用這些人。可遺憾的是,下任領袖沒有遵循他們的囑託,他們在世期間,曾經和自己的接班人明確說了有一個人不能重用,可是卻沒人把這話當回事兒,結果造成的歷史影響卻各自不同。

劉備的託孤遺憾

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被東吳名將陸遜的一把火,幾乎燒掉了蜀漢的全部家當。之後他退回白帝城,在第二年的四月得了重病,眼看不治,便把丞相諸葛亮叫過來「託孤」。除了國事和家事之外,他最擔心的一點,就是諸葛亮這個人雖然是個優秀的戰略家,但是不擅長用人。平時辦事或者事無巨細親自插手,把自己累個半死;或者忙不開了臨時抓一個什麼人,不考慮其性格才華,硬生生的頂上去。所以在這方面,劉備特意囑咐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三國志.蜀書.董劉馬陳董呂傳》)

然而,諸葛亮並沒有聽劉備的話。也有可能是蜀漢人才本來就少,他實在是無人可用;也可能他是真的覺得馬謖不錯,身上有自己當年的影子。反正無論如何,還是在《三國志.蜀書.董劉馬陳董呂傳》中記載:「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他不但沒有聽劉備的話,反而更加倚重馬謖。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清楚,諸葛亮在最有可能成功的第一次北伐中,讓馬謖去鎮守街亭。結果真如劉備所言,馬謖不堪大用,貿然出擊,結果造成了蜀漢的全線被動,最後只能無奈的退回自己的地盤。從此以後,蜀漢的北伐再也沒有突然性可言,恢復長安故地成了一句空話。

但是,蜀漢北伐的失利,反倒讓這個偏安的小國保持了幾十年的平安。由於沒有關中平原需要照管,蜀漢薄弱的人才儲備沒有分散,薄弱的兵力也沒有分散。而且,其士兵戰術屬性的弱點也沒有暴露。可以想像,如果蜀漢擅長山地作戰的步兵,在關中平原面對曹魏的精銳騎兵,會是個什麼景象。所以在第一次北伐之後,諸葛亮和其繼任者姜維都把北伐當做了一種地區矛盾的方法,蜀漢的穩定也正是因此而保持。直到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蜀漢都沒有內亂之憂。

曹操的教導遺憾

曹操是第一個喊出「唯才是舉」口號的人,他對人才的渴望是非常強烈的。但是對人才的渴望並沒有蒙蔽他的雙眼,尤其是在司馬懿的問題上。司馬懿面對曹操的徵召,寧可裝病在床上躺了六年都不出山,甚至其妻子張春華為此親手殺人。後來曹操強行徵召,並告訴徵召的使者:「若復盤桓,便收之」(《晉書·宣帝紀》),那個意思就是司馬懿在推脫,就直接逮捕。司馬懿這才無奈出山。後來曹操看出此人有「鷹視狼顧之相」,覺得日後此人可能是個禍害,於是在對司馬懿的使用上格外謹慎。

可以說,曹操和司馬懿的相處,從一開始就不太愉快。但是搞定未來就是搞定了一切,司馬懿通過自己的才智,籠絡了下一代魏王曹丕。在曹丕和曹植兄弟爭奪儲君的時候,司馬懿更是成為了曹丕「四友」之一,為其出謀劃策。

曹丕和司馬懿走得太近,這種情況是曹操不想看到的。於是他告誡曹丕要小心,「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但是曹丕沒有聽從。

也難怪曹丕會那麼看重司馬懿,在曹丕即位之初,同母弟弟曹彰就裹挾了曹植,險些傾覆了曹丕的天下。所以終曹魏一朝,曹氏宗親權勢一直受到限制。對比自家的兄弟和叔伯,曹丕顯然更相信外人。

在曹操死後,曹丕繼位,司馬懿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正是由於他的南徵北戰,曹魏才在南部擋住了東吳,在東部收服了遼東,在西側殺掉了孟達,國家的門戶被守衛的滴水不漏。後來司馬懿又和諸葛亮數次交鋒,總能獲得勝利,保住了魏國的西部江山。

