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化作先鋒」原來是高度的讚美之詞:忠心耿耿的長壽大將軍廖化

2020-12-11 薩沙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三國小人物誌0027:忠心耿耿的長壽將軍——廖化

說起廖化這個人物,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是那句民間老話: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這句諺語常常用來比喻,在一個人才凋零,無將可用的衰落團體中,平庸者也能擔當大任,僥倖成名。正所謂「矮子裡面挑高子,矬子裡面拔將軍」……

除此之外,廖化還有一個非常出名之處,便是其「長壽」。在《三國演義》小說中,他從黃巾餘黨草寇出身,直到蜀國滅亡後才去世,算下來活了90歲以上。這在平均年齡僅4,50歲的三國時代,簡直是個巨大的奇蹟……

其實,歷史上真實的廖化,和演義中所描述的,有較大差異。他並沒有像小說中那樣誇張的高壽,也不是如某些人所認為的,那麼平庸無奇。

我們還是翻開史料記載,去探尋一下廖化這個人物的真實面目!

首先,廖化並非是黃巾落草出身。據《三國志》記載,廖化是荊州襄陽郡中盧縣(今湖北省襄陽市)人。而根據當時的地方史料,《襄陽耆舊記》的記錄,廖姓是荊州地方的大姓,豪族大地主。而廖化作為廖家的人,怎麼也得打上一個「出身豪門」的標籤。

而且,廖化最早的嶄露頭角,是在劉備拿下荊州和益州,並進位「漢中王」過後。這一點《三國志》中有著十分明確的記載。

《蜀書·關羽傳》: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蜀書·宗預傳》:廖化字元儉,本名淳,襄陽人也。為前將軍關羽主簿,……

也就是說,廖化是在建安24年,也就是公元219年,才加入劉備集團,而且一開始的職務還是文官(軍中主簿)。

說起來,建安24年可也真是個了不得的年份,在這一年中,發生了很多影響歷史進程的大事件。先是劉備在漢中與曹操大軍的對峙,逐漸接近尾聲;再是關羽受劉備之命,率軍攻打樊城,為漢中戰線解壓,並上演「水淹七軍」的酣暢大勝;接著,又是形勢急轉直下,在曹魏和江東的夾擊下,關羽丟了荊州,全軍覆沒,敗走麥城……

而廖化的仕途,就是在這樣一個動蕩不已的年份裡開始的……可謂是開局不利。

《三國演義》上說,廖化在荊州之戰中曾經突圍求援,單騎殺出去到上庸城,並求劉封出兵。並在被拒絕過後大哭離開,直奔成都而去……

其實,這也是小說中的虛構情節,在關羽慘敗過後,廖化暫時投降了東吳。畢竟他只是一介主簿,而且是新上任,屁股都還沒坐熱的軍中小吏,既左右不了局勢,也決定不了成敗。孫權在拿下荊州過後,肯定要想辦法拉攏當地豪門,以儘快安頓地方局勢。而廖化作為本地大戶,廖家的成員,自然也是江東集團想拼命拉攏的人物之一。

而且,廖化本身又在關羽軍中效力,雖然職務不高,但好歹還是個管文書資料的官,比一般士卒甚至校尉的地位要高。有他的歸降,非常有利於收編在關羽兵敗之後,四處逃散的荊州士卒。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在荊州歸吳過後,陸遜呂蒙也給廖化封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官,想要籠絡住他。

然而,廖化表面上和江東集團敷衍著,暗地裡卻「身在吳營心在漢」,悄悄籌划起了回歸蜀漢的大計。

據《三國志》記載,在劉備興兵伐吳的時候,廖化假裝患疾病逝,卻以此為機會,帶著母親和族人們逃出了東吳所控制的範圍,並在劉備的東徵路上,於蜀軍不期而遇……《蜀書·宗預傳》記載: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會先主東徵,遇於秭歸。

毫無疑問,廖化的忠心回歸,令劉備龍心大悅,當即就給廖化封官進爵(先主大悅,以化為宜都太守)。之後,廖化才算是真正開始了自己的仕途,並一直為蜀漢帝國效力到了滅亡的那一天……

劉備的伐吳戰役,最終以失敗而告終,沒有搶回荊州不說,還損折了大量的兵馬輜重。連續而來的打擊,使得劉備一病不起,最終在白帝城中闔然辭世。而偏安一隅的蜀國,也就此進入了諸葛亮執政的時代。

