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抓石達開有功,獲封太子太保,死後還入祀良祠,諡號「文忠」

2020-12-22 白臉人

說起石達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太平天國的領導人物之一。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農民起義運動,因這次農民起義運動提出了「均分田」的口號,歷史學家認為,這是無產階級政治意識的一次覺醒,因此這次農民起義運動被史學家賦予了很高的評價。

但是大家也知道,在清朝末年,因為政治勢力的混亂以及帝國主義列強的勢力在我國的盤踞,所以那個時候我國的社會非常的混亂動蕩,再加上當時的無產階級實力並不強大,因此這場具有歷史性意義的農民起義運動最終以失敗告終。

其中太平天國運動最重要的領導人洪秀全在南京陷落之前的幾天就死了,而其他的領導人也在天朝滅亡之後被處以了或輕或重的刑罰。而作為領導人之一的石達開,當然也免不了一死。

不過在石達開死之前,他曾經被一個漢人活捉。而此人也因為這次功勞,被封為太子太保。並且在死後,他還得以入祀良祠,獲封諡號「文忠」。

此人就是駱秉章。駱秉章是廣東花縣人士,說起來此人還是石達開的同鄉。1832年的時候,此人中了進士,其後還擔任過江南道和四川道的監察御史等職。根據歷史的記載,此人曾經擔任過湖南的巡撫,他不但十分支持曾國藩辦團練,而且此人還聘任過左宗棠為幕僚。

而在此人擔任四川總督期間,石達開也正被圍困於安順場。其後在石達開請求和談的時候,此人佯裝答應,而實際上卻將石達開俘虜活抓。在1867年的時候,駱秉章病死。死後因為清政府感念此人的功績,於是將他追贈為了太子太傅,並且得以入祀良祠,獲封諡號「文忠」。