戰功赫赫之外,司馬懿還非常謹慎,從來不和曹氏的顯貴們爭鋒。在大司馬曹真的壓制下,司馬懿從沒有一絲怨言,哪怕對方的戰功遠遠不如自己。從這時的情況來看,曹丕沒有聽從曹操的建議,重用司馬懿,無疑是個極為正確的決定。

然而幾十年後,這種表面上的正確終於向曹操擔心的方向開始發展。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病重,任命曹爽為大將軍,與司馬懿共同輔佐新皇帝曹芳。曹爽不管從能力還是資歷上看,與司馬懿相差太遠。可偏偏此人還嫉賢妒能,時刻逼迫司馬懿,最終激化了矛盾,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以3000死士奪取了曹魏的實權。又經歷了司馬師、司馬昭兄弟的經營,最後司馬氏建立的晉朝取代了曹魏,曹操最擔心的事情終究還是發生了。

總結

歷史的發展,總是波詭雲譎的,有時候一句話、一件事,就能決定一個國家、一個王朝的生存與發展。以曹操和劉備的這兩個對後人的囑託來看,諸葛亮沒有聽從,看似因此吃了敗仗,但是卻變相保存了蜀國;曹丕也沒聽從,看似用對了司馬懿,最後卻導致了王朝的終結。這可能就是歷史的魅力所在。有那麼句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從上面的例子來看,此言當真有理。

