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人非「生而知之」,劉備也絕非什麼善人。他的仁義,更多出自於一種政治上的考量,並非生來如此。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在蜀國為官,故而在《先主傳》中多有曲筆,但回顧其一生,不難發現:劉備很擅長「營銷」,而在「仁義」幌子的背後,則有更多「黑手」存在。
本文絕非刻意抹黑劉備,而是站在歷史的角度上,力圖挖掘劉備不為人知的梟雄手段,以此還原一個真實的漢昭烈帝。
少年時期的劉備,就是個「黑幫頭目」。陳壽說他「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又說他「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可見其過人的交際能力。
可這兩段描述背後,卻從側面證實了劉備的「坐寇」身份。所謂「坐寇」,多活動在固定地區,通過暴力手段,實現對當地百姓的「管理」。
這種組織,多活動在家鄉附近的小型流寇集團。他們憑藉武力聚集財富,又用錢財到處收買人心。
劉備不見得有過人之勇武,但其麾下有張飛、關羽;劉備家境貧寒,但他又有中山富豪資助。於是,一個強有力的「黑道集團」,便在涿郡成立了。
接下來,劉備的做法,其實與呂布、張遼等人無二,那就是依靠軍功將這個「黑道勢力」洗白,待成功上岸之後,他就是正經的朝廷命官了。
當時,恰有一個機會,黃巾軍叛亂了。於是,「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此時,劉備已經小有名氣,有些人在遭遇危難之時,還曾徵召劉備前來援助。
如,裴松之注引《典略》:「平原劉子平知備有武勇,時張純反叛,青州被詔,遣從事將兵討純。」
只不過,劉備此時的脾氣,並沒有後面那麼好,觀其行事,並沒有一副「慈眉善目」的模樣,反而是兇神惡煞的。比如「怒鞭督郵」這件事,其實是劉備本人親手做的。
從這裡,不難看出劉備早年的經歷:領著一支小規模部隊,趁著黃巾軍叛亂撈了一筆軍功,但仍舊沒有擺脫「匪氣」。
來到中原之後,劉備起起伏伏多少年,但通過他的手段,不難看出其表面仁義的外表下,有著心狠手辣的梟雄本質。甚至有不少諸侯,都曾著了他的道。
漢獻帝東歸洛陽之時,楊奉曾立下大功,後因曹操遷天子於許,失去權力,遂輾轉在呂布、袁術麾下。
按《後漢書·董卓傳》:「奉、暹奔袁術,遂縱暴楊、徐間。明年,左將軍劉備誘奉斬之。」這麼一位能徵善戰的猛將,卻是死於劉備的誘殺。
事實上,劉備喜歡給對手挖坑,也不是一次兩次了。而且有意思的是,劉備坑害的對象,有時都不是他的敵人,要麼是陌生人、要麼是盟友,都或多或少遭受過劉備的坑害。比如呂布、曹操袁紹等人,都是其中苦主。
試問,這樣的劉備,還能算是仁君嗎?
按照這個思路,其實也不難解釋:為何呂布要背叛劉備,這其中,不僅是因為徐州的歸屬問題。
在當時,劉備與呂布曾保持著一段蜜月期,前面說的楊奉,就是呂布配合劉備收掉的。但呂布沒想到,劉備這傢伙看似忠厚,背地裡卻喜歡捅刀子。
按《三國志·呂布傳》注引《英雄記》:「建安三年春,布使人齎金,欲詣河內買馬。為備兵所鈔。」
在這之前,呂布還轅門射戟,救了劉備一命;但後者卻悄咪咪派人搶走了呂布的買馬錢。這件事,給呂布帶來了難以挽回的損失。
要知道,呂布之勇猛,靠的是殺傷力強大的並涼鐵騎,但隨著他多年徵戰,騎兵早已是十不存一了。因此,呂布好不容易從袁術那裡要了一些糧草,就指望好朋友張楊的戰馬了。
可劉備這麼一出,直接斷絕了呂布補充騎兵的希望。這導致後者的戰鬥力大打折扣,不久之後死於非命。
呂布死後,徐州到了曹操手裡。劉備就是再眼熱,也知道自己不是曹操的對手,只能老老實實。但隨著袁紹的擴張,劉備仿佛又看到了希望。
他做了兩手準備,一邊想著絆倒曹操,一邊又為自己尋找後路。等曹操還沒反應過來,劉備便殺掉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車胄,自己重新佔領了此地。
要不是曹操膽子大,不惜代價閃擊徐州趕走了劉備,那中原日後的局勢,還真的不好說。
諸君看到這裡,還認為劉備只是個會哭的仁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