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為何要大規模的誅殺司馬懿的後代?真實原因並不簡單

2021-03-05 那些歷史事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藍色字體「那些歷史事」,再點關 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南朝劉宋政權建立者劉裕,據《宋書·本紀第一》記載是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後。也就是說他和漢高祖劉邦是一家人。因此劉裕在代晉之時,為追求正統性和合法性,也去追溯了幾百年前的這些淵源。而這層關係,讓人們意識到劉裕殘殺禪位的晉安帝司馬德宗,甚至將司馬宗室趕盡殺絕,可能是為了復仇。但,原因真這麼簡單?

1、 為皇權正統而''復仇''

中國封建社會歷經兩千多年,朝代更迭數十,政權輾軋更是頻繁。所以前代帝王和皇族,就成了下一個政權不得不面對的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歷代處理這批人的方式大抵有三種:和平相處;皇帝被殺而皇族保命;被趕盡殺絕。因為先秦賢君的禪讓傳統,一些帝王認為接受禪讓就自然地意味著皇權的正當過渡,自己的統治是符合正統的。所以前代皇帝和皇族在他們眼裡只是一群一般貴族,不值得讓自己手染鮮血。而為了避免前代帝王及其支持者的反撲,一些帝王便容不下已亡國的皇帝,找些自己是上天派來救民於水火的理由便把前代皇帝處死,只留下了一些老實的皇族。若是覺得即便如此自己的正統性還是較為薄弱,那前代的皇帝和皇族就得一起交出生命了。

劉裕選擇的顯然就是最後一種。雖然他是劉邦親族之後,但在門閥當道的東晉他不過是一個出身低微的''低級士族''。一個出身如此上不了臺面的人卻接受了禪讓,即便劉裕沒聽到貶低之詞,他自己恐怕也有點''自卑''。

於是將東晉皇帝和皇族趕盡殺絕就成了他立威和樹立正統性的有效手段。且在他弒君之後,其他高級門閥氏族和劉宋社會也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反對情緒,這讓劉裕更加確定了此舉的可行。

事實上,劉裕後來意圖北伐北魏,也與鞏固皇權正統性有著密切聯繫。他在六十歲時還對北伐念念不忘,可見他心中那根有關皇權正統性的刺扎得有多深。而處在劉裕控制下的象徵前代政權的東晉皇帝和皇族,好似也只有死路一條。

2、 為控制和消滅東晉殘餘勢力

雖然劉裕一改歷代傳統地對東晉皇族趕盡殺絕,但客觀而言,他的處境與前代能選擇和平共處之策的君王也有所差別。我們都知道魏晉時期的門閥氏族政治實權頗大,而作為皇族宗室的各路人馬自然也不是什麼''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所以劉裕當時不得不解決東晉宗室這股阻礙力量。

在代晉之前,作為權臣,劉裕就已經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只是這效果著實不佳。譬如在劉裕打敗荊州刺史司馬休後,司馬文思等人就逃往後秦和北魏,藉助北方的力量反抗劉裕。司馬楚之在被劉裕逼到逃亡之後在汝潁一帶召集了數萬民眾,意圖阻撓劉裕稱霸……

所以劉裕對東晉皇族趕盡殺絕,也有一絲無奈。畢竟只要晉恭帝和晉安帝等人還活著,這些宗室子弟就有藉口在北朝或一些民眾的支持下對劉裕發動進攻。一旦他們成功,晉安帝等人也就能復闢,那劉裕自己一定會被打成亂臣賊子。所以為了從根源上掐斷東晉皇族的這些念頭,劉裕也不得不來作殺害前代皇帝和皇族的始作俑者。

3、 一個年老者的心急

劉裕稱帝是在元熙二年(420)夏,此時他已五十八歲。年過半百,即便此時坐上了帝位,劉裕也清楚自己的時間不多。所以於他而言,他急需一個機會將自己好不容易奮鬥來的權力鞏固。而他最顯眼的威脅,就是晉安帝等東晉皇族。