相關焦點

  • 劉備手下兩員大將,比關羽張飛還要猛,可惜從未得到劉備重用!
    《三國演義》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許多讀者的喜愛,書中以東漢末年三國鼎立為背景,描繪了一副群雄紛爭的畫面,書中的三國對應的分別是魏蜀吳三國,東吳有四大都督、魏國有五子良將、蜀國有五虎良將,其中東吳和魏國的都督和良將都受到了重用,但是蜀國的五虎良將中有兩位卻沒有得到重用,今天就來說一說這兩位是誰。
  • 為啥曹操的兒子與劉備的兒子差距這麼大?
    那不太成功的就是劉備,錦繡江山,三分天下,最後教育出那麼一個兒子,拱手就投降了。曹操自己曾經說,「生子當如孫仲謀」,生個兒子應該向孫權孫仲謀一樣。另外在曹植23歲的時候,曹操認真地跟曹植說,我從前做頓丘令年齡也是23歲,現在回想起來自己當年的所作所為,很多都是非常恰當的,沒有什麼可後悔的,你已經23歲了,希望你能夠發奮努力。你看這提要求還立標杆,希望你像我那樣去做。曹植和曹丕後來爭接班人的位置,曹操一開始有點傾向於曹植,不過曹植有點太文藝青年的範兒了,比較情緒化,膽大妄為。
  • 曹操VS劉備:誰是更好的老闆?
    歷史研習社作者:不識字 最近在知乎看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如果穿越到三國時代,你會選擇為誰效力?選擇為誰效力,言外之意,就是挑個好老闆。當然,那就不能挑死得太早的,比如前期的董卓、袁紹、劉表等。明智的選擇,應該在三足鼎立之後的曹劉孫三家,代表:曹操、劉備和孫權。孫權,雖然青年時英明神武,分別在赤壁和夷陵連破曹劉,但後半生無能,逼死陸遜、大搞宮鬥,整體算不上明主。相比之下,曹操和劉備,兩人沒有明顯的汙點,就是更好的選擇。那麼,如果我們真的穿越到三國,曹操VS劉備,應該選誰做老闆?
  • 建安十二年,發生了兩件大事,曹操失去一個人,劉備得到一個人
    這就要說起建安十二年發生的兩件大事,影響了三國時期整個的歷史走向,第一件大事是郭嘉病重,曹操失去了他稱霸路上最重要的一個謀士,而同年,劉備卻是時來運轉,竟然在隆中這一個地方得到了一個重要的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由此出山,而劉備和曹操的這一次變化,讓三國的局勢再次撲朔迷離。
  • 劉備假手曹操除掉宿敵,曹操卻沒看出來,反而越發信任劉備
    而呂布在兵敗後,為了活命,甘願為曹操效命。對於呂布的投誠,曹操心動了。確實,就像呂布所說的那樣。曹操帶著步兵,讓呂布帶著騎兵衝鋒陷陣,天下可定。一旦收降呂布,呂布手下的一大堆人才也將能用得更順暢。這對曹操來說,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誘惑。不過,正在曹操沉浸在同呂布一起徵服天下的想像中時,劉備突然站出來給他潑了一盆冷水。
  • 劉備戰敗轉投袁紹,關羽卻降了曹操,是無奈之舉,還是另有意圖?
    劉備向呂布求和歸順,並請求呂布放還他的妻子兒子,呂布竟然答應了,後劉備就派了關羽鎮守下邳,而劉備在小沛,又聚集了一萬多人馬,這個時候呂布感到劉備又威脅到他了,於是出兵攻打劉備,劉備兵敗後,歸順了曹操,曹操非常厚待他,任他為豫州牧,劉備調整過來以後,打算回沛縣收集散兵,於是曹操又給軍糧又給士兵,讓劉備去攻打呂布。
  • 臥龍,鳳雛,冢虎,幼麟得一可得天下,為何劉備獨佔三人卻敗了?
    諸侯割據的局面維持幾十年,最後變成了三足鼎立,由劉備,孫權和曹操共同執掌天下。然三國紛爭不止,劉備,曹操都老死都還沒分出勝負。曾經水鏡先生曾說過:臥龍,鳳雛,冢虎,幼麟得一可得天下,然劉備獨佔其三卻依舊敗了,徵戰幾十年最終還是曹魏嬴了,不過最後卻是冢虎司馬家得力。那麼為何劉備有三位曠世之才,再加上猛將也有很多,卻仍然沒能統一天下呢?
  • 孫權以貌取人,痛失龐統,曹操以貌取人,失蜀川,只有劉備最明智
    面對奇醜的張松,劉備同樣把他視為上賓,沒有表現出半點歧視之意。為此,張松把地圖獻給了劉備,使劉備順利佔領蜀川這片肥沃的土地。曹操那麼重視長相問題,卻留了最有反骨的人在身邊,此人就是司馬懿。曹操還在世時,司馬懿雖然也曾受到過重用,但是因為曹操一直懷疑他腦後反骨,始終沒有成為心腹之臣。
  • 曹操靠摸金校尉,劉備來錢的路子最快
    而曹操本人也鍾愛詩歌,他把抱負寫於詩中,如「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確實,劉備、曹操和孫權是傑出的政治家,吸引了一大批能人志士,不過,這些人並不可能光靠一腔熱血在他們手下辦事,尤其是那些小兵小將還需要生活養家,劉備他們要養這麼多人,錢又是從哪來的呢?
  • 馬超勇冠三軍,劉備卻將他當「圖騰」使用,背後有著怎樣的隱情?
    ——《三國志·先主傳》劉備在擊敗苦主曹操取得漢中後,不僅個人聲望達到了新高,而且在實力上也已超越了東吳孫權,具備了與曹操掰手腕的實力。但遺憾的是,此時劉備的職位只是左將軍,無法與曹操的魏王相提並論,在這種情況下,劉備稱王已是勢在必行。不過,劉備雖有稱王之心,但不好說出口。關鍵時刻,馬超急劉備之所急,挺身而出,他聯合了一百二十餘名蜀漢官員,首先勸劉備進位漢中王。
