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國蜀主劉備的兒子劉禪,後人便會聯想到亡國君,聯想到「扶不起的阿鬥」這句經典的詞句。據傳劉禪之母甘夫人因夜夢仰吞北鬥而懷孕,所以劉禪的小名叫做「阿鬥」。後人常用「阿鬥」或「扶不起的阿鬥」一詞形容庸碌無能的人。而劉禪這個不雅稱號的由來是有故事的。
劉禪在位41年,其中「自攝國是」16年。公元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攻克蜀地「最第一道天險」綿竹,並斬殺了諸葛瞻父子,劉禪無奈之下只好選擇了投降。
劉禪投降以後,被封為安樂公。《漢晉春秋》有一段這樣的記載:一天,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一幫降臣,並且安排了「四面蜀歌」——演蜀中樂曲,跳蜀地舞曲。此情此景,蜀漢舊臣們如坐針氈,想起亡國之痛,憶起失散之親,個個掩面悲情流淚。唯獨劉禪是個例外,他神泰自若,不悲不喜不傷不憂不嗔不怒,仿佛木頭人一般。
司馬昭很是好奇,便問劉禪:「安樂公就在此地就不思念滅亡的蜀地嗎?」劉禪卻冷冷地回了七個字:「此間樂,不思蜀也。」他的舊臣郤正見狀欲言又止,後來趁劉禪上廁所之際,他悄悄地對他說:「陛下,下次司馬昭如若再問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視著宮殿的上方,接著閉上眼睛一陣子,最後張開雙眼,很認真地說:『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又問同樣的問題,劉禪趕忙假裝哭泣著把郤正教他的學了一遍。司馬昭聽了,問道:「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大感驚奇說了六個石破天驚的字:「你怎麼知道呀!」司馬昭及眾人聽了哈哈大笑。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忠懇,從此再也不懷疑他。
悽涼蜀故伎,來舞魏宮前。故國不堪回首,何等悲愴!劉阿鬥卻「喜笑自若」。後人對此頗多貶義。從此劉禪便有了一頂流傳千古的帽子——「扶不起的劉阿鬥」。
那麼,劉禪真是愚不可及的「低能兒」之人嗎?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探討一下他父親劉劉備在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時的一段軼事。當時的劉備的處境和劉禪也好不到哪裡去,是「寄人籬下」的在曹操的地盤上,生死只在別人一個眼神之中。在談論英雄時,曹操以手指劉備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聽了大吃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當時正值天雨將至,電閃雷鳴。劉備從容撿起地上的匙箸,笑著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一場曠世風波就此平息下來了。
老天是眷顧劉備的,此時若無驚雷,曹操就立刻洞穿了劉備的內心世界,定會引來殺身之禍。
劉禪在這一方面,繼承了他父親的遺傳基因,而且有新發揮,先假裝哭泣,然後又老老實實地承認這是郤正教的,最後弄得大家哄堂大笑,這就是新發揮。這齣戲太重了,虧他拿得下。
明人于慎行看出了安樂公的苦衷,他說:「劉禪之對司馬昭,未為失策也。郤正教之,淺矣!思蜀之心,昭所不欲聞也……左右雖笑,不知禪之免死,正以是矣。」
由此可見,劉禪並不是低能兒,就當時的境遇而言,「樂不思蜀」,其實是最聰明的回答。不然就會觸犯「圖謀復國」的忌諱,招來殺身之禍。
同樣的亡國皇帝孫皓,當了俘虜,還要伶牙俐齒地同司馬炎爭長論短。結果遭司馬氏忌惡,不明不白地死去。安樂公劉禪則安樂享年,直到西晉泰始七年(公元271年)才死去。時年六十六,比他父親的壽命還長。小智似黠,大智若愚,劉禪的智慧也是尋常人望塵莫及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