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為何要說「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詳解蜀漢晚期政局

2020-12-13 一品鏟史官

公元253年,對於蜀漢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年份,不僅僅在於費禕被刺殺身亡,更在於蜀漢四相接連亡故對蜀漢政局帶來的重要影響。

一、費禕之死

劉備死後,諸葛亮開創了蜀漢全新的頂層結構。這是一種類似於內閣制度的權力模式,諸葛亮居成都時,劉禪基本屬於垂拱而治,而諸葛亮負責具體事務;諸葛亮北伐期間,總領前方軍權,而後方內政委任費禕、董允等人。

而這種政局,被後來的蔣琬、費禕所基本延續了下來,大將軍總攬軍政,劉禪垂拱而治;只是不同的是,蔣費在成都的時間越來越多,北伐軍事越來越倚重姜維。

皇帝垂拱而治、權臣安於臣位,這樣的現象在蜀漢穩定地維持了數十年,不得不說,這是中國封建史上的奇蹟。而這種現象得以維持,諸葛亮的高風亮節開了一個好頭。

然而,費禕之死,為這種現象打上了一個句號。

當然,這並不是說,權臣們開始不安於臣位,而是在這種過於穩定的政局之下,蜀漢的後繼之才太少了。蔣琬費禕董允基本都是在諸葛亮時期就處於要職的熟手,而諸葛亮死後數十年,蜀漢政壇幾乎再無新星湧現。

當然,位置總要有人接替的。費禕死後,陳祗、董厥、樊建等人先後接替了尚書令的職位,主政蜀漢,後期諸葛亮之子諸葛瞻也復出,錄尚書事。

並不能說他們無能,但比起蜀漢四相來說,他們的差距是明顯的。

二、姜維「宣戰」

這些人主政時期,與蜀漢四相有兩個差距:

其一,他們不能抑制以黃皓為代表的宦官勢力的崛起;其二,他們的威望與老革命姜維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因此他們只能後方之政,卻難以插手姜維的軍政。

本來蜀漢四相牢牢的掌握著皇帝劉禪,宦官勢力也被壓製得完全抬不起頭。而陳祗大約是因為本身威望不足,為了更好的執政,將宦官黃皓引為內援。

陳祗時期,黃皓從一個小小的黃門令逐漸擢升為中常侍,幾乎與陳祗平起平坐。陳祗死後,黃皓已經成為龐然大物,接手政務的董厥、樊建、諸葛瞻等人已經無力制約。

而黃皓手中最大的牌,就是深居內宮的劉禪。利用這張王牌,黃皓幾乎是作威作福,名義上還是董樊諸葛等人執政,但最後幾年的蜀漢政局,已經顯得有些諱莫如深了。

那麼,有人說,這是諸葛瞻「內不能除黃皓」的原因,還是沒說到姜維呀?

姜維對蜀漢政局的影響,也正與此有關。剛剛提到,費禕死後,在蜀漢軍界,姜維已經是一等一的大佬,沒人可以制約。而姜維又繼承了諸葛亮的北伐遺志,率領蜀漢的主要軍事力量,不斷的北伐。

長期領軍、無人制約,是不是有那麼點跋扈難制的味道了?

當然,本來這也僅僅是一種隱隱的現象,還不至於讓蜀漢軍政分離。加之,姜維對蜀漢的忠誠是無人懷疑的,因此還屬於可控範圍之內。

但姜維做的一件事,讓這種軍政分離的現象,逐漸走向了不可控的方向。

262年,長期在外的姜維,回到成都。看到政局已經如此敗壞,黃皓如此權勢逼人,他氣急敗壞,竟然公開向劉禪直言,黃皓可殺。

這一舉動,幾乎代表著他與宦官勢力宣戰了。而皇帝劉禪卻並不準備讓他們你死我活,而是和起了稀泥。

醒過神來的姜維,意識到黃皓勢力已經盤根錯節,而自己對政局已然生疏,皇帝也不支持自己,頓時心涼了半截。從此,他長期屯田沓中,再不回成都。

剛剛提到,姜維本就無人可以制約,現在他又公然不回成都,這就意味著他不接受蜀漢中央政府的領導,而是要自專。這兩種行為加在一起,在蜀漢執政諸葛瞻們的眼中,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制」的跋扈將軍了。

