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喜歡劉備,長大卻又喜歡曹操,劉備這個「完人」過於完美

2020-12-20 向東向南看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所謂「時勢造英雄」,總有人要站出來,一統亂世。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始終是一個歷史的循環,長期的群雄割據最終以三國鼎立收場。曹魏,蜀漢,東吳。而東吳則以讀者的低存在感划過歷史的長空,留下的曹魏與蜀漢為後人所津津樂道。而曹操與劉備二人則成為關注的焦點人物。

小時候喜歡劉備,是對是非黑白界限的明確,長大後喜歡曹操,是對人情世故的圓滑和包容。小時候的純真,體現在誰有「理」而喜歡誰,誰弱誰更容易博得同情,而劉備則站在了「理」與「弱」的雙重製高點,所以年幼之時才會覺得劉皇叔應該匡扶漢室,一統天下理所當然。儘管這是《三國演義》中描述的,但對孩童時期的我們來說,這便是歷史。

第一次接觸三國,多半是通過三國演義的電視劇,稍微有理解能力之後才會接觸《三國演義》,再之後才是《三國志》。但無論如何,《三國演義》字裡行間都存在刻意抬高劉備,而貶低曹操的說辭。書中將劉備描繪成寬厚愛民,忠肝義膽的大漢繼承者,一統天下乃眾望所歸;而曹操則是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陰險狡詐,疑神疑鬼的梟雄角色。在三國的角色描繪之中,曹操無論是在性格,相貌,出身甚至是胸襟都要低劉備一籌。如此帶有主觀色彩的描繪,也不能讓人所信服。《三國演義》終究是一本小說,拿來讀讀尚可,但也僅是讀讀而已。

北宋之後,金國人和蒙古人輪番羞辱南宋,南宋從某種意義上講已經失去了中原這塊祖宗留下來的土地,此時的朱熹開始重新強調王朝的正統地位,朱熹修訂《資治通鑑》,強調蜀漢乃東漢王朝正統說法才開始盛行,此做法無非是強調南宋才是華夏王朝的正統繼承者。從歷史角度來看,北宋之前蜀漢從來不是東漢王朝正統繼承者,而是曹魏政權,現在看到的《三國演義》則是在朱熹的框架下所寫,成書年代乃為元末明初,中原大地飽受元人的摧殘,因此借著蜀漢政權的正統性,抨擊元人得國不正,在書中一拉一踩,也就奠定了當今民眾對三國時代蜀魏的認知。

書中描繪劉備乃中三靖王劉勝之後(存在質疑),咱們暫且當他是劉勝之後,可能與漢朝皇室血統有著太平洋的距離。從漢武帝推恩令之後,無論是同姓王還是異姓王,人人自危而又無法破解,劉勝也許是為了自保,憑藉著超強的生育能力,生下120子,可謂是人丁興旺。而劉備是劉勝的十二代孫。按照此種算法,漢朝王室遍布人間可能有數以十萬人,拿一塊磚頭從天上砸下去,砸中的可能就一個是漢朝王室的後裔,劉備頭上的王室後裔頭銜,也只不過是一個幌子罷了。

曹操雖說不姓劉,但在兩晉南北朝到隋唐甚至到北宋,曹操都擁有三國時期的正統之位,唐朝歷代君王廟中,東漢末年僅曹操一人入選。只有唐朝承認的開國君主,才能進入君王廟中,享受世人的祭拜。

劉備一生五次易主,比三姓家奴的呂布換的還要勤快,四次拋妻棄子。趙雲長坂坡一戰救下阿鬥,一生護蜀漢王室周全,到頭來卻受封最低的牙門將軍。曹軍揮師南下,劉備卻想帶民南逃,而不保護百姓周全;為表赤誠之心,將趙雲剛救回的阿鬥怒摔;借荊州而有借無還;呂布有恩於劉備,解劉備燃眉之急,而劉備卻暗示曹操殺之;明對益州有覬覦之心,嘴上卻對東吳說無心益州;自稱稱王乃群臣見逼,費詩勸其緩稱王卻遭貶謫。與此相似的事件數不勝數,與曹操之輩有何區別?以大仁大義、寬厚誠實,忠君愛民、嫉惡如仇示人,將自己擺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無非是給自己的所作所為正名而已。

