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幹翻曹爽,後小兒子司馬昭弒君殺死曹髦,立曹操之孫曹奐為傀儡皇帝,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司馬家終於如意取得了曹魏政權的實權。
為加快篡位進程,公元263年,司馬昭見蜀漢國運衰微,後主昏庸重用黃皓,姜維沓中屯田避禍,於是命諸葛緒和徵西將軍鄧艾各統兵三萬,鎮西將軍鍾會統兵十萬,衛瓘做監軍,三路大軍浩浩蕩蕩直奔蜀國殺來。
鄧艾,字士載,魏國名將,他屯田使國家軍糧充足,因功封侯,加徵西將軍,以一己之力阻擋住姜維多次北伐。
魏軍攻下漢中後,鍾會率軍與回援的姜維在劍閣對峙,鄧艾不避艱險,親自翻越摩天嶺,偷渡陰平,迅速攻佔江油、綿竹等地,打敗諸葛亮兒子諸葛瞻等人率領的西蜀援軍,乘勝偷襲成都,蜀後主劉禪被迫出降,並命姜維就地投降。
鍾會是鍾繇之子,出身士族,根本看不起寒門出身的鄧艾,他此次與鄧艾出兵,就像同一頭槽上拴著的兩頭叫驢,誰也不服,但現在鄧艾已立奇功,鍾會心裡充斥著嫉妒羨慕恨,他伺機而動。
司馬昭命令鄧艾伐吳,鄧艾認為魏軍長途襲川蜀,現有疲憊不堪,攻吳又需要大批戰船,此時不易伐吳,這引起司馬昭的不快。
鄧艾為了儘快穩定局面,自作主張學習前賢東漢鄧禹,封劉禪行驃騎大將軍、蜀漢太子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蜀中文武大臣都有封賜。
鄧艾在綿竹築臺昭示自己的不世之功,天天大擺酒席宴請蜀中官員:「如果不是我鄧某人,你們早就死在屠城中了,是我姓鄧的救了你們的小命」,眾官員一齊跪拜鄧艾說:"當誓死效忠鄧公"。
司馬昭看到鍾會、衛瓘上表後,告知鄧艾:「事當須報,不宜輒行」。司馬昭的話很明白,任何大事小情都必須經我批准,不能擅作主張,鄧艾卻認為大丈夫領兵在外,凡是有利於社稷國家的行為,專斷一些也無妨。於是一根腸子的鄧艾又上書建議將劉禪留在蜀地,封其為扶風王,賜給他財產,封其子為公侯,以顯示魏國的寬容大度,同時再留下魏軍兩萬,蜀國降兵兩萬,在蜀地打造船隻準備攻吳。
司馬昭已認定鄧艾手握重兵,留住劉禪,就是想利用劉禪的影響割據西川稱帝,於是司馬昭隨即在書信中將他比作白起、韓信、周亞夫這樣的名將,明白人聽後都會毛骨悚然趕緊表忠心,安分守己以求自保,但鄧艾竟依然我行我素。
鄧艾忘了,司老昭的老爹司馬懿裝聾賣傻多年,騙過眾人,趁曹爽外出祭祖之機發動高平陵政變,又過其兄司馬師和他多年的經營,才掌得曹魏政權,現在你鄧艾手握重兵,隨意封賞自己的手下和蜀漢的文臣武將,拉攏人心,你想幹什麼?
鍾會、衛瓘早有反魏之心,兩人添油加醋上表說鄧艾欲在蜀自立為王,同時截取鄧艾報送朝廷戰況,仿照筆跡,改寫一份言辭不恭、有威凌司馬昭的奉表。
鄧艾被押運回洛陽,他在囚車上仰天長嘆:「我鄧艾是個忠臣,想不到會落得如此下場!白起的慘死,又重見於今日了。」但他堅信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還心存幻想能見到明天的太陽。
鍾會在成都獨攬軍權,姜維看透了他的野心,於是蠱惑他起兵造反,姜維說:「現在你有20萬大軍,加上我手中10萬,你定能一統天下的!」
在權欲的驅使下,鍾會決定兵髮長安,當鍾會召集將領準備起事時,魏軍將領擔心在魏國家人的安危,將領們先舉起了大刀將姜維和鍾會砍死了。
魏軍將領決定追回原來自己的大將軍鄧艾,然後上書司馬昭訴說實情,衛瓘害怕鄧艾回來後,自己和鍾會誣陷他的事就會大白於天下,到那時自己將死無葬身之地,衛瓘立即派遣護軍田續,快馬加鞭追上並殺死了鄧艾父子,鄧艾死時67歲,其在洛陽的親屬或被殺,或被流放西域。
鄧艾一生為魏國立下汗馬功勞,最終卻身死家破,這是其侏儒的政治水平決定的,曹魏朝野內外皆知其冤,但懾於司馬昭的淫威卻無人敢言。公元273年,晉武帝下詔為鄧艾平反,此時,距離鄧艾父子被殺,已經過去9年了。
兔死狗烹,歷史向來如此,鄧艾在魏國威望僅次於司馬昭,馬昭本人清楚自己是如何謀達權力巔峰的,所以不可能讓他人哪怕有一點點可能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故而千方百計殺死鄧艾,從此魏國再無人可比肩自己,鄧艾死的是冤,但也可以說不冤,因為巔峰的背面就是深淵。
參考資料:《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