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成語是劉備所創,曹操聽完點點頭,頭號猛將卻破口大罵

2020-12-19 燦爛海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呂布傳》,發生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年底,所牽涉的人物有三個,分別為劉備、曹操和呂布。先來看看原文:

布曰:「縛太急,小緩之。」太祖曰:「縛虎不得不急也。」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於是縊殺布。布與宮、順等皆梟首送許。

這段話的大意是:呂布說道:「綁的太緊了,稍微松一點吧。」曹操回答:「捆綁老虎不能不緊啊。」呂布求饒道:「明公你顧慮的不過是我呂布一人而已,如今我已經服輸了,您爭奪天下也就沒有什麼課擔憂的了。您率領步兵,再讓我呂布統率騎兵,二人聯手足以平定天下。」

聽罷呂布之語,曹操面露猶豫之色。這時一旁的劉備開口說道:「難道明公忘記了呂布以前是怎麼對待丁原和董卓了嗎?」曹操點了點頭。呂布因而指責劉備說:「這小子其實才是最不可信的人。」隨後,曹操下令將呂布絞死。後來呂布與陳宮、高順都被砍了頭送到許昌示眾。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從劉備「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這句話中演變出來的一句成語,叫做「不知丁董」,意為不知前車之鑑。當然,這句成語源自劉備,後人加以歸納,也就變成了一句成語。

呂布之死與劉備究竟有沒有關係呢?這個問題也引起過不少人的爭論。從劉備與呂布之間的過節來看,劉備希望曹操殺了呂布以報當年被奪徐州之仇也是合情合理的。不過,從史料來看,呂布之死的真正原因並不在劉備,而是在曹操的心腹王必身上。《三國志·呂布傳》注引《獻帝春秋》中就有這樣的一段記載:

布縛急,謂劉備曰:「玄德,卿為坐客,我為執虜,不能一言以相寬乎?」太祖笑曰:「何不相語,而訴明使君乎?」意欲活之,命使寬縛。主簿王必趨進曰:「布,勍虜也。其眾近在外,不可寬也。」太祖曰:「本欲相緩,主簿復不聽,如之何?」

從這個記載來看,王必是堅決主張殺掉呂布以絕後患的。而作為劉備而言,他之所以也表態要殺曹操,更主要的原因是為了自保,免得被曹操猜忌。關於這一點,以前我在文章中已經談過,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參考書籍:《三國志》