而反觀曹操,雖說稱之為亂世之梟雄毫無問題,但也未曾裡一套外一套,面子工程似乎做得沒有劉備那麼好而已。關羽過五關,斬曹營六員大將,曹仍然放虎歸山,護關羽周全。雖說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不爭的事實,但在沒翻臉之前也對漢朝天子畢恭畢敬,翻臉後二十年之後仍然以丞相自稱。曹植上位半年便拿到帝位,足以說明曹操有這個能力卻沒有這麼做。胸襟寬廣樂觀宏大,有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建安風骨之風。知人善用而又善於權謀。雖然生性有些勇猛,但也把事情做在明面之上,怎麼能言曹操乃為奸雄?

曹操與天下人爭,但沒有奪天下;

劉備與天下人爭,卻想奪得天下。

也許這就是劉曹二人的區別吧。

幼時喜歡劉備是出於天真無邪,對於理想主義以及完美主義的執著,對其出身平凡而孜孜不倦追求的肯定。年長之後喜歡曹操是對人性認識之後的又一次抉擇。務實而又不做作,陰險狡詐而又表現的君子坦蕩蕩。

劉備是孩童時代的完人,是代表絕對正義,是三國時代的引導者。但他只不過是虛構的一種精神而已,引導孩童正確價值觀。長大了發現電視劇中的劉備過於完美,做一個完人幾乎沒有可能,我們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我們無法做到大義滅親,我們沒有要改變世界格局的報負,那麼像曹操那樣,成為一個務實的人也許更為合適。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對於孩童來說,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更像是一個老師,教道理的。對於成年人來說,曹操才像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朋友。

