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歷史上的發展是非常曲折的,我國如今能有廣袤的土地,都離不開先人的艱苦打拼,在歷史上有眾多風雲人物為了一統天下,多次南徵北戰,做出了很多了不起的成就,不過有戰爭就必然有失敗,勝敗乃兵家常事,失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總結經驗教訓,這樣才會有取勝的可能。
劉備在歷史上就是一位非常厲害的人物,他是蜀國的開國皇帝,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劉備是一個令人敬佩的人,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儘管在與諸侯之間的爭霸中屢次失敗,但因為他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準則,受到了人們的尊敬,以至於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不過劉備一生最遺憾的事情就是沒有興復漢室了,雖然劉備擁有關羽、張飛、趙雲這樣的勇士以及諸葛亮這樣的軍師,但是此前在經歷幾次大戰時,蜀國元氣大傷,所以蜀國最終沒有實現興復漢室。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劉備的兒子劉禪了,後人常說劉禪是扶不起的劉阿鬥,說劉禪庸碌無能。這是因為劉禪對治國根本不精通,甚至不理朝政,寵信宦官黃皓,使國力衰弱。
有人認為如果不是有諸葛亮等忠臣輔政,恐怕國力薄弱的蜀國也不可能維持二十年。這些說法都很有道理,在景耀六年(263年),姜維聽聞鍾會在關中治兵,於是上書給劉禪調兵遣將以作準備,但黃皓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的,於是劉禪聽信讒言,也就沒當回事,導致蜀漢群臣都不知道此事。而這件事最後導致諸葛亮戰死綿竹,劉禪最終選擇投降,蜀漢徹底滅亡。
劉禪的這些行為都讓人唾棄,不過後來有專家在對六十年這些行為進行解讀時,卻表示劉禪的行為是一種大智若愚的表現,劉禪看似無能,不治理朝政,但是他將治國任務交給大臣們,至少讓蜀國維持了二十年,否則很有可能不到二十年就滅亡了。另外劉禪投降後,為了打消司馬昭的顧慮,知道忍氣吞聲,曾表示:「此間樂,不思蜀」,這才讓司馬昭相信劉禪不會復興漢室,從而免他一死。
據說當時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在自己住的地方寫下了3個字,給自己的住所取名「中山寨」,「中山」是劉禪先祖的封地,將這三個字倒過來便是諧音「在山中」,劉禪以此來表自己的決心,而這也讓司馬昭完全對劉禪放心,沒有取他的性命,因此這也是劉禪聰明之處。最終劉禪在洛陽安樂地度過餘生。劉禪雖然受到了很多罵名,但是在專家的解讀下,或許劉禪真的是大智若愚,那麼大家認為劉禪是扶不起的劉阿鬥還是大智若愚呢?大家對於劉禪還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裡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