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死後,蜀國實力大減,為何還能硬撐三十年?他的作用功不可沒

2020-12-13 歷史今談

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一直是處於分分合合的這樣的軌跡上,其中有著較高研究價值的三國使我們比較關注的,也是我們大家比較了解的。當時主要有三個國家在中原大地上角逐,分別是曹操帶領的魏國,孫權帶領的東吳和劉備率領的蜀國,在這三個國家中,就屬劉備的實力最弱了,不僅國家面積最小,百姓的數量也是最少的。在三國的中後期,蜀漢一方的實力更弱,死了很多大將,比如說關羽、張飛等五虎上將。而諸葛亮可以說是獲得比較久的了,也正是因為他的不懈努力,蜀漢才能夠支持那麼久。再後來的數次北伐中,因為各種原因導致北伐次次失敗。在公元234年,他的最後一次嘗試也失敗了,他也在這次北伐中去世。諸葛孔明走了以後,蜀漢的實力下降的更多。公元263年,後主劉禪在別人的勸說下選擇投降,鄧艾滅掉了蜀國。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本來式微的蜀漢還能堅持了三十年呢?

首先一個就是魏國內部的矛盾。魏國皇帝曹叡死去,留下了曹爽和司馬仲達一起輔佐年幼的皇帝。而曹爽和仲達兩個人互相看不順眼,都彼此爭奪權力,當時曹爽先是利用手中的權力讓自己人接替了司馬仲達在邊疆的權力,剝奪了他的軍事權。但是司馬懿並沒有死心,一直在想要報復,最終他找到機會,趁著幼帝和曹爽離開京城的時候發動兵變,奪得了大權。所以說在這十幾年裡,魏國是一直沒有機會發動戰爭的,司馬懿上位後也一直忙著應付起義軍,沒有向蜀國發起進攻。

接下來就是盟友的原因。大家都知道蜀漢和東吳一直都是聯盟關係,儘管關羽戰死後,雙方處於戰爭階段。但是在劉備死去後,諸葛亮一直都是盡力修復的,雙方的關係也有了一定的緩和,當時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吳國也曾出兵就是很好的證明,這種關係也一直延續到了諸葛亮去世以後。而且孫權他也知道最大的敵人是曹魏,如果他放任蜀漢被攻擊,吳國也會被擊破。所以說外部的盟友的潛在支持,使得蜀漢延續了很長時間。

之後就是諸葛亮死去後,他之後的掌權者都盡心盡力。在諸葛亮去世之前,他曾經交代過誰可以掌管大權,而孔明的回答是蔣琬、費禕這兩個人。這兩個人的政務處理能力雖然並不出色,但是很穩當,不會出現大的過錯,而且對國家也是很忠誠。這兩個人是蜀漢能夠延續三十年的重要保障。

最後一個就是蜀國的外部環境。熟悉歷史的都知道通往蜀漢的道路是很艱難的,魏國想要大幅度進軍,僅僅通過蜀漢山澗就要死去不少人,而且姜維等將領不是傻子,肯定會將他們狙擊在蜀道。蜀道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這種外部環境使得進攻者都要頭疼好久,蜀漢也因此存活了三十年。

因為上面這四點,蜀漢才能夠在諸葛亮去世,實力大大下降這種情況下堅持三十年這麼久。其實小編我認為其中很大功勞還是因為臥龍,他一直都在謀劃,營造了很好的外部環境,他和東吳友好相處,安穩國內少數民族、本土勢力;同時他還留下來一批軍事還政治上都很有能力的人才,幫助劉禪管理蜀國,讓蜀漢多存活了一段時間。所以說諸葛亮才是最大的功臣,不僅活著的時候效忠蜀漢,死的時候也沒有忘記交代後事。

