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為何說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此二人有何過錯?

2020-12-12 三國言史

諸葛瞻,字思遠,諸葛亮之子,琅琊陽都人,三國後期蜀國大臣。諸葛瞻出生於建興五年(227年),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第六次北伐,期間曾寫信給諸葛瑾,稱讚諸葛瞻聰明可愛,臨終前又為諸葛瞻寫下《誡子書》,諸葛亮死後,諸葛瞻世襲全部爵位。但諸葛瞻一直未受到劉禪的重用,曾被任命為騎都尉,後轉任軍師將軍。景耀六年(263年),鄧艾偷渡陰平,由景谷道攻入,諸葛瞻退守綿竹,後被鄧艾斬殺。諸葛瞻死前曾仰天長嘆: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進軍又不能守國土,又有何面目回成都。就這樣諸葛瞻死戰不降,最終被殺。而諸葛瞻為何責怪黃皓何姜維是蜀國滅亡的罪人,二人究竟有何罪?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黃皓。

其一黃皓靠阿諛逢迎上位。黃皓是蜀國的一個宦官,出生年月不詳,諸葛亮在世時,黃皓是一個安分守己的小太監,做事恭敬本分。諸葛亮死後,費禕為丞相,黃皓也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費禕死後,董允繼任蜀漢丞相,黃皓便開始阿諛奉承劉禪,只會溜須拍馬。董允最恨黃皓這樣的小人,於是經常正顏厲色訓斥黃皓,不要進獻讒言,否則不會有好結果。黃皓因懼怕董允,再一次變得收斂起來。董允死後陳袛繼任丞相,陳袛的觀點與之前的幾任丞相都不一樣,認為管得嚴不如管的松,於是經常和黃皓勾肩搭背,互為表裡,一起阿諛逢迎,取得劉禪的信任和重用。陳袛死後,黃皓由黃門令提升為中常侍、奉車督尉、總覽朝政,排擠忠臣,打壓異己。

其二黃皓排擠忠誠,打壓異己。黃皓得勢之後,大肆誅殺異己,逐步確立在朝堂上的地位,蜀漢的官員大臣都敢怒不敢言。劉禪的親弟弟劉永,因為在劉禪面前說了黃皓幾句,黃皓便處處刁難劉永,搜羅偽造陷害劉永的證據,致使劉永十幾年都沒有見到劉禪。姜維也十分不滿黃皓在朝中橫行霸道,上書劉禪請求將黃皓處死,但劉禪卻說黃皓只是個小人,不比和他計較,最後之讓黃皓給姜維道歉,便不了了之。姜維因懼怕黃皓朝中黨羽,因此請命自願去沓中屯田

其三黃皓欺上瞞下,愚弄劉禪和百官。黃皓不但獨霸朝政,還胡作非為欺上瞞下,劉禪重新黃皓後,基本不問政事,由黃皓全權代理,而黃皓也相當不客氣,對待劉禪只是報喜不報憂,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黃皓捏造了很多事實,讓劉禪誤以為天下太平。百官們都說司馬昭要攻打蜀國了,劉禪有些驚慌,可黃皓卻告誡劉禪,司馬昭離蜀國天高地遠,不可能打過來,曹操都沒有攻下益州,何況司馬昭,於是劉禪便信以為真。後來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劉禪和百官們才如夢初醒。蜀國滅亡後,司馬昭認為黃皓禍國殃民,將其凌遲處死。

其次分析姜維。

其一姜維錯誤執行北伐戰略,導致蜀國國力虧空。諸葛亮死後,姜維沒有讓蜀國休養生息,自延熙十六年(253年)至景耀六年(263年),姜維連續九次北伐中原,其中大多都是無功而返,但卻極大的消耗了蜀國的人力物力,致使蜀國滅亡之時沒有可用之兵可用之將。

其二姜維錯誤的防守策略,斷送了蜀漢江山。魏延曾在漢中防守魏軍十多年,都未曾失敗。而姜維得到兵權之後,撤銷了很多漢中的據點關隘防禦,讓這些軍隊全部退守漢中復地,兩位錯誤的認為,把魏軍引入平原地區決戰必能全殲敵軍。沒有了險關隘口的防禦,鍾會的十萬大軍輕而易舉的便進入漢中,而姜維的防禦軍隊因寡不敵眾根本不是對手,於是姜維本人星夜馳援漢中,此時鄧艾偷渡陰平,直逼成都,成都只有幾萬蜀軍,根本不是對手,鄧艾的先頭部隊是三千人,但鄧艾手中有三萬五千人都沿途部署,後面更有鍾會的十幾萬大軍,而姜維手中也只有區區五萬人,還被鍾會死死纏在漢中,幾乎不可能回援成都,致使劉禪不戰而降,蜀國滅亡。

可以說,蜀國滅亡不是劉禪一個人的過錯,黃皓首當其衝,姜維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諸葛瞻在死前才會有如此感嘆!

