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國:永安託孤,劉備真的願意放棄劉禪而將蜀漢交給諸葛亮嗎?

2020-12-23 歷史的夏天

品三國:永安託孤,劉備真的願意放棄劉禪而將蜀漢交給諸葛亮嗎?

文|芳菲盡方盛開

品鑑真實三國,閱讀百味人生,且看歷史的真相所在。在三國中,有這樣一件眾所周知的事情,那就是劉備永安託孤諸葛亮。而在這其中劉備真的願意放棄自己的兒子劉禪而將蜀漢交給諸葛亮嗎?

事實上,劉備並沒有這個打算,諸葛亮也不敢接。在歷史上從沒喲這樣的先例不說,無論是劉備之前的秦皇漢武以及之後的唐宗宋祖從來沒有一個人因為自己的兒子不重用就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社稷讓給別人的。這些君主包括劉備都是想著儒將保證自己家族的統治能夠長久下去,自己的子孫如何能夠萬代連綿不絕。這是歷朝歷代君主的共性。而劉備也不例外,作為蜀漢君主的他肯定是有私心的。

就算劉備真的是想將自己的江山社稷交給諸葛亮,那麼諸葛亮也沒有膽子敢接這個燙手山芋。但從劉備的初心來看,劉備說諸葛亮君可自取的意思也並非是讓諸葛亮代替劉禪當蜀國的君主,而劉備的真正意思則是如果劉禪沒有能力當蜀漢的明君,那麼諸葛亮就可行行使廢立之權將劉禪給廢除掉。劉備這樣說也並不是沒有理由的。一個君主將國家的統治權肯定是要交給自家人的,而並非是外人,所以說蜀漢也絕非是在外人的手中。

再加上劉備除了劉禪之外還有兩個兒子,而這兩個兒子的才能和才智都要比劉禪要高得多,所以說劉備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就是說諸葛亮可以在另外的兩個兒子中挑選一個來當蜀國的新君主。所以說,劉備是不可能將蜀漢整個交給諸葛亮這樣的外人,而諸葛亮在蜀國只能是個臣子也成不了君王。而諸葛亮也是意識到了這一點,要是真的把劉禪給廢了,讓那個諸葛亮當君主的話,那諸葛亮肯定會被說成第二個董卓以及廢獻帝的曹丕。

所以在諸葛亮的眼中看,劉備說這句話其實就是客套話,他並不願意將整個蜀國的管理權都交給一個外人,就算是劉備最信任的諸葛亮也不行。作為一個君主,一個國家就是他的全部就相當於是他的命根子,所以劉備也並不會將他的「命」交給諸葛亮來處理,更何況當時的局勢很是危機,就像諸葛亮說的惡危急存亡之際。而這時應該一致對外,而並非因君主的問題而讓蜀漢內部起了亂子而導致曹魏和東吳的進攻。