相關焦點

  • 姜維死後80年,他給劉禪的密信偶然被發現,後人:諸葛亮可瞑目了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他一手培養長大的姜維,後來竟然會選擇投降,這讓當時的人覺得諸葛亮用人不察,大概是無法瞑目的。不過,在姜維死後80年的時候,人們偶然發現了他給劉禪的密信,這才洗刷了他的冤屈。諸葛亮在劉備死後,更加用心輔佐劉禪,並開始了自己的多次北伐戰爭。但是可惜的是,最終並沒有獲得成功,而諸葛亮也在遺憾中去世。
  • 三國時期,東吳實力遠超蜀國,為何不北伐
    三國時期,東吳實力遠超蜀國,為何不北伐 2020-12-10 16:19
  • 此人資歷深且忠心耿耿,曾戰平呂布趙雲,為何落選五子良將?
    曹操身邊就曾有一名將領,他武功高強,非常強悍。此人資歷深且忠心耿耿,曾戰平呂布趙雲,為何落選五子良將? 在蜀國發展初期,正是由於他們的存在才能一次次對抗強大的曹軍,並讓蜀國長期立於不敗之地。不過曹操麾下也有很多將才,其中的五子良將也能和劉備身邊的五虎上將相提並論。
  • 得知孔明去世,此人撫胸大呼:蒼天有眼,蜀國有救了!此人是誰?
    劉備沒碰到諸葛亮之前一直是個失敗者,南徵北戰二十年一無所獲。碰到諸葛亮後開始逆襲,諸葛亮為他制定集團發展規劃,制定戰術計劃,十年時間把劉備從一個敗將變成蜀漢開國皇帝。劉禪上位後諸葛亮繼續發光發熱,帶著蜀漢北伐,立志復興漢室。
  • 蜀國就敗在他的手上,你說他是真傻還是裝傻?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懷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稱後主。字公嗣,小名阿鬥。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劉禪出生於荊州,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
  • 姜維才比諸葛亮,為何挽救不了蜀國?廖化臨終前一句話解開謎底
    蜀漢實屬危急存亡之秋,那姜維為何無法挽救蜀漢帝國呢?今天我們來看看這個故事。其實在諸葛亮去世前,他就已經知道蜀漢的復興大業實屬艱難不易,諸葛亮之所以決定要多次北伐,主要時由於形式所迫。他希望採取以攻為守的戰術,化被動為主動,企圖能夠扭轉天下局勢,只有時刻居安思危,才能有存活的生機。
  • 為何秦始皇死後僅3年,40萬秦軍變綿羊?曹操:此人死後再無軍魂
    尚武如秦人,為何秦始皇死後僅僅3年,40萬秦軍就從虎狼變成了綿羊,被5萬楚軍覆滅在巨鹿?曹操感傷一人之死,秦軍再無軍魂! 但秦朝第一代皇帝,秦始皇死後僅僅3年,40萬「虎狼之師」的秦軍,就在巨鹿之戰中,被項羽帶領的5萬楚軍,殲滅20萬坑殺20萬。秦軍何時連8:1的楚軍都打不過了,他們又何時學會了,20萬人抱著頭被楚人坑殺了?他們的《無衣》去哪了,他們的秦劍去哪了,他們的軍魂又去哪了?
  • 魏國為何從來就沒有正眼瞧過蜀國?它對魏國的威脅不大嗎
    魏國為何從來就沒有正眼瞧過蜀國?參看魏文帝魏明帝出兵徵伐的目標,向來都是打東吳的,誰威脅比較大,一目了然。說孫權戰績有問題,那是他的問題,國力和戰績是兩回事啊!另外,關羽北伐後期,淮南方面沒調多少人過來,史書記載只有張遼,而且沒說是帶本部人馬過來還是獨自過來領中央軍,本部人馬上限也就五千人,魏國從來就沒有正眼瞧過蜀國。
  • 戰國七雄實力對比,秦國並非最強為何秦始皇能一統天下?此人功不可沒!
    當時魏國的君主是魏文侯,在位50年期間,他選賢任能,內修德政,外治武功,使魏國一躍成為中原霸主。魏文侯死後,其子魏武侯即位,在位25年,期間繼續推行改革,東徵西討,使魏國國力繼續上升。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時候,魏國已經稱霸中原長達百年,魏國在法律上秉承晉國的法制傳統,有著一套由李悝主持制定、魏文侯帶頭遵守的法律系統,給魏國的政治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此人抓石達開有功,獲封太子太保,死後還入祀良祠,諡號「文忠」
    說起石達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太平天國的領導人物之一。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農民起義運動,因這次農民起義運動提出了「均分田」的口號,歷史學家認為,這是無產階級政治意識的一次覺醒,因此這次農民起義運動被史學家賦予了很高的評價。
  • 此人死後,康熙為他掃墓6次,行叩拜大禮,轉頭卻將其後代全殺光
    此人死後,此人死後,康熙為他掃墓6次,行叩拜大禮,轉頭卻將其後代殺光,這是為什麼呢? 此人就是朱元璋,我們都知道,那個時候的明朝開國皇帝。他死後,被葬在江南。而康熙下了6次江南,每次去了之後,都會給他親自掃墓,並且還是三跪九叩這等叩拜大禮。
