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蜀國有能力統一天下嗎?看看蜀國巔峰時期的實力就明白

2021-02-07 歷史部落閣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藍色字體「歷史部落閣」,再點關 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縱觀中國歷史,天下紛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話說東漢末年,朝庭腐朽,民不聊生,亂象叢生,各地英傑應運而生,群雄角逐,遂分為三國——魏、蜀、吳。最後又歸於晉,天下重歸統一。三國之鼎立,蜀國可謂是異軍突起,蜀主劉備,雖說沾點皇親,有個「劉皇叔」的身份,卻以織席賣草鞋為生。然心存高遠,仁德寬厚,白手起家,最終逆襲成為一國之主。

劉備的人生巔峰


時曹操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基業早成,人才紛紛歸附,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根基穩固。劉備桃園三結義後,先是「往奔青州公孫璜,又「從徐州牧陶謙」」,依附過曹操,又投袁紹帳下,最後是「敗奔荊州依附劉表」。真真是欲伸大義於天下,卻迄無所就。得徐庶舉薦,三顧茅廬請孔明,諸葛亮就天下形勢為劉備規劃了統一中原,匡復漢室的總路線:以荊州為家,益州為業,孫權為援,北上伐魏,則大事可成。


有了這一思想為指導,劉備終於擺脫走一步看一步的窘境,於赤壁之戰後,取得荊,益兩州,進而奪得漢中,開創了三國鼎立的新局面。此時的劉備可謂走上了人生的巔峰,麾下有五虎上將:黃忠,關羽,張飛,馬超,趙雲。謀士諸葛亮,馬良,伊籍等,且兵馬眾多,雖比曹魏稍欠,但諸葛丞相蓋世之才,償能以少勝多,備已初具逐鹿中原之資本,總路線沒錯,按當初的設想是時候北上伐魏了!大事可期呀!然荊州劉備只得三郡。此其一;孫權對劉備借荊州不還,心存不滿,荊州問題不解決,東聯孫吳,北拒曹魏,只是虛談。此其二;而荊州作為戰略要地必不能失,擺在劉備面前的是一打二,還是二打一的選項。此其三。


此時北伐,談何一統天下?結果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被孫權擒殺,劉備以怒興師,兵敗夷陵,敗光家底,跑回白帝城託孤。蜀國後主,生性懦弱,劉備託孤,託得良人,諸葛亮為報先主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六出祁山,北上伐魏,非為匡復漢室,乃因蜀國勢弱,行以攻代守之舉,然劉禪既非明君,必有掣肘,諸葛亮再也找不到和先主共事的快感,凡事得親力親為,終落得:「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溼襟。」而最後統一三國的晉國,是司馬懿三代人的經營才得以功成。劉備後繼無人,談何一統中原?


綜上所述,蜀國興起,劉備稱帝,英雄已暮年,蜀國後期,人才凋零,諸葛丞相蓋世之才,難為無米之炊。蜀國終像浪花一朵,淹沒在滔滔歷史長河。

參考文獻:

