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獲得文忠諡號寥寥可數 周天爵為何可得

2021-01-16 凱風網

在古代,無論是君王、文臣還是武將,死後大都會得到一個諡號,而諡號就是對他一生功過的綜合評價。文忠,就是官方封給大臣的一種諡號,清代大臣李鴻章獲得的便是這個稱號。

在清朝,「文忠」是僅次於「文正」的諡號。不是對國家社稷作出重大貢獻的大臣,是不可能得到這一諡號的。因此,有清一代,獲得過「文忠」諡號的大臣寥寥可數,總共只有十人。

這其中,就有本文的主人公——周天爵。

周天爵是山東東阿人(今山東省陽穀縣張秋鎮竇營村人),生於1775年。1811年,周天爵考上了進士。這一年,他已經36歲了。在清朝,這樣的年齡考上進士,算是比較大了。好在周天爵總算憑藉進士這塊敲門磚,進入了官場。

應該說,周天爵的官場之路,走得頗為順暢。他雖然考上進士後沒有被點翰林,而是直接分到地方上,當了安徽懷遠縣的知縣,但是「老虎班」的威風還是很大的。20多年來,周天爵歷任宿州知州、廬州府知府、廬鳳潁泗道、江西按察使、陝西布政使、漕運總督等職,直至擔任湖廣總督。

就在這時候,周天爵遇到了官場上的第一次打擊。

周天爵對下屬比較苛刻,使得不少下屬在背地裡埋怨他。周天爵自己卻根本不在意。1840年,大冶知縣孔廣義被革除職務後,對周天爵進行檢舉揭發。御史又雪上加霜,彈劾周天爵濫用酷刑。道光皇帝知道後,派人前往調查。經過調查,發現這些控告基本屬實。道光皇帝隨即將周天爵革除職務,發配到伊犁去。

順便說一下,林則徐在「虎門銷煙」後,也是被道光皇帝發配到了伊犁。

當時,第一次鴉片戰爭硝煙瀰漫,朝廷正是用人之際。1841年,道光皇帝將主持廣東軍務的欽差大臣琦善革職,任命奕山為靖逆將軍,奔赴廣東前線。同時,道光皇帝將周天爵重新起用,命他奔赴廣東,接受奕山的差遣。

候補知府、漕運總督、南河總督……周天爵官職升遷頻繁,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差不多官復原職。可是,周天爵的毛病沒有改,依然濫用酷刑,失察下屬,在1843年遭到彈劾。

周天爵很知趣,主動奏報朝廷,請求革除所有職務。道光皇帝見此,責令他以二品頂戴退休。這年周天爵68歲了。

如果不是太平天國運動,周天爵怕是要在老家山東平靜地度過晚年生活。

1851年,以金田起義為標誌,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最初,太平軍所向披靡,清軍屢戰屢敗,無法抵擋太平軍的攻勢。剛剛繼承皇位的鹹豐皇帝,在老師、刑部尚書杜受田的推薦下,將已經76歲的老將周天爵起用為廣西巡撫,加總督銜,與太平軍作戰。

鹹豐皇帝調兵遣將,在廣西前線的除了周天爵,還有欽差大臣李星沅、廣西提督向榮等人。大家都是領導,誰也不服誰,彼此之間推諉扯皮,所以廣西戰局沒有起色,太平軍依然四處進攻,搞得各地膽戰心驚。

鹹豐皇帝非常不滿意。那時候,李星沅已經戰死沙場,無法追究責任,鹹豐皇帝隨即將周天爵和向榮兩人都予以處罰,革除了周天爵的總督銜,革除了向榮的職務。

1852年,太平軍先是轉戰於湖南、湖北兩省,繼而揮師南下,進入安徽,並攻克了軍事重鎮安慶。安慶失陷後,安徽巡撫蔣文慶戰死殉國。清廷命周天爵為安徽巡撫,駐守潁州,繼續指揮軍隊與太平軍作戰。

周天爵擔任安徽巡撫期間,發生了一件趣事。周天爵知道太平軍作戰很厲害,不能強攻,便建議進行毒攻,將30萬斤斷腸草扔到長江及附近的河流裡,讓飲用長江水的太平軍腸穿肚爛而死。

這種辦法一點效果都沒有,結局可想而知。

1853年,周天爵由於年歲已高,加上身心交瘁,病逝於潁州軍營中,時年88歲。晚清時期,人們的平均壽命很低,能夠活到70歲以上的人就非常少,周天爵在三起三落的挫折和打擊下,還能活到88歲高齡,實屬罕見。

周天爵死後,朝廷念及他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追贈尚書銜,追加「文忠」的諡號。在清朝,「文忠」諡號相當尊貴,幾乎不會將它賜給沒有獲得翰林的人。周天爵並非翰林出身,還能夠得到「文忠」的諡號,主要是朝廷為了嘉獎他「秉性忠直,勇敢有為,心地品行迥超流俗」。