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地位,也為了之後持續不斷的北伐計劃,諸葛亮在上任丞相過後,開始了「一派壓一派」的執政思路。一方面,諸葛亮排擠劉備原有的「元老派」(元老派除了趙雲之外,幾乎已經無人);另一方面,諸葛亮重用「荊州派」的人物,如蔣琬,費禕,馬謖,楊儀,董允,向寵等,儘可能壓制「益州本土派」,並使出各種手段,幹掉過不少人,如李嚴,廖立,劉巴,費詩,彭羕等……

很明顯,出生荊州名門的廖化,自然也在諸葛亮的白名單上,是可以重用,而且也應該被重用的人。然而,我們翻開史料記載發現,廖化最早的戰功記錄,是在延熙元年(公元238年),也就是諸葛亮五次北伐無功而返,隕落五丈原之後(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這是為什麼呢?難不成諸葛亮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都一直將廖化閒置不用?

答案是否定的,據《三國志·蜀書·宗預傳》記載,廖化在諸葛亮執政後,被任命為丞相參軍,後來又為廣武都督,陰平郡太守。要知道,極受諸葛亮信任的馬謖,其職位也不過就是參軍。就此看來,諸葛亮對廖化的重用程度,已經不低。雖然並沒有直接派他上陣打仗,但也是擔任了相當重要的核心職務。

不過,就此也可以判定,廖化的軍事能力,肯定也沒有達到出類拔萃的地步。在魏延,馬岱,王平,張翼,張嶷這些將領馳騁疆場,斬將立功的時候,廖化更多的呆在諸葛亮身邊,擔任個參軍的職位,幹些出謀劃策和後勤調配之類的事情。

當然,也有其他的原因。畢竟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執意任用他的另一位「參軍」馬謖為大將,當即就丟了街亭,誤了大事。之後還迫於政治上的壓力,不得不將馬謖處死……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無疑是不敢再固執己見,凡事都肆無忌憚地重用自己的「荊州派」人物。

或者說,這也算是諸葛亮對廖化的一種保護,沒有輕易將他派上前線,固然失去了讓他建功立業的機會,但也同時避免了他戰場犯錯,敗罪處死的風險。算是諸葛亮建設自己麾下人才梯隊的一種策略。

等到諸葛亮五次北伐無功而返,病逝前線過後,姜維繼承其遺志,執掌蜀國兵權。這時候的廖化,終於有了上陣發揮的空間:

據史料記載,廖化在姜維麾下的作戰記錄,大致如下:

延熙元年(238年)九月,廖化率兵攻打魏國守善羌侯宕蕈駐守的營寨,並巧妙擊退魏將王贇、遊奕等人率領的援兵,還在戰鬥中幹掉了王贇(中箭身亡)。

延熙十一年(248年),涼州羌胡叛魏來降,廖化隨姜維率軍西迎,於成重山築城留守,抵抗郭淮進攻,幫助姜維迎回胡王治無戴等部落。

延熙十二年(249年),廖化隨姜維進攻雍州,姜維留廖化在白水南岸紮營,與駐紮北岸的魏將鄧艾對峙。但被鄧艾識破作戰意圖,牽制戰術失敗,率軍撤走。

景耀六年(263年),司馬昭興兵進攻蜀漢。後主劉禪派遣廖化去往沓中支援姜維。廖化率軍北至陰平,聽聞魏將諸葛緒攻向建威,於是停下來觀察其動向,並在此迎來了姜維大軍。之後又與剛好到達漢壽的董厥、張翼軍會合,一同退守劍閣,抵禦鍾會的進攻。

同年11月,諸葛瞻在綿竹被鄧艾擊敗,廖化跟著姜維,率軍向東進入巴西郡,繞道退至廣漢郡郪縣一帶。不久後,得到後主劉禪投降的敕令,與姜維等到涪縣向鍾會投降……

通過這些記錄,可以看出,廖化在蜀漢領兵作戰的時間並不短,戰場表現也是勝敗參半,有功有過……不過,可以明確的一點是,廖化在其戰鬥生涯中,至少沒有犯過如馬謖那樣一觸即潰,並一潰千裡的錯誤。勝敗乃兵家常事,一位優秀的將軍,最重要的素質並不是只勝不敗,而是能做到敗而不潰,還能保存住自己的實力。