相關焦點

  • 左宗棠諡號是文襄,李鴻章諡號是文忠,誰的規格更高
    左宗棠病逝後,朝廷追贈太傅,諡號「文襄」,併入祀昭忠祠、賢良祠。 1901年,李鴻章病逝於北京賢良寺,享年79歲。李鴻章病逝後,朝廷追贈太傅,諡號「文忠」,併入祀賢良祠。由於昭忠祠的主殿在1900年被八國聯軍炮火轟毀,因此李鴻章沒有享受到入祀昭忠祠的待遇。 那麼,左宗棠的「文襄」諡號和李鴻章的「文忠」諡號,誰的規格更高?
  • 此人功勞文採比肩張居正,皇帝賜諡號「文忠」,卻被黑成奸惡之徒
    張璁但是這本書中,張璁心胸狹窄,愛慕權利,是嘉靖皇帝手裡邊的一顆棋子,但真實歷史並不是如此,張璁也擔任過明王朝的首輔,這一點和張居正何其相似,張璁的諡號為「文忠」,這一點也和張居正一樣所以說,時人不免將兩人經常性比較,因為兩人相似的地方太多了,死後諡號相同,而且都擔任過首輔,而且都是在天子年幼時候盡力輔佐,正因為兩人如此多的相似性,歷史上將兩人作對比的人大有人在。
  • 清朝的太子太保、太子少保,放到現在是個什麼官?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古代有不少讓現代人大跌眼鏡的官職名,比如「行走」,是清朝年間調充某項職務但還沒有給正式官銜的人;「太子洗馬」則是輔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職,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勝任的;「牛人」卻是養牛的官,那清代的「太子太保」、「太子少保」又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
  • 清朝獲得文忠諡號寥寥可數 周天爵為何可得
    在古代,無論是君王、文臣還是武將,死後大都會得到一個諡號,而諡號就是對他一生功過的綜合評價。文忠,就是官方封給大臣的一種諡號,清代大臣李鴻章獲得的便是這個稱號。在清朝,「文忠」是僅次於「文正」的諡號。不是對國家社稷作出重大貢獻的大臣,是不可能得到這一諡號的。
  • 「文正」諡號最為尊貴,清朝共8位大臣有幸獲贈,曾國藩僅列第六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被諡號文正者不過數十人而已,都是對朝廷對國家立有大功勞並且在個人文學藝術、思想道德方面有較高修養的人。強如張居正、劉墉、李鴻章、左宗棠等人,死後都沒有資格獲得文正的諡號。在滿清王朝近300年的統治時間裡一共只有八位大臣死後獲得文正的諡號,他們分別是: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那麼,這八位獲諡號文正的大臣,他們生前都擔任什麼行政職務呢?
  • 清代諡號文正第一,文襄最隆,曾文正,左文襄,獨張之洞名不副實
    明代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非翰林出身的大臣,死後諡號中不能帶「文」。清代打破了這一規定,對於那些對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功臣,可以特賜諡號帶「文」字。清朝諡號有五個字必須由皇帝賜予,屬於特賜,有「文」「正」「忠」「成」「襄」。如果一位大臣在去世後,諡號中帶有「文」加後面四字中的任何一個字,都證明他生前對大清功不可沒,甚得皇帝的器重。
  • 諡號「文正」有多厲害?李鴻章和左宗棠都得不到,文人的最高諡號
    在那個時期,「文貞」這個諡號是極佳的,是文人諡號中最高的諡號。當時獲得了該諡號的有魏徵、陸象先等。直到宋仁宗登基,考慮到他的名諱,「文貞」這個諡號改為「文正」,這個諡號一直持續到封建王朝徹底結束。歷史上能獲得此諡號的人非常少,李鴻章、左宗棠都只是佔一個「文」字,不是「文正」。那麼問題來了,這個諡號有多麼厲害?
  • 清朝的「太子太保」、「太子少保」相當於現在什麼職位?
    「太子太保」、「太子少保」頻繁出現於清史影視作品中,比如我們最為熟悉的康熙朝權臣鰲拜,就被稱呼為「鰲少保」。 那麼,「太子太保」、「太子少保」到底類似於現今什麼官職呢?
  • 北宋諡號為文正的九個人,除了範仲淹和司馬光,其他一般般?
    李昉陪同宋太宗祭祀南郊,禮畢入賀,因為拜舞僕倒在地,被臺吏扶著離開,臥病數日後去世,獲贈司徒,諡號「文正」。王旦,登進士第,累官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澶淵之戰時,王旦權任東京留守事。當上宰相後,他知人善任,經常推薦有真才實學的人才,出任宰相十二年,深得宋真宗的信賴。死後獲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魏國公,諡號「文正」,配享宋真宗廟庭。王曾,端厚持重,眉目如畫。
  • 古代有一特殊諡號,獲封象徵至高榮譽,但歷朝歷代都不過超十個人
