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一直是處於分分合合的這樣的軌跡上,其中有著較高研究價值的三國使我們比較關注的,也是我們大家比較了解的。當時主要有三個國家在中原大地上角逐,分別是曹操帶領的魏國,孫權帶領的東吳和劉備率領的蜀國,在這三個國家中,就屬劉備的實力最弱了,不僅國家面積最小,百姓的數量也是最少的。在三國的中後期,蜀漢一方的實力更弱,死了很多大將,比如說關羽、張飛等五虎上將。而諸葛亮可以說是獲得比較久的了,也正是因為他的不懈努力,蜀漢才能夠支持那麼久。再後來的數次北伐中,因為各種原因導致北伐次次失敗。在公元234年,他的最後一次嘗試也失敗了,他也在這次北伐中去世。諸葛孔明走了以後,蜀漢的實力下降的更多。公元263年,後主劉禪在別人的勸說下選擇投降,鄧艾滅掉了蜀國。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本來式微的蜀漢還能堅持了三十年呢?
首先一個就是魏國內部的矛盾。魏國皇帝曹叡死去,留下了曹爽和司馬仲達一起輔佐年幼的皇帝。而曹爽和仲達兩個人互相看不順眼,都彼此爭奪權力,當時曹爽先是利用手中的權力讓自己人接替了司馬仲達在邊疆的權力,剝奪了他的軍事權。但是司馬懿並沒有死心,一直在想要報復,最終他找到機會,趁著幼帝和曹爽離開京城的時候發動兵變,奪得了大權。所以說在這十幾年裡,魏國是一直沒有機會發動戰爭的,司馬懿上位後也一直忙著應付起義軍,沒有向蜀國發起進攻。
接下來就是盟友的原因。大家都知道蜀漢和東吳一直都是聯盟關係,儘管關羽戰死後,雙方處於戰爭階段。但是在劉備死去後,諸葛亮一直都是盡力修復的,雙方的關係也有了一定的緩和,當時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吳國也曾出兵就是很好的證明,這種關係也一直延續到了諸葛亮去世以後。而且孫權他也知道最大的敵人是曹魏,如果他放任蜀漢被攻擊,吳國也會被擊破。所以說外部的盟友的潛在支持,使得蜀漢延續了很長時間。
之後就是諸葛亮死去後,他之後的掌權者都盡心盡力。在諸葛亮去世之前,他曾經交代過誰可以掌管大權,而孔明的回答是蔣琬、費禕這兩個人。這兩個人的政務處理能力雖然並不出色,但是很穩當,不會出現大的過錯,而且對國家也是很忠誠。這兩個人是蜀漢能夠延續三十年的重要保障。
最後一個就是蜀國的外部環境。熟悉歷史的都知道通往蜀漢的道路是很艱難的,魏國想要大幅度進軍,僅僅通過蜀漢山澗就要死去不少人,而且姜維等將領不是傻子,肯定會將他們狙擊在蜀道。蜀道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這種外部環境使得進攻者都要頭疼好久,蜀漢也因此存活了三十年。
因為上面這四點,蜀漢才能夠在諸葛亮去世,實力大大下降這種情況下堅持三十年這麼久。其實小編我認為其中很大功勞還是因為臥龍,他一直都在謀劃,營造了很好的外部環境,他和東吳友好相處,安穩國內少數民族、本土勢力;同時他還留下來一批軍事還政治上都很有能力的人才,幫助劉禪管理蜀國,讓蜀漢多存活了一段時間。所以說諸葛亮才是最大的功臣,不僅活著的時候效忠蜀漢,死的時候也沒有忘記交代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