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抄小路偷襲成都,若劉禪死守,姜維從後夾擊,結果會怎麼樣?

2020-12-23 鮮花暢談歷史

鄧艾其實原本也沒指望劉禪馬上投降。

劉禪死守,姜維回援,正是鄧艾原先的設想。

鄧艾的設想

在發起滅蜀戰爭時,司馬昭原本的設想是:讓鄧艾、諸葛緒的6萬人牽制姜維於沓中,鍾會率10餘萬人迅速攻取只有3萬人的漢中,一舉突破劍閣。

不過,姜維憑藉出色的將略,靈活機動,騙過諸葛緒,在劍閣站住了陣腳。

魏軍被阻於劍閣一個月,不得前進,由於糧道險遠,魏已有退兵之意。

此時,鄧艾上書,提出了偷渡陰平的方略。

鄧艾走陰平小道,進軍涪縣。

涪縣,就是今天的綿陽,處於劍閣與成都的主要通道上。

如果鄧艾攻取涪縣,則劍閣與成都的聯繫將被切斷。

姜維如果不去救涪縣,補給線會被切斷。姜維如果去救涪縣,則鍾會可以突破劍閣,進入坦道。

所以,姜維回援,原本就是鄧艾此行的設想。

只不過,蜀軍的混亂遠遠超出了鄧艾的預想。

鄧艾萬餘人,居然一口氣擊敗諸葛瞻,攻取了綿竹關。隨後,一鼓作氣,攻到了成都城下!

所以,「劉禪不投降,姜維回師來救」,這正是鄧艾原本設想的劇本。

只不過···劉禪實在太配合了,鄧艾導演的大戲提前劇終。

那麼,如果劉禪不投降,大戲會如何演下去呢?

魏已掌握絕對主動

在劉禪投降前,魏已經掌握絕對主動權。

得知諸葛瞻戰敗的消息後,姜維已經退出劍閣,率軍沿廣漢郪行軍,準備回援成都。

在得到劉禪下令投降的詔書時,姜維已經抵達郪,離成都很近。

所以,如果劉禪不降,姜維要趕回成都,鄧艾那萬把人是攔不住的。

不過,成都依然是不可能守得住的。

鍾會趁勢攻取劍閣,派遣胡烈等人繼續追擊姜維,自率軍進駐涪縣。

鄧艾,已經不是一支孤軍了!

同時,劍閣-涪縣-綿竹關,全線落入魏軍手中,成都已無險可守!

蜀漢弱小,之所以能立國,在於「重關之險」。

如今,漢中、劍閣悉數丟失,就算鍾會、鄧艾這次不打,回去了,無險可守的蜀漢也已不能立國了!

懸殊的後援力量

當時,蜀尚有南中軍團、東吳援軍可以期待。

如果在天險尚在手時,這兩支軍還是可以救場的。

天險丟失後,魏國已有能力大舉進入成都平原,蜀漢的援軍已指望不了了!

無論是丁封、孫異率領的東吳援軍,還是南中軍團,規模都有限。

而魏國呢?

幾年前的壽春之戰時,司馬昭及叛軍已經是40萬人的大規模作戰了!

後來,鍾會有造反之意時,司馬昭又調集了20萬大軍抵達長安!

魏國的後續力量,還大得狠呢!

順便說一句,當時,蜀漢國庫只有糧40萬斛了!大約夠10萬人一個月。

就算有更多援軍來,也沒糧食支持下去了呀!

蜀漢,這一關是無論如何也過不去了。

人心

當然,「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志」。

當年,劉備被團滅了一次又以此,還不是屢敗屢戰,堅持到底!

即便成都守不住,江州、南中,蜀漢非要堅持,還是有地方可以混的。

堅持堅持,沒準對手內部出問題,蜀漢能「先堅持了才看到希望呢」?

不過,此時的蜀漢君臣,已全無當年劉備、諸葛亮「事若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的決心了。

整個蜀漢朝堂,只有寥寥數人有抵抗之意!