而廖化,無疑是做到了這一點。

……………………………………………………………………………………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可以給廖化這個人物,作出一個簡單的總結。

其一,廖化肯定有著相當本事和能力,他的謀略水平不弱,在戰場上能打出「圍點打援」這類經典戰例,在戰場外還能裝死逃脫,而且將計劃進行得天衣無縫,滴水不漏。

其二,廖化其實從入蜀開始,就一直得到重用,不管是擔任諸葛亮時期的參軍太守,還是在姜維時期的領兵作戰,他都是當時蜀漢帝國的重要角色之一。最終官至「鎮軍大將軍」的高位,而且在歷史上留下了「以果烈稱」,「前有王(王平)、句(句扶),後有張(張翼)、廖(廖化)」等很高的評價。

其三,廖化對於蜀漢的忠心,確實是有目共睹的。他幾乎從蜀漢立國的那一天起,就在為其效力,而且一直效力到了蜀漢滅亡的時候,可謂有始有終。說他是蜀漢帝國的一尊活化石,絕不為過……

最後,關於廖化的年齡,在史料上也有著較為精確的記載。

據《三國志》記載,景耀四年(261年),廖化路過看望宗預時,宗預曾說:「吾等年逾七十」。而廖化的卒年,是在三年過後的公元264年。也就是說,廖化最終活了至少73歲,甚至可能活到了接近80,這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代,已經算是十分驚人的長壽了。

能在旁人不過4,50年壽命的戰爭動蕩年代,作為一名領兵打仗的武將,戎馬倥傯數十年,最終還能如此高壽,得以善終……從這個角度看來,廖化確實算是很幸運的,畢竟那個時代,能夠像他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寥寥無幾。

然而,廖化的悲劇也就正是在此,因為和他同時代的人,基本上都沒有活到他那個時候的。而只有他,作為唯一的見證者,從蜀國的建立開始,看到了蜀國的滅亡……

從青春少年時代,入蜀為官開始,廖化就用整整42年忠心耿耿和兢兢業業,維蜀漢帝國奉獻了一切。然而,他參與的卻是一項極度艱辛,難有勝算,而且希望還越來越渺茫的事業——興復漢室。

隨著時間的推移,蜀漢帝國逐漸衰落,人才凋零,克復中原的夢想也漸漸消磨殆盡了……廖化身邊的朋友,同事,上司,下屬,都在不停地辭世永別。而他卻一直活著,一直在盡心盡責地忙碌著,直到有一天,等來了劉禪開城投降的消息……

這也意味著,廖化忠心耿耿從頭到尾守護了42年之久的蜀國,終於該到了分崩離析的時候。這對於已經白髮蒼蒼,垂垂老矣的廖化來說,心裡除了萬念俱灰之外,還能有什麼呢?

據史料記載,在蜀漢投降了曹魏以後,廖化很快被削奪了兵權,並遷往洛陽,名為入朝為官,實為軟禁監視。因為他是前朝將軍,在蜀漢軍中有一定威望,曹魏肯定要想辦法防止他先降後叛,起兵造反(姜維就這麼幹了)。

然而,既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從蜀中到洛陽的這段遷徙路,就成為了廖化生命的最後一程……有傳聞說,就在遷徙隊伍剛剛要邁出蜀國地界的時候,廖化便在馬車的顛簸中闔然辭世,將自己的生命,永遠留在了蜀漢大地上……

………………………………………………………………………………………………

寫到最後,我們再來追溯一下,「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種說法的由來。

其實,這句民間諺語,是出自清末文學《掃迷帚》中的第二十四回。原意為一個團隊中人才凋零,年輕的後起之秀都不行,只能靠早該退休的老將們來擔當大任。這句話的本意是想凸顯廖化的老當益壯,而非是在貶低廖化的能力平庸……

不明白為什麼,這句話傳來傳去,卻傳成了現在類似於「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的意思。

難以想像,為蜀國盡忠盡力一輩子,算是功成名就的廖化,在九泉之下聽到這樣的評價,心中會作何感想呢?

