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蜀國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就是完美的人嗎?他身上又有哪些優缺點?

2020-12-25 騰訊網

說起諸葛亮,世人對他的讚譽遠大於批判,常言道:人無完人,可諸葛亮卻近乎是一個完人,他足智多謀,學富五車,不但能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還有自己獨特的治軍之道。

身為臣子,他時刻謹記君臣之禮,清清白白,從不覬覦帝位,如若不然,劉備豈會臨終託孤?此外,他佔據天時地利人和,不但有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入世後還得到重用,三國的英雄無不欽佩讚賞他。

如此一位忠君愛國、勤勉清廉的臣子,有哪位君主不喜歡他?由於諸葛亮實在是太優秀了,很多人將他當成心中的神,認為他是天下第一智者,民間如果舉辦「造神運動」,諸葛亮一定能拔得頭籌。

很顯然,大眾已經將諸葛亮神化了,如果揭開諸葛亮的面紗,他的真實面目又會是怎樣的呢

圖片:劉備三顧茅廬劇照

一、諸葛亮神機妙算救後代

陳壽曾在《三國志》中用一段話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他認為諸葛亮是一個政治鬼才,諸葛亮擅長治國,他的能力可以同管仲相媲美,可在軍事上,諸葛亮欠缺了一點靈活性,這是他的不足之處。

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比較客觀,對我們認識全面的諸葛亮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在許多文學作品裡,諸葛亮最受人讚譽的就是神機妙算,《三國演義》裡許多情節都可以體現這一點,據說,諸葛亮還靠「神機妙算」救了自己的子孫後代。

諸葛亮在臨終前對身邊的後人們說:「我歸天以後,你們其中一人在未來會遭受殺身之禍,到時候你們就打開藏在牆裡的紙團,紙上寫著辦法。」

圖片:諸葛亮臨終前劇照

諸葛亮逝世以後,司馬昭繼位,當他得知朝中有一員大將是諸葛亮的後代時,就想好好整治一下那人。後來,司馬昭將這名將領定了死罪,並問他諸葛亮臨終遺言。

沒想到將領將諸葛亮原話告知司馬昭後,倒激起了司馬昭的好奇心,司馬昭派人將房子拆掉,並找到紙包,沒想到紙包上放著一封信,信上寫著「遇皇而開」。

士兵馬上將信呈現給司馬昭,司馬昭打開紙包,只見上面寫道:「訪問後返三步。」司馬昭馬上照做,向後退了三步,沒想到還沒站穩,司馬昭就把房頂上的玉給震下來了,桌椅瞬間被砸地粉碎。

司馬昭被嚇得丟了魂,渾身冒冷汗,驚嚇之餘,他翻開信的背後,定睛一看,上面竟然寫著:「我救了你一命,請你也留我後人一條命。」很快,那位被司馬昭遷怒的將軍又被官復原職了。

這個故事是真是假還有待商榷,但諸葛亮確實擁有異於常人的推測能力,他仿佛能夠未卜先知,提前知道許多世人皆無從知曉的機密。

圖片:司馬昭劇照

二、脫下神化外衣的諸葛亮

在軍事方面諸葛亮有優點,也有不足,在戰略上,諸葛亮的決定一直都不大成功,不管是勸劉備稱帝還是在荊州戰役中堅持防守,都不是明智之舉。

而且,諸葛亮的幾次北伐基本上都是戰略出錯,雞蛋碰石頭,失敗的結局早就註定下來了,諸葛亮在北伐中的最大對手是曹真和司馬懿兩人,好幾次北伐都被曹真給攔截了。

有一次,諸葛亮想以十萬大軍攻城,沒想到霍峻僅僅以三千軍隊就輕而易舉地抵擋住了,緊接著,諸葛亮在攻城的過程中無所不用其極,又是挖地洞,又是在井裡投毒,導致三天都攻不下城門,等到曹軍來救援的時候,諸葛亮只好撤退軍隊。

雖說諸葛亮的北伐屢次遭受打擊,可這並不說明諸葛亮沒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當時蜀國所面臨的困境讓諸葛亮只能北伐,沒有更好的選擇。

其實,諸葛亮帶兵打仗的能力並不弱,他僅僅用了三年就將南方平定了,五次北伐戰爭中也勝過兩次,且次次都是以弱伐強。換做別人,不一定可以創造出這種奇蹟,也難怪司馬懿絲毫不吝嗇對他的讚美,稱他為「奇才」。