相關焦點

  • 日本網民吐槽:為何日本人喜歡曹操和劉備,卻不喜歡孫權?
    眾所周知,「三國」系列相關作品在日本人氣很高,部分日本人對三國那段歷史達到了痴迷的地步,甚至已經超過中國人對三國的了解。日本各大遊戲廠商也紛紛推出三國系列遊戲,在市場上受到歡迎。不過日本人對三國人物也是有褒有貶,大部分日本人覺得曹操很帥氣,覺得劉備看起來像好人,但是對於孫權卻不是很喜歡。
  • 曹操教育子女的方法,堪稱一流,劉備應該自愧不如
    父母不應該溺愛孩子,應該為孩子考慮深遠,這個大道理誰都懂,但要是到了具體執行的時候,很多人卻打了退堂鼓,習慣於溺愛孩子。年輕時候,生怕孩子吃半點虧,孩子沒有好好磨練;下半輩子,孩子就會有吃不完的虧!諸葛亮知道這是劉備在試探自己,於是痛哭流涕,當著劉備面表忠心,誓死輔佐太子。緊接著,劉備又對兒子劉禪說:「你與諸葛丞相共掌國事,一定要像對待父親那樣對待他。」最後,劉備告誡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可讀 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
  • 那些年劉備錯失的大將,初投劉備,後投曹操建立萬世功勳
    三國亂世出了不少風雲梟雄,在這個紛亂的局勢中很多能人將士脫穎而出,曹操、劉備、孫權為了爭搶人才也是煞費苦心,這裡面也有許多人倒戈,可是有一個人卻是認識劉備在先,投奔曹操在後,並且當時劉備為了挽留他痛哭不已,為何還是擦肩而過呢?
  • 劉備假手曹操除掉宿敵,曹操卻沒看出來,反而越發信任劉備
    《曹瞞傳》中記載了人們對呂布的評價:「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可見呂布大名並不是《三國演義》吹出來的,而是當時就是很厲害的一員猛將。曹操能夠在混亂不堪的局勢中脫穎而出,與其不拘小節,廣納賢才有著很大的關係。
  • 孫權以貌取人,痛失龐統,曹操以貌取人,失蜀川,只有劉備最明智
    龐統到了蜀國以後,劉備不在乎他長得難看,一直委以重任。為此,龐統至死都心甘情願地為蜀國服務。圖片:龐統效力於劉備帳下劇照事實證明,有時候過於看重外表可是會吃大虧的,蜀國奇才張松原本看中曹操的野心與實力,帶著蜀川的地圖前去投奔。
  • 劉備真是仁義之輩嗎?相比於曹操盜墓,劉備籌軍餉的方式讓人齒寒
    大家都知道,劉備發跡之前,只是一個賣草鞋的,關羽是賣棗子的,張飛還算有點錢,是個賣豬肉的土豪。劉備更是在群雄面前被人公然貶低為:織席販履之輩,不過劉備臉色不變,心如止水,沒有人知道他是什麼想法。劉備在起兵前期,混的算是最不好的了,就連曹操都看不下去了,在他被呂布打敗之後還借他數千兵馬。
  • 曹操VS劉備:誰是更好的老闆?
    所以,曹操要說第二,沒人敢稱第一。那麼劉備呢?當然比不上曹操,但水平也差不到哪去。很多人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對劉備的用兵水平嗤之以鼻,認為是個戰五渣。但實際上,正史中劉備的水平真不差。劉備水平差,主要是前期留下的印象:被曹操攆著打,汝南、當陽接連大敗,只靠著周瑜火燒赤壁才勉強奪取荊州成鼎力之勢。怎麼看都不像懂兵的人。但事實上,除了曹操外,劉備打別人,那是一打一個贏的常勝將軍。楊奉、韓暹寇徐、揚間,先主邀擊,盡斬之。
  • 創業者劉備
    中午請這幾個幹活的人吃飯時,我問他們的年齡,一位和姐夫相仿,六十歲,另一位比姐夫還大,六十三。姐夫說,今年春天他們這些人特別忙,活兒特別多,每天工錢最低一百三,有的瓦工活兒、電工活兒二三百,幹不過來。幹力氣活的都是他們這個年齡的人,六十多歲,村裡的年輕人呢?!年輕人都去創業去了。
  • 曹操、孫權、劉備各搶走劉表一位名將,而跟了劉備的極其厲害
    這個道理其實沒有諸侯都懂得,一個人才必然會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因此也會給自己的隊伍帶來強有力的作用。今天我先拿荊州說道說道,一開始荊州本是劉氏家族的地盤,後來曹操軍隊向劉表借用荊州來讓將士們歇歇腳,可是沒有想到的曹操竟然出爾反爾,再攻打完近城之後,竟然不肯歸還荊州。
  • 三國演義30:劉備參與荊州政事,蔡瑁則用計陷害他,劉備命運如何
    上一集中我們講到了許攸降於曹操,更重要的是因為袁紹的昏庸無能,使得自己70萬大軍最後敗到不剩百人,這也算是戰爭史上很奇葩的事件了吧。而自從劉表將劉備收入麾下之後,蔡瑁可是對劉備有很大敵意的。所以在給劉備分糧餉士兵以及馬匹的時候,蔡瑁說到不讓給他超過兩千人,可見蔡瑁這個人心機還是很深的。
  • 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識破劉備韜光養晦之策,為何還要放虎歸山?
    三國歷史上,劉備和曹操是兩個不同性格、不同「三觀」的人。可命運使然,讓兩個人走到了一起共事。曹操時為一代奸雄,挾漢天子而令諸侯,欲建立自己的小地盤。而劉備卻是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為了光興漢室,一心抗操。