相關焦點

  • 張松背叛劉璋,原本想依附曹操還是劉備,這則成語故事答疑解惑
    玄德曰:「備安敢當此?劉益州亦帝室宗親,恩澤布蜀中久矣。他人豈可得而動搖乎?」松曰:「某非賣主求榮;今遇明公,不敢不披瀝肝膽:劉季玉雖有益州之地,稟性暗弱,不能任賢用能;加之張魯在北,時思侵犯;人心離散,思得明主。松此一行,專欲納款於操;何期逆賊恣逞奸雄,傲賢慢士,故特來見明公。明公先取西川為基,然後北圖漢中,收取中原,匡正天朝,名垂青史,功莫大焉。明公果有取西川之意,松願施犬馬之勞,以為內應。
  • 呂布麾下有三大猛將,曹操為何只要了兩個,卻把最厲害的給殺了?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呂布是三國早期的諸侯,在剿滅董卓的戰鬥中事立過功勞的。呂布手下向來有「八健將」之說,不過高順卻在此八將之上,是呂布集團中地位僅次於陳宮的人,也是呂布集團的頭號猛將。高順手下還有一支700人的軍隊,因其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被呂布稱之為「陷陣營」。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呂布依附袁術,並派遣高順前往沛縣攻打劉備,張飛、關羽出城迎敵,但都被高順擊敗。劉備無奈之下只好向曹操求援。曹操得知後,派遣夏侯惇領軍前來支援。
  • 劉備假手曹操除掉宿敵,曹操卻沒看出來,反而越發信任劉備
    《曹瞞傳》中記載了人們對呂布的評價:「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可見呂布大名並不是《三國演義》吹出來的,而是當時就是很厲害的一員猛將。曹操能夠在混亂不堪的局勢中脫穎而出,與其不拘小節,廣納賢才有著很大的關係。
  • 此成語披露了一段秘聞,諸葛亮識破曹操圖謀,劉備卻蒙在鼓裡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篇要介紹的這句三國成語,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時間大致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佔據益州期間。所牽涉的人物有三個,前兩個是劉備和諸葛亮,最後一位則是個不知姓名的神秘人物。
  • 曹操為何選擇強攻呂布,卻不去攻打劉備,該成語故事揭曉答案
    曹操為何要強攻呂布,卻不去攻打劉備,該成語故事揭曉答案(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荀彧傳》,時間是在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主人公是荀彧。若徐州不定,將軍當安所歸乎?且陶謙雖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懲往年之敗,將懼而結親,相為表裡。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將軍攻之不拔,略之無獲,不出十日,則十萬之眾未戰而自困耳。前討徐州,威罰實行,其子弟念父兄之恥,必人自為守,無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棄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權一時之勢,不患本之不固可也。
  • 三國第一猛將,與劉備有個共同點,為什麼卻成為了小人?
    文/小冷三國亂世之中,能徵善戰,武藝高強的武將有很多,比如劉備手下的五虎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再比如曹操手下的一些武將--許褚,典韋,夏侯惇等。關羽劇照不過,一說到三國時期的第一猛將,很多人都會想到呂布,民間更有傳說:一呂二馬三典韋, 四關五趙六張飛, 黃許孫太兩夏侯, 二張徐龐甘周魏, 槍神張繡和文顏。無論是在三國演義中,還是在三國正史上,呂布都可以稱得上是第一猛將。在三國演義中,呂布一人大戰關羽,張飛,劉備三人,呂布依然不落下風,在《三國志》的記載中,呂布「擅長弓馬,臂力過人。」
  • 該成語源自曹操,說了一堆瑣碎事兒,卻令劉備自嘆不如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文選》,故事的發生時間是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主人公是曹操。原文如下:吾婕妤與伎人皆著銅爵臺,善待之。本文要說的成語,便出自這段記載中的「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這句話,這段文字後來變成了一句成語,叫做「分香賣履」,意為臨終彌留之際顧念妻室而留下瑣碎的遺囑。本文的這個成語故事,是曹操在臨終之際留下的一道遺令。
  • 除了五虎將,劉備還曾錯過的四大猛將
    五虎將一說最早出自《三國志平話》,指劉備麾下的五員猛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根據陳壽的《三國志》記載:黃忠公元220年就病逝了,有的文獻記載他活了75歲,歲數是不小了;關羽死於219年,在麥城外被孫權軍隊所執,不久被孫權所殺;張飛死於221年,伐吳之前被部將所殺;趙雲死於229年,是病逝的。
  • 三國三大主角劉備、孫權、曹操三人武力如何,誰更厲害?
    三國三大主角劉備、孫權、曹操三人武力如何,誰更厲害?如題主所說,看膩了三國武將的各種排名,嚴重審美疲勞,於是想讓曹操、劉備、孫權比拼一下武力。既然是三者比拼武力,可以分為正史和演義來討論。一、正史參考《三國志》和《資治通鑑》,根據正史的記載,曹操的武藝最高,甚至高於三國時期許多武將。