然而,此時蜀漢正處於多事之秋,除了姜維,北線抵抗曹魏的軍事任務似乎也沒有人能夠完成,加之姜維對蜀漢的忠誠也是有目共睹,又掌握著蜀漢的大部分軍事力量,否則,姜維早就被蜀漢朝廷傳檄討伐了。

或許有人覺得沒有這麼嚴重,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來佐證:當鄧艾陰平偷渡成功後,為何劉禪放著姜維的大軍在外,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投降,朝議的時候竟然沒有人提議去與姜維匯合?其中的微妙之處,你細品。

三、蜀漢三派和諸葛瞻們的理想

到這裡,我們已經可以明確,蜀漢後期的頂層結構,基本上被分成了三派:

第一派是,以黃皓為首的宦官派。他們利用垂拱而治的皇帝劉禪的信任,形成一股隱形力量,制約著蜀漢的最高決策。

而劉禪之所以信任他們,似乎也有一種利用他們來防止大權完全旁落的心理。正是這一點,是黃皓們得以立足的關鍵點。

第二派是,以姜維為首的漢中軍政大佬們。實際上,姜維並不願意單獨成派,但對黃皓的「宣戰」失敗,導致他事實上成為一派。

這一派的主要資源是手中的北伐軍,還有大部分諸葛亮時期留下的軍界大佬。雖然在政局上他們的影響微乎其微,但蜀漢北部的軍事壓力決定了他們的重要性。

第三派才是蜀漢政局的主角,以諸葛瞻、董厥、樊建為首的執政派。他們本是蜀漢實際上的執政者,應該成為蜀漢軍政舞臺上的絕對領導者,掌控一切。

然而現實是,因為他們的威望不足,姜維們並不聽命;又由於皇帝劉禪的信任,黃皓們屢在人事任用、軍政決策上幹擾他們的決策。因此他們像小媳婦一樣,過的非常憋屈。

這三派相互不服從,誰也沒有絕對的力量壓制其他兩派,雖然沒有分裂,但無疑蜀漢上層已經是軍政離心。

而蜀漢晚期政局的微妙之處,還不僅僅在於此。

細心的小夥伴們如果去查一下陳祗、樊建、董厥的履歷就會發現,他們的出身和蔣琬費禕等人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幾乎都在荊州北部的諸郡縣。無獨有偶,諸葛瞻之父諸葛亮也是荊州人。

雖然荊州派是否存在一直一個難以確鑿的話題,但有一點是明確的。

這些出生荊州的執政們,還有諸葛亮直接提拔的姜維們,一直執著於諸葛亮制定的北伐擴張方略。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方略遭到了蜀漢本地豪強們越來越強烈的反對,譙周的《仇國論》得以流傳就是最好的證據。更嚴重的是,甚至於蜀漢的功二代、姜維手下的將領們也有很多人持有這種觀點。

軍政上層堅持北伐,而中層和底層則厭倦了頻繁用兵。這是蜀漢的上下離心。

軍政離心、上下離心,這就是蜀漢晚期的政局。

而諸葛瞻們心中的理想,是一個沒有離心的朝堂,軍政集權的蜀漢政權。那麼,政由誰出呢?

