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其實原本也沒指望劉禪馬上投降。
劉禪死守,姜維回援,正是鄧艾原先的設想。
鄧艾的設想
在發起滅蜀戰爭時,司馬昭原本的設想是:讓鄧艾、諸葛緒的6萬人牽制姜維於沓中,鍾會率10餘萬人迅速攻取只有3萬人的漢中,一舉突破劍閣。
不過,姜維憑藉出色的將略,靈活機動,騙過諸葛緒,在劍閣站住了陣腳。
魏軍被阻於劍閣一個月,不得前進,由於糧道險遠,魏已有退兵之意。
此時,鄧艾上書,提出了偷渡陰平的方略。
鄧艾走陰平小道,進軍涪縣。
涪縣,就是今天的綿陽,處於劍閣與成都的主要通道上。
如果鄧艾攻取涪縣,則劍閣與成都的聯繫將被切斷。
姜維如果不去救涪縣,補給線會被切斷。姜維如果去救涪縣,則鍾會可以突破劍閣,進入坦道。
所以,姜維回援,原本就是鄧艾此行的設想。
只不過,蜀軍的混亂遠遠超出了鄧艾的預想。
鄧艾萬餘人,居然一口氣擊敗諸葛瞻,攻取了綿竹關。隨後,一鼓作氣,攻到了成都城下!
所以,「劉禪不投降,姜維回師來救」,這正是鄧艾原本設想的劇本。
只不過···劉禪實在太配合了,鄧艾導演的大戲提前劇終。
那麼,如果劉禪不投降,大戲會如何演下去呢?
魏已掌握絕對主動
在劉禪投降前,魏已經掌握絕對主動權。
得知諸葛瞻戰敗的消息後,姜維已經退出劍閣,率軍沿廣漢郪行軍,準備回援成都。
在得到劉禪下令投降的詔書時,姜維已經抵達郪,離成都很近。
所以,如果劉禪不降,姜維要趕回成都,鄧艾那萬把人是攔不住的。
不過,成都依然是不可能守得住的。
鍾會趁勢攻取劍閣,派遣胡烈等人繼續追擊姜維,自率軍進駐涪縣。
鄧艾,已經不是一支孤軍了!
同時,劍閣-涪縣-綿竹關,全線落入魏軍手中,成都已無險可守!
蜀漢弱小,之所以能立國,在於「重關之險」。
如今,漢中、劍閣悉數丟失,就算鍾會、鄧艾這次不打,回去了,無險可守的蜀漢也已不能立國了!
懸殊的後援力量
當時,蜀尚有南中軍團、東吳援軍可以期待。
如果在天險尚在手時,這兩支軍還是可以救場的。
天險丟失後,魏國已有能力大舉進入成都平原,蜀漢的援軍已指望不了了!
無論是丁封、孫異率領的東吳援軍,還是南中軍團,規模都有限。
而魏國呢?
幾年前的壽春之戰時,司馬昭及叛軍已經是40萬人的大規模作戰了!
後來,鍾會有造反之意時,司馬昭又調集了20萬大軍抵達長安!
魏國的後續力量,還大得狠呢!
順便說一句,當時,蜀漢國庫只有糧40萬斛了!大約夠10萬人一個月。
就算有更多援軍來,也沒糧食支持下去了呀!
蜀漢,這一關是無論如何也過不去了。
人心
當然,「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志」。
當年,劉備被團滅了一次又以此,還不是屢敗屢戰,堅持到底!
即便成都守不住,江州、南中,蜀漢非要堅持,還是有地方可以混的。
堅持堅持,沒準對手內部出問題,蜀漢能「先堅持了才看到希望呢」?
不過,此時的蜀漢君臣,已全無當年劉備、諸葛亮「事若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的決心了。
整個蜀漢朝堂,只有寥寥數人有抵抗之意!
既然劉禪君臣自己不想折騰了,那麼,識時務,作個安樂公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