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播放歌曲MV《曹操》。
教師提問:大家從歌曲中獲取了哪些歷史信息?
學生回答:
1.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
2.曹操一心要荊州。
教師引導:流行歌曲結合歷史史實,確實別有一番滋味。東漢末年為何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曹操又為何一定要奪取荊州?帶著這些問題,一同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軍閥混戰烽火起—官渡之戰
教師引導:東漢末年,各地軍閥擁兵自重,互相混戰,百姓飽受了戰火的荼毒,社會生產遭受了極大的破壞,人民渴望早日結束戰亂,實現國家統一,重新過上安定的生活。此時在中國北方的軍閥中,最有實力的是佔據河南一帶的曹操和佔據黃河以北的袁紹。
教師活動:播放視頻《易中天談曹操》。
教師提問:通過觀看視頻,請大家思考曹操如何擴充自己的實力?
學生回答:曹操將漢獻帝從都城洛陽迎接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很多人才因此投入了曹操陣營。
教師引導:因此,曹操佔據了政治上的有利地位。同學們還可以站在經濟的角度分析曹操擴充自己實力的做法。
學生回答:在經濟上,曹操組織軍隊和流亡農民種地開荒,發展農業生產。
教師補充:曹操在經濟上的做法主要是屯田,即解決了流民的生計問題,穩定了後方,又籌集了軍糧,自給自足。曹操的勢力逐漸壯大起來。
教師講授:隨著曹操和袁紹的崛起,一山不容二虎,兩方都想吞併對手稱雄北方,於是官渡之戰在公元200年爆發。
展示史料:《官渡之戰雙方兵力對比圖》和《官渡之戰形勢圖》。
教師提問:大家識讀圖表後有什麼感受?
學生回答:袁紹擁有10萬兵力,曹操只有3萬兵力,兵力差距懸殊。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為曹操當軍事參謀,出謀劃策,提出破敵良策。
學生回答:
1.發起全軍衝鋒,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2.暫且固守營寨,派出信使向其他軍閥求援。
教師引導:自古行軍打仗,後勤補給最為重要,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大家可以站在後勤補給的角度思考。
學生回答:可以和袁紹打運動戰,聲東擊西,分割包圍。還可以突襲袁紹設在烏巢的囤糧,燒毀軍糧,切斷袁紹的後勤補給。
教師總結:官渡之戰曹操勝利原因在於曹操在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重用人才;在經濟上,實行屯田,重視農業;在軍事上戰術得當;而袁紹不善於用人,驕傲輕敵。此戰殲滅了袁紹軍主力,為曹操今後一統北方打下了基礎。
(二)長江烈焰映青天—赤壁之戰
過渡:官渡之戰後,曹操又發動了一系列戰爭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公元208年,曹操準備消滅中國南方的割據勢力,武力統一全國。
教師引導:接下來我們召開戰情分析會,請大家繼續為曹操當參謀,分析當時在中國南方能和曹操相抗衡的兩股勢力。
學生回答:
1.第一股勢力是依附荊州的劉備,他是漢室後裔,為了招攬謀士,三顧茅廬請出了曠世奇才諸葛亮;
2.第二股勢力是割據江東的孫權。他從父親孫堅、兄長孫策手中接掌江東大權,統治穩固。
教師講授:為了消滅這兩股勢力,曹操先佔領了荊州,劉備戰敗從樊城退往夏口。此時劉備處於將被曹操殲滅的不利局面,他派諸葛亮出使東吳,要求聯合抗曹。諸葛亮在東吳舌戰群儒,說服了孫權和東吳的主和派同意抗曹,結成孫劉聯盟,赤壁之戰就此爆發。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穿越時空,請一位同學充當戰地小記者,現場播報赤壁之戰的戰況。
學生播報: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爆發,曹軍兵力為孫劉聯軍的五倍。但曹軍士兵多為北方人,水土不服,疾病較多,不習水戰,為了避免將士暈船,用鐵鏈將戰艦連在一起。東吳將領黃蓋向曹操詐降,帶領裝滿柴草的大船點火衝進了曹操艦隊,燒毀了曹操船艦,殲滅曹軍大部。周瑜隨即率軍衝鋒,曹操戰敗北撤。
教師總結:赤壁之戰以孫劉聯軍勝利告終。赤壁之戰曹操戰敗的原因在於曹操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將士不習水戰,將戰艦連接在一起的做法給孫劉聯軍提供了火攻的戰機,從客觀上也說明了當時統一中國的條件還不成熟。赤壁之戰對當時的局勢有重大影響,為三國定力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三)三分天下待一統—三國鼎立
過渡:赤壁之戰後,曹、孫、劉三方勢力又有了新的發展與擴張。
展示史料:《三國前夜》、《三國鼎立形勢圖》。
教師引導:結合史料與教材,全班分為3組,時間五分鐘,分別討論赤壁之戰後三方勢力的發展、三國鼎立的經過以及三國鞏固自身統治的措施。討論結束後,每組推選代表匯報討論成果。
教師巡視:同學們要踴躍發言並注意記錄組員發言中的亮點。
小組匯報:
1.赤壁之戰後,曹操為了消除後患,集結兵力攻佔關中,消滅了韓遂、馬騰等軍閥,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劉備佔領了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地區,又消滅了益州的劉璋,佔領了四川和雲貴地區。孫權佔領了福建、廣東,又發動戰爭奪取了劉備的荊州地區;
2.公元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在洛陽稱帝建立魏國。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為了顯示其傳承漢朝正統,繼續以漢為年號,史稱蜀漢。公元222年孫權自稱吳王,建立吳國。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3.曹魏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使中國北方的農業生產與經濟得到了較大恢復。孫吳利用發達的造船業發展了海外貿易,在公元230年吳國將軍衛溫率艦隊到達古稱夷州的臺灣,加強了臺灣與內地的聯繫。蜀漢在諸葛亮的治理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係,通過南中之戰收服了少數民族領袖孟獲,安定了後方,加速了西南地區的開發。
教師總結: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使我國由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割據發展為較大範圍的局部統一,為今後全國範圍的統一創造了條件。
環節三:鞏固提升
教師引導:本節課即將接近尾聲,邀請一位學生代表擔任小老師,帶領大家總結本節課學到的知識。
教師引導:感謝歷史小老師的總結,接下來召開歷史研討會,請同學們分析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學生發言:三國鼎立是歷史的倒退。原本漢朝是大一統的王朝,通過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大好河山分裂為三個國家,大一統的中國不復存在。
教師引導:大家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歷史事件。三國鼎立後,三國都採取了多種措施發展生產,人民生活相比之前東漢末年的戰火連天有了很大改善,大家可以從三國鼎立的積極意義方面來思考問題。
學生發言: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三國鼎立實現了局部統一,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復和發展生產,為最終的國家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教師總結:三國鼎立既是歷史的進步,也符合人民渴望社會安定的呼聲。三國鼎立實現了局部統一,為西晉的統一創造了條件;三國鼎立創造了穩定的社會環境,有利於經濟、政治、文化的恢復和發展;三國鼎立有助於激發三國間的競爭意識,促使各國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恢復和發展各自的經濟、政治和文化。
環節四:作業設計
在三國中,你最支持哪一國統一中國?寫出原因,下節課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