既然劉禪君臣自己不想折騰了,那麼,識時務,作個安樂公也挺好。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的衣缽傳人姜維,為何死後被人剖開腹部取其膽呢
    導讀:諸葛亮的衣缽傳人姜維,為何死後被人剖開腹部取其膽呢? 文/以史論今 孔明死在五丈原,臨死前,把兵書戰策、排兵布陣的方法都交給了姜維。說姜維繼承了孔明的衣缽這話沒毛病。
  • 明明姜維還擁兵十萬,且在前線廝殺,為何劉禪輕易的棄城投降?
    細細品讀那段歷史,大多數人會被引發無限的豪情。然而那段歷史,雖然熱血,卻也不乏令人倍感憋屈的事情。例如公元263年,曹魏發動滅蜀之戰,大將軍姜維率大軍與鍾會相峙於劍閣,卻突然接到了投降的命令,同時,他也得知,蜀漢已經滅亡了。此事讓他手下的將士悲憤不已,紛紛劈砍石頭洩憤。明明前線還沒有放棄,為何後方劉禪就主動投降了呢?
  • 魏滅蜀之戰,姜維鍾會鄧艾等都有出色表現,不料最後卻被此人團滅
    蜀國這邊,在沓中(今甘肅省舟曲縣)駐兵屯田的姜維本來面對的是西路鄧艾軍,在聽聞鍾會正率主力進攻漢中後,他立刻擺脫鄧艾軍引兵東撤欲保漢中,雖然中途一度受到魏中路軍(諸葛緒軍)的攔截,但善於用兵的姜維還是用計順利甩開了諸葛緒,將大軍開往漢中抵抗鍾會主力。都是三國後期的名將,姜維對鍾會可謂針尖對麥芒,即便交戰也必定是兩敗俱傷而勝負難料。
  • 鄧艾和鍾會滅蜀後被殺,鄧艾餘子被殺,司馬昭卻赦免鍾會一家
    公元263年,鍾會和鄧艾伐蜀,鄧艾偷渡陰平小路,迫使劉禪投降,鄧艾拿下成都,立下大功,沒想到卻被殺了。鄧艾被打進囚車,押送洛陽,走到半路上,鍾會作亂被殺,鄧艾的部下,準備追上囚車,放鄧艾出來,監軍衛瓘因為參與誣告鄧艾謀反,鍾會死了,他肯定要背鍋,於是,心裡害怕被追責,便故意借刀殺人,派和鄧艾有仇的將軍田續,帶兵追上鄧艾,將鄧艾父子斬殺。鄧艾被殺後,他在洛陽的兒子也被殺光,妻子和孫子被流放到西域,非常悽慘。
  • 諸葛瞻為何說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此二人有何過錯?
    但諸葛瞻一直未受到劉禪的重用,曾被任命為騎都尉,後轉任軍師將軍。景耀六年(263年),鄧艾偷渡陰平,由景谷道攻入,諸葛瞻退守綿竹,後被鄧艾斬殺。諸葛瞻死前曾仰天長嘆: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進軍又不能守國土,又有何面目回成都。就這樣諸葛瞻死戰不降,最終被殺。而諸葛瞻為何責怪黃皓何姜維是蜀國滅亡的罪人,二人究竟有何罪?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首先分析黃皓。
  • 他能力出眾,與姜維不相上下,奉命馳援成都,卻在半路突然消失
    而這五次北伐中原的戰役中,姜維一直都是戰爭中的中堅力量,英勇殺敵,為了興復漢室而任勞任怨,只可惜諸葛亮去世了,姜維也就收兵回到了成都。但是自從諸葛亮死了以後,劉禪根本沒有辦法獨自一人把握朝政,而錯信了宦官黃皓。黃皓想要廢掉姜維,扶持培植右將軍閻宇。
  • 劉軒鴻:如何評價諸葛亮的繼承者蔣琬、費禕和姜維?
    當時諸葛亮的首席行政助理楊儀和首席軍事助理魏延水火不容,一見面就吵,有時魏延甚至動刀子比劃。和此二人關係都很好的只有費禕一人,費禕就每次開會都坐在他們中間,把他們隔開、勸架、開導。費禕是一個很會做人的人,對領導,他既是劉禪的班底又是諸葛亮培養的幹部,對同事,無論是蔣琬、董允還是魏延、楊儀他都能吃得開。對外,孫權瞅他順眼,諸葛恪和他情投意合。