  • 陳琳寫檄文辱罵曹操祖宗,卻因機智地回答了一句話而得到曹操重用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漸勢大,被稱為亂世之奸雄;劉備擁兵荊州,佔據蜀漢肥沃的土地,並且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孫權雄踞江東,以長江為天險,與曹劉隔江對峙,形成天下三分。曹操愛才,從對關羽的深情中就可見一斑,但是曹操疑心也很重,如果誰對他稍有異心,就很可能身首異處,從曹操冤殺呂伯奢就可以窺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就是他最真實的寫照!
  • 諸葛亮為什麼不投奔曹操?真的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嗎?
    這個榜樣和標尺,主要是指高風亮節,功業卓著。在諸葛亮這樣的楷模身上,古人提出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都有值得稱道之處。以位列第一的立德來說,儒家的忠孝仁義,就是他們畢生踐行的標準。作為一個有眼光、有頭腦的知識分子,諸葛亮當然看得出曹操把持的中央政府已經不是大漢的政府,要想踐行忠義,自然不能投靠曹操為虎作倀。
  • 小時候喜歡劉備,長大卻又喜歡曹操,劉備這個「完人」過於完美
    而曹操與劉備二人則成為關注的焦點人物。小時候喜歡劉備,是對是非黑白界限的明確,長大後喜歡曹操,是對人情世故的圓滑和包容。小時候的純真,體現在誰有「理」而喜歡誰,誰弱誰更容易博得同情,而劉備則站在了「理」與「弱」的雙重製高點,所以年幼之時才會覺得劉皇叔應該匡扶漢室,一統天下理所當然。
  • 曹操教育子女的方法,堪稱一流,劉備應該自愧不如
    今天琢磨君和大家分析一下曹操和劉備在教育子女方面,誰更勝一籌?01、對比曹操和劉邦的臨終遺言,或許可以看出些許端倪!03、曹操很會教育子女,一直把兒子們帶在身邊磨練;曹操的眼界和格局都高出劉備一大截,從他的詩歌和做事方法,都可以看出。在教育子女方面,曹操看得深遠,即便是行軍打仗,也要把兒子們帶在身邊磨練。
  • 劉備有個乾兒子,本被寄予厚望,卻恃寵而驕,最終被劉備賜死
    最終以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勢力成鼎立之勢,「三國」之名因此而來。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這三個人,每一個單獨摘出來,都有說不完的故事,這其中尤以劉備的故事最為勵志,從一個賣草鞋為生的平頭百姓,雖然背著「漢室宗親」的名義,可實際上沒有半點勢力,艱苦奮鬥大半輩子,年過半百才成為一方諸侯,其中艱辛可想而知。
  • 此人智謀勝郭嘉,武勇賽張遼,卻不被重用,曹操:他著實令我害怕
    而最終,程昱等來了曹操。程昱被曹操徵辟後,立即對這位奸雄一見傾心。無論從做事方式,還是價值觀來說,程昱和曹操都是不擇手段,不把人命當回事的精英主義者。即使說是臭味相投,也是絕不為過的。公元194年,曹操為報父仇,大舉出徵徐州。
  • 曹操最忌憚的人:除了司馬懿,劉備,還有一位17歲神童!
    有一次退朝,曹操故意從後面喊司馬懿,結果司馬懿回頭之狀,讓曹操十分忌憚,曹操覺得司馬懿是鷹視狼顧之象,這種人不能付之兵權,否則日後必成大害,所以曹操在世時一直提防著司馬懿。還有一次,曹操做了一個夢,他夢見三馬同食其槽,而「槽」是曹的諧音,所以曹操覺得司馬懿將來可能會奪權,因此特意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人臣,將來會幹預你的家事」,但曹丕只是聽聽而已。
  • 劉備真是仁義之輩嗎?相比於曹操盜墓,劉備籌軍餉的方式讓人齒寒
    但是曹操也是打腫臉充胖子,他和袁紹、公孫瓚之流相比還是有著很大差距,他雖然有龐大的軍隊,但是卻要花不少的軍餉維持,曹操籌集軍餉的方式除了向百姓收稅之外,再者就是「摸金」了。 曹操為了解決糧餉問題,就設立了「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這類專司盜墓的官職。盜取金銀財寶以充軍餉,這種做法雖然有點有損陰德,但是他也顧不上許多了。但是當劉備平定益州後,也面臨軍資問題。
  • 劉備錯失一人才,卻被曹操撿漏重用,最終他成了威震三國的名將!
    看花開花落,望雲捲雲舒,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即刻啟程和小編一起了解歷史吧! 劉備15歲的時分,母親攢足學校費用,讓劉備拜在了盧植的門下接鑑。 與此同時,公孫瓚也拜了盧植為師。
  • 馬謖久負盛名劉備棄之不用,諸葛亮卻偏偏重用
    作為蜀漢前中期主要的將領,「馬氏五常」可以說久負盛名。雖然五位兄弟都各有所長,但馬謖似乎是最受諸葛亮青睞的,尤其是在劉備去世後。我們翻閱《三國志》或者閱讀《三國演義》都不難發現諸葛亮對馬謖欣賞至極。可問題在於,善於識人的劉備為何對馬謖的評價始終不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