圖片:諸葛亮率兵北伐劇照

不過,諸葛亮最擅長的並非軍事領域,而是治理國家,賈詡曾評價諸葛亮「善治國」,簡單幾個字,卻將諸葛亮最根本的能力概括得淋漓盡致,劉備給諸葛亮託孤的時候說道:「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從劉備的遺言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大公無私,但仔細一想,其實他對諸葛亮是有所防備的,劉備一共留下兩位大臣輔佐劉禪,分別是諸葛亮和李嚴。

李嚴是諸葛亮的死對頭,他幾次三番阻止諸葛亮北伐,甚至讓諸葛亮退兵,諸葛亮掌握大權後,狠狠打擊李嚴及其背後的勢力,將李嚴徹底貶為平民,再無人可以在政治上與之相抗衡。

然而,諸葛亮還是很有分寸的,他並沒有打壓異己,而是在蜀國進行廉政建設,將蜀國建設成三國裡面始終堅持進行廉政的國家。

圖片:李嚴被貶為平民劇照

其實,諸葛亮在政治上的所有舉措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軍事服務,諸葛亮十分懂得物極必反的道理,他在幾次北伐戰爭中,反覆勸說農民耕田種地,發展農業經濟,可百姓們身上的壓力卻越來越重,導致民怨四起。

另一方面,諸葛亮在農業發明上很有造詣,他主導建設的水利設施以及改善的農業工具,都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力,諸葛亮深知,戰爭的基礎是經濟,如果沒有經濟做支撐,沒打幾天就打不下去了,縱觀歷史,有多少王朝都是因為窮兵黷武而衰亡。

深深知道這個道理的諸葛亮在選擇北伐的同時,只能快速發展經濟,來緩解戰爭對社會帶來的傷害。

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諸葛亮利用超高的情商與智慧,將矛盾重重的蜀國統一團結起來,建設成軍事大國,使魏國不敢輕易入侵。

圖片:諸葛亮治理蜀漢劇照

但是,從長期來看,諸葛亮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無用功,雖然他真心為蜀國,也在不斷為蜀國做貢獻,他就像一臺不停運轉的機器一般,永遠不知道停歇。但是最後,嘔心瀝血數十年的他還是倒在了充滿紛爭的朝堂之上,而蜀國終究成為了亂世之中的犧牲品。