且如劉裕這樣出身低微的人,越到晚年就越在乎一些原本不在乎的名聲,對一些事情也更加多疑。他不僅對那些對自己若即若離的傳統世家大族持懷疑心理,擔心他們有朝一日會轉而支持晉安帝等人,給自己坐實篡位之名,還擔心那些曾經支持他的功臣會和異己攪在一起,成為自己的敵人。

因而屠盡東晉皇族其實只是擔驚受怕的劉裕給自己開的第一劑''強心劑'',而且是效果很明顯的一劑。而後那些不順劉裕之意的世家大族,以及一些讓劉裕察覺到''苗頭''的功臣和反對者,也都被劉裕當作''強心劑''屠成了冤魂。

是故劉裕在代晉後發動的對以晉安帝為首的東晉皇族的屠殺,並不只是簡單的''復仇''。這背後有劉裕的政治考量,也關乎他的個人經歷和感受。而他開了屠殺前代皇族的先例,後來也遭到了自己後代被屠盡的報應。這大抵就是''做人留一線,事後好相見''吧。

相關焦點

  • 劉裕為何要把司馬懿後代滅族?王朝更替,因果輪迴,屢試不爽!
    可是在一百多年後,司馬家面臨著同樣的命運,劉裕不僅竊取了司馬家的政權,改朝換代,還將司馬家滅族,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司馬懿年輕的時候一直隱忍,到了老年來個反撲,爆錘曹爽,總攬軍政大權,不僅城府很深,而且會裝,司馬懿通過裝病給自己創造了諸多反撲的機會。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沒有父親那麼會裝,而是選擇了鋒芒畢露,直接將野心暴露無遺,不臣之心天下皆知。
  • 劉裕為什麼要屠殺司馬懿後人?
    劉裕是劉邦弟弟劉翹的後人,自幼家境貧寒,母親在生下他以後,沒多久就去世了,父親劉翹甚至都打算把他扔了,幸好有著鄰居伸出援手,他才活了下來。劉裕也是殺了很多的皇帝,被後人稱為了殺皇帝專業戶,光是他殺的皇帝,就多達了六個,分別是桓楚的桓玄、西蜀的譙縱、南燕的慕容超、後秦的姚泓、東晉皇帝晉安帝司馬德宗和東晉皇帝司馬德文。後面這兩位是司馬家創立的晉朝的皇帝。
  • 劉裕稱帝後,為何要將司馬家族趕盡殺絕?根本原因是什麼?
    一、我們先來對比一下司馬炎與劉裕篡位後的所作所為 司馬炎是晉朝開國皇帝,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景帝司馬師之侄、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鹹熙二年,司馬昭病死,司馬炎繼承其父晉王位,成為曹魏新一代權臣。
  • 司馬懿吸取曹魏教訓,留下一道遺命,從此再無後代給他掃墓
    司馬懿是漢末三國時期的傑出政治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後人一直將他與諸葛孔明相提並論,可見他的才智了。而他臨死前更是留下一道遺命,導致從此之後再無後代給他掃墓,這是為什麼呢?在三國眾多名人中,司馬懿最為人稱道的還是他的壽命,生生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君主。
  • 司馬懿立遺囑:子孫不準為我掃墓!過了1769年,發現真是老奸巨猾
    公元251年,73歲的司馬懿因病去世。司馬懿去世前,在首陽山為自己建了一座陵墓。後來還在《宋書·禮志》中保留了一個奇怪的記載:「晉宣帝遺詔,子弟群官皆不得謁陵。」這句話的意思是,司馬懿不允許在子孫後代為自己燒木,這到底是為何?祭奠祖先一直是一種傳統。
  • 司馬懿死前留下遺言,不讓子孫後代為自己掃墓,這是為何?
    司馬懿死前留下遺言,不讓子孫後代為自己掃墓,這是為何? 眾所周知,司馬懿和曹爽都是曹魏的權臣,在年僅7歲的曹芳登基之後,這兩位託孤大臣都各自盤算起了自己的小算盤,曹爽身為曹氏宗親,和皇帝的聯繫比司馬懿更加緊密,但這個人德行有虧,任人唯親,把朝政大權把握在自己手裡,衣食住行也讓下人給他按照皇帝的標準執行,司馬懿在此時被曹爽排擠,手中的權力一點一點被架空。
