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開國之君為何偏愛屠殺功臣,真實原因令人抓狂

2020-12-16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細觀中國歷史,就會發現,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大多有一個嗜好——屠殺功臣。

開國之君一般都是智謀超群、雄才大略的明君雄主,為何卻偏愛屠殺功臣,落得薄情寡義、忘恩負義的惡名呢?

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開國之君對待功臣的一些軼事。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在打江山,特別是和項羽進行楚漢爭霸時,靠的是蕭何、張良、韓信、陳平這樣的奇人異士,靠的是曹參、夏侯嬰、樊噲、周勃這樣的絕世武將,然而,他平定天下建立漢朝後,馬上就翻臉不認人,開始上演倚天屠龍記,

一個個功臣被冠以各種「莫須有」的反叛罪名遭到屠殺,特別是在楚漢爭霸中立下汗馬功勞的韓信被誅殺時,一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成了千古絕唱,讓人唏噓不已,更引得很多人感嘆韓信過於「愚忠」,如果韓信在楚漢爭霸的關鍵時期聽信謀士蒯徹之言,選擇「另起爐灶」,自立為王,從而三分天下,那會是一種怎麼樣的局面?中國的歷史是否因此而完全改變呢?

除了韓信被冤,劉邦先後殺掉的功臣還有英布、彭越,就連和他從小穿一條褲子長大的盧綰(燕王盧綰,造反,最後逃亡匈奴,沒死成)和自己的親妹夫樊噲(劉邦病重時疑心與樊噲,下旨要陳平周勃去殺他,結果周勃還沒行動,劉邦就死了,樊噲因此逃過一劫)也不放過。如此翻臉不認人,劉邦被稱之殺功臣專業戶的先祖一點也不為過。

無獨有偶,到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時,這位心智和才謀都不遜色於劉邦的開國之君,似乎想從各方面都完勝劉邦,他在屠殺功臣上比劉邦更兇殘更冷酷。

朱元璋首先是創造性地成立了一個特務機構——錦衣衛。然後以這個恐怖組織為中心點,開始刻意打壓和屠殺功臣。錦衣衛會按照皇帝的意思,網羅大臣們各種罪狀,並把這些罪狀無限上崗上線,無限放大放長,然後牽引起出無數無辜的人來,最後一網子打盡。也正是因為這樣,朱元璋先後製造出慘絕人寰、震驚天下的藍玉案、胡惟庸、空印案、郭恆案等「四大特案」來,前後共誅殺害10餘萬人,其中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幾乎死亡殆盡,且不說能算盡上下五千年的絕世謀臣劉伯溫都沒能逃出他的天羅地網,就連跟最忠於朱元璋的兒時夥伴徐達也沒能逃出他的魔爪。虎毒不識子,朱元璋的狠毒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相對於劉邦的殘忍,朱元璋的狠毒,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雖然也在建國後拿功臣開涮,但採取的手斷就溫和許多,採取的方式也高明許多。他沒有採取嫁禍於人、莫須有等方式來直接屠殺功臣,而是採取了一個更文明的方式——杯酒釋兵權。

大致過程就是,趙匡胤為了防範功臣「黃袍加身」,安排了一場類似於「鴻門宴」的宴會,召集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功臣赴宴,席上趙匡胤叫他們多積金帛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果然,功臣們一聽,知道皇帝對他們不放心了,如果此時不識時務,還緊握手中的兵權,不但會惹禍上身,而且連性命都將不保。再說趙匡胤還給了他們後半輩子享受榮華富貴的條件,退休後,除了免除官職,除了上交兵權,除了保持爵位,有補貼維持生活——薪酬照拿,五險一金全包,豐衣足食沒有一點問題。有棚改房住——除了超級無大的別墅,還有良田數畝、奴僕N名,因此,功臣們第二天便都交了兵權,告老還鄉,以享天年去了。而趙匡胤這種文明處理功臣的方式也被後人津津樂道。

當然,還有的開國之君也想屠殺功臣,但時機不成熟,原因是他們建國後,國勢並不穩定,甚至國家還處於割據,處於沒有完全統一的狀態。為了平天下、定社稷,他們既對功臣很是不放心,但也對功臣很倚賴,因為在徵戰的關鍵時刻還離不開這些功臣們的智謀和勇猛,因此,絕不能赤裸裸地屠殺這些功臣。

比如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他建立隋朝時,南邊還有陳國存在,直到多年後,隨著隋朝的強大,這才派兵將陳國給滅了,完成了南北大統一。這個時候,他對手下功臣們的依賴還來不及,又怎麼會怎麼敢屠殺功臣呢?