  • 三國末期吳國實力最弱,為何蜀國滅亡後,西晉滅吳卻用了十幾年?
    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小道,直抵成都,劉禪被迫出降,至此蜀漢滅亡。正所謂唇亡齒寒,按理說蜀漢滅亡後,西晉應該趁勢派軍討伐東吳,統一天下,可是西晉滅東吳卻一直拖延到公元280年,才統一全國。可是最終為何卻拖延了十幾年的時間呢?今天就從西晉和東吳兩方面來說一下為什麼拖延了十幾年!
  • 諸葛亮硬要此人做官, 為什麼對他說曹丕是土龍草狗, 此人是誰?很少...
    鳳雛劇照歸根結底,還是劉備手下的文臣武將太少,當劉備,關羽,張飛去世以後,其他的一些文臣武將也都年事已高,蜀國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都壓在了諸葛亮一個人身上,而且,新的皇帝劉禪又是一個不成器的傢伙,和曹丕相比簡直是天差地別。
  • 劉關張因東吳而死,諸葛亮為何不興兵伐吳?40年後,答案浮出水面
    兵敗之後的劉備,在白帝城駐守,後來沒過多久,劉備也沒能支撐下去,的確對於劉備來說,打擊實在是太大了,報仇不成,而且還損兵折將。辛辛苦苦帶出來的兵士,也毀於一旦。 在劉備往升極樂之前,他把蜀中的政權全部都交給了諸葛亮掌管。在諸葛亮接手蜀漢之後,他對內治理政務,掃平動亂,平定南中,對外修好孫權。理論上來說,諸葛亮應該出兵伐吳,以雪劉、關、張之恨。
  • 閻錫山死後,此人堅持掃墓58年,並說:我死後,後代也一直堅持!
    閻錫山死後,此人堅持掃墓58年,並說:我死後,後代也一直堅持!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人,他為長官上墳58年,並表示:會一直堅持到底,這個人到底是誰呢?閻錫山,控制山西長達38年,在如此長的時間中,他和無數的梟雄都交過手。孫中山、袁世凱、段祺瑞、張作霖、以至於後來的蔣介石、毛澤東等人的手段,他都領教過。不過這個人和日本方面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在抗戰的初期,他為了自己的利益沒有增援敗退的29軍。
  • 三國晚期為何遠比蜀國強大的東吳卻存在感極弱?三個方面深度分析
    那麼作為一個地處「魚米之鄉」的政權,其綜合國力和地理優勢都遠在蜀國之上,東吳為何還顯得如此沒有「存在感」呢?是因為孫權失去了上進心,滿足於現狀嗎?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因為當時孫權的野心實際上是巨大的,他不僅和割據遼東的公孫淵達成聯盟,準備夾攻魏國,還屢次派兵攻打曹魏重鎮合肥,那麼一個如此富有前途的政權和富有野心的君王,為何在三國這個大舞臺上卻「存在感」極弱呢?
  • 此人死後將珍寶贈送好友,數日後好友幡然醒悟、追悔莫及
    唐朝就有這麼一位傳奇人物,此人叫張說(yuè),據說他的母親曾夢到一隻玉燕自東南飛來,投入懷中,因而有孕才生下他。後來,人們便以「玉燕投懷」作為降生貴子的祝頌語。張說是唐朝時的政治家、文學家,字道濟,是河南洛陽人。他前後三次為相,執掌文壇三十年,為開元前期一代文宗,與許國公蘇頲齊名,號稱「燕許大手筆」。張說早年參加制科考試,策論為天下第一。後因不肯誣陷魏元忠,被流放欽州。
  • 春暖三國:為何吳國和蜀國會反目成仇?最主要的原因是荊州的矛盾
    小編今天大家一起聊一聊三國時期一向關係友好的吳國和蜀國為何最終會反目成仇,當提到三國時期的複雜故事的時候,相信大家對於吳國和蜀國之間的關係,還是比較關心的!不過對於所有的歷史事件來說,也總會出現一些特殊時期,比如在三分天下之後,其實在有一段時間當中蜀國和吳國之間的關係也是急劇惡化。
  • 魏延死後,他踩著魏延的頭說了7個字,看來諸葛亮的苦心白費了
    事件發生在公元234年,諸葛亮死於其中,諸葛亮死的時候留下一部分遺囑,其中有關魏延的段落更成為了歷史謎團,那就是魏延到底反了沒有。在諸葛亮的遺囑中看出,諸葛亮可是相當的了解魏延,倔脾氣,所以特意留下遺囑說:要是魏延不撤退,那你們就自己撤,讓他自由,給他自己部隊自己調遣的權力。其餘所有部隊聽候楊儀的調遣,退回漢中,讓他們兩個各司其政。
  • 諸葛亮神機妙算卻為何不能一統天下?「他「三句真言道出原由!
    以神機妙算而著稱的他,為何卻沒能一統天下呢?劉備三顧茅廬而出山的諸葛亮,出山之後幫助劉備解決了諸多難題。然而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的多次北伐,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劉備寄予他的期望也沒能夠完成。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神機妙算足智多謀卻未能北伐成功,而蜀國卻成了第一個被滅亡的呢?這是何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