經過上邊所說的,劉備在永安託孤諸葛亮並不是真的願意放棄劉禪而將整個蜀漢的命運都交給「外人」諸葛亮的手上。當然了,這也只是一家之談,如果大家還有別的意見或者建議也歡迎在評論區裡留言。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形象的崛起抹殺了誰?看三國演義背後的蜀漢二主
    接著劉備又娶了孫權的妹妹,請求孫權讓自己都督荊州。 孫權面臨北方曹操的巨大壓力,正想把荊州給了劉備,誰料周瑜不願意了。 劉備都督荊州,不就意味著周瑜在荊州權力的全面潰敗嗎,周瑜立即向孫權出計,用榮華富貴把劉備軟禁起來,自己指揮關羽、張飛,結果方案被否定。
  • 歷史解說:劉備託孤諸葛亮的原因是什麼?
    沒辦法,劉備只好率軍退回白帝城,這場戰敗對劉備的打擊很大,很快他病死在白帝城。劉備臨終之際,在白帝城上演託孤的感人一面。這便是白帝城託孤。千百年來,人們讚美劉備和諸葛亮的相知相遇。劉備臨終時,字字真誠,句句感人,讓諸葛亮輔佐劉禪,至死都沒有忘記「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大任。劉備是看著阿鬥長大的,阿鬥幾斤幾兩,劉備非常清楚。老來得子的劉備,對劉禪的教育一直更偏向溫室保護。
  • 白帝城託孤,劉備對李嚴的定位到底是什麼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戰敗以後退回永安。劉備年事已高,又連遭挫折,備受打擊,因此一病不起。劉備自知時日無多,此時蜀漢外有曹魏、東吳兩個強敵,自身又因為幾次敗仗損失慘重,還時有叛亂發生,可謂內憂外患。
  • 劉備託孤時埋伏了500刀斧手?清華大學教授用一句話怒批!
    這個君可自取,給了後人多少臆想:劉備白帝城託孤是一種試探,早就埋伏了刀斧手,諸葛亮一說錯,立馬就會被咔嚓。這些論調,還真的很多人信,不知道是想黑劉備,還是想黑諸葛亮。筆者認為,這純屬無稽之談。諸葛亮不稀罕,劉備也沒有必要。正如易中天所說:劉備建國,基礎不牢,夷陵之敗,地動山搖。
  • 諸葛亮剛一病逝,他就上傳奏摺說其壞話,劉禪一怒之下將他處刑
    諸葛亮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人物之一,劉備當年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將蜀漢的大小權力,基本上都交到了諸葛亮的手中,讓自己的兒子劉禪儘可能聽從諸葛亮的安排。接下這份責任後,諸葛亮嘔心瀝血,為了完成劉備統一天下的遺願,進行了6次北伐,想要以此打敗曹魏政權。
  • 劉備留下遺言,「君可自取」,真的是要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嗎?
    劉備留下遺言,「君可自取」,真的是要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嗎?看過三國的都知道在夷陵之戰中,劉備為了要給關羽報仇,幾乎是傾盡蜀國所有精銳部隊,但是結果和付出卻沒有成正比,幾萬的精銳全盡喪於吳國,這對劉備的打擊是相當大的,於是劉備病倒了,所以走了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橋段,劉備留下臨終遺言的時候他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蜀漢四相中除了諸葛亮,另外三個都是誰,他們有什麼貢獻?
    曹魏有五子良將,東吳有四大都督,蜀漢除了我們熟知的五虎上將之外,其實還有蜀漢四相的說法。所謂蜀漢四相是指蜀國四位有名的治國能臣,都懷相國之才,分別是: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諸葛亮死後,蜀漢還有二十九年的命運。
  • 太子劉禪的三位心腹:兩人和諸葛亮齊名,一人鎮守一方!
    對於擔任太子中庶子這一官職的司馬懿,自然可以稱之為曹丕的心腹了,司馬懿不僅輔佐曹丕即位稱帝,還成為魏文帝曹丕的四位託孤大臣之一。而就本文所要說的後主劉禪,其還在太子時期,也擁有了三位可以稱之為心腹的屬官。對於太子劉禪的三位心腹來說,伴隨著後主劉禪的即位,日和都成為蜀漢的朝廷大臣。其中,兩人和諸葛亮齊名,一人鎮守一方。
  • 為什麼諸葛亮一直不還政於劉禪,還要帶甲士百人上殿?
    諸葛亮在中國被視作為智慧以及忠誠的化身,在劉備白帝託孤之後,諸葛亮用一生來兌現他對劉備的承諾,盡心竭力輔佐劉禪,為匡扶漢室殫精竭慮。 當劉備死亡之後,他的兒子劉禪繼承了皇位。
  • 夷陵之戰失敗後,蜀漢損失慘重,諸葛亮做了什麼讓蜀漢再度強大?
    劉備率蜀漢諸軍發動夷陵之戰。結果,劉備損失了五萬人,蜀漢又回到了「解放前」。劉備因病退居白帝城不能起床時,諸葛亮到白帝城看望劉備,白帝城發生了著名的託孤事件。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再次稱帝。劉備建立蜀漢時,東吳已經攻打荊州,殺害關羽等將領。劉備為了替關羽、張飛報仇。
  • 白帝城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赤裸裸的試探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佳男主角,劉備用他的一生詮釋了一個顛簸不破的真理——「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甚至於,在他臨終之際還要上演一出重頭戲,試探諸葛亮的忠誠度。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 一向仁慈的諸葛亮,為何非要處死劉封?是為自己掌權清除障礙嗎?