  • 劉禪投降曹魏後,餘生這樣度過,這種遭遇讓人感嘆
    劉禪投降曹魏後,餘生這樣度過,這種遭遇讓人感嘆 在公元223年,劉備在匡扶漢室的大任中,病逝白帝城。在臨終之際,劉備將自己的江山託付給了當時的軍師「諸葛亮」,傳位太子劉禪,這就是著名的「白帝城託孤」。在劉禪主政以後,諸葛亮作為「相父」勵精圖治,把蜀國從劉備的夷陵之戰慘敗中逐漸恢復元氣。
  • 姜維死後80年,他給劉禪的密信偶然被發現,後人:諸葛亮可瞑目了
    只不過不幸的是,後來出了一個不成器的劉禪,最終造成了蜀國滅亡的慘劇。很多人都在此時心疼諸葛亮,他用盡一生的心血,最終依舊沒有辦法將蜀國帶上一統天下的道路。然而,誰也沒有想到,他一手培養長大的姜維,後來竟然會選擇投降,這讓當時的人覺得諸葛亮用人不察,大概是無法瞑目的。不過,在姜維死後80年的時候,人們偶然發現了他給劉禪的密信,這才洗刷了他的冤屈。
  • 鄧艾本是滅蜀頭號功臣,為何最終慘遭身死家破之禍?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幹翻曹爽,後小兒子司馬昭弒君殺死曹髦,立曹操之孫曹奐為傀儡皇帝,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司馬家終於如意取得了曹魏政權的實權。為加快篡位進程,公元263年,司馬昭見蜀漢國運衰微,後主昏庸重用黃皓,姜維沓中屯田避禍,於是命諸葛緒和徵西將軍鄧艾各統兵三萬,鎮西將軍鍾會統兵十萬,衛瓘做監軍,三路大軍浩浩蕩蕩直奔蜀國殺來。
  • 蜀亡後,張飛一家無人敢動,為啥關羽滿門被殺?你看張飛老婆是誰
    非常榮幸大家能夠閱讀我的文章,希望您閱讀愉快,您的閱讀能讓小編創作更有動力,小編以後會源源不斷的創作更多更精彩的文章奉獻給大家!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圖片來源於網絡公元263年,鍾會、鄧艾領兵攻打蜀國,鍾會領兵與姜維對峙在劍閣,鄧艾便領兵抄小路偷襲成都。鄧艾偷渡陰平,直取成都。當劉禪聽說鄧艾從天而降,突然之間出現在成都附近,他都快要嚇死了。
  • 蜀國滅亡後,張飛一家無人敢動,為啥關羽滿門被殺?你看張飛老婆是誰
    非常榮幸大家能夠閱讀我的文章,希望您閱讀愉快,您的閱讀能讓小編創作更有動力,小編以後會源源不斷的創作更多更精彩的文章奉獻給大家!公元263年,鍾會、鄧艾領兵攻打蜀國,鍾會領兵與姜維對峙在劍閣,鄧艾便領兵抄小路偷襲成都。鄧艾偷渡陰平,直取成都。當劉禪聽說鄧艾從天而降,突然之間出現在成都附近,他都快要嚇死了。劉禪就問群臣怎麼辦?
  • 名人故事鑑賞:三國演義中的鄧艾的成長給我們的啟發
    2鄧艾做官期間,向司馬懿提出了兩項重要建議:開挖河渠興修水利,以便灌溉農田疏通漕運,另一個則是在淮北淮南實行大規模的軍屯。從而使得曹魏實力大增,鄧艾也由此收到領導重視。啟發:自己有了金剛鑽,才能攬到瓷器活,有真才實學,不愁不能得到領導的器重。
  • 劉禪的一生可以用一個歇後語,一句俗語和一個成語來概括
    佔領荊、益兩州做根據地後。劉禪就被養在深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根本就無從知曉父輩拼死拼活打江山的辛苦,所以也就沒有奮發圖強、繼承父業的想法,樂得逍遙自在,天天與宮女太監廝混。要說劉表的兒子劉琮是豬狗的話,那劉禪就是不如劉琮了。好在曹操沒有見過他,否則難免又要發一番慨嘆。劉備死,遺命諸葛亮輔佐後主。
  • 鄧艾偷渡陰平與子午谷奇謀相比,兩者都是兵行險招,前者高明在哪
