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才比諸葛亮,為何挽救不了蜀國?廖化臨終前一句話解開謎底

2020-12-27 小夫說史

說起蜀漢王朝的覆滅,會想起一位名將,便是姜維大將軍。諸葛亮去世後,姜維開始繼承先生的遺志,繼續北伐,並且嶄露頭角。蜀漢實屬危急存亡之秋,那姜維為何無法挽救蜀漢帝國呢?今天我們來看看這個故事。

其實在諸葛亮去世前,他就已經知道蜀漢的復興大業實屬艱難不易,諸葛亮之所以決定要多次北伐,主要時由於形式所迫。他希望採取以攻為守的戰術,化被動為主動,企圖能夠扭轉天下局勢,只有時刻居安思危,才能有存活的生機。

要知道劉備和五虎將相繼離世,蜀漢王朝無人繼承,蜀國會不攻自破,諸葛亮知道一旦停止徵戰北伐,魏國就會反過來討伐蜀國。如今諸葛亮體弱病重、年事已高,如果還不能立刻穩固基業,實現蜀國復興,那麼蜀國亡國也就指日可期了。

果然,諸葛亮由於病入膏肓,又事必躬親,命不久矣。在最後的日子裡,諸葛亮一邊處理繁雜的公務,一邊抓緊物色蜀國大業的繼承者。而這個繼承之人,便是姜維大將軍。此人智勇雙全,諸葛亮在收服他的過程中困難重重,所以對他是又愛又恨。

諸葛亮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全部傳授給了姜維,將蜀國大業親手交給了姜維。姜維此人也非常忠誠,對諸葛亮更是感激有加,對蜀國也算是盡心竭力。諸葛亮離世之後,姜維為了完成先生的遺志,獨自扛起北伐大旗。

姜維在北伐的過程中,碰到了一生最大的勁敵就是鄧艾,此人也是智勇雙全,姜維在和他對戰的過程中可謂是嘗盡了苦果,也讓蜀國的大將對他北伐之戰頗有非議。讓姜維的北伐之旅更加艱難。

得不到朝中的大將的支持,又遇到鄧艾一般的勁敵,姜維的固國大業可謂歷經艱辛。姜維是個感恩之人,對諸葛亮的知遇之恩和臨終託付一直掛記在心中。但無可奈何的是,蜀國已經氣數已盡,後主劉禪樂不思蜀,能徵善戰的將領也都寥寥無幾。

為了報答諸葛亮的器重和恩德,姜維對蜀國盡心盡力,一心為了復興蜀漢大業。然而,蜀國的命運正如諸葛亮生前預示的那樣,若是無法儘快穩固復興,那麼必是亡國之結局。此時,蜀中的朝野上下,一致認為,不可以再北伐,還是應該固守蜀中,維持三國鼎立的現狀。

其實,鄧艾和鍾會都是不可多得的將才,若是姜維沒有遇到這樣的勁敵,或許蜀國還有一線生機,然而,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同樣發生在姜維的身上,雖然姜維有勇有謀,又忠肝義膽,可惜缺乏了一些運氣。