PS:最後一個疑問,為什麼羅貫中要在小說中,將廖化的事跡修修改改,就連出場時間,也提早到了關羽「千裡走單騎」的過程中?

其實,這也是劇情的需要,羅貫中需要用廖化這個人物,來襯託劉備集團的正義性,並凸顯關羽的英雄形象。

羅貫中有意將廖化的出身,改成黃巾餘黨落草為寇,並上演了一出「殺杜遠,送還二夫人,並求關羽收留」的俠義劇……雖然筆墨不多,卻就此能看得出,劉皇叔的仁義滿天下。就連遠在山中的賊寇,都對劉備聞名遐邇,真可謂是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

不僅如此,就連關羽的形象,都在「黃巾餘黨」們的吹捧下,名聲通天。前有廖化,後有裴元紹,周倉(這兩個都是虛構人物)……都是爭先恐後地想加入到關羽的麾下,以此表現「漢壽亭侯」的威名震神州……

然而,羅貫中確實沒有考慮到,廖化的年齡問題。經他這麼一改,廖化從黃巾餘黨出場,到蜀國滅亡去世,幾乎經歷了整個三國時代,也長壽得太誇張了。

不過,小說只是小說,允許筆誤的出現,這點也不用過多深究……

相關焦點

  •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是褒是貶?廖化又是什麼樣子的人?
    品讀三國演義,有句老話叫做「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好多人理解為由於缺乏傑出人才。這樣理解真的對嗎?完全錯誤!相反,這句話是對廖化將軍的高度評價!廖化,本名淳,字元儉,荊州襄陽郡中盧縣人,蜀漢名將。廖化曾為前將軍關羽帳下主簿,關羽北伐失敗後,廖化歸屬孫吳,用詐死之計,奔波千裡回歸蜀漢。這便是真正的千裡走單騎,劉備見到他後非常高興和感動,被劉備授為宜都太守。
  • 「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蜀國大將廖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就跟來大家聊聊廖化這個人。 首先,筆者認為廖化是一個忠孝之人。 之後,廖化一直在忠心耿耿地為蜀國謀發展,這也了卻了他一直想要為國家奉獻的心願。 廖化雖一直在等待著時機,但機會一旦擺在他的面前,他就善於抓住機遇,果敢地做出決定。為了回國,不惜忍辱負重,千裡走單騎。廖化敢想也敢做,與其避世活命,不如犧牲小我,幫助國家改變這世道。心動不如行動,廖化果敢的選擇,成就了他的一生!
  • 歷史上的廖化並不平庸,千裡走單騎的其實是他,卻被嘲笑了千百年
    在三國歷史上,還真有這麼一個可以稱為 「千裡走單騎」的故事,可主角會讓不少人難以置信,他就是被後人用「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比喻缺乏優秀人才,而用無能之輩的「無能之人」——廖化。
  • 廖化武藝一般,為什麼在關羽麥城被圍時他卻能突圍成功?
    廖化在荊州失守,關羽被圍麥城之時,卻能夠突圍而出,主要還是因為關羽的原因。
  • 關羽敗走麥城前提拔一人,輔佐蜀漢40年,差點生擒司馬懿_廖化
    豪門世族之子廖化本名淳,是豪門世族之子,後來做了關羽手下掌管文書的地方職員。《掃迷帚》中以「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來評價蜀國末年衰落到連個年輕將領都沒有了,只能用廖化這樣年邁八十的老將去做先鋒。一句道明蜀國在廖化的支撐下才得以延續這麼久時間,可見廖化出眾的能力即使年僅八十也能繼任國家重任。
  • 蜀漢最長壽大將,彎弓射白猿,白猿一個舉動讓他感嘆:我陽壽已盡
    蜀漢最長壽大將,彎弓射白猿,白猿一個舉動讓他感嘆:我陽壽已盡 蜀漢集團最長壽的加上黃忠只有五個人,黃忠,趙雲,費禕,廖化,是的,就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廖化,他是三國活化石,從三國建立一直到三國滅亡,見證了一個朝代的興衰!至於費禕,活了85歲高齡,
  • 申屠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申屠嘉在朝堂上慷慨陳詞,晁錯敢侵佔太上皇廟的地,大不敬,陛下,斬了他。 景帝面無表情,呵呵,晁錯侵佔的只是太上皇廟外圍的一點地而已,況且他已經主動認錯了。景帝的態度很明顯,此事,過去了。▲漢景帝  【劇照】 原來晁錯在得知申屠嘉要藉此事大做文章時已經連夜求見景帝,交代錯誤了。