文章作者:子皓君

整篇圖文由子皓影視製作工作室原創製作!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諸葛亮死後,真正獨撐蜀國大局的,不是是姜維而是蔣琬
    《三國演義》讓讀者以為,諸葛亮死後就是蜀漢就是姜維獨撐大局,不過這並非事實,諸葛亮在去世以前,就曾經秘密上表給劉禪說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諸葛亮真正安排的後繼者是蔣琬。蔣琬又有什麼特殊的地方,讓諸葛亮這麼信任呢?
  • 如果諸葛亮不去參加北伐,選擇了養精蓄銳,蜀國的命運將會如何
    諸葛亮的一生都為了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恢復漢朝,回歸舊都,他開始派兵參加北伐戰爭。結果,在第五次北伐戰爭期間,由於疾病死在了五丈原。失去諸葛亮這一個主力的蜀漢開始漸漸的走下坡路,最終被魏國滅亡。君王劉禪也被迫定居在魏國的洛陽。
  • 諸葛亮致命的缺點是什麼?司馬懿說了17個字,康熙帝對他評價極高
    三國時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文臣武將,其中諸葛亮就是最耀眼的一位。據史料記載,諸葛亮前半生基本上在臥龍崗讀書和種地,後半生全部奉獻給了劉備和蜀漢政權,憑藉自己的才華和權謀,最終協助劉備完成了帝王大業,建立了蜀漢政權。
  • 如果不是早逝,他為蜀國創下的功業可與諸葛亮並驅!
    大家好,這裡是臥仔~說到三國時期的軍師,相信大家腦中浮現出來的第一個人物就是諸葛亮。但我們今天不聊諸葛亮,我們來說說跟諸葛亮並稱為「臥龍雛鳳」的龐統。龐統為人樸實,在少年時並不出名,也可以說,他沒有遇見自己的伯樂,直到見到司馬徽。司馬徽為人清雅而擅長識人,龐統二十歲時前去拜見,那時司馬徽坐於桑樹上採桑,而龐統坐於樹下,倆人相互交談一直從白天說到黑夜。
  •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一個缺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蜀國最早滅亡的命運
    劉備便向諸葛亮大力推薦這位刺客,說他是難得的奇才。諸葛亮嘆息的說道:這個人神色慌張,奸行外漏,邪心內藏,必定是曹氏刺客。於是立即叫人抓捕,刺客害怕,於是翻牆趕緊逃跑了。有人提出異議,認為刺客都是亡命之徒,可這個刺客既然能夠與劉備交心,說明他並非凡人,不是普通的刺客。而且劉備的知人之鑑,已經讓對方有加入劉備陣營的打算,善於用人,化敵為友,這才是最高超的能力。
  • 三國時期,蜀國有能力統一天下嗎?看看蜀國巔峰時期的實力就明白
    三國之鼎立,蜀國可謂是異軍突起,蜀主劉備,雖說沾點皇親,有個「劉皇叔」的身份,卻以織席賣草鞋為生。然心存高遠,仁德寬厚,白手起家,最終逆襲成為一國之主。劉備的人生巔峰時曹操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基業早成,人才紛紛歸附,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根基穩固。
  • 為什麼會有「事後諸葛亮」一語,這是不是諷刺諸葛亮?
    大家想必都對諸葛亮十分熟悉了,尤其是他那未卜先知的「神技能」,更是令人羨慕不已。諸葛亮作為一名傑出的軍事家,在歷代可以說是都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就連司馬懿也稱其為「天下奇才」!那「事後諸葛亮這句話」又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出現這麼一句話呢?大家不要著急,讓小墨為您解開心中的疑惑。
  • 蜀國打魏國明知道是輸,諸葛亮為什麼還要打,他的苦衷誰能懂
    但是讓人們很不理解的是,為什麼在蜀漢中後期諸葛亮明知道蜀國的國力在三個國家中是最為弱小的,卻還要偏偏的去攻打當時最為強大的魏國。而且不止打一次,前前後後共打了六次,自己都最後死在了進攻的路上。有人計算過,蜀國的整個國力才相當於魏國的30%,兩者懸殊是多麼的大。諸葛亮這麼做,難道不怕蜀國因此而拖垮嗎?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其實只是掩人耳目,馬謖之後改名滅掉了蜀國?
    諸葛亮大怒,為了軍紀,不得不斬了他。這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馬謖大意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事件。但是真實的歷史並非如此,真正的歷史上,馬謖並不是諸葛亮所殺,而且後來馬謖的一個舉動還造就了蜀國的滅亡。
  • 「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蜀國大將廖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廖化在做出了那次選擇之後,一直堅定著自己的選擇,把蜀國放在第一位。不管是在過去還是現在的年代裡,廖化都是真真正正的愛國者,他有顆赤忱的愛國之心,為建設美好的祖國奮鬥終生。
  • 姜維才比諸葛亮,為何挽救不了蜀國?廖化臨終前一句話解開謎底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開始繼承先生的遺志,繼續北伐,並且嶄露頭角。蜀漢實屬危急存亡之秋,那姜維為何無法挽救蜀漢帝國呢?今天我們來看看這個故事。其實在諸葛亮去世前,他就已經知道蜀漢的復興大業實屬艱難不易,諸葛亮之所以決定要多次北伐,主要時由於形式所迫。他希望採取以攻為守的戰術,化被動為主動,企圖能夠扭轉天下局勢,只有時刻居安思危,才能有存活的生機。