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了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相關焦點

  • 諸葛瞻為何要說「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詳解蜀漢晚期政局
    費禕死後,陳祗、董厥、樊建等人先後接替了尚書令的職位,主政蜀漢,後期諸葛亮之子諸葛瞻也復出,錄尚書事。並不能說他們無能,但比起蜀漢四相來說,他們的差距是明顯的。陳祗死後,黃皓已經成為龐然大物,接手政務的董厥、樊建、諸葛瞻等人已經無力制約。而黃皓手中最大的牌,就是深居內宮的劉禪。利用這張王牌,黃皓幾乎是作威作福,名義上還是董樊諸葛等人執政,但最後幾年的蜀漢政局,已經顯得有些諱莫如深了。那麼,有人說,這是諸葛瞻「內不能除黃皓」的原因,還是沒說到姜維呀?
  • 蜀漢為何快速滅亡?真如諸葛亮的兒子所說,黃皓姜維是罪魁禍首?
    諸葛瞻臨死前,其實是說了他自己的三大罪,其一是內不能除黃皓,其二是外不能制姜維,其三是進不能守國土。通過諸葛瞻的這三句話,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他這個人還是比較符合諸葛亮的判斷:「過早成熟、成不了大器」,他對內沒有看到蜀漢的真正危機,對外也不懂軍事謀略,最終戰死於綿竹。要不是諸葛瞻戰死殉國,其實他的評價會低很多。
  • 《誡子書》與諸葛瞻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上文便是著名的《誡子書》,作者是名垂天下的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全文僅86字,闡述了修身、養德、明志、治學、治性、惜時、勵精,最終成才致遠的道理。千百年來成為人們勵志成才、教育子女的經典。大家都知道,這是諸葛亮寫給自己兒子諸葛瞻的;大家也許還想知道,這背後還有怎樣的精彩故事。
  • 諸葛亮和諸葛珪、玄、瑾、均、誕、恪、瞻、尚是什麼關係?
    而作為司馬懿的老對手諸葛亮,同樣是名門大戶,諸葛家族雖然不比不上袁紹的四世三公,卻也算一方士族。  諸葛亮作為中國古代忠貞智慧的名臣,在民間有很高的人望。成都武侯祠更是香火鼎盛,名垂千古。不過諸葛亮只是諸葛家族中的一個代表,因為諸葛家族分布在全國各地,「雞蛋不能總放在一個籃子裡」。下面看看諸葛家族的主要成員。
  • 為何說諸葛瞻才是蜀漢亡國之根?臨死前的遺言,恰恰說明問題所在
    姜維與黃皓的關係本也不好,只是姜維為了不被削奪兵權刻意向黃皓服軟,黃皓在內廷向劉禪求情後,劉禪便駁了諸葛瞻的建議,將姜維原本的兵權如數歸還,自此姜維很少還朝,諸葛瞻也再沒有機會與姜維爭鬥了。
  • 明明姜維還擁兵十萬,且在前線廝殺,為何劉禪輕易的棄城投降?
    然而鄧艾卻趁此機會,率兵偷渡陰平,擊敗諸葛瞻,並直逼成都城下。面對突然出現的魏兵,劉禪沒有反抗,而是自縛出降。雖然鄧艾的出現,令劉禪措手不及,但是蜀漢還有姜維等人在,還有近十萬大軍,為什麼就這樣輕易投降了呢?
  • 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為何他的兒子是庸才,孫子卻很生猛?
    在農村有種風俗,如果夫妻二人一直沒有生育,有時候就會代養別人家一個孩子,就好像做藥引子一樣,慢慢也就有了生育。不知道諸葛亮是不是也採用了這個辦法,反正靈驗了。等諸葛喬長大22歲的時候,也就是娶妻生子諸葛亮抱上孫子的時候,黃月英懷孕了。
  • 蜀漢大將軍姜維,因為什麼殺不了一個小小的宦官黃皓呢?
    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姜維身份太過敏感,二是黃皓乃是天子近臣,三是朝中局勢複雜。姜維身份敏感我們知道,姜維是魏國降將,在蜀國根基太淺,而在諸葛亮死後,劉嬋實際已經將很大一部分權力收了回來,因此姜維權力的主要來源就是皇帝。而且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忠君思想的影響還是比較嚴重的。所以,姜維想要殺黃皓肯定不能擅自動手,必須經過皇帝劉嬋。
  • 鄧艾抄小路偷襲成都,若劉禪死守,姜維從後夾擊,結果會怎麼樣?
    姜維如果不去救涪縣,補給線會被切斷。姜維如果去救涪縣,則鍾會可以突破劍閣,進入坦道。所以,姜維回援,原本就是鄧艾此行的設想。只不過,蜀軍的混亂遠遠超出了鄧艾的預想。鄧艾萬餘人,居然一口氣擊敗諸葛瞻,攻取了綿竹關。
  • 姜維已經控制了蜀漢大部分軍隊,為什麼還要害怕小小的黃皓呢?
    (一)侯和慘敗 矛盾突起蜀漢景耀五年(公元262年)秋,大將軍姜維再次準備出兵伐魏,當時蜀漢對曹魏的戰爭,已經連續多年,未取得實質性的戰果了。從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的姜維出秦川、駱谷,到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姜維返回成都,兩次大規模的出兵,都幾乎是勞師動眾,無功而返。