正如廖化將軍在死前對姜維的評價,廖化說姜維:「用兵不厭」,興師動眾,不斷發起侵略戰爭,可惜姜維的智勇又不敵不過鄧艾,兵敗滅國這便是註定的結局。姜維終究是拯救不了蜀國滅亡的悲劇,對於廖化的評價,你們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蜀國大將廖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那麼,蜀國大將廖化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廖化為人正直、明辨是非,例如他幫關羽殺了杜遠。他雖然投奔關羽不成,但是在劉備入川之前,抓住了機遇,給自己創造了機會,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派。正史中相關描述如下: 欲從羽,羽不從,化乃拜別,自引人伴投山谷中去了。
  •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一句話,卻被小人利用,害了一位大將
    自從桃園三結義的三位人物死後,蜀國的時代其實是諸葛亮的時代,諸葛亮後半生想完成劉備留下的遺願,於是亮傾國而出攻打魏國,與司馬懿對決,這也是三國裡面最精彩的橋段,以諸葛亮病故為結局,蜀國從此走下坡路。諸葛亮病故後,蜀國人心惶惶,危在旦夕的時候姜維接替了諸葛亮穩住了軍心。
  • 「廖化作先鋒」原來是高度的讚美之詞:忠心耿耿的長壽大將軍廖化
    正所謂「矮子裡面挑高子,矬子裡面拔將軍」……除此之外,廖化還有一個非常出名之處,便是其「長壽」。在《三國演義》小說中,他從黃巾餘黨草寇出身,直到蜀國滅亡後才去世,算下來活了90歲以上。這在平均年齡僅4,50歲的三國時代,簡直是個巨大的奇蹟……其實,歷史上真實的廖化,和演義中所描述的,有較大差異。
  • 身為蜀漢元老,廖化為何指責諸葛亮接班人,該成語故事道出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廖化傳》注引《漢晉春秋》,時間是在蜀漢景耀五年(公元262年),相關人物分別為廖化和姜維。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蜀漢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維帶領北伐大軍兵出狄道。廖化對此表態說:「俗話說兵士不整頓,必將引火上身。」這就是姜維的缺點。姜維的謀略無法超過敵方,實力也沒有敵方強,但一味發起進攻,怎麼會取得勝利?
  • 關羽敗走麥城前提拔一人,輔佐蜀漢40年,差點生擒司馬懿_廖化
    敗走麥城前關羽就提拔了一名小將,而這名小將也不負眾望,蜀國末期四十餘年一直盡心盡力,以至於末期早已破敗不堪的蜀國還能苟延殘喘了一段時間,此人便是廖化。一句道明蜀國在廖化的支撐下才得以延續這麼久時間,可見廖化出眾的能力即使年僅八十也能繼任國家重任。
  • 三國姜維臨終前說漏嘴,道出劉備死後,諸葛亮一直輸的真相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博覽眾史」,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
  • 諸葛瞻為何說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此二人有何過錯?
    諸葛瞻,字思遠,諸葛亮之子,琅琊陽都人,三國後期蜀國大臣。諸葛瞻出生於建興五年(227年),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第六次北伐,期間曾寫信給諸葛瑾,稱讚諸葛瞻聰明可愛,臨終前又為諸葛瞻寫下《誡子書》,諸葛亮死後,諸葛瞻世襲全部爵位。
  • 《三國演義》諸葛亮明明培養姜維做為接班人,為什麼在臨終前把軍權交給楊儀?_蔣琬
    原標題:諸葛亮明明培養姜維做為接班人,為什麼在臨終前把軍權交給楊儀?
  • 蜀漢為何快速滅亡?真如諸葛亮的兒子所說,黃皓姜維是罪魁禍首?
    諸葛瞻臨死前,其實是說了他自己的三大罪,其一是內不能除黃皓,其二是外不能制姜維,其三是進不能守國土。通過諸葛瞻的這三句話,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他這個人還是比較符合諸葛亮的判斷:「過早成熟、成不了大器」,他對內沒有看到蜀漢的真正危機,對外也不懂軍事謀略,最終戰死於綿竹。要不是諸葛瞻戰死殉國,其實他的評價會低很多。
  • 諸葛亮北伐,為何不願派趙云為先鋒?
    蜀國經過了夷陵之戰已經元氣大傷,而且北伐之際的西蜀人才匱乏,五虎將中的關羽、張飛、黃忠、馬超已全部作古,僅存常山趙雲這一顆碩果。縱觀蜀國40多年來的所有武將,其中只有五虎將、魏延以及後來的姜維可以算一流武將。第1次北伐時,起初姜維還未投降,蜀只有魏延、趙雲2位一流猛將,因此這2人應該是諸葛亮北伐的左膀右臂。
  • 為什麼說諸葛亮死後,真正獨撐蜀國大局的,不是是姜維而是蔣琬
