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劉備,分別是曹魏和蜀漢的實際締造者,在漢末亂世,憑藉自己獨特的優勢開創了一番基業。作為陣營領袖,此二人在用人、識人的眼光上非常毒辣,人才在他們手上,都能被發揮出最大的價值。他們的手下也都各自有那麼一個人,在別人眼裡都是頂級人才,就是得不到這二位領袖的重用。乃至在他們離世之前,還特意囑咐接班人不要重用這些人。可遺憾的是,下任領袖沒有遵循他們的囑託,他們在世期間,曾經和自己的接班人明確說了有一個人不能重用,可是卻沒人把這話當回事兒,結果造成的歷史影響卻各自不同。
劉備的託孤遺憾
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被東吳名將陸遜的一把火,幾乎燒掉了蜀漢的全部家當。之後他退回白帝城,在第二年的四月得了重病,眼看不治,便把丞相諸葛亮叫過來「託孤」。除了國事和家事之外,他最擔心的一點,就是諸葛亮這個人雖然是個優秀的戰略家,但是不擅長用人。平時辦事或者事無巨細親自插手,把自己累個半死;或者忙不開了臨時抓一個什麼人,不考慮其性格才華,硬生生的頂上去。所以在這方面,劉備特意囑咐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三國志.蜀書.董劉馬陳董呂傳》)
然而,諸葛亮並沒有聽劉備的話。也有可能是蜀漢人才本來就少,他實在是無人可用;也可能他是真的覺得馬謖不錯,身上有自己當年的影子。反正無論如何,還是在《三國志.蜀書.董劉馬陳董呂傳》中記載:「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他不但沒有聽劉備的話,反而更加倚重馬謖。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清楚,諸葛亮在最有可能成功的第一次北伐中,讓馬謖去鎮守街亭。結果真如劉備所言,馬謖不堪大用,貿然出擊,結果造成了蜀漢的全線被動,最後只能無奈的退回自己的地盤。從此以後,蜀漢的北伐再也沒有突然性可言,恢復長安故地成了一句空話。
但是,蜀漢北伐的失利,反倒讓這個偏安的小國保持了幾十年的平安。由於沒有關中平原需要照管,蜀漢薄弱的人才儲備沒有分散,薄弱的兵力也沒有分散。而且,其士兵戰術屬性的弱點也沒有暴露。可以想像,如果蜀漢擅長山地作戰的步兵,在關中平原面對曹魏的精銳騎兵,會是個什麼景象。所以在第一次北伐之後,諸葛亮和其繼任者姜維都把北伐當做了一種地區矛盾的方法,蜀漢的穩定也正是因此而保持。直到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蜀漢都沒有內亂之憂。
曹操的教導遺憾
曹操是第一個喊出「唯才是舉」口號的人,他對人才的渴望是非常強烈的。但是對人才的渴望並沒有蒙蔽他的雙眼,尤其是在司馬懿的問題上。司馬懿面對曹操的徵召,寧可裝病在床上躺了六年都不出山,甚至其妻子張春華為此親手殺人。後來曹操強行徵召,並告訴徵召的使者:「若復盤桓,便收之」(《晉書·宣帝紀》),那個意思就是司馬懿在推脫,就直接逮捕。司馬懿這才無奈出山。後來曹操看出此人有「鷹視狼顧之相」,覺得日後此人可能是個禍害,於是在對司馬懿的使用上格外謹慎。
可以說,曹操和司馬懿的相處,從一開始就不太愉快。但是搞定未來就是搞定了一切,司馬懿通過自己的才智,籠絡了下一代魏王曹丕。在曹丕和曹植兄弟爭奪儲君的時候,司馬懿更是成為了曹丕「四友」之一,為其出謀劃策。
曹丕和司馬懿走得太近,這種情況是曹操不想看到的。於是他告誡曹丕要小心,「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但是曹丕沒有聽從。
也難怪曹丕會那麼看重司馬懿,在曹丕即位之初,同母弟弟曹彰就裹挾了曹植,險些傾覆了曹丕的天下。所以終曹魏一朝,曹氏宗親權勢一直受到限制。對比自家的兄弟和叔伯,曹丕顯然更相信外人。
在曹操死後,曹丕繼位,司馬懿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正是由於他的南徵北戰,曹魏才在南部擋住了東吳,在東部收服了遼東,在西側殺掉了孟達,國家的門戶被守衛的滴水不漏。後來司馬懿又和諸葛亮數次交鋒,總能獲得勝利,保住了魏國的西部江山。
戰功赫赫之外,司馬懿還非常謹慎,從來不和曹氏的顯貴們爭鋒。在大司馬曹真的壓制下,司馬懿從沒有一絲怨言,哪怕對方的戰功遠遠不如自己。從這時的情況來看,曹丕沒有聽從曹操的建議,重用司馬懿,無疑是個極為正確的決定。
然而幾十年後,這種表面上的正確終於向曹操擔心的方向開始發展。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病重,任命曹爽為大將軍,與司馬懿共同輔佐新皇帝曹芳。曹爽不管從能力還是資歷上看,與司馬懿相差太遠。可偏偏此人還嫉賢妒能,時刻逼迫司馬懿,最終激化了矛盾,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以3000死士奪取了曹魏的實權。又經歷了司馬師、司馬昭兄弟的經營,最後司馬氏建立的晉朝取代了曹魏,曹操最擔心的事情終究還是發生了。
總結
歷史的發展,總是波詭雲譎的,有時候一句話、一件事,就能決定一個國家、一個王朝的生存與發展。以曹操和劉備的這兩個對後人的囑託來看,諸葛亮沒有聽從,看似因此吃了敗仗,但是卻變相保存了蜀國;曹丕也沒聽從,看似用對了司馬懿,最後卻導致了王朝的終結。這可能就是歷史的魅力所在。有那麼句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從上面的例子來看,此言當真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