然而,到了晚年,楊堅對功臣的不放心不信任還是體現出來了。比如說刻意打壓「一號功臣」楊素就是最好證明,這個在建隋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論功勞無人能出其右,但楊堅在天下大事皆定後,對他越來越疏遠,甚至處處找他的碴子。但考慮到了政治影響,楊堅最終沒有直接屠殺他,而是罷免了他的官職,讓他告老還鄉去了,已經算是仁至義盡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到了楊堅的兒子楊廣執政時,楊素的兒子楊玄感乘著楊廣三番五次徵伐高句麗之時,做出了謀反的事來。楊玄感之所以這麼做,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為父親打抱不平。

再比如元朝的蒙古帝國,他們建國後,南邊要消滅宋朝的殘餘勢力,東邊要防止高麗等外族的虎視眈眈,西邊則要拓展疆土。因此,打壓或屠殺功臣都不現實。

彪悍的蒙古帝國後來打到歐洲去了,當時最大疆域的面積高達3300萬平方公裡,創下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地理版圖。當然,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說,蒙古人是一個內部很團結友好的友好民族,不會象漢人那樣窩裡鬥。但是,不管任何民族都有自己血性的一面,但也有隋性的一面,正所謂人不為已,知誅地滅。蒙古人也不例外,成吉思汗鐵木真死後,他的四個兒子為了爭奪皇位也上演了窩裡鬥。而鐵木真手下的那些功臣們只不過早就選擇了靠邊站隊罷了。最終窩闊臺勝出,他和他手下的功臣們笑到了最後,而其他的功臣們也隨著爭鬥的結束或被打壓或被遣離,所有風波也有被這樣化於無形了。

這個在清朝時也如出一轍,清朝成立後,花了數十年才徹底平定中原,統一天下,這其中功臣們自然不能屠殺。也正是因為這樣,也成了隱患,君不見康熙剛上位時,朝中大權被功臣鰲拜所掌控,後來康熙還是利用自己的那群「小侍衛幫」,歷經數年的精心準備謀劃才得已誅殺差點篡成功的鰲拜。

當然,也有例外的。個別開國之君建國之後,不但不屠殺功臣,反而更加厚待功臣,讓他們榮極一時、富貴一生。

比如說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就是善待功臣典範。劉秀不但給予功臣們以高官厚職,而且還精選28位功勞最大、能力最強的大將,在洛陽南宮雲臺閣弄了個封神榜——雲臺二十八將。也正是因為這樣,劉秀後來被世人一致稱讚。

