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數千年的古代史中,有著太多群雄並起的動蕩時期,除了春秋戰國之外,尤以三國時期最為著名,因為這段時間內,湧現出了太多諸侯勢力、地方豪強。最終以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勢力成鼎立之勢,「三國」之名因此而來。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這三個人,每一個單獨摘出來,都有說不完的故事,這其中尤以劉備的故事最為勵志,從一個賣草鞋為生的平頭百姓,雖然背著「漢室宗親」的名義,可實際上沒有半點勢力,艱苦奮鬥大半輩子,年過半百才成為一方諸侯,其中艱辛可想而知。
這也是為什麼,相較於曹操和孫權,劉備對於身邊能用之人更加看重,也才有了「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這般膾炙人口的話語。許是劉備真的是「愛江山不愛美人」吧,相較於子孫滿堂的孫、曹二人,劉備到年過半百之時才有了劉禪這麼一個兒子,為了光復漢室江山,這般付出不可謂不大,最關鍵的是,這個兒子自小便命運多舛,幾次都差點淪為對手的階下囚,因此殞命。
其實除了劉禪這個親子之外,劉備還曾收了一個養子,彼時甘夫人還沒有誕下劉禪,劉備一度以為自己可能不會再有後代了。所以對於這個養子,劉備一開始就寄予了厚望,是準備自己老去之後,便把自己打下的江山交於他手的,此人便是劉封。
對於劉封來說,比較尷尬的是,在他被劉備收養之後不久,甘夫人就誕下了劉禪,如此一來,劉備辛苦打下的江山有了正主來繼位,劉封自然就有些無處安放。不過劉備待人向來推心置腹,更何況是自己的養子呢。
所以劉備有了劉禪之後,對待劉封的態度並未有太多變化,他讓劉禪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文治上,讓劉封主要精力放在了武功上。其意圖是十分清楚的,就是希望劉禪繼承他的基業,而劉封成為護國柱石,輔佐劉禪匡扶漢室天下。
不知道是不是劉備一心一意都放在打江山之上了,從而忽視了對其子嗣的教育,劉禪就不說了,被稱為「扶不起的阿鬥」,足以說明劉備在教育方面的失敗了。而劉封,與劉禪相比,也是半斤八兩。儘管其在行軍打仗之上,確實表現出了一些過人之處,但在為人秉性之上,卻有著致命的缺陷。
劉封20歲之前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也讓劉備非常滿意,尤其是在入川的戰役中,劉封在戰場上表現勇猛,因此益州平定之後,劉備就任命劉封為副軍中郎將。之後漢中之戰,劉封和孟達一起攻下了上庸郡,劉備升將其官職提升為副軍將軍。
按照這樣的升職速度,劉封只要穩紮穩打,必定會在蜀漢軍團之中有著一席之位。成為史書留名的大將也不無可能,可上面已經講了,劉封在為人秉性之上有致命缺陷。
漢中之戰後,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過程中他多次命人通知劉封和孟達,要求二人側面支援,不過在此之前,由於關羽始終瞧不上劉封,劉封一直對關羽心有不滿,所以並未理會關羽的求援。他覺得以自己劉備養子的身份,劉備一定不會對他進行處罰,可他錯估了自己行為造成的後果。
因為劉封和孟達的不作為,最終導致關羽在徐晃和呂蒙的兩面夾擊下潰敗,雖然明面上劉備並未因此事直接處罰劉封,可是劉封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卻已一落千丈,再想得到重用是絕無可能了。
襄樊之戰後,劉封沒有被處罰,更加有恃無恐,開始自持身份欺負孟達,最終將孟達逼反,孟達反了之後,劉備再也忍受不了劉封,直接將其賜死。為此劉備還深感悲痛,尤其是在聽到劉封那句「我後悔不聽孟子度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