  • 該成語講述一漢末名士,曹操讚賞有加,劉備佩服不已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張邈傳》,時間是在劉備投靠劉表的獻帝建安六年(公元2012年)至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之間,主人公為陳登。後許汜與劉備並在荊州牧劉表坐,表與備共論天下人,汜曰:「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備謂表曰:「許君論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為善士,不宜虛言;欲言是,元龍名重天下。」……備因言曰:「若元龍文武膽志,當求之於古耳,造次難得比也。」這段記載的大意是:陳登,字元龍,在廣陵一帶很有威望。後來因為在消滅呂布時有戰功,被加封為伏波將軍,活了三十九歲便去世了。
  • 此人曾擊傷關羽,曹操為之痛哭流涕,曹丕首創一成語緬懷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龐德傳》,時間是在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主人公是龐德。原文如下:太祖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曹操聽說龐德被關羽殺害,悲傷流淚,封他的兩個兒子為列侯。曹丕繼任魏王后,,派人到龐德的墓前賜予他諡號,並在文誥中寫到:「春秋時期,元軫摘下頭盔闖入敵營,壯烈殉國;王蠋則不肯投降齊國,自撞大樹而亡。他們都以身殉節,都是古代享有美名的人。而今龐德將軍作戰果斷堅毅,捨身成名,他的事跡被廣為流傳,其仗義超過了古人。我非常欣賞他,因此追諡他為壯侯。」
  • 劉備一事無成,為何曹操卻十分看重他?他有什麼資格煮酒論英雄?
    曹操因父親在徐州遇害,遷怒徐州,想要藉此徹底徵服徐州,然而徐州牧陶謙早已看穿曹操的野心,不願坐以待斃,於是邀請劉備相助。最終,曹操退去,陶謙將徐州讓給劉備,自此,劉備終於有了一塊稍大的地盤,看起來,劉備的運氣似乎來了。然而沒過多久,呂布就偷襲了徐州,劉備再次無家可歸,只能投靠曹操,暫避呂布鋒芒。從劉備的前半生來看,雖然也有小勝,但一路都是坎坎坷坷。
  • 劉備成功的秘訣在哪兒,這則成語故事道出關鍵之處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先主傳》,是作者陳壽對劉備的評語。原文如下: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備抱負遠大,意志堅毅,性格寬厚,了解他們,善待人才,有劉邦的風範和英雄的氣度。他將國家和家人都託付給諸葛亮時,心無雜念,這的確是君臣出自公心的典範。劉備的智謀和才略,都不及魏武帝曹操,因此蜀國的疆域也最為狹小。
  • 那些年劉備錯失的大將,初投劉備,後投曹操建立萬世功勳
    三國亂世出了不少風雲梟雄,在這個紛亂的局勢中很多能人將士脫穎而出,曹操、劉備、孫權為了爭搶人才也是煞費苦心,這裡面也有許多人倒戈,可是有一個人卻是認識劉備在先,投奔曹操在後,並且當時劉備為了挽留他痛哭不已,為何還是擦肩而過呢?
  • 曹操、孫權、劉備各搶走劉表一位名將,而跟了劉備的極其厲害
    一個部隊即便有多麼優秀,如果由一個貪生怕死的將領所帶領,那麼他們也註定了失敗,而一個優秀的將領即便最後有多少兵,都要守住自己背後的城土和百姓的安危,這是他的職責也是義務!即便最終犧牲了,但是他沒有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和百姓的期望,也算是與城共存亡了!
  • 三國成語故事:勢不兩立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周瑜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主人公為孫權。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周瑜說:「如今曹操尚未完全平定北方,馬超、韓遂還在關西,這是曹操的後患。
  • 劉備為何帶龐統入蜀而留下諸葛亮,這個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備曰:「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統曰:「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
  • 該成語由曹操所創,廣泛招攬人才,其中一類諸葛亮不敢用
    該成語由曹操所創,急於招納人才,其中一類諸葛亮不敢用(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武帝紀》,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故事的主角是魏武帝曹操。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自古以來建國及中興的帝國,哪一個不是能夠得到有才能的人並與他們一起共同治理天下的?
  • 陶謙是真心打算把徐州讓給劉備的嗎,你怎麼看?
    興平元年(194),陶謙病危,向頭號輔佐官別駕糜竺說:「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不管形勢所逼或者認可劉備能力,「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把徐州讓給劉備是出於真心,為何這麼說呢?當時群雄並起,「山東大者連郡國,中者嬰城邑,小者聚阡陌,以還相吞併。」
  • 此人接連說出兩成語,從此與劉備天各一方,諸葛亮對其念念不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主人公是徐庶。原文如下: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徵,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