相關焦點

  • 「強姦案」為何在古代少有?真實「答案」令人心疼,你或許不信
    「強姦案」為何在古代少有?真實「答案」令人心疼,你或許不信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是很和平的時代沒有戰爭,富裕安樂。但是有的國家跟我們就不同了,就拿印度來說, 印度跟中國的法律制度是不一樣的,印度人的思維還停留在封建階段,他們因為很多原因導致強姦案的頻頻發生
  • 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中山王徐達子女的結局如何?
    徐達身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可謂是滿門榮耀。徐達有四子四女,兒子中出個兩個國公,四個女兒出了一位皇后,兩位王妃,相當成功。可以說是僅次於皇族的顯赫家族了。徐達的四子四女的結局基本上都是善終,算是子孫有福了,比之明朝開國第二功臣常遇春後代強太多太多了。徐達長子是徐輝祖,襲其魏國公爵位。靖難時選擇支持了建文帝,態度堅決出力頗多。朱棣進入南京以後並沒有轉變態度支持,朱棣要治他的罪,他只是寫下了父親徐達是開國功臣,子孫免死。
  • 武則天屠殺李世民留下的功臣,為何會放過尉遲敬德?
    古代婚姻,講究門當戶對。尉遲敬德出身如此高貴,他的妻族血統肯定也不低。尉遲敬德的結髮妻子,名叫蘇嫵。蘇嫵的家族世代為官,她的父親名叫蘇謙,官拜大隋儀同三司、檀州諸軍事、檀州刺史、柱國、樂陵縣開國侯。
  • 為何古代的丹書鐵券並不能免死?原因其實很簡單,就這一點
    古代丹書鐵券的樣子是「其形如瓦,闊一尺四寸六分,厚一分五釐,重一百三十二兩。蓋熔鐵而成,鏤金其上者」。從唐朝到清朝,大體上都是這樣的造型。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布衣起家,推翻蒙元,事後論功行賞,李文忠、李善長、徐達、湯和、傅友德等功臣宿將都被朱元璋賜予了丹書鐵券,然而這些丹書鐵券並沒有成為他們的護身符,反而隨著朱元璋興起的四大案中,凋零殆盡。從這些獲有丹書鐵券的大臣們的遭遇不難看到,看似保命的護身符,不但沒能保命,反而成了催命符。這原因又是什麼呢?
  • 古代有一個封號只有兩個字,誰封誰死,只有一人未死成為開國之君
    我國古代有一個特有的制度,就是君主對於有功之臣活著的時候會給予封賞,這個封賞有一種是爵位,從周朝開始確立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體系之後,在各個時期爵位會有所變化,但是爵位在封建社會始終存在。在古代只要有封爵就代表你踏入貴族階級,這個爵位在宋以前都是有實在的封地,封地內的一切都屬於私人所有,並且在爵位之前,還會冠有封號,比如西漢著名的將軍霍去病被封為冠軍侯,侯是爵位的等級,冠軍就是封號。
  • 朱元璋摯友,明朝開國六王之首,為何最後被毒死
    徐達不僅軍事才能優越,其政治才能同樣令人讚嘆。在其北伐的過程中,在開平圍困元順帝,徐達卻令人故意放開缺口,令元順帝逃跑。副帥常遇春與徐達爭辯,認為徐達失去了立大功的機會,徐達解釋說:「雖然元順帝是夷狄,但他畢竟是皇帝,久居帝位,如果我們俘虜了他能怎麼做呢,無論是殺掉還是封他為王都不合適,還不如放掉。」待他們回京像朱元璋匯報的時候,朱元璋果然沒有因此怪罪。
  • 同為王佐之才,東漢的雲臺28將,為何沒唐朝凌煙閣24功臣名氣大?
    同為王佐之才,東漢的雲臺28將,為何沒唐朝凌煙閣24功臣名氣大?劉秀的雲臺28將,為何沒李世民的凌煙閣24功臣名氣大? 唐貞觀十七年 (公元643年)二月,太宗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當時已有數位辭世,還活著的也多已老邁),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皆真人大小,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其後,李世民時常前往懷舊。能入凌煙閣的功臣,是流芳百世的殊榮,所以,同為唐代詩人的李賀,也在其《南園十三首(其五)》中感慨:「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 皇帝睡覺夢見洪水,醒來一想,立刻將開國第一功臣滿門抄斬
    中國古代幾千年封建社會,王朝不斷更替,光皇帝就有幾百位,而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啊,皇帝一般又是喜怒哀樂很無常的人,任何的猜疑,任何的舉動都可能使得臣子帶來殺身之禍。下面這位皇帝,做夢夢見洪水淹了金鑾殿,醒來立刻將開國第一功臣全家殺絕,滿門抄斬。
  • 古代官員俸祿為何按石劃分?皇帝賞賜功臣,又為何按戶來算?
    在中國古代官員俸祿制度當中,「石」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存在,它一直作為古時官員俸祿的計量單位,就像是今天的「元」一樣。除「石」以外,「戶」也是與官員息息相關的計量單位,尤其是在漢代,皇帝封賞有功之臣時,都是按戶來算。那麼,這裡的「石」和「戶」,都是什麼意思呢,它們又為何能夠成為官員俸祿封賞的計量單位?