《三國演義》《三國志》


相關焦點

  • 三國時期,東吳實力遠超蜀國,為何不北伐
    三國時期,東吳實力遠超蜀國,為何不北伐 2020-12-10 16:19
  • 三國時期,蜀國為什麼一直比曹魏和東吳弱小呢?這4點原因很重要
    三國時期,天下有三個勢力鼎立,分別是曹魏、東吳和蜀漢。三國從始至終,蜀漢都要比另外兩個集團要弱小,雖然說強弱從來不是永恆不變的,它是一直都在變化。例如秦漢時期的項羽雖強,後面還是給弱小的劉邦所打敗,自刎烏江;三國時期,袁紹兵多將廣,不也在官渡之戰中被弱小的曹操打得全軍覆沒嗎?
  • 三國魏蜀吳時期,蜀國和吳國關係怎樣?有沒有打過仗
    今天我們繼續來和諸位煮酒論三國,來談一談蜀國和東吳之間的關係。如果簡要的概述此二國的關係,那便是:菜雞抱團,各懷鬼胎。話說在那遙遠的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強爭霸,他們既是競爭對手的敵我關係,有時候又亦敵亦友。從外交之上說,吳國和蜀國曾一度長期是同盟國。
  • 三國時蜀國、吳國和魏國看為什麼說魏國「三分天下有其二」?
    魏國「三分天下有其二」,因為其佔領區域的發達程度和人口基礎較多。今天我們看三國地圖,魏蜀吳三國的領土都差不多大,那麼,為何說魏國「三分天下有其二」呢?因為比較的不是地盤的面積大小,而是經濟和人口。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
  • 三國時期,蜀國和吳國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國家防禦戰略體系的?
    東漢末年,戰火紛爭,天下逐漸呈現以魏國實力最強的三國鼎立格局。而另外的蜀國和吳國,根據當時的地理條件各自立於一方,那麼,這兩個國家究竟通過了什麼方法建立起本國自身的防禦體系,以抵禦住強大的魏國的攻勢呢?
  • 三國時期蜀國和吳國關係很好?看看正史上記載就知道了
    我們都知道,曹操只從擊敗了袁紹之後,實力增大了很多。不久,曹操南下,荊州刺史劉琮望風而降,一時間天下震動。這時候,有很多的人就已經開始說臣服曹操了,只有劉備和孫權兩人仍然負隅頑抗。這兩個人為了活命,就只好團結了起來,雙方達成聯盟,共同抵抗曹操。
  • 三國時期,看似都是蜀國和魏國相爭,吳國在做什麼呢?
    三國時期,魏國、蜀國、吳國這3個大國各有各的局面,看上去是一種「三足鼎立」的時期,但是它們無形中還是存在一些鬥爭的。天下的大勢走向最終還是要合在一起,一時的穩定不代表永久的和平。在翻拍的很多影視劇中可以看出,人們常看到的是魏國和蜀國之間常常發生戰爭,吳國一直都安靜的呆著,沒有踏入戰爭這趟渾水,歷史上的吳國不是這樣的,它和蜀國、魏國之間也有些「矛盾與戰爭」。先說吳國和蜀國,它們二者的關係可以用「相愛相差」來形容。早前三國還沒有真正的建立,劉備和孫權結盟,因此勢力大增,共同奮戰,抵抗曹操的打擊,所以有了「赤壁之戰」。
  • 三國歷史上的一次大戰,蜀國和吳國聯合對抗魏國,真的是非常精彩
    相信喜歡研究歷史的人都是對於三國這個時期很感興趣的吧,這個時期真的是發生了很有有意思的事情而且出現了很多人物都是大家很喜歡的。三國時期是個亂世,所以說發生了特別多的有意思的事情,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很多大的戰役發生。這個時期由於天下大亂而且整個國家都是特別混亂的,所以說出現了很多有志之士他們想著去統一這個天下,這當然就避免不了戰爭。我們會發現不管是這個時期的哪一場戰爭,都是這吳國魏國蜀國這三個國家參與的,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畢竟他們都是有著去一統天下的夢想,當然是會用自己的努力去達成這個目標了。
  • 春暖三國:為何吳國和蜀國會反目成仇?最主要的原因是荊州的矛盾
    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春暖,每日更新歷史典故,重溫三國英雄事跡。小編今天大家一起聊一聊三國時期一向關係友好的吳國和蜀國為何最終會反目成仇,當提到三國時期的複雜故事的時候,相信大家對於吳國和蜀國之間的關係,還是比較關心的!
  • 三國晚期為何遠比蜀國強大的東吳卻存在感極弱?三個方面深度分析
    讀過《三國演義》或者熟悉三國歷史的讀者大概都會存在這樣一種錯覺:那就是到了三國晚期以後,東吳的存在感忽然之間直線下降,一直到滅亡時都顯得波瀾不驚,湮於平靜。那麼作為一個地處「魚米之鄉」的政權,其綜合國力和地理優勢都遠在蜀國之上,東吳為何還顯得如此沒有「存在感」呢?是因為孫權失去了上進心,滿足於現狀嗎?
  • 三國君主歸順晉朝後,為啥魏國被封為王,蜀國位公,吳國為侯?
    在三國時期曹丕就實行這九等爵制,從高到低為:王、公、侯、伯、子、男,此後的晉朝也是沿用這個制度。大家都知道經過三國戰亂,天下歸晉。那麼之前三個國家的皇帝自然也都歸到晉的統治下,但是在分封三國皇帝的時候卻出現了不同。例如曹奐為王、劉禪為公、孫皓為侯。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三個國家的皇帝在晉的地位不同?
