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蜀漢最弱?看看蜀國的真正實力

2020-12-25 小七娛樂家

三國時期,群雄爭霸,當時劉備佔領西川,他手中的兵力也是眾說紛紜,那麼蜀漢的實力到底如何呢?

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然後將荊州取到手中,而後進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其實劉備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不過他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自己也曾說過,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在他取得西川後也稱帝為王。

大家對他的軍事實力有各種各樣的看法,有的說他當時是三國鼎立之中最弱的一國。但是,一個國家的強弱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就像曹操最開始最強大,但是赤壁兵敗之後就元氣大傷,實力損失不小。也就在此時,劉備趁機取得了荊州,也就瞬間提高了不少兵力,可以說與孫權的江東差不多啦。即使是這樣,還是北方的曹操最強大,孫權與劉備還是只能和睦相處,一起抵抗北方的曹操。

在劉備剛入蜀時,擁有大約3萬兵力。赤壁之戰中,有兵2萬餘,包括關羽所帶領的水軍部隊一萬多人,劉琦在江夏所率領的一萬多人加上赤壁戰後奪取四郡收編的兵力,達到3萬左右。212年,劉備要求劉璋借兵、借糧還軍荊州,援助孫權,可劉璋只給他一部分。而劉璋又發現部下張松私通劉備取蜀,雙方決裂。劉備斬殺楊懷,進逼劉璋,劉?、冷苞、張任、鄧賢等堅守涪城對抗劉備,但被攻克。攻至綿竹關,守將李嚴投降。214年,於雒城被劉循擋攻勢,戰事長達一年,幸而諸葛亮、張飛、趙雲等率軍入蜀援助,後來劉璋投降,劉備成為蜀主。

後來劉備死亡,蜀漢的命運全交給諸葛亮手中,在平定南中四郡之後,諸葛亮首先重新劃分了南中地區的行政區域。之後諸葛亮將蜀漢有治理之才的李恢、呂凱、馬忠讓他們來管理,這一措施為維護南中地區發展的非常好。後來蜀國的兵力也越來越強,諸葛亮為了完成主公劉備的遺願,只好北伐滅曹,只可惜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蜀漢少了一位奇才,其實力只能走下坡路,蜀漢政權後期由於地方偏於西垂相對閉塞,初期蜀漢政權建國時候的人才到後期又逐步的凋零了,出現了嚴重缺乏人才的局面。