  • 廖化臨終前一句話解開謎底
    說起蜀漢王朝的覆滅,會想起一位名將,便是姜維大將軍。諸葛亮去世後,姜維開始繼承先生的遺志,繼續北伐,並且嶄露頭角。蜀漢實屬危急存亡之秋,那姜維為何無法挽救蜀漢帝國呢?今天我們來看看這個故事。而這個繼承之人,便是姜維大將軍。此人智勇雙全,諸葛亮在收服他的過程中困難重重,所以對他是又愛又恨。諸葛亮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全部傳授給了姜維,將蜀國大業親手交給了姜維。姜維此人也非常忠誠,對諸葛亮更是感激有加,對蜀國也算是盡心竭力。諸葛亮離世之後,姜維為了完成先生的遺志,獨自扛起北伐大旗。
  • 【綜合性學習】演講詞、發言詞、頒獎詞、讚美詞題型答題技巧
    演講詞、發言詞、頒獎詞、讚美詞等題型在綜合性學習中也偶爾會考到,這裡只做一個簡單的答題方法的指導,針對的是第7題綜合性學習來說的。二、頒獎詞擬寫頒獎詞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高度概括,簡潔精練。以極其簡潔精練的語言高度地概括當選者的崇高精神、人性中的閃光點及相關事跡。2.詞吻意合,富有特色。
  • 元好問最經典的一首《水龍吟》,骨灰級粉絲的讚美詞,格調頗高
    雖然《水龍吟》說是寫圍獵場景,但通讀下來,更像是一名骨灰級粉絲為偶像「商帥國器」所作的讚美詩。這位商帥,指的是金代有名的大將完顏鼎。1225年至1226年前後,元好問供職於完顏鼎幕府,一次隨完顏鼎在南陽(今河南省轄內)圍獵,同行的還有王渥(字仲澤)等人,場面蔚為壯觀,眾人豪興大發。元好問和王渥同作《水龍吟》詞,以抒發自己的豪邁激情。
  • 巧說讚美之詞,讓你事半功倍!
    讚美是一門行為藝術,表達的好,能讓你事半功倍,表達欠缺火候,不僅適得其反,還會給別人留下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的印象。讚美是一把雙刃劍,這篇文章就告訴你如何恰當地表達讚美,讓你在職場中成為一個受領導、同事喜歡的人。
  • 餘姓開國將軍,湖南人最長壽,曾任武漢軍區空軍政委!
    筆者注意到,餘姓總計有十四位開國將軍,最長壽的是我們湖南人,他曾任武漢軍區空軍政委!那麼這位湖南人是誰呢?他便是餘非。餘非少將,出生於我國的長壽地區湖南岳陽,比如,長壽鎮三位開國中將,方強、張震兩位是百歲開國中將,劉志堅中將(1912年-2006年)享年95歲。
  • 身為蜀漢元老,廖化為何指責諸葛亮接班人,該成語故事道出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廖化傳》注引《漢晉春秋》,時間是在蜀漢景耀五年(公元262年),相關人物分別為廖化和姜維。原文如下:景耀五年,姜維率眾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蜀漢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維帶領北伐大軍兵出狄道。廖化對此表態說:「俗話說兵士不整頓,必將引火上身。」這就是姜維的缺點。
  • 人性的弱點 卡耐基 不要吝惜讚美之詞
    注意到的是,每當那隻狗在動作上有一點點進步,巴洛都會讚美它,並且輕輕拍它,把肉餵給它吃。這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幾個世紀以來,訓練動物的人都是用著同樣的方法。讓人感到奇怪的是,當我們想要改變-一個人的想法時,為什麼沒有想到運用訓練狗那樣的方法呢?就如同用肉代替鞭子一樣,我們為什麼沒有想到用讚美來代替責怪呢?
  • 看電影學英語,華麗的讚美之詞,「絕代佳人」怎麼說?
    影視劇裡有很多讚美的語句,在相關的情景下學習英語,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說到讚揚人的英語短語,很多人會想到you are beautiful,you are nice,you are genius等,今天來學習2個電影中出現的地道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