當然是政由尚書臺而出,對內除去宦官的掣肘;同時掌握軍權,對外剝奪姜維等人的軍權。簡而言之,向蜀漢四相時期一樣,由諸葛瞻們總領軍政,外統諸軍,內清朝堂。

真的是這樣嗎?有一個例子可以佐證。

260年,憑藉乃父諸葛亮的功勞,諸葛瞻剛剛坐上錄尚書事的位置。2年後,姜維北伐敗歸,諸葛瞻等人上書,說姜維好戰無功,國內疲敝,請求削去姜維等人的兵權。

削去姜維的兵權,那麼兵權歸於誰?自然歸於尚書臺。而有意思的是,錄尚書事中,諸葛瞻是唯一的武官。

而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臨死前曾說,「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這句話中,隱含著諸葛瞻們政治理想無法實現的遺憾。在他們的眼中,內有黃皓弄權、外有姜維難以約束,同為蜀漢的內部隱患,而如他父親諸葛亮時期的蜀漢軍政一統,沒能在他的手中再次實現,是他畢生的遺憾。

我們不能說諸葛瞻們、姜維們誰對誰錯,但蜀漢四相死後,晚期的蜀漢政局並不像表面看到的那樣風平浪靜,而是暗流湧動。

值得懷念的蜀漢四相

只不過由於內外形勢複雜,大家都明白「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道理,並沒有太多的拿到明面上來進行鬥爭,所以這些都不為人所知而已。