相關焦點

  • 左宗棠諡號是文襄,李鴻章諡號是文忠,誰的規格更高
    這兩個諡號也相當難得。 在宋仁宗以前,「文貞」為最高等級的諡號。因為宋仁宗叫趙禎,為了避諱,「文貞」改為了「文正」。後來,「文貞」得以恢復,成為僅次於「文正」的諡號。清朝名臣陳廷敬、李光地、張玉書等,都獲得過「文貞」的諡號。 「文成」諡號又次於「文貞」。明朝開國功臣劉基死後得到了「文成」的諡號。因此,他的家鄉被稱為「文成縣」。
  • 清代諡號文正第一,文襄最隆,曾文正,左文襄,獨張之洞名不副實
    明代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非翰林出身的大臣,死後諡號中不能帶「文」。清代打破了這一規定,對於那些對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功臣,可以特賜諡號帶「文」字。清朝諡號有五個字必須由皇帝賜予,屬於特賜,有「文」「正」「忠」「成」「襄」。如果一位大臣在去世後,諡號中帶有「文」加後面四字中的任何一個字,都證明他生前對大清功不可沒,甚得皇帝的器重。
  • 此人抓石達開有功,獲封太子太保,死後還入祀良祠,諡號「文忠」
    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農民起義運動,因這次農民起義運動提出了「均分田」的口號,歷史學家認為,這是無產階級政治意識的一次覺醒,因此這次農民起義運動被史學家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是大家也知道,在清朝末年,因為政治勢力的混亂以及帝國主義列強的勢力在我國的盤踞,所以那個時候我國的社會非常的混亂動蕩,再加上當時的無產階級實力並不強大,因此這場具有歷史性意義的農民起義運動最終以失敗告終。
  • 從諡號看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為何功勳蓋世的左宗棠最差
    四位諡號分別是文正、文忠、文襄、文忠。在晚清歷史上,曾國藩、李鴻章、胡林翼、左宗棠四人可謂赫赫有名,並稱晚清四大名臣。既然是名臣,生前顯赫,死後自然也會獲得皇帝冊封的諡號,既表示對逝者的尊敬,也是對此人一生的評價。那麼,看看這四位名臣到底是什麼諡號?
  • 諡號「文正」有多難得,為何文官都夢寐以求,明朝僅5人獲得
    正因為有了諡號,所以古代的人去世後,肯定都想獲得高評價的諡號,他們便會為之努力。對於文官來說,沒有什麼諡號,比「文正」更加吸引人了。那麼為何文官都夢寐以求,想要獲得「文正」這一諡號呢?這個諡號到底有多難得?
  • 清朝文官最高規格諡號 曾國藩得了 李鴻章左宗棠沒得到
    諡號,就是這種總結評價的簡潔概括。清朝沿襲明朝的禮儀制度,因此也有諡號的存在。當大臣死去後,吏部官員會擬定幾個諡號,供皇帝選擇。1917年1月29日,慶親王奕劻死去。雖然那時候末代皇帝溥儀已經下臺,可還居住在紫禁城,儼然一個小朝廷,內務府等機構運轉如常。內務府按照慣例,給奕劻擬了一個諡號。
  • 此人功勞文採比肩張居正,皇帝賜諡號「文忠」,卻被黑成奸惡之徒
    張璁但是這本書中,張璁心胸狹窄,愛慕權利,是嘉靖皇帝手裡邊的一顆棋子,但真實歷史並不是如此,張璁也擔任過明王朝的首輔,這一點和張居正何其相似,張璁的諡號為「文忠」,這一點也和張居正一樣所以說,時人不免將兩人經常性比較,因為兩人相似的地方太多了,死後諡號相同,而且都擔任過首輔,而且都是在天子年幼時候盡力輔佐,正因為兩人如此多的相似性,歷史上將兩人作對比的人大有人在。
  • 你知道諡號文正什麼意思嗎?慈禧高度讚揚李鴻章,為何沒有賜文正
    自北宋以來,文人從政為官,以得「文正」諡號為最高榮耀。司馬光說,「文正」這個諡號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李鴻章是慈禧的忠臣,也是大清國苟延殘喘的續命者之一。但他一直是被爭議的,授予文忠,恰如其分,授予文正,難以服眾。
  • 諡號「文正」有多厲害?李鴻章和左宗棠都得不到,文人的最高諡號
    在那個時期,「文貞」這個諡號是極佳的,是文人諡號中最高的諡號。當時獲得了該諡號的有魏徵、陸象先等。直到宋仁宗登基,考慮到他的名諱,「文貞」這個諡號改為「文正」,這個諡號一直持續到封建王朝徹底結束。歷史上能獲得此諡號的人非常少,李鴻章、左宗棠都只是佔一個「文」字,不是「文正」。那麼問題來了,這個諡號有多麼厲害?
  • 清朝得到「文正」諡號的僅有8人,「中興四臣」中唯有曾國藩入選