    我國古代歷史上,一般大臣去世都會有諡號,而在這些諡號中,尤以文正最為榮貴。而歷朝歷代能得到文正諡號的,絕不會超過十人。顧名思義,文正即文官的諡號,其實這個諡號最早誕生記載是在唐朝,不過唐朝時期稱:文貞,唐朝獲封的也不過十人,後來到宋朝時期,為了避諱天子宋仁宗趙禎的名諱改為:文正,宋朝獲封這個諡號的有9人,明朝也只有5人而已,歷史上有名望的文官很多,但是死後皇帝不會輕易的給予此封號。
  • 由歐陽修的諡號看百官諡號的頒給
    百官死後,應該得到諡號的人,一般經過如下程序:請諡,議諡,定諡,賜諡這幾個階段。    下面是宋人李清臣的《歐陽文忠公(修)諡法》,由中可以看出古時百官給與諡號的過程:    太子太師歐陽公歸老於其家,以疾不起,將葬,行狀上尚書省,移太常,請諡。
  • 大學士死後照例都有諡號,但最高的「文正」,朝廷有一個硬性指標
    清代統治者為了表彰那些為國家做出過特殊貢獻的官員,往往會在死後給予哀榮,這種哀榮便是國家授予的諡號,能夠獲得諡號,就意味著其一生的作為得到了承認,將來也能以此流芳百世。不過,國家對諡號一直從嚴把控,不輕易賜予,一般來說只有位及一品才有可能獲得諡號,並且還非人人都有。
  • 從諡號看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為何功勳蓋世的左宗棠最差
    諡號是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其生平行為事跡給予的稱號,用以褒貶善惡,一般有上諡、中諡和下諡。上諡就是讚揚之意,中諡表同情,下諡表否定。所以諡號幾乎就是朝廷對有功之臣死後的蓋棺定論。四位諡號分別是文正、文忠、文襄、文忠。在晚清歷史上,曾國藩、李鴻章、胡林翼、左宗棠四人可謂赫赫有名,並稱晚清四大名臣。既然是名臣,生前顯赫,死後自然也會獲得皇帝冊封的諡號,既表示對逝者的尊敬,也是對此人一生的評價。那麼,看看這四位名臣到底是什麼諡號?
  • 清朝的「太子太保」,「太子少保」是做什麼的?相當於現今的什麼職務?
    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從一品。)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俱東宮大臣,無員限,無專授。——《清史稿·職官志》
  • 石達開帶著五歲兒子與清軍談判,石達開被凌遲,其子下場更為悽慘
    翼王石達開是太平天國眾多將領中,受到後人褒獎最多的一位。作為對手,曾國藩也給予石達開較高的評價,「查賊渠以石為最悍,其誑煽莠民,張大聲勢,亦以石為最譎。」1863年5月14日,石達開率軍來到大渡河紫打地。
  • 古代士大夫階層,除了朝廷賜予的諡號外,還有哪些別號稱謂?
    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此外,有些人去世後沒有獲得朝廷的諡號,或是士大夫私底下另取諡號,這種稱為「私諡」,還有就是同僚之間稱呼的「別號」以及帝王賜予的封號,這一章就來講一講古人的那些諡與號。
  • 清朝得到「文正」諡號的僅有8人,「中興四臣」中唯有曾國藩入選
    而且湯斌還曾拜孫奇逢為師,與顧炎武、黃宗羲等學者研讀宋明理學,並成為《明史》總裁。但是在去世前,湯斌卻被人誣陷,直到雍正皇帝時期,湯斌才得以平反,併入賢良祠;乾隆皇帝繼位後,賜予湯斌諡號「文正」;在道光皇帝時期,湯斌從祀孔子廟,成為清朝時期從祀孔子廟僅有的三位大臣之一。
  • 為避諱,宋仁宗發明一新諡號,成讀書人最高追求,北宋共有九個半
    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就是我們的男團成員,大部分死後諡號都帶有一個「文」字,比如範仲淹和司馬光,諡號「文正」,歐陽修、蘇軾和富弼,全部都是「文忠」,只有晏殊的諡號是「元獻」,看起來似乎和文不沾邊。為何「文」成了背誦默寫天團的標配?文正和文忠有何區別?晏殊又為什麼如此另類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
  • 「文正」的諡號對讀書人誘惑到底有多大
    如在明初太祖朱元璋的兒子朱檀,被封為魯王,但迷信道教方士,服食金丹,才二十歲就駕鶴西去了,他爹覺得他誤入歧途,荒誕不經,就給了他一個「荒」的諡號,可以說是遺臭萬年。所以在他死後,本來溥儀準備從「謬,幽,厲,醜」這四個字裡給他挑一個。這幾個可都不是什麼好諡號,都算是最惡的諡號了,像周幽王,周厲王都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所幸他是死在了民國,皇帝權利沒那麼大了,所以他的家人就找到了溥儀的父親載灃,好說歹說給了一個慶密親王的諡號,而在諡法中,密的意思是「追補前過」,算是一個平諡了,據說溥儀知道了這層意思之後很是後悔,因為他覺得奕劻這老頭到下邊也不可能追補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