    蜀漢中後期,有兩個計謀屢屢被提及,一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襲,二是鄧艾偷渡陰平。大家都知道,子午谷奇襲因諸葛亮反對而夭折,關於這條計策在執行時是否能成功,在後世引起了巨大的爭議。然而,鄧艾偷渡陰平確實是成功了,它直接造成了蜀漢的滅亡。兩者相比都是兵行險招,勝負在轉瞬之間。於是,有人拿鄧艾的成功來貶低諸葛亮在軍事上的平庸,顯然這是不正確的。「偷渡陰平」和「子午谷奇襲」,兩者有著本質的差別。我們知道,三國中蜀漢的實力最弱,直接導致蜀漢的軍事實力也是最弱的。
  • 真如諸葛亮的兒子所說,黃皓姜維是罪魁禍首?
    景耀六年(263年),姜維聽聞鍾會在關中練兵,出於對戰事的警覺,姜維當即上書劉禪,希望他做好戰爭準備,並派遣張翼、廖化分別駐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不過黃皓目光短淺,並沒有把這個當回事,並成功說服劉禪別信姜維這一套。
  • 三位頂尖人物,三句話盛讚姜維,是不可多得的傑出人才
    姜維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也是蜀漢後期不可多得的軍事統帥,他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多次北伐中原,希望恢復漢室,但因為後主劉禪的昏庸無能,最終未能成功,姜維還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被魏軍殺死。諸葛亮應該是三國最頂級的人才了,能入諸葛亮的法眼,能得到諸葛亮的盛讚,非常不簡單,連司馬懿這樣厲害的人物,諸葛亮都不放在眼裡,而對姜維評價卻非常之高。由此可見,姜維確實非同一般。當時,姜維才二十七歲,自古英雄出少年。第二位,鄧艾。
  • 三國地理眼|姜維為何慘遭鄧艾完爆?段谷之戰蜀漢遇重創!
    鄧艾不提蜀軍劣勢可以理解,因為作戰就要把形勢估計的嚴峻些,做最壞的打算,才能有機會爭取最好的結果。而姜維無視己方弱點,就不可理解了,只能解釋為,他現在已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果然,不僅姜維必然出兵為鄧艾準確預料,就連出兵首戰地點祁山都被準確預測,立下寨柵嚴陣以待。
  • 姜維是魏國降將,為何最終他願意為光復漢室獻出生命?
    鄧艾偷渡陰平,破綿竹,兵臨成都,漢後主劉禪驚慌失措。儘管都城還有數萬部隊可以調動,但劉禪「力排眾議」,選擇了投降。鄧艾可謂是「兵不血刃」便搶了鍾會的頭功,延續四十三年的蜀漢政權在經歷了兩代皇帝後,終於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
  • 姜維已經控制了蜀漢大部分軍隊,為什麼還要害怕小小的黃皓呢?
    (一)侯和慘敗 矛盾突起蜀漢景耀五年(公元262年)秋,大將軍姜維再次準備出兵伐魏,當時蜀漢對曹魏的戰爭,已經連續多年,未取得實質性的戰果了。從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的姜維出秦川、駱谷,到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姜維返回成都,兩次大規模的出兵,都幾乎是勞師動眾,無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