    「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對於這句讚美,諸葛亮當之無愧。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是諸葛亮成就了劉備的一番霸業。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關係,也確實屬於「如魚得水」,信任無比。諸葛亮雖然年輕,但卻非常的老成,做事寬厚,對下屬一向仁慈,因此得到了眾人的真心擁戴。
  • 倒說《三國演義》 第四回 陸遜營燒七百裡 劉禪託孤白帝城
    話說孫權看到蜀國發展較好,認為其行為威脅到了其國家安全,就準備派自己的丞相、大都督陸遜與蜀國的丞相諸葛亮PK一下,時常在吳蜀邊境練兵挑釁,蜀漢昭烈帝劉禪知道之後,大怒,立刻派自己的兒子阿鬥劉備領兵七十萬進攻吳國,同時為了不讓孫權的奸計得逞,故意不派丞相諸葛亮去前線迎敵。
  • 劉禪手下一奇才,被稱為諸葛亮第二,對蜀漢忠誠無二卻飽受爭議
    因此看來,帝王君主難於用人,奇才亦是難於侍奉君主,在三國亂世當中更是如此。劉備與曹操、東吳,是不停地合作與鬥爭。但是在他死後,蜀漢的大好前景化為烏有,全靠諸葛亮一人運籌帷幄。 諸葛亮盡心竭力 但是連年北伐無果,諸葛亮盡心竭力,還是迎來了壽終正寢之時。
  • 三國姜維臨終前說漏嘴,道出劉備死後,諸葛亮一直輸的真相
    諸葛亮在三國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謀士,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僅善於治國,對於用兵也是有著獨到的見解,也三國屈指可數的軍師!他自從跟隨劉備之後,幫助劉備打下大半天下,曾經沒有用過一兵一卒,就逼退司馬懿。而且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的政權。對蜀漢來說,諸葛亮可以稱得上是最大的功臣。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人才,為什麼在劉備死後就幾乎沒有打過勝仗呢?
  • 趙云為何被視為劉備的高級保鏢?這種說法準確嗎
    關於三國的歷史,總是存在一些反傳統的、反主流的觀點。尤其在人氣較高的蜀漢或者劉備集團上,這種觀點更加多也深入人心。比如諸葛亮和劉備合謀害死關羽啦;諸葛亮只會搞政治不會打仗啦;諸葛亮作為荊州派系老大扳倒了東州派系老大李嚴啦;劉備託孤只是試探諸葛亮,後面五百刀斧手就等著劉備摔杯啦;劉禪對諸葛亮恨之入骨,諸葛亮一死就取消丞相啦;還有就是小編在本文要說的「趙雲保鏢論」。這些觀點其實在深究之後,往往站不住腳,然而勝在思路開闊,方向獨特,且會有一些史料作為輔助以增強說服力,所以能夠奪人眼目。
  • 解析三國戰爭:街亭危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10萬大軍落敗雍州
    猇亭一戰,屬於他的那個時代開始落幕,真正的三國時代來臨。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以十七歲的幼子劉禪為帝,諸葛亮為主,尚令李嚴為副,合力輔佐劉禪。公元223年,五月。李嚴留鎮永安,諸葛亮攜同劉禪回到成都繼位。縱觀北伐第一次動態,諸葛亮的目的絕對不是長安,他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切割曹魏的隴右地區,將關中與隴右的聯繫切斷,奪取雍涼兩州,慢慢蠶食整個關中盆地。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拒絕了魏延「子午谷奇謀」的原因,因為作為蜀漢軍事統帥的他壓根就沒打算攻打長安。
  • 諸葛亮是運籌帷幄的權臣,為什麼不取代劉禪呢?有實力而無野心
    一、知遇之恩早在諸葛亮在隆中躬耕田畝的時候,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了諸葛孔明。諸葛亮當時是個未出茅廬,沒多少人認識他,要不然孫權、曹操怎麼不請他出山呢?當時劉備將諸葛亮視為知己,出入同行、寢則同床,十分器重諸葛亮。
  • 都說劉禪昏庸無能,諸葛亮去世後,為何沒人出來奪取皇位?
    對於大家都認為的劉阿鬥很傻,這件事情真的是千古奇冤,能夠說出此間樂不思蜀矣的人,怎麼可能是個白痴呢? 作為一個皇帝,願意放權給權臣,任由他施為,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偏偏劉阿鬥做到了,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長期領兵在外,其實留給了政敵們攻擊他的空間很大。
  • 三國一共有11位皇帝,在位時間最長的是劉禪,最短的又是誰?
    談到三國,我們一直有個誤解,把東漢末期的諸侯爭霸看作三國的那個時期。事實上,從公元220年曹丕篡漢到公元280年晉朝統一天下,這60年間,三國就是三國時期。所以,人們所熟知的曹操、孫策、袁紹、董卓、呂布等人,並非都是真正意義上的三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