所以也就出現了後人常說的「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樣的成語。而曹魏政權地處中原地區地大物博,人才是一代接著一代不斷的湧現,最終被曹魏所消滅。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感覺東吳的實力強於蜀國,但是在三國歷史存在感不如蜀國?
    三國時魏蜀吳三國鼎立,共同演繹了一曲氣壯山河、盪氣迴腸的歷史讚歌;但看完小說的人常常會掩卷遐思 ,感覺三國裡的故事總是發生在吳國的少,好像存在感不如蜀國,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三國時期,蜀國有能力統一天下嗎?看看蜀國巔峰時期的實力就明白
    話說東漢末年,朝庭腐朽,民不聊生,亂象叢生,各地英傑應運而生,群雄角逐,遂分為三國——魏、蜀、吳。最後又歸於晉,天下重歸統一。三國之鼎立,蜀國可謂是異軍突起,蜀主劉備,雖說沾點皇親,有個「劉皇叔」的身份,卻以織席賣草鞋為生。然心存高遠,仁德寬厚,白手起家,最終逆襲成為一國之主。
  • 三國時期,蜀國為什麼一直比曹魏和東吳弱小呢?這4點原因很重要
    三國時期,天下有三個勢力鼎立,分別是曹魏、東吳和蜀漢。三國從始至終,蜀漢都要比另外兩個集團要弱小,雖然說強弱從來不是永恆不變的,它是一直都在變化。例如秦漢時期的項羽雖強,後面還是給弱小的劉邦所打敗,自刎烏江;三國時期,袁紹兵多將廣,不也在官渡之戰中被弱小的曹操打得全軍覆沒嗎?
  • 三國末期吳國實力最弱,為何蜀國滅亡後,西晉滅吳卻用了十幾年?
    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小道,直抵成都,劉禪被迫出降,至此蜀漢滅亡。正所謂唇亡齒寒,按理說蜀漢滅亡後,西晉應該趁勢派軍討伐東吳,統一天下,可是西晉滅東吳卻一直拖延到公元280年,才統一全國。在公元263年滅亡蜀漢之後,司馬昭篡位之心更是昭然若揭,肆無忌憚。司馬昭開始:「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車,駕六馬,備五時副車,置旄頭雲罕,樂舞八佾」,距離篡位稱帝只剩一步之遙。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公元265年6月司馬昭突然暴斃身亡。接替司馬昭位置繼續掌控曹魏政權的就是晉武帝司馬炎!也是在這一年的12月,剛剛掌權半年的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王朝。
  • 三國鼎立的不必要條件!魏蜀吳三國為何曹魏有絕對實力?
    在討論一個國家的實力的時候,不能夠僅看它們的面積是多少,面積也分為有用面積和沒用面積。而且一個國家面積並不能夠代表這一個國家的生產力,它的勞動力,人口以及稅收還有整個政治體制的完整程度。就拿魏蜀吳三國來講,在當時的中國,主要的經濟政治中心都在北方曹魏勢力範圍之內,而且曹操在之後也打通了對西域的商業通路,如果加上西域的話,可以說曹操佔據了將近70%的經濟總體是不誇張的。
  • 此人死後,蜀國實力大減,為何還能硬撐三十年?他的作用功不可沒
    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一直是處於分分合合的這樣的軌跡上,其中有著較高研究價值的三國使我們比較關注的,也是我們大家比較了解的。當時主要有三個國家在中原大地上角逐,分別是曹操帶領的魏國,孫權帶領的東吳和劉備率領的蜀國,在這三個國家中,就屬劉備的實力最弱了,不僅國家面積最小,百姓的數量也是最少的。在三國的中後期,蜀漢一方的實力更弱,死了很多大將,比如說關羽、張飛等五虎上將。而諸葛亮可以說是獲得比較久的了,也正是因為他的不懈努力,蜀漢才能夠支持那麼久。再後來的數次北伐中,因為各種原因導致北伐次次失敗。
  • 【初中歷史試講】三國鼎立
    此時在中國北方的軍閥中,最有實力的是佔據河南一帶的曹操和佔據黃河以北的袁紹。教師活動:播放視頻《易中天談曹操》。教師提問:通過觀看視頻,請大家思考曹操如何擴充自己的實力?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為了顯示其傳承漢朝正統,繼續以漢為年號,史稱蜀漢。公元222年孫權自稱吳王,建立吳國。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3.曹魏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使中國北方的農業生產與經濟得到了較大恢復。孫吳利用發達的造船業發展了海外貿易,在公元230年吳國將軍衛溫率艦隊到達古稱夷州的臺灣,加強了臺灣與內地的聯繫。
  • 姜維才比諸葛亮,為何挽救不了蜀國?廖化臨終前一句話解開謎底
    說起蜀漢王朝的覆滅,會想起一位名將,便是姜維大將軍。諸葛亮去世後,姜維開始繼承先生的遺志,繼續北伐,並且嶄露頭角。蜀漢實屬危急存亡之秋,那姜維為何無法挽救蜀漢帝國呢?今天我們來看看這個故事。其實在諸葛亮去世前,他就已經知道蜀漢的復興大業實屬艱難不易,諸葛亮之所以決定要多次北伐,主要時由於形式所迫。他希望採取以攻為守的戰術,化被動為主動,企圖能夠扭轉天下局勢,只有時刻居安思危,才能有存活的生機。要知道劉備和五虎將相繼離世,蜀漢王朝無人繼承,蜀國會不攻自破,諸葛亮知道一旦停止徵戰北伐,魏國就會反過來討伐蜀國。
  • 【初中歷史說課】三國鼎立
    (三)三分天下待一統—三國鼎立在學習三國鼎立知識點前,我將提示學生在赤壁之戰後曹、孫、劉三方勢力又有了新的發展與擴張。首先我將展示史料:《三國前夜》、《三國鼎立形勢圖》。引導學生結合史料與教材開展小組討論,全班分為三組,分別討論赤壁之戰後三方勢力的發展、三國鼎立的經過以及三國鞏固自身統治的措施。