文/子彧

相關焦點

  • 蜀漢為何快速滅亡?真如諸葛亮的兒子所說,黃皓姜維是罪魁禍首?
    諸葛瞻臨死前,其實是說了他自己的三大罪,其一是內不能除黃皓,其二是外不能制姜維,其三是進不能守國土。通過諸葛瞻的這三句話,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他這個人還是比較符合諸葛亮的判斷:「過早成熟、成不了大器」,他對內沒有看到蜀漢的真正危機,對外也不懂軍事謀略,最終戰死於綿竹。要不是諸葛瞻戰死殉國,其實他的評價會低很多。
  • 諸葛瞻為何說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此二人有何過錯?
    諸葛瞻,字思遠,諸葛亮之子,琅琊陽都人,三國後期蜀國大臣。諸葛瞻出生於建興五年(227年),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第六次北伐,期間曾寫信給諸葛瑾,稱讚諸葛瞻聰明可愛,臨終前又為諸葛瞻寫下《誡子書》,諸葛亮死後,諸葛瞻世襲全部爵位。
  • 為何說諸葛瞻才是蜀漢亡國之根?臨死前的遺言,恰恰說明問題所在
    只是 年紀尚輕的他,很享受這種眾星捧月的感覺,忘記了父親在《誡子書》中所說的「非寧靜無以致遠」 。由於諸葛亮去世時諸葛瞻實在太小,諸葛亮根本不可能將他培養成自己的接班人,於是便指定姜維作為自己的繼承者。姜維雖然驍勇善戰,也很好地繼承了諸葛亮興復漢室的遺願,但在曹魏步步緊逼的情況下還是有些力不從心。
  • 姜維已經控制了蜀漢大部分軍隊,為什麼還要害怕小小的黃皓呢?
    淮南三叛之一的諸葛誕之叛,姜維所率領的蜀軍,根本就沒有藉助一次東風。因此,這一次,當姜維要再度北伐之時,原本支持北伐的老將,時任三公級別將軍的蜀漢高級武將左車騎將軍廖化,提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他說道:「用兵之道,如果不知道收斂,那麼我們必將自食惡果!
  • 蜀漢大將軍姜維,因為什麼殺不了一個小小的宦官黃皓呢?
    姜維也曾上奏劉嬋請求處死黃皓,可是劉嬋竟然說「黃皓不過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由此可見劉嬋對黃皓的所作所為是知道的,但卻對此並不在意,有他護著,想殺黃皓已經是難上加難。黃皓乃是近臣歷史上為何屢屢出現宦官弄權,因為宦官有著一個天然優勢,那就是他們乃是天子近臣,天子和他們待在一起的時間超越了任何人。
  • 《誡子書》與諸葛瞻
    劉禪視諸葛亮為「相父」,當然也視諸葛瞻為兄弟。既然諸葛瞻父母都不在了,諸葛瞻很有可能在宮中劉禪身邊長大成人。有一點可以證明,在諸葛瞻17歲長成英俊少年時,劉禪便讓他娶了自己的女兒,當上了駙馬,授官騎都尉。因此,諸葛瞻也就成了張飛的外孫女婿。這下子輩分整亂了,兄弟成了女婿,「相父」成了親家。不過從年齡上說沒有問題,因為劉禪正好大了諸葛瞻20歲。
  • 諸葛亮和諸葛珪、玄、瑾、均、誕、恪、瞻、尚是什麼關係?
    諸葛亮和諸葛珪、玄、瑾、均、誕、恪、瞻、尚是什麼關係?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諸葛家族個個為人中英才,在三國下了一盤很大的棋,堪稱最強家族。  諸葛瞻就是站在諸葛亮肩上成長的。在公元234年,諸葛瞻年滿十七歲,娶蜀漢的公主為妻,授為騎都尉。  因為蜀漢人士都懷念諸葛亮,加上諸葛瞻精通書法繪畫,記憶力強,所以大家都很喜歡諸葛瞻才思敏捷。每當朝廷頒布一項好的政令,儘管不是諸葛瞻建議倡導。百姓們都會互相轉告說:「這是諸葛武鄉侯所提倡的」。因而諸葛瞻的美名受到過分渲染,有些名過其實。
  • 諸葛亮的兒子為何沒出息?原來他犯的錯誤和當代家長一樣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諸葛亮在兵出武功時,與自己的哥哥通了封信,心裡說,我兒子今年8歲了,看著挺機靈,可我就是怕他早熟,成不了大才,擔不了重任。看來,諸葛亮對於自己的兒子是哪塊材料心裡門清,但是他依然沒有採取挽救措施,最終導致諸葛瞻內心膨脹,37歲就被鄧艾打敗,死於沙場。
  • 蜀漢的兩位「輔國將軍」:一位堪稱棟梁,另一位則名不副實!
    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輔國將軍」,就不止一人曾擔任此職,比如在曹魏,鮮于輔、劉若就曾擔任「輔國將軍」一職。而就蜀漢來說,也有兩位「輔國將軍」,不過,就蜀漢的這兩位輔國將軍來說,雖然都是朝廷重臣,卻在作用和能力上差距較大。其中,就蜀漢第一位「輔國將軍」董允來說,可謂無愧於輔國將軍這一名號,承擔了輔佐社稷的重任,並和諸葛亮、蔣琬、費禕齊名,被後人稱之為「蜀漢四相」。