  • 唐朝初期有功臣三十多位,為什麼近一半人都不得善終?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唐代大詩人李賀用這首詩致敬了凌煙閣的二十四功臣,也表達了自己想棄筆從戎,建功立業的心態。 但是,要我說。做功臣千萬別做唐代的開國功臣,因為,往往不得善終,即使善終,也不得善後——子孫後代下場也不太好! 這是真的麼?
  • 同樣是開國之初分封,周、漢、晉三朝,為何結果卻迥然不同?
    前面的三次分封,周維持有實權的西周和傀儡時代的東周更約800餘年,西漢則是在初年盛行分封制,景帝時期出現七國之亂後逐步廢止。西晉則是在開國皇帝司馬炎去世後不久引發八方之亂,最終被北方遊牧民族攻入關內,部分貴族南遷建立東晉。同樣是分封制,為何區別這麼大呢?
  • 盤點我國古代的那些功臣排行榜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有唐一代,可以說能上凌煙閣成了臣子們最大的榮耀,甚至可以與配享太廟相媲美。在我國古代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有那麼幾個較為出名的「功臣排行榜」值得一提,如西漢的麒麟閣十一功臣;東漢的雲臺二十八將;唐朝初年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宋朝的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以及清朝的紫光閣二十四功臣。
  • 古代皇帝養尊處優,為何平均年齡不到40歲?哪些原因導致的?
    就拿清朝來講,從開國到康熙這一代,夭折的子女一代比一代多,到了康熙這裡直接懷一半死一半了。試想一下,一輩一輩這樣傳下去,帝王怎麼可能長命?04總的來說,帝王壽命普遍較短不是由某一個原因導致的,而是所有因素摻雜在一起的結果。
  • 為何古代皇帝大多很難活過40歲?5大原因,最後一個令人無奈
    為何古代皇帝大多活不過40歲?5大原因,最後一個令人無奈 易中天教授曾在《百家講壇》中講到,所謂「天子」,就是天地的主人。既然是天地之主,那麼就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沒人可以左右他的決定和想法。在中國五千年的王朝歷史中,共有83個王朝和559名皇帝,其中包括397位「帝」和162位「王」。
  • 中國古代南方為何被稱之為南蠻?南蠻之地究竟在那裡?
    傳說中的南蠻之地究竟在哪?南蠻的稱謂最早出現在周代的《禮記》,禮記·王制篇記錄了當時除了華夏族外的四個部落,即東胡、西戎、南蠻、北狄。最早以南蠻代稱南方人(主要指楚人)的是戰國的《孟子·滕文公上》「南蠻鴃舌之人」,意思是說南方的楚人說話如鳥的叫聲一般。《呂氏春秋·恃君覽·召類》說:「堯戰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蠻」。在古代詞意之中,蠻為不開化的意思。
  • 古代夫妻深夜雲雨,小妾為何守在床邊?其真實原因,令人羞於啟齒
    在古代,雖說男子可以「三妻四妾」,但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古代的男子也只能有一個妻子,其他的女人都只能算作小妾。小妾和正妻的地位也不能相提並論,我們常說娶妻納妾,這兩個字的差別就很大的,「娶」指的是明媒正娶,八抬大轎。
  • 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達100萬,為何被屠殺殆盡?
    清朝為何對其斬盡殺絕、一個不留?其實朱元璋皇子皇孫們的下場,主要有兩大類:1、被農民起義軍殺死一大批明末時,「七十二家」起義軍造反,各路義軍對皇族成員有一個殺一個,無論是否投降,無論是否納糧。2、被清朝屠殺其實歷史上的王朝更迭從夏商周開始,都有一個良好傳統,就是善待前朝王室,給前朝留有血脈祭祀祖先,也為本朝留有餘地,以免禍及子孫。
  • 從麒麟閣到紫光閣——古代皇帝用畫像表揚功臣
    中國古代的帝王為表揚為建國、治國作出貢獻的大臣,往往建立一個專門的建築懸掛這些功臣的畫像。後代的臣子們往往以能夠進入這個序列為自我期許,比如唐李賀寫過: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這裡面的凌煙閣指的是唐太宗為了表彰輔佐自己的功臣,在凌煙閣為24位功臣畫了像。
  • 劉裕為何要大規模的誅殺司馬懿的後代?真實原因並不簡單
    因此劉裕在代晉之時,為追求正統性和合法性,也去追溯了幾百年前的這些淵源。而這層關係,讓人們意識到劉裕殘殺禪位的晉安帝司馬德宗,甚至將司馬宗室趕盡殺絕,可能是為了復仇。但,原因真這麼簡單?因為先秦賢君的禪讓傳統,一些帝王認為接受禪讓就自然地意味著皇權的正當過渡,自己的統治是符合正統的。所以前代皇帝和皇族在他們眼裡只是一群一般貴族,不值得讓自己手染鮮血。而為了避免前代帝王及其支持者的反撲,一些帝王便容不下已亡國的皇帝,找些自己是上天派來救民於水火的理由便把前代皇帝處死,只留下了一些老實的皇族。若是覺得即便如此自己的正統性還是較為薄弱,那前代的皇帝和皇族就得一起交出生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