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擁有很好的資源,卻最終還是失敗了,往往會有旁觀者憑藉他為「扶不起的阿鬥」,這樣的情況,這句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而如今在人們的心中,說起劉禪往往都會嗤之以鼻,覺得他昏庸無能,可歷史上的劉禪真的是如此嗎?東漢末年,三國鼎立,蜀漢在建國時就已經積貧積弱了,而蜀漢在劉禪的領導下還堅持了30年,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鬥"嗎?
劉禪是劉備的繼承人,也是蜀漢王國的繼承人,為什麼後世的人對他評價如此之低呢?我想也許跟我們那個耳熟能詳的成語有關:樂不思蜀。相傳在蜀滅亡後,劉禪被安置在洛陽,按照一般的君王,也許他會寧死不屈,但劉禪並不是這樣的。他反而很享受當時的生活,絲毫沒有亡國之恨。有一次司馬昭在花園裡問劉禪:"你想念你曾經的蜀國嗎?"劉禪開心地回答道"此間樂,不思蜀"漸漸的樂不思蜀便由此流傳出來,昏庸無能、貪圖享樂也成了劉禪的代名詞。
還有一點就是劉禪相信宦官黃皓,在古代如果一個朝代宦官當政,權傾朝野,那麼後世評價這個朝代必然是黑暗的,皇帝絕對是昏庸無能的。劉禪就像歷史上所有的昏君一樣,他信任宦官,造成了當時朝堂政治比較混亂。
以上兩點在大眾眼中就已經足夠證明劉禪個昏君,是個無能之人,其實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後來的劉禪在鄧艾攻打蜀中時,沒有絲毫反抗,就開門投降了。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其中有一個經典的情節就是劉備怒摔阿鬥。趙子龍拼死護下阿鬥,被看見趙子龍渾身是傷,幾乎是個"血"人了,然而阿鬥睡得卻十分安詳,劉備看見後非常生氣,認為阿鬥是扶不起來的,因此便有了"怒摔阿鬥"這一精彩的情節。"扶不起的阿鬥"便這樣流傳開來,這個情節是小說中有的,在現實生活中是不一定有的,退一步說即使生活中真的有這個情節,劉禪那時候只是個小孩子,一個小孩子在戰場上能做什麼呢,怎麼能對他有如此苛刻的要求?
還有導致劉禪聲敗名裂的三件事,其實也是有待商榷的。
第一個樂不思蜀,要知道那個時候蜀國是已經亡了,劉禪已經是亡國之君,階下囚。皇帝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司馬昭在問出劉禪那個問題,就已經帶了試探的意味。如果那個時候他一本正經的說我思蜀,那麼等待他的結局就可想而知,不是三尺白綾就是一杯毒酒。就如南唐後主李煜一般一杯毒酒,結束一生。在我看來劉禪那句樂不思蜀。是身為一個階下囚的無奈之言,是一個亡國之君最後的自保,這不是他幼稚的表現,反而是他高明的行為。正所謂大智若愚,說的就應該是劉禪的這種行為。
至於說劉禪相信宦官,造成宦官當權,其實這也是後人的誇張說法。在當時其實並沒有對國家造成多麼大的實質性傷害,一說到宦官,人們就會將他們自動與魏忠賢那樣的人聯繫在一起,然而事實也並非如此。
還有就是說他不戰而降實屬懦夫的行為,但我們要知道的是,在鄧艾攻打蜀中之時,其實他們之前已經打過一場大仗了,蜀國是敗了,且敗得一塌糊塗。當鄧艾攻到成都之時,城中已經沒有青壯年士兵了,只有老弱婦孺。如果這時候再反抗,無疑招來的會是敵軍的屠城的行為,為了保護那些無辜可憐之人,劉禪只能選擇主動投降,主動背起投降的罵名。
由此可見,世人對劉禪有太多的偏見,都戴了有色眼鏡去看他。都認為諸葛亮如此厲害,為了蜀漢殫精竭慮死而後已,到最後還是不能恢復漢室,這過錯自然而然就被劉禪背了。我們要知道的是漢朝本來就氣數已盡,無力回天。諸葛亮六出祁山,以攻為守,其實已經消耗了蜀漢太多了,已經讓本來就衰微的蜀漢更加力不從心了。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劉禪接管了蜀漢,休養生息,協調國家內部制度,使本來就搖搖欲墜的蜀漢又堅持了30年,若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鬥",這幾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