    不過諡號也是分等級的,比如文臣的最高諡號是「文正」,武將的最高諡號是「忠武」,既然是最高等,獲得的難度肯定也是最高的,別的不說,在清朝近三百年的歷史裡,獲得「文正」諡號的大臣,也僅有8人而已,現在就來看看都是誰吧。
  • 晚清四大名臣中,誰的官職最大,爵位最高,諡號最尊
    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到1912年清朝宣告滅亡,被稱為晚清七十年。晚清七十年,出現了不少力挽狂瀾的中興名臣。其中,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這4人,被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中,誰的官職最大,爵位最高,諡號最尊?
  • 晚清四大名臣,誰的官職最大,爵位最高,諡號最尊
    在清朝晚期,民間的起義此起彼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的勢不可擋,迅速在清朝的統治下掀起一陣造反高潮,曾國藩奉命剿滅太平軍,率領湘軍攻下太平天國的都城後,曾國藩獲得一生最高爵位。左宗棠的最高爵位是二等恪靖侯。
  •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四人,誰的官職最高,諡號最尊?
    可以這麼說,若沒有他們的存在,清朝定然會提前亡國。可是俗話說得好,「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曾左李胡四人雖說都是清朝的救世之臣,可總有先後之分。那他們之間誰能排第一呢?曾國藩,未入太廟,諡號「文正」;左宗棠,未入太廟,諡號「文襄」;胡林翼,未入太廟,諡號「文忠」;李鴻章,未入太廟,諡號「文忠」。論諡號,當以曾國藩為第一。
  • 文正是文人的最高諡號,極難獲得,但在清朝有個好學生就可以了
    對於文官而言,最崇高的諡號是「文正」。所謂經天緯地曰文,內外賓服曰正,文正合在一起,就是說一個人生前無論個人修養還是對國家朝廷的貢獻都首屈一指,才能給予「文正」這一諡號。自唐朝以後,文人就夢寐以求能得到文正這個諡號。北宋的大政治家、文學家司馬光就曾經說: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
  • 諡號文正,對於古代臣子究竟是怎樣的殊榮,千年來只有32人
    宋代文人地位的提高,使得文正這一諡號的爭奪更加嚴重。雖然說文正諡號宋代賜予是最多的,但是其爭奪也是尤為激烈的。宋代突出的文人眾多,在政壇上突出的也非常多,如王安石、司馬光、範仲淹、歐陽修等,但是能夠獲得文正諡號的卻寥寥無幾。
  • 大學士死後照例都有諡號,但最高的「文正」,朝廷有一個硬性指標
    清代統治者為了表彰那些為國家做出過特殊貢獻的官員,往往會在死後給予哀榮,這種哀榮便是國家授予的諡號,能夠獲得諡號,就意味著其一生的作為得到了承認,將來也能以此流芳百世。不過,國家對諡號一直從嚴把控,不輕易賜予,一般來說只有位及一品才有可能獲得諡號,並且還非人人都有。
  • 「文正」的諡號對讀書人誘惑到底有多大
    自周朝以來,上至皇帝下至群臣,很多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都使用了諡號,諡號有好有惡,算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一生的總結,所以很多讀書人終其一生就想得到一個不錯的諡號。就比如像文,武,睿,康,莊,景等,都是些很不錯的諡號,從歷史上看得到這些諡號的人也都算實至名歸。
  • 範仲淹、司馬光、李東陽、曾國藩……那些諡號「文正」的人臣!
    古代一些為官的人死後,如果皇帝覺得你對國家做出了貢獻,無論文臣武將,他就會賜你個諡號,用以表彰你一生的功績。文臣的諡號一般以「文」開頭,例如文正、文忠、文定等;武將則一般以「武」開頭,例如嶽飛的「武穆」、鄭成功的「武王」、戚繼光的「武毅」等等。在文臣的諡號中,「文正」被司馬光認為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他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致。
  • 為何古代皇帝的諡號越來越長,是皇權逐步加強還是大臣曲意逢迎
    所謂諡號指的是人在死之後後人對他這一生的評價,值得注意的是諡號並不是只有皇帝特有,許多對朝廷有功的大臣也有諡號,如明朝太師張居正的諡號是文忠,戚繼光的諡號是武毅等等。相比於大臣的諡號,皇帝的諡號在很早就出現了。 在商朝的時期,人們對皇帝主要還是直呼其名,或者稱廟號,如商朝武丁王被稱作高宗。