  • 曹操有25個兒子,為何司馬懿叛變時沒有一人反抗?原因很簡單!
    劉備的兒子劉禪守不住基業,孫權的後代也不如他。說到曹操的後代那就更慘了,被司馬懿一家管得死死的。曹操是三國時期兒子最多的一位霸主。為何兒子這麼多的曹操,卻沒有抵得住司馬一家的野心呢?司馬懿和曹操司馬懿自幼就非常聰慧,長大後更顯露了他的才能。曹操雖在東漢的朝廷做官,卻一直有不軌之心。曹操私下招募人才企圖謀奪漢室江山,司馬懿因為曹操身份低微,沒有理曹操。
  • 司馬懿誅殺曹爽三族,僅漏掉一人,結果司馬家族被他趕盡殺絕
    在古代的時候,我們都經常聽說誅滅九族或者抄家滅族之類慘絕人寰的事情,而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能夠起到震懾效果,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防止報復,比如諸葛亮就曾經誅殺了曹爽三族,但是由於漏掉了一個人,所以最終導致司馬家族被趕盡殺絕。
  • 司馬懿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要假裝上當?其中原因諸葛亮心知肚明
    諸葛亮之所以冒險使用空城計,前提是因為他的得意學生馬謖狂妄自大,導致戰略要地街亭失守,諸葛亮進軍失去落腳點,只得著手撤軍漢中。街亭失守後,司馬懿大軍乘勝追擊,很快就逼近到諸葛亮所在的西城,當時西城兵不過兩千,還多是老弱病殘,並且西城城牆低矮,根本無法固守待援,諸葛亮被迫跟司馬懿玩起了心理戰。
  • 為何司馬懿兒子都是人才,諸葛亮兒子平庸無能,背後原因讓人深思
    總體來說,諸葛亮的綜合能力是超過司馬懿的,司馬懿自己也說了,在他視察蜀軍大營後,司馬懿評價諸葛亮是天下奇才,諸葛亮與司馬懿兩人的才能在整個三國都是數一數二的,但是,兩人後代之間差距就比較大了。諸葛亮與司馬懿司馬懿一生有九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三子司馬伷、四子司馬亮、五子司馬乾、六子司馬京、七子司馬俊、八子司馬肜、九子司馬倫。
  • 司馬懿不讓子孫後代祭祀掃墓,原因為何?其中大有玄機
    三國時期的司馬懿無疑是最為成功的人,最終的三家歸晉,司馬家族無疑成為了最終的贏家。司馬懿在曹操時期就開始隱忍,或者說,在曹操時期,司馬懿沒有野心,但是到了曹丕時期,司馬懿建議曹丕消弱宗親。這樣的建議現如今看來,可能是有某些目的的,只不過史書對此的記載沒有很明確。
  • 為何司馬懿偏偏懼怕曹睿?竟然是這個原因
    為何司馬懿偏偏懼怕曹睿?竟然是這個原因司馬懿曾經做過負責任的官員,也曾做過盡心盡力的謀士,還曾做過拼命的武將。他是一步步慢慢經過艱辛爬上來的。那時的司馬懿只比曹丕大八歲,並且曹操是非常重視對曹丕的培養和扶植,那個時候的曹丕閱歷、經歷還有治國的能力都遠遠的超過了同一時期的司馬懿,司馬懿是有才能的,但他的都停留在理論上,並沒有實踐過,所以,在那個時間段,司馬懿還在和同朝的大臣之間相互爭鬥,他自身的性命和養家餬口都很難有保障,因此,他根本無暇去想爭奪皇位的事情。
  • 司馬懿死前最後一計:墓地不立碑後代不掃墓,現在看真是老奸巨猾
    像司馬懿這種位高權重的人,死後都會建造恢宏的陵墓,用無數的財寶陪葬,後人逢年過節要搞大型祭祀活動,為何司馬懿偏偏要這麼低調呢? 答案很簡單,害怕。而且,從後來歷史的發展看,我們不得不佩服,司馬懿臨死前的這個決定,的確高明。 司馬懿怕什麼?這要從高平陵之變講起。
  • 歷史上那麼多篡位的家族,為何司馬懿家族最令人痛恨?原因很簡單