  • 三國鼎立,蜀漢最弱?看看蜀國的真正實力
    三國時期,群雄爭霸,當時劉備佔領西川,他手中的兵力也是眾說紛紜,那麼蜀漢的實力到底如何呢?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然後將荊州取到手中,而後進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
  • 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國,相當於現在的哪三個國家?中國是吳還是魏
    天下諸侯紛紛起義,於是便進入了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三國時期。嚴格意義上三國時期是魏國,蜀國和吳國。而這也是歷史學界的狹義三國論。但是曹操並沒有建立魏國,而是他的兒子曹丕建立的魏國的,所以史學家們將袁紹等諸侯並立到晉朝建立的時候,都稱為三國時期。而真正的三足鼎立時期,應該就要從赤壁之戰開始算起了。
  • 為什麼感覺東吳的實力強於蜀國,但是在三國歷史存在感不如蜀國?
    三國時魏蜀吳三國鼎立,共同演繹了一曲氣壯山河、盪氣迴腸的歷史讚歌;但看完小說的人常常會掩卷遐思 ,感覺三國裡的故事總是發生在吳國的少,好像存在感不如蜀國,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三國時期劉備錯過了這幾位人才,算得上是他的損失
    如果劉備不錯過這幾位人才,那麼當時的蜀國能夠變得更加的強大。三國的歷史對於大家來說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而為什麼大家對於三國時期的歷史十分的詳細了解呢?對於劉備所統治下的蜀國的發展,大家肯定都是十分了解的了,並且都知道當時的劉備的確有著特別強大的勢力,而劉備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強大的實力,跟他本身的能力是有著很大關係的,可能很多人都把過多的功勞歸結於劉備手下的那些謀士和武將,但是大家要清楚的是,如果不是因為劉備本身是一個特別有能力的人,那麼這些武將和謀士又為什麼要輔佐劉備呢?難道僅僅是劉備想要去統一中原嗎?
  • 三國時期,中國內部陷入混戰,為何沒有外族敢大規模入侵呢?
    其實啊,雖然當時魏蜀吳三國紛亂,但是他們都有自己處理屬地外族的辦法,下面我們就分別來看一下他們都是怎麼處理的,從而使得外族沒有入侵中原。三國時期各個勢力都和外族有各種各樣的互動,從而達到增強自己軍事實力,提高自己在全國範圍內的影響力,同時提升自己國家的文化在外族的滲透能力,可謂是提前為自己統一全國打下一些基礎。
  • 三國時期的幾位怪才,東吳無一人上榜
    三國時期,天下動蕩不安,於是各地英雄紛紛揭竿而起,最終三分天下。這篇文章介紹的是擁有經世之才的六位「天才」,民間傳聞得一人可得天下,這六人在亂世之中力挽狂瀾,為各自的主公建功立業。1.姜維(蜀國)字伯約,蜀國大將軍。諸葛亮北伐之時,姜維被太守懷疑,一怒之下轉投蜀國,諸葛亮深感姜維是一匹千裡馬,所以重用姜維。諸葛亮去世後,姜維開始脫穎而出,獨掌軍權,帶領蜀國軍隊繼續北伐,功成名就,深受世人的愛戴。
  • 前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三國時期也不遜色,但結局卻差不多
    前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三國時期也不遜色,但結局卻差不多三國時期最精彩的就是這些群雄之間互相爭奪的故事,他們為了自己的權利不斷地向對方發起挑戰,如果能夠成功奪得的會是兩份權利,如果失敗,那麼這一輩子就不會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 魏國為何從來就沒有正眼瞧過蜀國?它對魏國的威脅不大嗎
    它對魏國的威脅不大嗎文/有趣味的小仙女 圖/網絡首先,吳國、蜀國誰對魏國的威脅最大,應該分為兩個時期,襄樊之戰前蜀國,夷陵之戰後吳國,劉備死了之後魏國重心一直就放在東面,認為蜀國已經沒有人才,不足為慮,可以傳檄而定,事實上從國力而言也是如此,但是諸葛亮厲害啊!
  • 三國末期吳國實力最弱,為何蜀國滅亡後,西晉滅吳卻用了十幾年?
    正所謂唇亡齒寒,按理說蜀漢滅亡後,西晉應該趁勢派軍討伐東吳,統一天下,可是西晉滅東吳卻一直拖延到公元280年,才統一全國。其實,在制定滅蜀計劃的同時,司馬昭同時製作了滅東吳計劃:「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也就是說,按照司馬昭的計劃,滅蜀後三年,就對東吳用兵,一統天下。可是最終為何卻拖延了十幾年的時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