  • 三國晚期為何遠比蜀國強大的東吳卻存在感極弱?三個方面深度分析
    三國鼎立的格局形成,平衡難以打破回頭去看三國歷史中東吳的存在感最活躍的那個階段我們就會發現,那時候天下局勢一盤散沙,三國鼎立的格局沒有形成,這個時候的東吳在三國這個舞臺上擁有不錯的存在感。由此可見,一向低調的江東孫吳雖然不怎麼愛刷存在感,但是實力卻相當過硬,不過也就在「關羽失荊州」和「劉備託孤白帝城」以後,「三國鼎立」的格局由此形成,直到晉朝統一時都沒有發生變化。
  • 三國歷史科普系列七——蜀漢和東吳是阻礙中國統一的罪人嗎?西晉統一三國是歷史的進步還是退步
    10篇優秀歷史文章進行科普,歡迎點擊系列文章連結閱讀:也歡迎大家閱讀我的文章:1、為什麼易中天建議大家遺忘三國2、為什麼中國這麼多亂世,只有三國最為人所熟知3、為什麼東漢三國的人名大多只有一個字,真的和王莽改制有關嗎
  • 魏蜀吳三國平烏丸、定南蠻、徵山越,亂世依舊碾壓外族,橫絕一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三國鼎立。這是一大亂世,更是一個無比璀璨的大世。英雄謀士層出不窮,眾星雲集,都在爭奪這大世。自然這些便書寫出了一片篇又一篇的英傑故事,就在這民族生死存亡之際,魏、蜀、吳這三國的強勢出面,向世界宣告了華夏的最終主權,再次證明了大漢的強大。
  • 品三國:永安託孤,劉備真的願意放棄劉禪而將蜀漢交給諸葛亮嗎?
    品三國:永安託孤,劉備真的願意放棄劉禪而將蜀漢交給諸葛亮嗎?文|芳菲盡方盛開品鑑真實三國,閱讀百味人生,且看歷史的真相所在。在三國中,有這樣一件眾所周知的事情,那就是劉備永安託孤諸葛亮。但從劉備的初心來看,劉備說諸葛亮君可自取的意思也並非是讓諸葛亮代替劉禪當蜀國的君主,而劉備的真正意思則是如果劉禪沒有能力當蜀漢的明君,那麼諸葛亮就可行行使廢立之權將劉禪給廢除掉。劉備這樣說也並不是沒有理由的。一個君主將國家的統治權肯定是要交給自家人的,而並非是外人,所以說蜀漢也絕非是在外人的手中。
  • 蜀漢最強盛的時候,到底有多少兵力,有人說十萬
    三國歷史是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中,最富傳奇色彩的一段歷史。在這段時間中,英雄人物層出不窮,為中華五千年歷史留下了濃厚的一筆傳奇。三國時期,雖然是魏蜀吳三國鼎立,但是一路被打到蜀地的劉備,無疑是三股勢力中最弱小的一方。
  • 三國時期,東吳實力遠超蜀國,為何不北伐
    三國時期,東吳實力遠超蜀國,為何不北伐 2020-12-10 16:19
  • 三國殺:蜀國最無解的技能,無損棄置敵人手牌
    在三國中除了諸葛亮外,其弟子姜維也深刻體現了這一點,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蜀國末期名將姜維。他有蜀國最無解的技能,無損棄置敵人手牌,實力堪稱恐怖。歷史背景姜維,字伯約,時期名將,天水功曹之子。中原時,姜維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漢,得到蜀相重用。在去世後,姜維開始嶄露頭角。延熙十七年(254年),拜大將軍,獨掌軍權,繼續北伐事業,大戰曹魏名將鄧艾、鍾會等,互有勝負。景耀七年,鄧艾陰平偷襲,後主投降。姜維志存光復,假意投降,勾結反叛,事敗被殺。
  • 三國裡精彩的華容道、空城記背後從長遠來看是誰獲益更多?
    但從全盤來分析,此時天下形勢初現三足鼎立雛形,曹魏最強,蜀漢最弱。名義上是孫劉聯軍,說劉備依附於東吳也不為過。如果關羽真的不顧往日情義,將曹操一刀斬於馬下,曹魏集團群龍無首勢必土崩瓦解,少了這個最強的對手,東吳必定抓住機會試圖一舉統一天下。這時孫權最先掃除的障礙,恐怕就是正在迅速壯大但還羽翼未滿的劉備集團了吧!
  • 劉禪在亂世之中,讓蜀國屹立近30年不倒,他真是扶不起的阿鬥?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蜀漢在建國時就已經積貧積弱了,而蜀漢在劉禪的領導下還堅持了30年,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鬥"嗎?劉禪是劉備的繼承人,也是蜀漢王國的繼承人,為什麼後世的人對他評價如此之低呢?我想也許跟我們那個耳熟能詳的成語有關:樂不思蜀。相傳在蜀滅亡後,劉禪被安置在洛陽,按照一般的君王,也許他會寧死不屈,但劉禪並不是這樣的。
  • 三國時蜀國、吳國和魏國看為什麼說魏國「三分天下有其二」?
    今天我們看三國地圖,魏蜀吳三國的領土都差不多大,那麼,為何說魏國「三分天下有其二」呢?因為比較的不是地盤的面積大小,而是經濟和人口。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世界範圍也好,一個地區範圍也好,衡量一個政權的勢力大小,「面積」只是一個次要的因素。同樣大小的一塊面積,其人口和經濟基礎、戰略地位可能完全不同。
  • 「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蜀國大將廖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縱觀廖化的一生,他在三國所有英雄人物裡,出身並不是很好的一個人物,甚至起點也不是很高 。但是後來,普通的廖化卻一點一點地變得有聲望。廖化勇敢地踏出了這最為重要的一步,這對於一個在戰火紛爭時代的普通人來說是非常勇敢的。身處在戰火連天的社會中,哪裡存在什麼安穩,只有逃避才能活命,只有苟且才能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