  • 諸葛亮為何執著於北伐?《出師表》中有答案
    相信不少人在了解三國這段歷史後,都會有這樣的疑問:諸葛亮不惜勞民傷財,屢敗屢戰,頻頻北伐,究竟是為什麼?諸葛亮已經作古一千多年,我們無法聽他親口說出原因,但卻能夠在他留下的《出師表》中尋找到答案。這是諸葛亮堅持北伐的第一個原因:被形勢所迫。蜀國只剩下益州,但「益州疲弊」而魏國富饒,如果閉關自守,日積月累之下,蜀國喪失進取之心,而魏國越發強大,這時蜀國只能坐以待斃。反倒如果主動出擊,就有通過不斷蠶食魏國土地,最終逆轉形勢的可能。簡而言之:北伐或有一線生機,不北伐只能等死。
  • 諸葛亮英年早逝,到底患的是什麼病?看完嚇出冷汗
    蜀國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謀士——諸葛亮。諸葛亮的一生都在為蜀國的大業而奮鬥,也是中華民族在那個時候的代表。在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之後就一直未蜀國鞠躬盡瘁,又因為料事如神被封為軍事一職,後來病死在五丈原,為蜀國奉獻了自己的一生。我們只知道諸葛亮在五丈原病死,那麼諸葛亮又到底是得了生麼病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首先我們要分析的就是三國的歷史背景。
  • 祖父是蜀漢丞相諸葛亮,自己年少勇冠三軍,鍾敬伯說他跨父軼祖
    在三國後期,魏國滅亡蜀國的過程中,蜀國雖然在後主劉禪的帶領下最後投降,但在這個過程中也湧現出了一批忠義的將軍。這其中就有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孫子諸葛尚。他的祖父諸葛亮作為蜀漢第一文臣手無縛雞之力卻能在談笑中使得敵人灰飛煙滅,他雖沒有繼承祖父的謀略,但是他卻能夠在十幾歲時就勇冠三軍,他祖父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蜀國忠心耿耿,而他也不差,以十七歲年齡為保家衛國與其父親一同戰死沙場。鍾敬伯先生也給了他很高的評價,說他跨父軼祖,可見孔明於地下。
  • 為何諸葛亮臨死前大呼:龐德公救我?他是何方神聖?有何能耐?
    諸葛亮是蜀國堪稱中流砥柱的人物,可惜的是這個人物儘管足智多謀還是無法與老天抗衡,在公元234年10月8日諸葛亮因為患病逝世在了五丈原,當時諸葛亮已經通過天上的星辰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這個消息,他立馬就安排自己的下屬和僕人準備器物,讓他擺了一個七星陣式希望以此能夠召喚龐德公,救自己一命。
  • 諸葛亮為何一直拿著把扇子?其實扇子中暗藏玄機,有特殊含義
    那麼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一說三國之中傳奇人物諸葛亮的故事。諸葛亮在小編的印象裡是一個軍事家、政治家,真正的能夠稱的上是一個才華橫溢、足智多謀的大家。並且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忠義之士,諸葛亮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最後也是回天乏力。
  • 幸好子午谷奇謀被諸葛亮否定了,要不然魏延會讓蜀國一敗塗地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令許多人扼腕嘆息。很多人除了聲討馬謖之外,更偏向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事件。一般的觀點是,蜀漢北伐宜急不宜緩,像是諸葛亮那樣慢騰騰穩紮穩打的套路,根本不是蜀國國力可以支撐的。只有像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那樣,來一場激進冒險的突襲,這樣就可以奪佔長安,北伐也就成功一大半了。
  • 諸葛亮雄才大略,為何不能帶領蜀國一統天下?看看主席怎麼說
    他說自己是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如此謙虛的說法反而映照出他的真實想法,其實他一直在等待自己的真命天子。後來因劉備三顧茅廬,和劉備暢談一番天下大事之後他覺得自己等到了自己要等的人,於是就出山準備協助劉備成就霸業,說到這裡,想必各位都知道小編今天要說的是誰了,他就是號稱臥龍先生的諸葛亮,和他並稱的還有號鳳雛先生的龐統。
  • 蜀國就敗在他的手上,你說他是真傻還是裝傻?
    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西晉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諡號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之後,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歷史這玩意兒就是百家之言,沒有所謂的對與錯。你站在什麼角度來看,呈現在你眼前的可能就是不一樣的歷史。劉禪,小名阿鬥,是三國時期劉備的長子。
  • 諸葛瞻:諸葛亮的兒子,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諸葛瞻,字思遠,蜀漢丞相諸葛亮之子。作為諸葛亮的長子,諸葛瞻的政治道路已經被諸葛亮有意無意的鋪平,所以三十五歲執掌尚書臺政務、統領國事,這是諸葛亮的榮耀加注在諸葛瞻身上。但光環退去,諸葛瞻是個忠臣、是個正直的人,但於國能力勝任不了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