  • 明明姜維還擁兵十萬,且在前線廝殺,為何劉禪輕易的棄城投降?
    然而鄧艾卻趁此機會,率兵偷渡陰平,擊敗諸葛瞻,並直逼成都城下。面對突然出現的魏兵,劉禪沒有反抗,而是自縛出降。雖然鄧艾的出現,令劉禪措手不及,但是蜀漢還有姜維等人在,還有近十萬大軍,為什麼就這樣輕易投降了呢?
  • 祖父是蜀漢丞相諸葛亮,自己年少勇冠三軍,鍾敬伯說他跨父軼祖
    因此諸葛尚在官場上面一路順風順水,很快便成為鎮守一方的將軍。而諸葛尚也這樣跟在了父親身邊,成為了蜀漢軍中的一名將領。魏國伐蜀,死戰不退由於姜維的多次北伐無功,導致蜀漢國力疲憊,諸葛尚的父親諸葛瞻上表劉禪彈劾姜維,希望蜀漢能夠安定下來。
  • 此人是諸葛亮的孫子,死前怒喊19個字,道出蜀漢滅亡的真相
    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身高超過一米八,長得一表人才,估計追求他的女子都排成隊,而他最終卻選擇了黃阿醜(黃月英)。結婚沒多久,諸葛亮就出山輔佐劉備打天下,由於公務太過繁忙,很少有機會與妻子見面,兩人一直沒有孩子。直到公元226年10月,黃月英身懷六甲,46歲的諸葛亮喜極而泣。十個月後,黃月英生下了一個男嬰,老來得子的諸葛亮為他起名為「瞻」,也就是諸葛瞻。
  • 如果姜維在段谷之戰中陣亡,誰會成為蜀漢王朝軍方頭號人物?
    這個時候姜維多次北伐,想多帶點兵馬,總是被費禕限制著,感到非常的無奈。直到,延熙十六年(253年),費禕被刺殺身亡,蜀漢王朝軍國大事,正式由姜維說了算,這個時候的姜維成為蜀漢王朝軍界頭號人物,還能夠總管這國家內政。3年後,延熙十九年(256年)春,姜維被遷升為大將軍,成為蜀漢王朝除劉禪之外的第一人。
  • 身為蜀漢元老,廖化為何指責諸葛亮接班人,該成語故事道出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廖化傳》注引《漢晉春秋》,時間是在蜀漢景耀五年(公元262年),相關人物分別為廖化和姜維。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蜀漢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維帶領北伐大軍兵出狄道。廖化對此表態說:「俗話說兵士不整頓,必將引火上身。」這就是姜維的缺點。姜維的謀略無法超過敵方,實力也沒有敵方強,但一味發起進攻,怎麼會取得勝利?
  • 黃皓說: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魏延若還活著,蜀漢還能延續?
    其實,黃皓說的這句話應該是杜撰的,《三國演義》裡鄧艾收川以後,本身要殺黃皓,但是黃皓善於賄賂,通過賄賂鄧艾身邊的人,免於一死。就算這樣,他也不會再登上政治舞臺了,天變了,蜀漢江山沒了劉禪不當皇帝了。
  • 範仲淹子孫興旺八百年,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後代為何表現平平
    卻很少聽過諸葛亮的後人此人正是三國時期最著名的蜀漢丞相,武侯諸葛亮。諸葛亮只要是個中國人我們都知曉,從隆重對定下天下三分,赤壁之戰火燒曹營,以遠少於東吳的兵馬奪取荊州,後謀奪益州,鎮南蠻,伐曹魏,一生功績流傳千古,可謂是文人名臣之中的典範,然而,對於諸葛亮的後代諸葛瞻卻鮮有人知曉。
  • 姜維才比諸葛亮,為何挽救不了蜀國?廖化臨終前一句話解開謎底
    說起蜀漢王朝的覆滅,會想起一位名將,便是姜維大將軍。諸葛亮去世後,姜維開始繼承先生的遺志,繼續北伐,並且嶄露頭角。蜀漢實屬危急存亡之秋,那姜維為何無法挽救蜀漢帝國呢?今天我們來看看這個故事。其實在諸葛亮去世前,他就已經知道蜀漢的復興大業實屬艱難不易,諸葛亮之所以決定要多次北伐,主要時由於形式所迫。他希望採取以攻為守的戰術,化被動為主動,企圖能夠扭轉天下局勢,只有時刻居安思危,才能有存活的生機。要知道劉備和五虎將相繼離世,蜀漢王朝無人繼承,蜀國會不攻自破,諸葛亮知道一旦停止徵戰北伐,魏國就會反過來討伐蜀國。
  • 鄧艾抄小路偷襲成都,若劉禪死守,姜維從後夾擊,結果會怎麼樣?
    姜維如果不去救涪縣,補給線會被切斷。姜維如果去救涪縣,則鍾會可以突破劍閣,進入坦道。所以,姜維回援,原本就是鄧艾此行的設想。只不過,蜀軍的混亂遠遠超出了鄧艾的預想。鄧艾萬餘人,居然一口氣擊敗諸葛瞻,攻取了綿竹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