  • 《三國演義》中,劉備依附曹操時,是怎樣的心態?
    那怕心中百感交集,內心有多麼憤怒,但面對曹操的時候,當時的劉備只能笑臉相迎,小心伺候。生怕引起這個性情多疑,愛在夢中殺人的曹操一絲不快,進而性命不保。三國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劉備作為漢家皇室苗裔,天子皇叔,手下更有諸葛亮、關羽等一眾文臣武將,雖然實力在當時的三國之中不是最強的,但好歹也是一方諸侯。
  • 此成語是劉備所創,曹操聽完點點頭,頭號猛將卻破口大罵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呂布傳》,發生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年底,所牽涉的人物有三個,分別為劉備、曹操和呂布。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於是縊殺布。布與宮、順等皆梟首送許。這段話的大意是:呂布說道:「綁的太緊了,稍微松一點吧。」曹操回答:「捆綁老虎不能不緊啊。」
  • 劉備早年的黑心生涯:坑害呂布,偷襲袁術,在曹操身後捅刀子
    劉備不見得有過人之勇武,但其麾下有張飛、關羽;劉備家境貧寒,但他又有中山富豪資助。於是,一個強有力的「黑道集團」,便在涿郡成立了。接下來,劉備的做法,其實與呂布、張遼等人無二,那就是依靠軍功將這個「黑道勢力」洗白,待成功上岸之後,他就是正經的朝廷命官了。
  • 漢獻帝聽說劉備當了皇帝以後,為何非常害怕劉備派人來聯繫他
    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之所以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一是因為劉備同屬於劉漢宗室,他是漢景帝兒子中山靖王的後人。同時劉備也是當時的劉漢宗室後代中,唯一有大志向也有一定實力的人。因此,大家把輔佐漢獻帝、復興劉漢的希望都交到他手上。二是劉備在做大的過程中,也一直宣揚自己是劉漢宗室,一直宣揚「主上蒙塵」,自己有責任把漢獻帝救出來,最終復興劉漢。
  • 曹操靠摸金校尉,劉備來錢的路子最快
    而曹操本人也鍾愛詩歌,他把抱負寫於詩中,如「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確實,劉備、曹操和孫權是傑出的政治家,吸引了一大批能人志士,不過,這些人並不可能光靠一腔熱血在他們手下辦事,尤其是那些小兵小將還需要生活養家,劉備他們要養這麼多人,錢又是從哪來的呢?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敗亡,難道水鏡先生說錯了?因在劉備
    劉備過於珍惜自己的「仁義之名」很多人說劉備是一個「偽君子」,故作仁義以籠絡人心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但其實劉備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已經不重要了,他的仁義給他帶來了陶謙、劉表的獻郡,但也同樣給他帶來了許多問題。
  • 曹操平定河北8年間,劉表、劉備、孫權為什麼毫無作為?
    建安六年,曹操親自率兵追擊「變臉王」劉備。建安七年,劉備奉劉表之令北伐,在南陽葉縣打敗曹軍。應該說,劉備夠勤奮了,為何始終沒結出果子呢?歸根到底還是實力不夠,常常練攤才有點起色,就被曹阿瞞一腳踹了。袁紹和劉表本著拿劉備當槍使的原則,既不給重兵,又在危難之際不出手。比如曹操追擊劉備時,袁紹本該乘機襲擊許都,卻坐視劉備敗逃劉表。
  • 曹操為了留下關羽,可謂仁至義盡,奈何關羽心向劉備!
    曹操為了留下關羽,可謂仁至義盡,奈何關羽心向劉備!於是曹操的謀士程昱便對曹操建議道用關羽去和顏良文丑對決,要是關羽比這二人厲害,將他們二將給斬殺,那麼袁紹便會遷怒到劉備的身上,這樣劉備就會被袁紹殺死,關羽就只能永遠在曹操麾下了。要是關羽出戰後技不如人,在不幸中戰死沙場了的話,那劉備肯定會對袁紹不滿,這也離間了袁紹和劉備的關係。後來關羽果然是誅殺了顏良和文丑兩為對袁紹勞苦功高的上將。
  • 曹操最忌憚的人:除了司馬懿,劉備,還有一位17歲神童!
    曹操一生看似陰險狠毒,奸詐無比,在外人看來似乎天下無敵,幾乎沒有讓他害怕的人,然而事實上,曹操也有忌憚的人,今天筆者就來列舉幾例說明,那麼讓曹操忌憚的人物分別是誰呢?第四位:司馬懿司馬懿追隨曹操多年,一直以善謀略著稱,他為人沉穩,腹含韜略,讓人捉摸不透。在曹操眼中,司馬懿是個大才,曹操向來愛才,所以十分重視司馬懿。但在重視之餘,曹操對司馬懿也有幾分忌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