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2月16日訊(記者 劉小菲)在經歷了接二連三的「質量門」事件後,光明乳業收到了來自二級市場的重重壓力。截至昨日收盤,光明乳業已連續六天下跌,股價不斷刷新下半年的新低。
從資金流向來看,光明乳業在短短六天時間裡不僅遭到了3.46億元市場資金拋售,融資客也紛紛出逃。數據顯示,光明乳業這6天融資淨買入額全部為負,合計淨流出資金接近3000萬。有投資者提出疑問:「淨利翻倍增長、股東斥資千萬增持的光明乳業,到底怎麼了?」
股價表現行業墊底
自去年股災以來,光明乳業股價便進入下跌通道,並於今年3月1日跌至10元下方,與 2015年6月15日的收盤價28.73元相比較,光明乳業累計下跌63.82%。(註:均為前復權價)
如果說該階段股價遭腰斬摻雜了市場大環境和所處行業不佳等因素,那麼在始於今年9月29日的這輪反彈中,光明乳業的區間累計收益依然為負值,跌幅8.1%,當之無愧的成為表現最差的乳業股。要知道,同為乳業股的燕塘乳業在本輪反彈中已經實現了50.46%的上漲,貝因美上漲16.4%,伊利股份、科迪乳業以及在港股上市的蒙牛乳業,均收穫了不同程度的漲幅。
市值僅為伊利1/7
伴隨光明乳業股價「跌跌不休」而來的,是上市公司市值的急速縮水。按照昨日收盤價計算,光明乳業市值157.4億元,而去年6月15日收盤時該數據已接近250億元。
從行業角度來看,光明乳業的市值不僅被伊利、蒙牛遠遠拋在了身後,更是被貝因美和三元股份步步緊逼,「乳業老三」的低位岌岌可危。
昨日收盤數據顯示,伊利股份市值為1062.55億元,蒙牛乳業604.11億港元,貝因美和三元股份分別為136.4億元和116.36億元。也就是說,光明乳業目前的總市值僅為伊利的1/7。反觀歷史數據,光明乳業曾是市值最大的上市乳企。中國網財經記者注意到,蒙牛乳業在港交所掛牌的當天,光明乳業市值達82.83億元,而彼時的伊利股份市值僅為50.67億元,蒙牛乳業市值48.75億港元。
被稱「扶不起的阿鬥」
面對光明乳業股價的下滑,多數投資者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不太理解」,甚至有股民將其稱之為「A股扶不起的阿鬥」,並高呼「跌的毫無天理」。有股民指出:「三季度業績翻倍、控股股東增持、籤下女排為品牌股形象代言人,放眼滬深兩市,大概沒有哪只股票比光明更具備上漲基因。」
中國網財經記者帶著上述疑問採訪了多家機構人士,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券商分析師指出,恰恰是這些看起來像利好的因素,成為壓制光明乳業股價上漲的罪魁禍首。
該分析師認為:「雖然切入奧運營銷和啟用眾多人氣明星代言能有效提升產品形象,但由此產生的銷售費用,可能對公司的業績形成一定拖累。」半年報顯示,光明乳業1-6月份廣告費支出為6.9億元,是同期淨利潤的2.4倍,也就是說光明乳業每賣出1元錢的牛奶,則至少需花2.4元錢來做廣告宣傳。
上述分析師還表示:「巨額廣告支出會吞噬企業收入,不排除公司為降低成本,忽視產品質量建設的可能。」據中國網財經記者了解,光明乳業年內已經四次被食藥監點名。
控股股東增持被疑「作秀」
至於光明乳業大股東罕見的增持行為,該分析師認為,是一則「雷聲大雨點小」的典型案例。去年10月份,光明乳業控股股東光明食品集團表示未來12個月內將增持不超過發行總股本的2%,但截至該計劃屆滿,光明食品集團下屬子公司益民集團僅投入了1976萬元進行增持,所增持的股份佔總股本比例僅為0.110%。
「從公告來看,光明食品集團的確沒有違規,但有玩文字遊戲、誤導投資者之嫌,在產品頻上黑榜的背景下,該行為給公司形象和誠信度帶來的負面影響無疑得到了擴大。」該分析師解釋稱。
險資重倉股的「煩惱」
另外,有私募人士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採訪時指出,近期監管層對險資入市規範的加強,或許也是光明乳業股價承壓的一大原因。
「高壓政策下不排除險資撤退的可能,至少進一步增持的希望不太大。」上述私募人士直言。三季報顯示,光明乳業前十大股東裡,有三大席位被保險公司產品佔據,分別是天安財險—保贏1號、中國人壽-萬能-個險萬能以及中國人壽-分紅-個險分紅,持股數量為2236.62萬股、1676.22萬股和1433.77萬股,為公司的第三、第五和第六大股東。
(責任編輯:劉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