    一、青年才俊,背親舍德蔣琬是荊州才俊,年輕就以才學知名,後跟隨劉備一起入蜀。在益州廣都當縣長時,作風與龐統當年相似,都不理日常政務,所喜歡做的只有喝酒睡覺。這樣的行為,同樣被喜歡微服出訪的劉備給捉到,不過劉備這次非常生氣,不像龐統那時只是免職了事,他還將蔣琬下獄,感覺是想要他的命。龐統那次有魯肅寫信來撐腰,蔣琬這次也是靠著諸葛亮力保才脫罪,諸葛亮向劉備說蔣琬是社稷之器,非百裡之才也,劉備看在諸葛亮的面子上,讓蔣琬座了幾年冷板凳,才重新讓他任官。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只不過是掩人耳目,馬謖後來更名換姓滅了蜀國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在看《三國演義》中蜀國參軍馬謖因剛愎自用而使軍事要塞街亭失陷,最終導致蜀國大敗,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人。初從劉備取益州,官至越嶲太守。謖才氣過人,好論軍計,深得諸葛亮器重,而劉備臨終對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亮不以為然,以謖為參軍。
  • 諸葛亮的衣缽傳人姜維,為何死後被人剖開腹部取其膽呢
    導讀:諸葛亮的衣缽傳人姜維,為何死後被人剖開腹部取其膽呢? 文/以史論今 孔明死在五丈原,臨死前,把兵書戰策、排兵布陣的方法都交給了姜維。說姜維繼承了孔明的衣缽這話沒毛病。
  • 劉禪麾下十大良將,勇武不輸五虎上將,第一實至名歸
    隨著蜀國劉備以及五虎將的紛紛逝世,蜀漢的頂級軍官團無疑是出現了問題的,甚至一些三國迷說,也正是「蜀漢後期無大將」的尷尬局面才在諸葛亮等大拿死後出現了莫大危局,直至蜀國的投降。  馬忠是在劉備討伐吳國失敗以後才加盟蜀國的,劉備對其有著高度的評價:雖亡黃權,復得狐篤,此為世不乏賢也。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對馬忠也是非常的重用,在後來的牂牁叛亂和豪帥劉胄叛亂都立下赫赫戰功。不但如此,他的內政才華也是非常的突出,他治下的百姓對他也是讚譽有加。在當時朝野上下,馬忠甚至被冠以「蜀國南方屏障」的雅號。
  • 姜維死後80年,他給劉禪的密信偶然被發現,後人:諸葛亮可瞑目了
    而在三國之中,由於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人們最為推崇的則是蜀國,這是漢室子弟建立的王朝,也是諸葛亮盡心輔佐的國家。只不過不幸的是,後來出了一個不成器的劉禪,最終造成了蜀國滅亡的慘劇。很多人都在此時心疼諸葛亮,他用盡一生的心血,最終依舊沒有辦法將蜀國帶上一統天下的道路。
  • 諸葛亮臨終囑咐姜維一番話,可保蜀漢延續百年,可惜姜維沒能理解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對他就很照顧,將其帶在身邊聆聽教誨,在死前更是將平生所著兵法以及一些奇門秘術都交給了他,就是指望他能夠接替自己的重任完成北伐的大業。然而我們卻知道諸葛亮死後姜維雖然多次北伐,但是卻沒有取得任何成效,反而加速了蜀漢的滅亡。其實諸葛亮臨終囑咐姜維的一番話頗具玄妙,不說北伐成功與否,足以保證蜀漢基業延續百年,非常可惜的是姜維沒有能夠理解這番話的真正含義。
  • 揭: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何都已失敗告終?
    導讀:「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話指的就是諸葛亮六出祁山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先去世了。那麼,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何都已失敗告終呢?  第四、就將才來說,諸葛亮本人當然才智超群,無話可說,西蜀早期又有關羽、張飛、趙雲等華夏名將,實力是不小,但是與曹魏相比還是弱了些;到了後期,由於長期徵戰,西蜀因為地狹人少,人才匱乏,最後竟然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艱難局面。反觀曹魏,地廣人眾,才人濟濟,才智之士不斷湧出,能徵慣戰的將才承前啟後,源源不斷。西蜀哪裡是對手?
  • 劉軒鴻:如何評價諸葛亮的繼承者蔣琬、費禕和姜維?
    費禕一聽,放下大餅,要紙筆作了一篇以麥子為主題的賦(由大餅想到麥子,主要是想轉換一下話題),諸葛恪又針鋒相對要作一篇關於磨盤(磨麥子)的賦,寫完兩人感到情投意合,不禁互相吹捧起來。其實費禕的口才並不在諸葛恪之下,他顯然是顧忌諸葛恪既是孫權的寵臣又是諸葛亮侄子的身份而故意讓著他。
  • 廖化又是什麼樣子的人?
    相反,這句話是對廖化將軍的高度評價!廖化,本名淳,字元儉,荊州襄陽郡中盧縣人,蜀漢名將。廖化曾為前將軍關羽帳下主簿,關羽北伐失敗後,廖化歸屬孫吳,用詐死之計,奔波千裡回歸蜀漢。廖化能做其主簿,也足見關羽對其之重視。在諸葛亮北伐中,廖化更是數次建功。相對同時代的趙雲、魏延,其記載甚是不多。在諸葛亮去世後,蜀漢人才衰退速度極快,甚至一度出現人才凋零的情況。
  • 魏延墓前, 為何跪著諸葛亮的石像? 專家: 沒毛病
    ,設計斬殺了魏延,魏延作為蜀國後期不可多得一位猛將,他的死實在有點可惜,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謀這樣的策略,由此可見,魏延並非有勇無謀之輩,相反還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大將,可惜的是諸葛亮太過謹小慎微,並沒有採納魏延的建議,這也讓魏延感到十分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