    然而,直到如今,所有的王朝中,被罵得最慘的是,只有晉朝;篡位的家族中,只有司馬懿家族歷來不受人待見,這是怎麼回事呢?作為一個曾兩度抵禦諸葛亮北伐的人,司馬懿前去平定遼東,自然是小菜一碟,他在六月率軍到達遼東,八月便已將公孫淵擊潰——「淵窘急,糧盡,人相食,死者甚多」,最近公孫淵軍完全潰敗,他在率親信逃亡的時候,被司馬懿誅殺。
  • 司馬懿高平陵政變篡權,為何就沒有人起兵反抗?原因很簡單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司馬懿這位傳奇的人物,從曹操和曹丕時代的韜光養晦,以退為進,最後鋒芒畢露,在正始十年(249),一場籌劃已久的政變發生了,史稱高平陵政變。從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然而,在司馬懿高平陵政變篡權時,為什麼就沒有忠於曹氏的人起兵反抗呢?
  • 司馬懿一眼看穿空城計,為何還是要撤軍?老謀深算不是白來的!
    而除了周瑜之外,司馬懿更是強大的不行,甚至最後諸葛亮都死了,他還能夠屹立不倒,甚至竊取了曹魏江山,統一了三國。這樣的男人,從結果上來看,絕對是要比諸葛亮強大1000倍的。 如果要說到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的故事,那麼可能很多人想到的會是空城計,司馬老賊是何許人也,可是後期能夠幹倒曹魏江山統一三國的男人。又怎可能會上空城計這等小兒科的當呢?
  • 司馬懿死前立遺囑:子嗣後代不準掃墓,千年後才知曉他老謀深算
    不過要說誰更加聰明絕頂,我相信除去諸葛亮以外,還有一位人物,他就是被稱為老奸巨猾的司馬懿。司馬懿身為魏國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其中擁有的才能根本無法想像,他的人生經歷跌跌宕宕,時高時低。當年與諸葛亮兩次對戰,互相打個平手,這對於司馬懿來講那可是奇恥大辱,不過幸運的是諸葛亮最先身死,而司馬懿卻笑到最後。
  • 郭嘉臨死前,對曹操說「司馬懿會反」,他是怎麼知道的?
    而郭嘉和司馬懿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謀士,他們二人同為曹操,為魏國做事,但是郭嘉在臨死前卻對曹操說司馬懿會反,叫曹操將司馬懿誅殺。歷史證明,司馬懿及其後代之後確實造反了,最後由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統一三國,建立晉國。那麼,令人疑惑的是,郭嘉是如何知道司馬懿會反的呢?郭嘉此人,獨具慧眼,擁有遠見。郭嘉早期並沒有跟隨曹操,而是追隨袁紹。然而袁紹只會仿效周公的禮賢下士,卻不知道如何用才。
  • 為啥說司馬懿家族才是三國最牛的?看看司馬八達你就懂了
    司馬馗與大哥司馬朗(字伯達)、二哥司馬懿(字仲達,後追諡晉宣帝)、三哥司馬孚(字叔達,晉朝安平王)、五弟司馬恂(字顯達,後代是晉朝濟南王)、六弟司馬進(字惠達,後代是譙王、高陽王)、七弟司馬通(字雅達,後代是任城王)、八弟司馬敏(字幼達)作為有名望的士大夫家族,被稱為八達。
  • 司馬懿立遺囑:子孫後代不能為我掃墓!1769年後才發現他有多聰明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曹魏陣營裡的全程,為魏國稱霸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司馬懿字仲達,是當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司馬懿自幼聰明好學,因為漢室被曹氏控制,司馬懿曾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後來因為支持曹操稱帝獲得了曹操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