  • 司馬掘天塹,諸葛試地雷
    廖立領命,清查各營,此項礦工,約有七百餘人,立時聚集一處,來到大營報告,孔明叫將頭目喚上。那頭目上前叩見,孔明叫他起來。頭目謝恩站起。孔明一見他眉目兇橫,身材高大,暗暗發笑道:「無此人才,絕對不能礦工頭目。」當下孔明便開言道:「你們掘了多少年的礦?為何出來當兵?」
  • 玩《三國志11》戰報170,大都督姜維秘密前往江夏郡,偷襲襄陽城
    玩《三國志11》戰報170,大都督姜維秘密前往江夏郡,準備奇襲襄陽城各位讀者好,我是慕橙歷史,讓我們一起去還原回顧那一段熱血的三國劇情,此劇情劇本是開始於公元225年7月的南蠻徵伐,諸葛亮南徵孟獲,上一篇戰報的遊戲暫停時間點停留在公元262年
  • 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能力如何,這則成語故事道出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瞻傳》,時間是在蜀漢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故事的主人公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原文如下:瞻字思遠。建興十二年,亮出武功,與兄瑾書曰:「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騎都尉。其明年為羽林中郎將,屢遷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加軍師將軍。瞻工書畫,強識念,蜀人追思亮,鹹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諸葛瞻,字思遠。
  • 諸葛亮的兒子為何沒出息?原來他犯的錯誤和當代家長一樣
    虎父當真會有犬子?當然,而且有的是,比如劉備和劉禪,當然,諸葛亮和諸葛瞻則更具有現實意義。看來,諸葛亮對於自己的兒子是哪塊材料心裡門清,但是他依然沒有採取挽救措施,最終導致諸葛瞻內心膨脹,37歲就被鄧艾打敗,死於沙場。
  • 姜維才比諸葛亮,為何挽救不了蜀國?廖化臨終前一句話解開謎底
    蜀漢實屬危急存亡之秋,那姜維為何無法挽救蜀漢帝國呢?今天我們來看看這個故事。其實在諸葛亮去世前,他就已經知道蜀漢的復興大業實屬艱難不易,諸葛亮之所以決定要多次北伐,主要時由於形式所迫。他希望採取以攻為守的戰術,化被動為主動,企圖能夠扭轉天下局勢,只有時刻居安思危,才能有存活的生機。
  • 劉軒鴻:如何評價諸葛亮的繼承者蔣琬、費禕和姜維?
    對蔣琬,諸葛亮重點培養他的行政水平,對費禕則是重點培養他的外交才能。公元230年,費禕出任中護軍,不久又轉任司馬。當時諸葛亮的首席行政助理楊儀和首席軍事助理魏延水火不容,一見面就吵,有時魏延甚至動刀子比劃。和此二人關係都很好的只有費禕一人,費禕就每次開會都坐在他們中間,把他們隔開、勸架、開導。
  • 三國殺裡的「成功家族」,諸葛一族才是幕後黑手,最大的贏家
    諸葛一族深諳「不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道理,在魏蜀吳分別有不同分家,並且三個國中的諸葛家族代表都有不低的官位,就算最後三家歸晉諸葛一族也得以保留。諸葛亮小編我也不用過多介紹了,大家最了解的,甚至在隕落後他的弟子姜維也是「繼丞相遺志,討篡漢逆賊」,可以說沒有諸葛亮在蜀國的勤勤懇懇,三國之中最弱的蜀國就會早早的被滅國。
  • 三位頂尖人物,三句話盛讚姜維,是不可多得的傑出人才
    姜維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也是蜀漢後期不可多得的軍事統帥,他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多次北伐中原,希望恢復漢室,但因為後主劉禪的昏庸無能,最終未能成功,姜維還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被魏軍殺死。姜維英雄壯志難酬,雖然失敗,但並不影響他的名聲,其實,也證明了那句話,不以成敗論英雄。有三位頂尖人物,都盛讚過姜維,其中,有兩位還是姜維的對手,能贏得對手的稱讚,可見,非常不容易,因為,一般對手都會貶低對方的。那麼,究竟是哪三位大人物誇讚過姜維呢?他們分別是怎麼評價姜維的?
  • 姜維制定的漢中防禦戰略,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姜維是一個比較有爭議性的人物,一方面他對蜀漢忠心耿耿,在北伐的戰爭中還打贏了"洮西大捷"這樣的大勝仗;而另一方面姜維改動了蜀漢長期執行的漢中防禦戰略,導致漢中面臨鍾會的進攻幾乎是不堪一擊。那麼姜維改動的漢中防禦戰略有什麼致命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